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质量数在160-180核区形变双奇核高自旋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在160-180核区形变双奇核高自旋态研究中所取得的研究结果和最近几年陆续发表的双奇核高自旋态核谱学数据,系统地考察和研究了πh11/2⊙νi13/2强耦合带和πh9/2⊙νi13/2半退耦带旋称反转的特征和规律.指出182,184Au核素的πh13/2⊙νi13/2半退耦带也可能出现旋称反转;有限的实验数据似乎支持这一观点.首次在双奇核178,180Ir的πh11/2⊙νi13/2强耦合带中发现了低转频下的逐渐顺排现象;在178Ir核中发现了回弯频率反常超前.这些反常现象可能与核形变(或中子对力)的组态依赖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利用重离子熔合蒸发反应149Sm(27Al,4nγ)172Re布居了形变双奇核172Re的高自旋态,用12套带有BGO反康普顿抑制的高纯锗探测器阵列进行了在束γ实验测量,首次建立了形变双奇核172Re由3个转动带构成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研究和讨论了3个转动带的结构特征,基于已有的高自旋态核结构知识并通过系统学比较和分析指出它们的准粒子组态分别为πh11/2⊙νi13/2,πh9/2⊙νi13/2和π1/2[541]⊙ν1/2[521].发现前两个转动带在自旋小于18.5h时其转动能级呈现反常的旋称劈裂.  相似文献   

3.
在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H13串列加速器上,通过重离子核反应122Sn(16O,4n)对A=130缺中子核区的134Ce核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134Ce的新的能级纲图,最高自旋态扩展到22.然而实验结果与近期发表的134Ce核的高自旋态结果不同,所谓在134Ce核中存在的磁转动带结构不能被实验证实.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表明,134Ce核的高自旋态结构呈现出重要的形状共存特性在基带以上的回弯处的10+态起源于两个中子组态,基于此10+态的转动带具有γ≈–60°的扁椭形变;另一个10+同质异能态为yrast陷阱,也起源于两中子组态,为具有γ≈–120°的长椭形状;而由两个signature伙伴带组成的强耦合带,则起源于h11/2与g7/2质子组态,为具有γ≈0°的长椭形变带.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测量,对丰中子奇A核145,147Ce的高自旋态进行了研究,首次识别了145Ce的集体带结构,扩展了147Ce的集体带结构,扩展了147Ce的能级,并新识别了3个边带,粒子–转子模型的计算指出,145,147Ce的晕带可能来自于νi13/2轨道的耦合,145Ce基态起源于(νh9/2νf7/2)组态混合,而147Ce基态则起源于νh9/2轨道.在这两个核中未观测到明显的八极形变带,然而,在147Ce中观测到的一个边带,可能显露出八极关联的迹象.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重核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测量,对非常丰中子核113Ru的能级结构进行了研究,建立了较高自旋态的能级纲图,识别了基于中子h11/2轨道激发产生的集体转动带,最高自旋态达31/2h.还发现了另一个可能基于9/2能级的集体转动带,对新建立的113Ru的集体带的一些重要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6.
通过融合蒸发反应144Nd(19F,5n)布居了双奇核158Tm的高自旋态. 扩展了原来已知的带结构, 并建立了一条新转动带. 通过与相邻核的比较, 讨论158Tm核中两条四准粒子带的内禀组态, 并分别指定为πh11/2\otimes νh9/2(α=+1/2)\otimes (νi13/2)2和πh11/2\otimes νh9/2(α=-1/2)\otimes (νi13/2)2 组态. 建立在πh11/2\otimes νi13/2组态上的转动带被观测到呈现持续旋称反转现象, 而前述的两条高自旋区的 四准粒子转动带也呈旋称反转. 对这两种类型的旋称反转现象的可能机制进行了简单而定性的讨论.  相似文献   

7.
刘忠  张玉虎  马英君 《中国物理 C》2002,26(12):1195-1200
利用在束γ谱学方法,通过124Sn(7Li,α2n)反应首次研究了丰中子核125Sb的高自旋态.建立了自旋达23/2+、激发能至2637keV的能级纲图,其中包括21条新γ跃迁和14个新能级.在1970,2110和2471keV识别出了3个同质异能态,估计了它们的寿命范围,并建议分别具有πg7/2ν(h11/2s1/2),πg7/2ν(h11/2d3/2),πg7/2ν(h211/2)三准粒子组态.根据价质子与124Sn核芯激发态的耦合讨论了125Sb的能级结构.  相似文献   

8.
郁宏 《中国物理 C》1989,13(6):574-576
本文引进过程e+e→J/ψ→γB,B→P1P2P3的矩的光子角分布来讨论ι-E疑难,得到了判断J/ψ→γKKπ过程中产生的共振峰是否包含E(1++)分量的一个有效判据.  相似文献   

9.
用高自旋同质异能态次级束流线实验装置,对144Pm的高自旋同质异能态进行了快速分离,并做了γ射线的符合测量.结合γ射线激发函数和各向异性的测量结果,首次建立了奇—奇核144Pm的高自旋同质异能态的衰变纲图,其中19条高自旋能级和29条γ射线是由本工作指定的.离子γ射线关联测量确定了144Pm的高自旋同质异能态的半衰期大于2μs.通过系统性比较以及变形的独立粒子模型理论计算,指定了高自旋同质异能态的粒子组态可能为π(1h211/2d5/2)v(1i13/21h9/22f7/2),自旋宇称为Jπ=27+,并具有形变参数为β=-0.18的扁椭球形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小x区原子核内邻近核子间海夸克空间重叠行为,给出了核遮蔽因子R(x,Q2,A)与空间重叠程度因子ΔVA(x)/VA(x)的关系.并据此计算了12C、63Cu和116Sn的平均核结构函数与氘核结构函数之比,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符合甚好.  相似文献   

