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PP/PP-g-MAH与铝板粘接界面相的XPS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研究铝板/聚丙烯层状复合材料的粘接界面相,提出了粘接界面的化学反应机制.研究发现,聚丙烯(PP)中加入马来酸酐接枝聚丙烯(PP-g-MAH)时,铝板面上Al 2p、O 1s谱线明显向高结合能端移动,表明PP-g-MAH与铝板表面发生了化学反应,形成Al-O-C配位键.配位键的形成使界面粘接强度明显提高. PP中不含PP-g-MAH时,铝板面上Al 2p、O 1s谱线处于低结合能端,聚丙烯未与铝板表面形成化学配位作用.  相似文献   

2.
高性能无机粒子填充聚丙烯/三元乙丙橡胶复合材料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针对聚丙烯(PP)/三元乙丙橡胶(EPDM)/滑石粉三相复合体系的特点,采用无机填料表面处理和加入反应性组分的方法,促使无机填料在熔融加工过程中进入橡胶相,即在无机填料表面形成弹性界面相,研究了这种弹性相对复合材料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形成的弹性界面相可以促使三相复合体系中的无机填料满足刚性粒子增韧聚合物材料的条件,三相复合材料因而达到同时具有高韧性和高模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采用有机相化学镀法制备了Al/石墨烯复合材料粉末。使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拉曼光谱仪、ASAP2020全自动快速比表面与孔隙度分析仪和配备EDS能谱的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样品。结果表明,镀铝后,石墨烯表面的含氧基团基本消失,发生空间弯曲折叠形成包覆结构,导致中孔和大孔的形成,石墨烯层间距变大。此外,氮气吸附-脱附结果显示,Al/石墨烯复合材料粉末的孔道以微孔和中孔为主,Brunauer-Emmett-Teller比表面积为91 m~2·g~(-1);通过Barret-Joyner-Halenda解吸模型计算得到的平均孔径为8.77 nm,孔体积为0.45 cm~3·g~(-1)。X射线衍射分析并没有发现Al_4C_3晶体结构的出现,表明镀铝过程并未或生成很少(小于检测下限)脆相Al_4C_3。最后,微观表面分析表明,当加入的NaH量略大于理论值时,实验结果与理想体系基本吻合,镀铝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4.
高分子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子材料表、界面的结构变化或化学反应常影响该材料的性能。聚合物的表面结构及复合物的界面结构研究,对于工程材料、粘合及涂料工业都有重要的意义。近十几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光谱技术,使这项研究工作可以普及到许多实验室去进行。其中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或称为ESCA)、俄歇电子能谱(AES)、离子散射光谱(ISS)、穆斯  相似文献   

5.
竹纤维具有密度低、强度高、价格低和可再生等优点,是工程结构材料中的理想增强材料。以竹纤维增强聚丙烯是目前制备高性能聚丙烯复合材料的研究热点,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为得到高性能的复合材料,需要对竹纤维和聚丙烯基体界面进行处理。本文综述了改善竹纤维与聚丙烯基体界面相容性的三种方法,包括竹纤维的表面改性、聚丙烯基体的改性和添加第三组分,指出了三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展望了提高竹纤维/聚丙烯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6.
纳米无机粒子/聚合物复合材料界面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纳米粒子具有许多特性,聚合物中加入纳米粒子可以制备得到性能更加优异的复合材料,其中纳米粒子和聚合物基体间的界面对决定纳米复合材料的性能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表征纳米无机颗粒/聚合物复合材料中界面结构的研究手段,如红外光谱(FTIR)、热重(TGA)、电子显微镜、小角中子散射(SANS)及小角X射线散射(SAXS)等,及界面结构与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关系的研究进展.同时也介绍了纳米粒子对复合材料的渗透、光催化、阻燃、介电及导电性能的影响.最后对这一领域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再入飞行器的热防护性能,采用化学气相渗透工艺制备碳/碳-碳化硅(C/C-SiC)复合材料试件,对试件进行强度和抗热震性能测试,并将试件置于再入飞行环境中进行烧蚀试验,测量试件的烧蚀率,观察试件的烧蚀形貌并分析烧蚀机理.结果表明,试件的弯曲和拉伸强度分别为286.5MPa和184.3MPa,抗热震参数为42.4k...  相似文献   

