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1,4-二-(4-羧基吡啶基)丁烷(L)合成了铜(Ⅱ)、银(I)的配合物[[CuL(H2O)3]·2(H2O)·2(NO3)}n(1)、{[AgL]·(H2O)·  相似文献   

2.
采用对苯二甲酸为模板剂,溶剂热法合成了2个以5-(4-(2,6-二(2-吡嗪基)-4-吡啶基)苯氧基)间苯二甲酸(H2L)为配体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MnL] ·0.5H2O}n (1),{[CaL(H2O)2]·H2O}n (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1具有(3,3)-连接的不同手性型二维层面结构,这些交替出现的单手性左旋型和右旋型二维平面通过配体的吡啶环与吡嗪环间ππ堆积作用构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2是通过L2-配体羧基桥连接相邻的Ca(Ⅱ)金属中心,形成一条平行于b轴方向的一维链结构。研究了配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和2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3.
采用对苯二甲酸为模板剂, 溶剂热法合成了2个以5-(4-(2, 6-二(2-吡嗪基)-4-吡啶基)苯氧基)间苯二甲酸(H2L)为配体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MnL] ·0.5H2O}n (1), {[CaL(H2O)2]·H2O}n (2)。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 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进行了结构表征。结构分析表明, 1具有(3, 3)-连接的不同手性型二维层面结构, 这些交替出现的单手性左旋型和右旋型二维平面通过配体的吡啶环与吡嗪环间ππ堆积作用构成了三维超分子结构;2是通过L2-配体羧基桥连接相邻的Ca(Ⅱ)金属中心, 形成一条平行于b轴方向的一维链结构。研究了配位聚合物的热稳定性和2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4.
水热条件下采用Zn(NO3)2.6H2O,4′-羟基-联苯-4-羧酸和1,3-二(4-吡啶基)丙烷作为反应物合成出一个新的一维锌金属配位聚合物{[Zn(Hhbc)2(bpp)].H2O}n(1)(Hhbc=4′-羟基-联苯-4-羧酸,bpp=1,3-二(4-吡啶基)丙烷),并分别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差热分析、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等表征了该结构。晶体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化合物1为一维链状锌(Ⅱ)配位聚合物,通过分子间的O-H…O氢键作用,一维链进一步被连接成二维超分子结构。荧光分析表明常温固态下配合物1发射蓝色荧光,荧光寿命为3.08 ns(480 nm)。  相似文献   

5.
张优  赵灿  温一航 《无机化学学报》2014,30(11):2645-2652
采用3,5-二(4-吡啶)1,2,4-三唑(Hbpt)为配体与钴盐反应,在水热法条件下成功合成了3个配合物,分别是:[Co(Hbpt)2(HCOO)2(H2O)2]n·4nH2O(1),[Co(Hbpt)2(HCOO)2(H2O)2]n(2)和[Co(bpt)2(H2O)4]n·2nH2O(3),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和红外对它们进行了表征。配合物1和2均为三斜晶系,P1空间群,配合物3为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中心金属Co(Ⅱ)都是六配位,每个Co(Ⅱ)分别与2个Hbpt配体桥联而形成零维的结构单元,这些结构单元通过氢键和π-π堆积弱作用进一步连接而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此外,还对配合物1和3的热稳定性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通过水热方法,合成了一个杂金属的配位聚合物{[NdZn(H2pimda)3(Hpimda)(H2O)2]·H2O}n(1),(H3pimda=2-丙基-1H-4,5-咪唑二酸),并对其结构和磁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构分析结果表明配合物1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P21/c空间群。配合物1是由配体2-丙基-1H-4,5-咪唑二酸连接而成的二维层状结构,该二维层通过氢键延伸为三维超分子结构。磁性研究表明,配合物1中相邻钕离子间存在着反铁磁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水热和溶剂热条件下合成了2个新颖的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Cu_3(BCPBA)_2(bpmp)(H_2O)]·2DMF}n(1)和{Zn3(BCPBA)_2(bip)(H_2O)_2}n(2)[H3BCPBA=3,5-双(4-羧基-苯氧基)苯甲酸;bpmp=1,4-二(吡啶-4-亚甲基)哌嗪;bip=1,3-二(咪唑基)丙烷].通过单晶及粉末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热重分析对这2个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化合物1属于单斜晶系,C2/m空间群,是由羧酸连接3个二级结构单元[Cu_2(CO_2)4]形成的具有自穿插结构的三维骨架结构,其骨架拓扑符号为(4·8~2)(8~6)(4~2·6~8·8~3·9·10);化合物2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其骨架是由1个新颖的二级结构单元组成的拓扑结构为(4~2·6)_2(4~4·6~2·8~8·10)的三维超分子网络.  相似文献   

