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研究了在pH值为6.5的NaH_2PO_4-Na_2HPO_4缓冲介质中,利用1,10-菲咯啉活化铜(Ⅱ)催化过氧化氢氧化邻氨基酚显色的指示反应,用萃取平衡控制反应时间和水相中邻氨基酚的浓度及反应程度,通过测量424nm下有机相的吸光度,建立了萃取动力学光度法测定活化剂1,10-菲咯啉的新方法,方法的线性范围为2.00×10~(-8)~6.00×10~(-6)mol·L~(-1)和6.00×10~(-6)~1.25×10~(-5)mol·L~(-1),检出限为6.2×10~(-9)mol·L~(-1)。用于水中1,10-菲咯啉稳定性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以2,9-二正丁基-1,10-菲咯啉(dnbp)和碘化亚铜为原料,在四氢呋喃溶液中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中性双核铜(Ⅰ)配合物[CuI(dnbp)]2。采用X射线单晶衍射、核磁共振氢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其结构,荧光光谱测定其发光性能。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分子由两个Cu(Ⅰ)离子通过两个碘离子桥联形成畸变的菱形Cu2I2核心和dnbp螯合配体构成,配合物中I—Cu—I的夹角较小(106.08°),两个Cu(Ⅰ)离子的距离很长(0.319 4 nm),表明它们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上述结构的特征主要由dnbp配体大的空间位阻造成。配合物晶体属于三方晶系,空间群为R-3,晶胞参数a=4.404 14(11)nm,b=4.404 14(11)nm,c=1.085 92(4)nm,γ=120°,V=18.241 1(9)nm3。配合物在二氯甲烷溶液中出现350~500 nm的吸收峰,归属于金属离子到配体的电荷转移跃迁(MLCT)。室温下,当激发波长为365 nm时,其最大发射波长为653 nm,发光寿命为3.1μs,光致发光量子产率为0.013。发光机制属于金属离子和卤素到配体电荷转移激发态的磷光发射。低温下,配合物最大发射波长蓝移至645 nm,发射峰变窄。  相似文献   

3.
铕-铽-柠檬酸-1,10-菲咯啉配合物的合成及荧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别合成了稀土(Eu^3 和Tb^3+)与柠檬酸、1-10非洛啉配位的稀土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红外分析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通过荧光光谱与荧光寿命的测试,研究了它们的荧光性质,结果表明当铽掺入配合物,铽能极大地增强铕的特征荧光,而铽的荧光被严重猝灭,其荧光强度以指数形式衰减,铕的荧光在铽荧光猝灭最严重时,被增强的效果最好,铕的荧光强度是荧光增强效果和铕的含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当铕与铽的浓度比为6:4时能得到相应的铕的荧光最强的配合物。  相似文献   

4.
实验合成了稀土铕 樟脑酸 1,10 菲咯啉二元、三元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1 HNMR、中红外光谱、拉曼光谱 ,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Eu2 (CA) 3·2H2 O ,Eu2 (CA) 3(phen) 2 (CA :樟脑酸根 ,phen :1,10 菲咯啉 ) ,另外 ,又合成了铕、镧混配的上述配合物 ,通过三维荧光光谱确定最佳激发波长为 310nm ,最强荧光波长为6 12nm ,即在 310nm光的激发下 ,发射光谱显示Eu3 的特征发射光谱 ,产生 7条谱带 ,分别是 5D0 7F0 (5 79nm) ,5D0 7F1 (5 94nm) ,5D0 7F2 (6 12 ,6 2 0nm) ,5D0 7F3(6 5 0nm) ,5D0 7F4 (6 89,6 97nm) ,其中7F2 和7F4能级发生了分裂。对荧光强度的研究表明 ,镧的掺入并没有降低铕的荧光强度 ,说明镧对铕的荧光发射有增强作用 ,但发射峰的位置基本不变。  相似文献   