8.
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热塑性碳纤维复合材料界面研究的新进展。指出由于热塑性复合材料基体树脂是高聚物,熔体牯度很大,很难均匀地分布在增强纤维之中并与纤维形成良好浸溃,存在界面结合不良的问题,因此对其界面优化设计要有一个新的认识。界面上没有化学键结合,界面结合不良,但只靠短化学键的连接,界面结合也不良,必须有一个强韧结合的界面,既有强结合又具有界面松弛能力,同时又能与高聚物基体融合的界面缓冲层的优化设计。对于Plueddemann偶联剂的概念中偶联剂“必须成为树脂的一部分”,作者认为最好的方法是就是树脂本身,即它既与纤维化学键键合,又与树脂良好相容,界面匹配。这将是热塑性复合材料界面层设计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ZrO2-SiC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导电特性的研究许小红任引哲(山西师范大学化学系临汾041004)宋波毛裕文(北京科技大学物化系北京100083)关键词氧化锆碳化硅复合材料热压烧结电阻率中图分类号O614.412近十几年来,电热体材料的研制开发和利用已...  相似文献   

10.
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透射电镜、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仪和电子探针研究了碳化硅颗粒(SiCp)增强Al2014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和界面。鉴定了界面上和基体中三种主要的沉淀相:CuAl2、Cu2Mg8Si6Al5、(Mn,Fe)3SiAl12和高温下形成的条状Al4C3。试验指出,碳化硅和基体间的界面上没有Si和Al的相互扩散,并观察分析了SiCp/Al2014界面周围的无析出带和高密度位错  相似文献   

11.
界面聚合法制备PANI/TiO2纳米复合纤维材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界面自组装聚合的方法, 成功地制备出PANI/TiO2纳米复合纤维材料, 采用TEM, FTIR, XRD及TG等技术对其形貌、结构及热稳定性能进行了表征, 并考察了苯胺单体浓度、TiO2的活化与否对复合材料形貌的影响. 结果表明, TiO2的活化处理是影响该复合材料形貌的主要因素, 活化处理后的TiO2能进入PANI纳米纤维的内部, 且分散得更加均匀; PANI/TiO2纳米复合纤维的直径随着苯胺单体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同时, TiO2的加入改善了PANI的耐热性能. 采用该法合成的纳米复合材料具有合成条件温和、易于控制、纯化简单、省去了使用模板/消除模板的过程及能够一步得到大量产品等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2.
界面聚合法制备复合膜中的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复合膜的结构及性能,阐述了界面聚合法的基本原理及用该法制备复合膜的优越性;同时重点综述了国内外对复合膜的性能如通量和截留率、耐氯性、热稳定性、耐溶剂性和抗污染性的研究现状及改进方法,并对界面聚合法制备复合膜存在的问题以及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以偏钨酸铵为钨源、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连接剂,采用浸渍提拉法制备了石墨烯-氧化钨复合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Raman光谱等方法对复合结构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光电流测试、交流阻抗谱(EIS)、瞬态光电流谱和强度调制光电流谱等方法,研究复合薄膜电极在光电作用下界面上的载流子转移过程和电荷传输行为.结果表明,组成薄膜的氧化钨纳米颗粒与石墨烯充分复合,光电性能显著提高;与石墨烯复合后,薄膜的瞬态时间常数增大,电子-空穴对寿命延长;电子传输时间减少,为纯氧化钨薄膜的47.5%.  相似文献   

14.
以偏钨酸铵为钨源、聚乙烯吡咯烷酮为连接剂,采用浸渍提拉法制备了石墨烯-氧化钨复合薄膜,利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及Raman光谱等方法对复合结构材料进行了表征,并利用光电流测试、交流阻抗谱(EIS)、瞬态光电流谱和强度调制光电流谱等方法,研究复合薄膜电极在光电作用下界面上的载流子转移过程和电荷传输行为. 结果表明,组成薄膜的氧化钨纳米颗粒与石墨烯充分复合,光电性能显著提高;与石墨烯复合后,薄膜的瞬态时间常数增大,电子-空穴对寿命延长;电子传输时间减少,为纯氧化钨薄膜的47.5%.  相似文献   