8.
用溶液法合成了4-(4′-吡啶)-1,3-二硫代环戊烯-2-酮(C8H5NOS2)与铜(Ⅱ)的配合物,并得到了单晶.通过红外光谱、元素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配合物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是由2个CuSO4、4个配体C8H5NOS2分子、2个配位H2O和6个游离的H2O组成的双核配合物.配合物分子通过S…S短程作用形成了1个二维层状结构,并通过分子间的氢键作用进一步形成了更稳定的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9.
通过水热法合成了2个配位聚合物:[Cu(H2dpcp)2]n(1)和[Mn2(Hdpcp)2(H2O)2·2H2O]n(2)[H3dpcp=5-(2,4-二羧基苯基)-2-羧基吡啶],H3dpcp由3-(2,4-二羧基苯基)-2,6-二羧基吡啶(H4dpdp)原位脱羧生成。X-射线单晶衍射测得2个化合物都属于单斜晶系,化合物1结晶在P21/c空间群,a=0.639(13)nm,b=1.835(4)nm,c=1.115(2)nm,β=102.29(3)°,Z=2;化合物2结晶在C2/c空间群,a=3.126(6)nm,b=1.004(2)nm,c=1.080(2)nm,β=93.73(3)°,Z=4。化合物1以配体H2dpcp-桥连Cu( Ⅱ)形成一维链状结构。化合物2通过Hdpcp2-桥连Mn( Ⅱ)形成二维层状结构,并进一步通过氢键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结构。负的Weiss常数θ表明化合物2存在反铁磁耦合作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热法设计合成了两个新型的配位聚合物{[Cu2(egta)(bpe)(H2O)2]·H2O}n (1) 和 {[Cu2(egta)(bipy)(H2O)2]·5H2O}n (2) (其中H4egta =乙二醇双(α-氨基乙基)醚四乙酸, bpe = 1,2-双(4-吡啶)乙烷, bipy = 4,4’-联吡啶),晶体结构分析表明,它们均是单斜晶系,P21/c 空间群。其中,配合物1 是依靠相邻一维 “之”字链间的氢键互锁而展现二重平行的(4,4)网状穿插结构;然而,配合物2 通过内消旋螺旋链堆积而形成的二维超分子结构。有趣的是,在配合物2的主体结构中,封装着由独特的五聚水簇通过水-水之间的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维水带。磁学性质研究表明,配合物1两个相邻的铜离子之间存弱的铁磁交换作用。  相似文献   

11.
使用2,2′-二硫代二苯甲酸和2,2′-联吡啶(2,2′-bipy)、硝酸铜在水热条件下发生的原位反应合成了一个铜配合物,即[Cu2(C14H8O4S)2(C10H8N2)2](1)(C14H8O4S=2,2′-二羧苯基硫醚,C10H8N2=2,2′-联吡啶);然后又利用2,2′-二硫代二苯甲酸和菲咯啉(phen)、氯化钙在水溶液中合成了一个钙配合物,即{[Ca(C14H8O4S2)(C12H8N2)2]·(H2O)2}n(2)(C14H8O4S=2,2′-二硫代二苯甲酸根,C12H8N2=菲咯啉),并对它们分别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稳定性、X射线粉末衍射和X射线单晶衍射的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由2,2′-二羧苯基硫醚配体连接形成了一个双核的化合物,通过氢键和氮杂环之间的π…π作用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配合物2由二硫代二苯甲酸配体桥联形成了一个一维链状结构,通过氢键和氮杂环之间的π…π作用也形成三维超分子网络结构。并且,对这2个配合物的热稳定性分别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赵振华 《分子催化》2004,18(3):161-166
一种新的催化剂,SnCl2·2H2O,已用于2,3-二甲基-2-丁烯与乙酐的酰化反应来制备高产率的3,3,4-三甲基-4-戊烯-2-酮 (TMP). 发现SnCl2·2H2O是室温下2,3-二甲基-2-丁烯与乙酐进行酰化反应的有效催化剂. 考察了催化剂用量、乙酐用量、反应时间和溶剂的加入等因素对该酰化反应的影响. 发现当催化剂/2,3-二甲基-2-丁烯摩尔比在0.30/1和 0.60/1之间、反应时间为2 h时,所得酰化产品的产率最高. 该酰化反应进行到完全所需的时间取决于催化剂用量和乙酐用量. 在需要加入溶剂的情况下,二氯甲烷或氯仿是一种合适的溶剂.  相似文献   

