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对苄氧基苯酚,对苄基苯酚和对苯氧基苯酚作为底物,研究在无溶剂体系下,酪氨酸酶分别催化它们与邻氨基苯甲醚的反应。考察了在无溶剂体系下,以底物200μmol为当量,酶催化该类反应的最适水含量为30~35μL,加酶量为35~40mg,反应时间为24h,以此为反应条件酶促催化合成了2和3b,3a,产率30~50%,并讨论了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2.
以碘酸盐为氧化剂,通过氧化-迈克尔加成反应,由邻苯二酚和4,4'-亚甲基 苯胺合成了一种新的功能聚合物,芳香胺-邻醌聚合物。这种聚合物表面由分布均 匀的纳料颗粒和孔穴构成。由于这种聚合物分子含有疏水骨架、羰基和胺基的有序 分布,以及独特的纳料微观颗粒和孔穴结构,使其成为吸附法固定化酶的良好载 体。  相似文献   

3.
以碘酸盐为氧化剂,通过氧化-迈克尔加成反应,由邻苯二酚和4,4'-亚甲基 苯胺合成了一种新的功能聚合物,芳香胺-邻醌聚合物。这种聚合物表面由分布均 匀的纳料颗粒和孔穴构成。由于这种聚合物分子含有疏水骨架、羰基和胺基的有序 分布,以及独特的纳料微观颗粒和孔穴结构,使其成为吸附法固定化酶的良好载 体。  相似文献   

4.
苯酚钾及对位取代苯酚钾的电离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我们以前的研究工作中发现,酚类钾盐是很好的电荷给体,可以和顺丁烯二酸酐、三硝基苯以及醌类等电荷受体生成电荷转移(CT)络合物。表示分子的给电子能力的参数是分子的第一电离势(简称为电离势I_p)。对于苯酚的I_p值,近年来已有文献记载,但苯酚钾  相似文献   

5.
取代苯酚的脱叔丁基反应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对一些取代邻叔丁基苯酚进行脱叔丁基反应作了研究。这一结果可以用脱叔丁基反应和Freidel-crafts反应予以解释。  相似文献   

6.
芳香胺参加的mannich反应V.芳香胺与苄叉丙酮的MANNICH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光旭  徐秀娟  赵冬 《化学学报》1986,44(8):846-849
  相似文献   

7.
李雯  刘宏民 《有机化学》2002,22(12):1034-1039
为了获得新的活性化合物,以溴代四乙酰葡萄糖和对位以代苯酚为原料,溴化 四丁基铵为相转移催化剂,合成了18个对位取代苯酚氧甙类化合物,其产率为20. 0%。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IR,^1H NMR表征,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经初步测定, 其中四种有抑制端粒酶活性。  相似文献   

8.
以3-羟基-2-烷基-4(1H)-吡喃酮为原料与胺反应制备N-取代-4(1H )-吡啶酮,再与亲核试剂发生氧化-迈克尔加成反应,合成了相应的N-取代- 6-芳硫基吡啶酮化合物。生物活性研究结果发现,N-取代-6-芳硫基吡啶酮类 化合物对5-脂氧合酶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Mannich反应是一类重要的有机化学反应,典型的Mannich反应是在酸催化下进行的。近年来,一些固体催化剂如AgNO_3、Cu_2X_2(X=C1、Br、I)、 CuCl_2、CuBr_2、Cu(OAC)_2等也被用于一些特殊的Mannich反应中,但有关报道不多。Al_2O_3作为Man-nich反应的催化剂未见文献报道。 1982年,陈光旭、徐秀娟等采用HCl-EtOH作催化剂,首次实现了芳香胺作为胺组分与甲醛和酮直接进行的Mannich反应,合成了一系列β-芳胺基酮:  相似文献   

10.
斯德酮与芳香胺的Mannich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3-(4-甲基苯甲酰基乙基)斯德酮和3-(3-羟基-3-苯基丙基)斯德酮 可以与芳香胺发生Mannich反应,得到斯德酮与芳香胺的Mannich碱。  相似文献   