15.
赵宗彦  田凡 《物理化学学报》2016,32(10):2511-2517
构建同质异相或异质结构是提高光催化材料性能的有效途径之一,尤其是对于CdS这类具有光腐蚀的材料,这种方法还能起到提高光催化材料稳定性的作用。因此目前制备CdS基复合光催化材料得到了广泛的研究,但是目前对其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和关键因素仍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释。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对CdS/FeP复合光催化材料中异质结构的界面微观结构和性质进行深入研究。计算结果表明,由于在界面上部分悬挂键被饱和,界面模型呈现出与体相或表面模型不同的电子结构特征,并且有界面态的存在。在CdS/FeP异质结构的界面处,CdS和FeP的能带都相对向下移动,而且FeP的能带(费米能级)插入到CdS的导带下方;同时在界面达到平衡态之后,异质结构的内建电场由FeP层指向CdS层,因而能够实现光生电子-空穴对在CdS/FeP界面处的空间有效分离,这对于光催化性能的增强极其有利。此外,构建CdS/FeP异质结构也能够进一步增强CdS在可见光区的光吸收。本文研究结果为构建具有异质结构的高效复合光催化材料提供了机理解释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表面活性剂与聚丙烯酰胺在油水界面的流变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界面流变学是研究界面膜在外力作用下流动与形变的科学,界面粘度是油水界面膜的一种重要性质,它的大小与成股分子排列的紧密程度、成膜分子相互作用力的大小和是否有结构形成有关[‘1,人们早就对表面流变性质进行了相当系统而深入的研究[’41,但是有关油水界面流变性质的  相似文献   

17.
A wide range of barium titanate hollandites of the form (M=Zn, Co, Mg, Fe and Mn) and (M=Fe) with nominal x ranging from 1.0 to 1.4 have been synthesized and examined to investigate the solid solution range and the nature of the ordering of the Ba ions. Electron diffraction studies confirm that the barium titanate hollandites are composite modulated single phase solid solutions made up of mutually incommensurable (along b) framework and Ba ion sub-structures. The overall superspace group symmetry was found to be I′2/m(0,,0)1. The symbol I′ here refers to the superspace centering operation (see below). Both the framework and the Ba sub-structures have the same I2/m average structure space group symmetry. The solid solution ranges for the hollandites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positions of well-defined superlattice peaks in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 The effect of cooling rate on Ba ion ordering is also examined.  相似文献   

18.
We measured the interfacial tension and the density of air/n-hexane, n-decane, 1-perfluorohexane/1-hexyl-3-methyl-imidazolium hexafluorophosphate systems as a function of temperature. From the air/ionic liquid surface tension values, it was suggested that Coulombic interaction between imidazolium cations and counter anions are not so much different between the surface and bulk. The density values indicated that the decrease of surface tension by saturating organics was closely correlated to the mutual solubility between ionic liquid and organics. Interfacial tension at the oil/ionic liquid interfaces suggested that ionic liquid molecules were more ordered at the oil/ionic liquid interfaces compared to the air/ionic liquid interfaces, but the decrease of the entropy due to the interfacial orientation of ionic liquid was compensated by the increase of the entropy due to the contact of different chemical species. The initial spreading coefficients and the Hamaker constants indicated that all the oil phases spread at the air/ionic liquid interfaces spontaneously, and form the complete wetting films.  相似文献   

19.
Cu-Mg/Al复合氧化物催化碳颗粒物燃烧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恒定二价与三价阳离子比为3(nM2+/nM3+=3),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不同Cu含量的系列水滑石前驱物, 800 ℃焙烧4 h形成复合氧化物(CuO质量百分数分别为0%、5%、10%、15%、20%、30%、40%)用作柴油车排放碳颗粒物燃烧的催化剂,并采用XRD、BET、TG-DSC、FT-IR、TPR等表征手段研究了Cu、Mg含量对材料前驱物物化性能的影响及对其衍生复合氧化物催化碳颗粒物燃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Mg含量对材料的热稳定性、比表面和催化氧化活性有显著的影响. Mg有助于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 Cu含量增加,催化剂比表面下降,但比表面不是影响催化剂活性的主要因素. CuO含量为15%时,催化剂具有最好的催化活性和稳定性,碳颗粒物的起燃温度(T10)和半转化温度(T50)分别为336 ℃和409 ℃.在CuO含量≤30%时可以形成结构完整的水滑石前驱物, CuO含量为40%时出现Cu(OH)2杂相; CuO含量< 20%时,经高温焙烧可得到均匀的复合氧化物, CuO含量≥20%时出现CuO偏析. TPR结果表明焙烧温度和复合氧化物的组成决定了材料的可还原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