13.
以4,5-二氰基咪唑(HIMDN)配体,用常温扩散法合成了2个新颖的金属-有机配合物{[Zn2(IMDN)4(H2O)3].(H2O)3}n(1)和[Co(IMDN)2(H2O)2]n(2),并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分析、热重分析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配合物1中2个中心Zn(Ⅱ)离子的配位环境不同,一个是四配位,另一个是六配位。配合物2的中心钴(Ⅱ)离子为六配位。2个配合物都为一维链状结构,并且均通过氢键作用显示出三维结构。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1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4.
李权 《化学学报》2005,63(11):985-989,i002
用密度泛函理论方法在B3LYP/6—31 G**水平上对1,2,4-三氮杂苯-(H2O)n(n=1,2,3)氢键复合物的基态进行了结构优化和能量计算,结果表明复合物之间存在较强的氢键作用,所有稳定复合物结构中形成一个N…H--O氢键并终止于弱O…H—C氢键的氢键水链的构型最稳定.同时,用含时密度泛函理论方法(TD—DPT)在TD—B3LYP/6—31 G**水平上计算了1,2,4-三氮杂苯单体及其氢键复合物的单重态第-1(n,π*)垂直激发能.  相似文献   

15.
利用14二4羧基吡啶基丁烷L合成了铜、银的配合物CuLH2O3·2H2O·2NO3n1、AgL·H2O·NO3n2。X射线晶体结构表征结果表明:1属于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724103b=0.663201c=2.113804nmβ=103.053°Z=4。2属于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77662b=0.93702c=1.33573nmα=98.993β=99.493γ=109.053°Z=2。1和2的金属原子被L联接成一维结构。1中的配位链通过配位的水分子与晶格水分子及硝酸根离子间形成的氢键扩展为三维结构。2中未配位的羧基氧原子与吡啶环上的α氢原子形成C-H…O氢键从而将配位链扩展为阶梯状二维结构而层与层之间通过ππ堆积结合在一起形成三维结构。  相似文献   

16.
以两种V型的配体4,4′-二吡啶基苯(1,3-dpb)和4,4′-二羧基二苯砜(H2sdb),和钴(Ⅱ)通过溶剂热反应合成了1个配位聚合物{[Co(dpb)(sdb)(H2O)2]·2H2O·DMF}n(1)。对其进行了红外、热重、粉晶衍射、单晶衍射等表征,配合物属于三斜晶系,空间群P1。其中Co(Ⅱ)的2个顶点被水分子占据,相邻的钴(Ⅱ)离子连接着1,3-二吡啶基苯和4,4′-二羧基二苯砜形成一维的双绳链,相邻的链之间通过羧基-配位水和配位水-配位水间的氢键相互连接形成二维的层状结构,层状结构之间通过砜基-配位水间的氢键又相互连接形成三维结构。此外,还研究了配合物的固体紫外-可见光谱。  相似文献   

17.
农兰平  肖成梁  刘运海  彭杰  张安运 《合成化学》2011,19(4):538-541,549
在乙腈中,25,26,27,28.四羟基杯[4]芳烃(1)与碘代异丙烷(i-PrI)在碳酸钾的催化下经双烷基化反应合成了25,27-二异丙氧基-26,28-二羟基杯[4]芳烃(2),其结构经<'1>H NMR和MS确证.最佳反应条件为:1 23mmol,n(1):n(K<,2>CO<,3>):n(i-PrI):n(Me...  相似文献   