11.
在壳模型的基础上系统研究了146Gd区A=147-153核的Gamow-Teller跃迁.这些相对146Gd核心为粒子态的核唯一的β允许衰变道为π1h11/2→v1h9/2的Gamow-Teller跃迁.计算结果表明,实验的约化几率B(GT)与计算的B(GT)比较,存在一个阻塞因子γ2,即γ2=Bexp(GT)/Bcal(GT)=0.17±0.05.  相似文献   

12.
“全同”超形变核转动带的量子群Uqp(u2)模型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量子群Uqp(u2)模型计算了191-192-193-194Hg超形变(SD)带的γ跃迁能Eγ,运动学转动惯量J(1)和动力学转动惯量J(2),顺排角动量之差(i=ω(J(1)(191-192-193-194Hg)-J(1)(192Hg))),并与实验值进行比较得到了满意的结果,此外,还利用Uqp(u2)模型的形变参量与核软度的关系式,计算出各SD带的核软度参数σ1与唯象分析给出的组态结构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丰中子核145,147La的八极形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实验研究,建立与扩展了丰中子核145,147La的高自旋态能级图,最高自旋态达到(41/2+)与(43/2).测得的交叉相联的相反宇称带及带间的强化E1跃迁说明在145,147La中形成强的八极形变.对145La的研究表明,具有轴对称形状的四极形变与具有反演不对称形状的八极形变在同一核中产生共存与竞争.在πh11/2带中观测到的带交叉位于ω≈0.26—0.30MeV附近,由推转壳模型计算表明,它是由一对i13/2中子的顺排所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超核Λ5He的核结构研究及其结合能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超核Λ5He的核结构及其对Λ超子结合能BΛ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考察了其壳心核4He的极化效应,计算了当4He中含有D态混合成分时对结合能BΛ的贡献.结果表明,壳心核受到Λ超子相互作用的严重极化,不再具有自由α粒子的结构;D态成分的贡献仅改善BΛ的计算值约0.5MeV.进一步考察了可能的三集团结构,发现对Λ+d+d三集团模型,计算所得BΛ值比较接近实验值,表明它有一定的合理性.要得到肯定的结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5.
沈齐兴  郁宏 《中国物理 C》2003,27(4):288-292
利用螺旋度角分布分析和推广的矩分析方法,讨论了J?ψ衰变过程J/ψ→p+X,X→Δ+π,其中p和Δ分别是反质子和自旋–宇称为(3/2)+的Δ重子,给出了相应于自旋–宇称为(1/2)±,(3/2)±和(5/2)±的重子共振态(包括混杂重子态)X的角分布和矩表达式.它们可以用来确定重子共振态X的自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252Cf自发裂变产生的瞬发γ谱的测量,对丰中子奇A核107Ru的高自旋态集体转动带重新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新的能级纲图.将基带转动带的自旋态扩展到27 2h,证实并扩展了以前发表的基于中子h11/2激发产生的集体转动带,并新观测到一个基于(9/2)能级的集体转动带.研究结果澄清了早期发表的结果与近来别人发表的结果之间的矛盾,对新建立的107Ru能级结构的某些重要特征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通过116Sn(16O,3n)129Ce反应,利用多普勒移动衰减法测量了129Ce高自旋态的寿命.得到的跃迁四极矩表明129Ce的集体性相对于核芯128Ce减弱.这个因增加一个h11/2中子而引起集体性的降低可以解释为由于形状驱动效应产生三轴形变所造成的.正、负宇称带的跃迁四极矩与角动量的关系呈现相似的变化趋势,推测一对h11/2准质子可能对核芯性质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通过重离子融合蒸发反应16O(82Se+4n)94Mo布局了94Mo核的高自旋态.利用多探头探测器阵列GASP进行了在束γ测量,从而重新研究了94Mo核的高自旋态能级结构.基于新发现的一些重要的连接跃迁,对94Mo核的高自旋态能级纲图做了重要修改.将新的能级结构与壳模型计算进行了比较和讨论.结果表明要正确的描述94?Mo核的高自旋态(自旋值大于14)能级结构,应考虑价中子在d5/2,g7/2和h11/2轨道上的激发.  相似文献   

19.
本文应用中子-质子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理论数值计算了150Gd、152Gd和154Gd核混合对称态的能量和电磁跃迁几率.计算表明,150Gd核最低能量的混合对称态是2+,而152Gd和154Gd则为1+,随着核子数的增加;B(M1,0+→1+)小变大,表现出U(5)极限向SU(3)极限的转移.另外Majorana相互作用对混合对称态能量和电磁跃迁几率的影响也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郁宏  沈齐兴 《中国物理 C》1990,14(10):875-881
本文给出了过程e++e→J/ψ→V+X,V→P1P2或P1P2P3和X→pp的角分布螺旋度形式,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矩分析,得到了若干关系式,有助于确定玻色共振态X的自旋Jx以及过程J/ψ→V+X的螺旋度振幅之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