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昨天,惊悉夏学江教授突然离开我们的噩耗,感到无比悲痛,太突然了!春节我还和夏先生通过电话,由于我有些耳背,他的声音很轻,没能听清楚,以为他的身体欠安,后来我问清华的老师,夏先生知道后,立即寄张贺卡给我.在贺卡上附有一句话:"上次通电话因为我戴了助听器,还未学会直接接电话,弄了个‘听而不闻’的笑话,害您担心,实在对不起!"从这件小事,可以看出夏先生的  相似文献   

2.
《现代物理知识》2011,(6):55-55
宁平治,男,汉族,1938年5月生,北京人,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南开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1983年赴美国西密歇根大学从事原子核物理方面研究。曾任南开大学物理系副主任,中国核物理学会理事,  相似文献   

3.
《现代物理知识》2010,(1):65-65
原《现代物理知识》杂志编辑部主任、副主编江向东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0年1月1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59岁。 江向东先生长期从事粒子物理理论的研究工作,先后在《物理通讯》、《物理评论》、《物理学杂志》等同内外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40多篇。  相似文献   

4.
《大学物理》2011,30(12):65
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大学物理》杂志原副主编高炳坤先生于2011年10月1日因病在北京不幸与世长辞,享年75岁.高炳坤教授1960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物理学系,曾在七机部二院、重庆后勤工程学院工作,1977年到清华大学物理系执教,直至1996年退休.高炳坤教授在清华大学物理系工作期间,主要从事普通物理教学工作.他热爱本职工作,精益求精,潜心钻研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讲课深入而又生动,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他参与了《普通物理学辅导与答疑》丛书中的《力学与热学》、《电磁学》的编写,其中《力学与热学》曾获北方十省市  相似文献   

5.
<正>原吉林大学理论化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裘祖文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5年5月31日19时14分在长春逝世,享年86岁.裘祖文教授1929年12月8日生于上海,他从小酷爱读书,为日后学习打下了扎实的文理基础,在1947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浙江大学化工系.1951年毕业后,他服从国家分配来到东北,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工作.在这里,他遇到两位事业上的恩师——吴钦义研究员和唐敖庆院士.在吴钦义研究员的带领下,他和沈联芳、江宜进等年青  相似文献   

6.
桑海波  刘寄星  应阳君  冯世平 《物理》2014,43(10):673-680
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核物理学家、教育家,我国氢弹研制的探路先锋和我国核武器物理问题研究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黄祖洽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4 年9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黄祖洽先生正直无私、刚正不阿,严谨治学、虚心求实,一心为国、淡泊名利,奖掖后进、无私奉献,他的高尚品德在中国物理学界有口皆碑,是后人学习的楷模。我们沉痛悼念黄祖洽先生!黄祖洽先生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相似文献   

7.
2014年3月29日,夏学江先生追思会在清华大学物理系举行.夏学江先生的夫人李镇敌、清华大学物理系前系主任朱邦芬院士、系主任陈曦、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顾牡主任、胡其图副主任、周雨青委员以及夏先生生前的学生、同事、好友等30余人参加了追思会.  相似文献   

8.
9.
陈辰嘉 《物理》2005,34(8):615-618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黄昆先生离我们而去,我感到万分悲痛,这是中国物理学界和中国教育界的重大损失.回忆与黄昆先生曾经在北大物理系半导体教研室一起工作的日日夜夜,记忆犹新,仿佛就是昨天.  相似文献   

10.
我们怀着极其沉痛的心情,深切悼念中国共产党党员、四川大学终身教授,著名的物理学家、杰出的教育家、我国原子与分子物理学科创始人、吉林大学物理学科创始人之一芶清泉先生.芶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6月30日在成都与世长辞,享年95岁.  相似文献   

11.
夏建白 《物理》2005,34(8):611-613
黄昆先生从1951年回国以后,主要从事教育工作,把大部分精力放在教“普通物理”、“固体物理”和“半导体物理”等几门课上.1956年3月我国制定了1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当时任北京大学物理系教授的黄昆先生参与了制定这个规划,他和其他专家一起建议:为了适应迅速发展的半导体科学技术事业的需要,要尽快培养半导体专门人才.不久当时的高等教育部就决定,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和东北人民大学(后改为吉林大学)物理系部分教师和四年级本科生以及研究生从1956年暑假起集中到北京大学物理系。  相似文献   

12.
《物理》2007,36(11):816-816
2007年9月,《物理》第8届编委会任期届满,在各方的支持和协助下,第9届编委会的筹建顺利完成,并通过了中国物理学会的批准.2007年9月17日,《物理》第9届编委会第1次扩大会议在南京大学召开,部分第9届编委会成员、特邀嘉宾和编辑部人员共3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第9届编委会主编、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教授冯世平主持.冯世平主编对各位参与会议的人员表示了欢迎和感谢,  相似文献   

13.
14.
原工科物理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兼实验组组长、大连理工大学朱竹林教授,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于1991年4月28日晨5时逝世,终年72岁。朱竹林教授是江苏省南京市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大物理系,于1949年到大连工学院任教,历任全国计量学会理事,辽宁省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大连市物理学会理事长,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朱竹林教授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工作认真负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对我国的大学物理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1月29日,《强激光与粒子束》编委会议在中国工程物理研究召开,包括5位院士在内的30多位编委代表出席了本此编委会议。会议由《强》刊主编杜祥琬院士主持,编委代表们听取了编辑部近两年来的工作汇报,并进行了充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悼念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物理学会波谱委员会主任、中国计量测试学会时间频率委员会主任、中国电子学会量子电子学和光电子学委员会顾问、《波谱学杂志》编委王天眷教授.王天眷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1989年2月20日十八时在北京逝世,享年七十七岁.  相似文献   

17.
1999年10月13日,我正在京参加科学院院士增选会议,突然接到电话,通知我我国著名光谱学家、中山大学激光光谱学实验室创始人,我的恩师高兆兰教授,于10月12日下午不幸在广州病逝。噩耗传来,令我万分悲痛。桩桩往事,涌向心头。回想恩师半个多世纪以来对我恩重如山,不禁黯然泪下。1945年秋我进入广州岭南大学物理系学习。1946年高先生和冯秉铨先生伉俪从美国回母校任教。当时Dr.高(我们在校时都这样称呼她)挂在项链上密执根大学奖给她的金钥匙。和她在二战期间在美国设计成功雷达系统中的T-Rbox而为反…  相似文献   

18.
四川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中国物理学会中国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委员,《光散射学报》常务副主编杨经国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7年9月14日21时在成都不幸逝世,享年68岁。杨经国教授是发起成立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组织倡导人和组织者之一。20多年来积极组织和参与由中国物理学会光散射专业委员会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曾亲自举办过第八届全国光散射学术大会(1995年)和全国受激光散射研讨会(1983年),为推动中国光散射事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杨经国教授是出版《光散射学报》的主要倡导人、创始人和组织者之一。一直担任…  相似文献   

19.
陈辰嘉 《物理》2005,34(08):615-618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和中国半导体事业的开拓者和奠基者黄昆先生离我们而去,我感到万分悲痛,这是中国物理学界和中国教育界的重大损失.回忆与黄昆先生曾经在北大物理系半导体教研室一起工作的日日夜夜,记忆犹新,仿佛就是昨天.  相似文献   

20.
《发光学报》2009,30(2)
2008年6月26日在中科院长春光机与物理所召开了《发光学报》2008年编委会,在长编委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申德振主编主持,编委们听取了编辑部2007年《发光学报》编辑部工作情况、学报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报告,并对学报的现状和发展形势、学报的建设等进行了积极认真的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