11.
壳聚糖-(4-叔丁基邻苯二酚)的酪氨酸酶催化接枝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自制马铃薯酪氨酸酶催化氧化4-叔丁基邻苯二酚成活性邻醌,后与壳聚糖接枝反应,并着重探讨了反应条件对接枝率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对该反应产物进行结构的初步表征,结果表明酶催化接枝反应的适宜条件为:4-叔丁基邻苯二酚浓度3.0mmol/L、酶活力20U/mL、反应时间30min、壳聚糖溶液百分含量0.5%;用线性电位滴定法测定其接枝率为37%~64%。  相似文献   

12.
13.
Asymmetric reductive Heck reaction of aryl halides is realized in high stereoselectivity. Hydrogen‐bond donors, trialkylammonium salts in a glycol solvent, were used to promote halide dissociation from neutral arylpalladium complexes to access cationic, stereoselective pathways.  相似文献   

14.
本工作提出了 Cu催化的2-(2-碘苯基)-1-乙醇分子内Ullmann C—O偶联反应机理,并用密度泛函理论(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DTF)计算验证.催化循环从原位生成的亚铜配合物开始,亚铜配合物经氧化加成生成Cu(Ⅲ)配合物;Cu(Ⅲ)配合物和反应物醇配位形成四配位Cu(Ⅲ)配合物;然...  相似文献   

15.
为降低催化剂流失率,以聚乙二醇为主链、双键取代咪唑型离子液体为交联剂,采用自由基聚合方式设计合成出酸性聚合型离子液体。该离子液体可与甲苯形成优良的温控两相体系,并用于苯胺和苯甲醛的缩合反应。结果表明,聚合离子液体具有催化活性高、流失量小、回收方便的优点。产物N-亚苄基苯胺收率93.4%,离子液体平均单次流失率约2.5%。底物拓展试验表明,该温控体系对含不同取代基的芳胺和芳醛缩合反应具有良好的普适性,产物收率57.2%~82.9%。  相似文献   

16.
探究了叔胺1,4-二氮杂二环[2.2.2]辛烷(DABCO)催化的2,5-二羟基-1,4-二噻烷和羟基取代查尔酮的sulfa-Michael-aldol串联环化反应。考察了催化剂对反应收率的影响,以最高79%的收率合成了15个多取代的四氢噻吩化合物。 其代表产物的结构经X-ray单晶衍射实验确证,化合物结构经1H NMR, 13C NMR, IR和HR-MS(ESI)表征。  相似文献   

17.
18.
4-烷基联苯是重要的液晶中间体. 以氯化铜为C—C键偶联反应催化剂, 经过对溴联苯的Grignard试剂直接与溴代烷烃发生偶联反应, 成功合成了一系列4-烷基联苯类化合物, 部分化合物产率高达91%左右, 并对其反应条件进行了初步研究; 所合成化合物结构都经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质谱鉴定. 与现有方法相比, 此合成方法收率高、环境友好、成本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9.
Summary The isocratic HPLC analysis of hydroquinone and its derived ethers in cosmetic preparations, as described in the sixth Directive 95/32/EC of the European Commission, was investigated with a view to determining the fundamental validation parameters of the technique. The calibration lines are highly linear with coefficients of determination >0.9996; the slopes of the calibration equations as well as the slopes normalised to the standard deviations indicate increased sensitivities for all compounds. The method is very reproducible; both the repeatability and the intermediate precision confirm a system performance of <2% variation; the limits of repeatability and intermediate precision are consistently <6% for every compound studied. The detection limits correspond to concentrations of 0.03 and 0.02% (m:m) for hydroquinone and the derived ethers, respectively. Application of the response factor calculation gives reliable results and signifies a practical and economic advantage when compared to laborious calibration with several replicate standard injections. Comparison of the response factor and calibration techniques did not reveal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The obviously insufficiently efficient extraction preceding chromatographic analysis might constitute the only drawback of the method, especially when the concentrations applied border the allow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