18.
潘兆瑞  周宏  鲜华 《无机化学学报》2010,26(11):1955-1960
本文合成了2个镍配合物[Ni(mtyaa)2(H2O)4]·4(H2O)(1)和[Ni(4,4′-bipy)2(mtyaa)2(H2O)2]·2H2O(2)(Hmtyaa=2-(5-甲基-1,3,4-噻二唑)-硫乙酸;4,4′-bipy=4,4′-联吡啶),用X-射线单晶衍射仪测定了配合物的单晶结构,并对它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粉末X-射线衍射等表征。配合物1和2的晶体分别属于三斜晶系和单斜晶系,空间群分别为P1和P21/n。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配合物1和2中镍原子均采取六配位扭曲的八面体配位模式。在配合物1中配位水和游离水分子与羧基氧之间的氢键作用将单分子结构连成三维网状结构。配合物2中配位水和游离水分子与羧基氧以及配体中的氮原子之间的氢键作用将链连接成二维层状结构。  相似文献   

19.
水热法合成得到2个配合物,{[Zn7(L)4(bpe)2(μ3-OH)2(H2O)8]·4H2O}n(1),和{[Cd3(L)2(bpy)2.5(H2O)]·5.5H2O}n(2)(H3L=3-(carboxymethoxy)benzene-1,2-dioic acid,bpe=1,2-bis(4-pyridyl)-ethene,bpy=4,4′-bipyridine),并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和X-射线单晶衍射对其结构进行表征。配合物1中,配体L3-和bpe连接[Zn5(μ3-OH)2]中心形成一维链,这样的链通过氢键连接成三维的超分子结构。配合物2呈现(3,3,6)连接的网状结构。此外,对配合物1和2的荧光性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20.
室温下,在醇水溶液中合成了2个新型配合物,[Zn(phen)3]2·[Zn(C10H16O4)·(H2O)3]·(C10H16O4)2·20H2O(C10H18O4=癸二酸)(1)和[Co(phen)3]2·[Co(H2O)6]·(C10H16O4)3·30H2O(2),并对配合物进行了元素分析分析、红外光谱分析、热重分析以及晶体结构研究.配合物(1)的基本结构单元中含有一个电中性配位单元[Zn(C10H16O4)·(H2O)3]、二个配位阳离子[Zn(phen)3]2+、二个游离的癸二酸根和20个晶格水.Zn原子有两种配位模式,在[Zn(phen)3]2+配位单元中Zn原子与三个邻菲啰啉的六个N原子配位,构成略有畸变的八面体,Zn原子位于八面体的对称中心;在[Zn(C10H16O4)·(H2O)3]配位单元中Zn原子采取五配位的三角双锥构型,两个羧基均采取单齿配位,同一个癸二酸根与相邻的不同Zn原子配位,将相邻的[Zn(C10H16O4)·(H2O)3]配位单元连接起来,自组装得到了无限链状结构.配合物以癸二酸根为模板在ab平面形成了有序水层,该水层由5元,6元水簇,以及其他由羧基参与的各元环组成.与一般常见的6元水簇不同,配合物1中的6元水簇采取了高能量的类似苯环的平面构象.配合物(2)的基本结构单元中含有一个[Co(H2O)6]2+配位阳离子、二个[Co(phen)3]2+配位阳离子、三个游离的癸二酸根和30个晶格水.Co原子也有两种配位模式.在[Co(phen)3]2+配位单元中,Co原子与三个邻菲啰啉的六个N原子配位,构成略有畸变的八面体,Co原子位于八面体的对称中心.在[Co(H2O)6]2+配位单元中Co(II)与6个配位水的氧原子配位,6个配位水中的6个原子和Co(Ⅱ)形成八面体结构.通过水分子之间及水分子和羧基阴离子间的氢键形成了二维有序水层,二维水层中最小的构筑基元为6元环的水,最大的构筑基元为16元环水,每个水环中分别含有6个和16个游离的没有配位的水分子,水分子之间通过很强的氢键作用形成环形的超分子水簇.这些基元片断在二维空间扩展开来,形成二维有序水层.有趣的是,在该水层上通过水分子之间的分子间氢键形成了16元大环水簇,它与两端的六元环共用六条边,每一个16元水环中含有16个游离的没有配位的水分子,水分子之间通过氢键作用形成环形超分子水簇,每个水分子同时作为氢键的给体和受体.[Co(H2O)6]2+和四个羧酸根离子位于十六元环水的中心,与其周围的游离水分子形成了十二个氢键,同时与环外的游离水和羧酸根形成了十个氢键,对大环水聚集体起到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