5.
分别以苯甲酸及邻、间、对甲基(甲氧基)苯甲酸为第一配体, 以邻菲咯啉(phen)为第二配体, 合成了七种Tb(Ⅲ)的三元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确定了各配合物的组成. 在室温下, 测定了各固体配合物的激发和发射光谱, 讨论了不同种类、不同位置的取代苯甲酸作第一配体对铽三元配合物荧光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 取代苯甲酸作第一配体的Tb(Ⅲ)三元配合物的最佳发射峰5D4→7F6(489 nm), 5D4→7F5(545 nm)的强度, 均比苯甲酸作配体的配合物强. 甲基为取代基的苯甲酸的三种配合物中, 最佳发射峰的强度顺序为: Tb(o-MBA)3phen <Tb(m-MBA)3phen*H2O<Tb(p-MBA)3phen(其中o-MBA为邻甲基苯甲酸根、 m-MBA为间甲基苯甲酸根、 p-MBA为对甲基苯甲酸根、 phen为邻菲咯啉);甲氧基为取代基的苯甲酸的三种配合物中, 最佳发射峰强度顺序为: Tb(o-MOBA)3phen·H2O> Tb(m-MOBA)3phen·H2O >Tb(p-MOBA)3phen(其中o-MOBA为邻甲氧基苯甲酸根、 m-MOBA为间甲氧基苯甲酸根、 p-MOBA为对甲氧基苯甲酸根).  相似文献   

6.
3,4,7,8-四氯-1,10-菲咯啉及其铜(Ⅱ)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合成了3,4,7,8-四氯-1,10-菲咯啉,并对3,4,7,8-四氯-1,10-菲咯啉采用了一种简便的后处理方法,同时得到了铜与-3,4,7,8-四氯-1,10-菲咯啉配位的有机过渡金属配合物.通过对配合物的元素分析、热重分析、红外光谱和电子光谱的研究,结果表明,配合物的组成为[Cu(Cl4Phen)(NO3)]NO3(Cl4Phen=3,4,7,8-tetrachloro-1,10-phenantIlroline),铜(Ⅱ)以四配位的方式与3,4,7,8-四氯-1,10-菲咯啉的两个氮原子、硝酸根的两个氧原子形成配位.  相似文献   

7.
钕、钐-邻苯二甲酸-1,10-邻菲咯啉配合物的合成及谱学性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合成了稀土钕、钐的邻苯二甲酸 1,10 邻菲咯啉二元、三元配合物 ,通过元素分析、1HNMR、中红外光谱、差热 热重分析 ,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为RE2 L3 ·2H2 O ,RE2 L3 phen·2H2 O(RE :稀土离子 ,L :邻苯二甲酸根 ,phen :1,10 邻菲咯啉 ) ,讨论了配合物的谱学性质 ,并对配合物的远红外光谱、拉曼光谱进行了归属研究。  相似文献   

8.
瓜环与咪唑[4,5,f]-1,10-菲咯啉衍生物相互作用模式的测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合成的三种的咪唑[4,5,f]-1,10-菲咯啉衍生物为客体,以瓜环(cucurbit[n]uriln=6~8)为主体,利用1H NMR技术,荧光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方法,测试了主客体相互作用形式、形成包结物的结构特征及其光学性质,三种方法得到的结果相同.研究表明,六元瓜环(Q[6])仅能与2-(4-甲基苯基)-咪唑-[4,5,f]菲咯啉(W1)盐酸盐相互作用(包结比为1:1);七元瓜环(Q[7])与三种客体2-(4-甲基苯基)-咪唑-[4,5,f]菲咯啉,2-(2-甲基苯基)-咪唑-[4,5,f]菲咯啉(W2)以及2-(3-甲氧基苯基)-咪唑-[4,5,f]菲咯啉(W3)的盐酸盐均以1:1的物质的量比发生相互作用;而八元瓜环(Q[8])除与W1形成的是1:2的包结物外,与另外两种客体W2,W3也是形成1:1的包结配合物.  相似文献   

9.
基于探针在近年来得到发展,制备光学性能更为良好的发光材料成为当前化学工作者的研究热点,该工作预制备光学性能更为优良的新型发光材料,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及医疗等方面的需求。该工作以四氰基乙烯(TCNE)为第一配体,以1,10-菲啰啉(phen)为第二配体,通过分子间的电荷转移,合成1,10-菲啰啉-四氰基乙烯的电荷转移络合物,并对此反应机理进行初步探索。运用紫外光谱法、荧光光谱法和拉曼光谱法对配合物进行表征及发光性质的研究。比较配合物和配体的紫外吸收峰发现,配合物的吸收均源于配体1,10-菲啰啉的吸收,说明TCNE与Phen形成了稳定的络合物。同时分析荧光光谱,发现配合物的发射峰与配体四氰基乙烯相似,可认为配合物的荧光来自于配体的π—π*电子跃迁。从拉曼图谱中可以看出,在1 000~1 600 cm-1处配合物的拉曼强度比TCNE配体有明显的增强。共振拉曼散射在1 000~1 600 cm-1处振动模式被强耦合,由于分子间的电荷转移使得这些共振拉曼峰被强烈增强。分析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1,10-菲啰啉能与四氰基乙烯形成稳定的络合物,且光学性能显著增强。上述研究,合成并研究了1,10-菲啰啉-四氰基乙烯荷移络合物的光学性质,为设计、合成荧光性能良好的配合物提供了实验依据, 并为探索和开发新的核酸探针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在pH 6 2 5~ 7 5 5KH2 PO4 Na2 HPO4 缓冲介质中 ,铜与邻菲咯啉形成配合物而使荧光熄灭的实验条件 ,建立了荧光熄灭法测定微量铜的新方法。该方法的λex =2 6 6nm ,λem =36 8nm ,铜含量在 8~ 30 0ng·mL- 1 范围内 ,有良好的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r=0 9996 ,检出下限为 10 4ng·mL- 1 。用本法经巯基棉分离测定了环境水样中的微量铜。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报道了利用化学发光反应动力学曲线进行定量分析的理论,对参加反应物质和催化剂的测定也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2.
异丙醇-ClO——H2O2化学发光新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吕小虎  陆明刚 《发光学报》1990,11(4):335-338
本文首次报道异丙醇-ClO--H2O2新体系的化学发光,对影响该化学发光反应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该发光新体系的分析应用和反应机理。  相似文献   

13.
对碘酚对鲁米诺化学发光增强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世杰  孙红 《发光学报》1994,15(3):249-252
本文报道了由过氧化物酶催化鲁米诺与过氧化氢发光反应的增强发光研究。合成了增强剂对碘酚,并用对碘酚对鲁米诺与过氧化氢发光反应的光增强作用进行了试验,已经证实增强发光反应可将过氧化物酶的最低检测浓度降低到10-12~10-13mol/L水平。  相似文献   

14.
丙酮敏化光泽精氧化发光反应的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小虎  陆明刚 《发光学报》1992,13(3):256-261
本文研究了H2O2-ClO-氧化光泽精发光的特性及丙酮的敏化作用,对发光和敏化机理进行了探讨,同时还研究了丙酮敏化光泽精氧化发光反应的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了丙酮化学发光反应中卤素离子的敏化效应,对其敏化机理进行了探讨,并研究卤素离子敏化效应的分析应用。  相似文献   

16.
过氧化氢-次氯酸钠可氧化碱性鲁米诺而产生强比学发光,对影响发光的诸因素及化学发光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该化学发光反应在过氧化氢测定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7.
王明安  刘军 《波谱学杂志》1998,15(2):169-172
1H NMR方法研究了不同溶剂和温度对6,8-二甲基-1,2,4-三唑并嘧啶-3-丁二酮基硫醚酮-烯醇互变异构平衡的影响,发现温度升高有利于平衡向酮式转变,而溶剂极性的改变对平衡的影响并不规律,获得了四种溶剂中的ΔH和ΔS.  相似文献   

18.
ClO^_—H2O2氧化乙醇发光的研究和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研究了ClO~--H_2O_2氧化乙醇的化学发光,对影响该发光反应的一些因素进行了试验和讨论,并依据化学发光强度与乙醇浓度间的线性关系建立了常量乙醇的化学发光测定法。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上研究了碱卤晶体中准正电子偶素(qPs)的弛豫机制。指出造成弛豫的原因,是电子云极化波对c+-e-库仑势的屏蔽。考虑到Toyozawa的相互作用哈密顿量已不适用于qPs的情形,采用唯象方法,对相互作用能给予短程力修正。利用顾世洧处理激子的方法,可以求解得到qPs的有效哈密顿量。变分法的数值计算表明,所采用的模型,能得到与实验结果一致的结论,较好地解释了qPs的弛豫现象。 关键词: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在手性位移试剂Eu(tfc)3存在下,绿柱虫二萜二醇A(clavudiol A)(1)中各甲基的化学位移变化,并对19-甲基和20-甲基的1H-NMR进行了归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