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宁波月湖放养罗非鱼前后的水体理化因子检测结果表明, 放养罗非鱼后水体透明度有较大改善,年平均升高0. 16m,与同期进行的浮游生物调查结果十分吻合.与此相反,水体COD、TP和TN比前一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TN差异显著(P<0.05),TP为极显著(P<0.01);通过与进水口的水质对比,发现TN、TP受外源水质影响明显.多元回归方法分析证明月湖TP的增加与罗非鱼放养之间存在一定的线性关系,而罗非鱼对浮游藻类的牧食压力导致了水体叶绿素的减少及透明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2.
养殖水体悬浮物对对虾生长和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悬浮物在养殖水体中普遍存在,但对水体浮游细菌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文通过Illumina测序探讨去除悬浮物对对虾生长、水体理化指标及浮游细菌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悬浮物能显著提高对虾产量及饲料效率,改善水质(显著降低水体中亚硝酸盐、硝酸盐、磷酸盐浓度,显著提高水体中溶解氧).此外,去除悬浮物能显著增加浮游细菌群落的均匀度,影响浮游细菌群落的结构;温度、盐度、亚硝酸盐和总磷是驱动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变异的主要环境因子.相似度百分比分析表明,微杆菌科、黄杆菌科、腐败螺旋菌科、红杆菌科等是造成处理间群落差异大的关键科,这些浮游细菌丰度的变化特征与其已知的生态功能相一致.  相似文献   

3.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综合影响下的抚河流域径流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60年代以来,由于人类活动与气候变化的综合影响,使抚河流域地表水文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基于此,本文在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以1960~1970年为基准期,利用流域水文模拟程序(hydrological simulation program-fortran,HSPF)定量分析了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05年4个时段该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1960年以来,抚河流域气温显著变化,而降水、径流深、径流系数等无显著变化;2)相对于基准期1960~1970年,1971~1980年、1981~1990年、1991~2000年、2001~2005年气候变化导致径流量平均增加24.25亿m3,而人类活动则导致径流量平均减少18.62亿m3;气候变化对径流的影响在1970年代和2000年代处于较低水平,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处于较高水平;人类活动对径流的影响,在1970年代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而1980年代以后明显增大;3)在气候变化影响因素中,流域降水量是主要影响因子;人类活动影响因素包括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以及水利工程的修建;抚河流域下游修建的水利工程是人类活动影响因素中的重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4.
湿地植被拥有强大的生态净化作用,在生态平衡、生态水分、物质能量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它能够综合反映湿地的生境特征.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导致的水文情势改变与盐分聚集已造成大面积的湿地植被退化,湿地植被面临着不可逆的破坏.本文以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近些年来植被高光谱研究的主要成绩和方法,并探讨目前研究中的不足,对将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又分别从气候和人类活动等环境因子方面讨论总结了湿地环境效应的主要研究成果.作者认为今后应加强湿地水分和盐分的综合环境效应研究,同时应重视服务于决策和管理的应用研究,提高环境监测和实验分析的技术水平,开发和完善基于RS和GIS空间分析功能的湿地植被高光谱诊断模型,以更精确有效和地评估湿地植被变化所导致的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5.
建设国家湿地公园是解决湿地保护与开发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了解莲江国家湿地公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可以为湿地公园的生态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参考。2018年9月,我们对莲江国家湿地公园内河道近岸3个采样点(生态保育岛、滨河湿地、白马河河口)的浮游动物进行了定量采样调查。共采集到浮游动物6种,包括轮虫3种,枝角类1种和桡足类2种,其中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是优势度最高的物种。单因子方差分析发现滨河湿地浮游动物的密度显著高于其他两个样点(P0.05);而白马河河口浮游动物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另外两个样点(P0.05)。无度量多维排序(NMDS)结果表明,生态保育岛和滨河湿地的浮游动物群落相似性较高,且与白马河河口的浮游动物群落具有显著差异(P=0.011)。冗余分析显示不同采样点影响浮游动物密度的环境因子存在差异,蒙特卡罗检验表明溶解氧含量对莲江中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具有显著影响(P0.05)。我们建议在今后在对湿地公园进行旅游开发和生态保护的过程中,尽量减少水坝修建和人为改变自然河道的活动,以维持和保护莲江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生态平衡。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凡纳滨对虾养殖尾水处理过程中互花米草湿地的净化效果和沉积物古菌群落的组成与分布,基于16S rRNA基因的高通量测序技术,从沉积物环境因子、古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环境因子与古菌群落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互花米草人工湿地深层沉积物的古菌群落多样性显著高于表层和根际沉积物;门水平上,互花米草人工湿地优势古菌为泉古菌门、广古菌门和奇古菌门;纲水平上,优势古菌为深古菌纲、甲烷微菌纲和热源体纲;目水平上,互花米草人工湿地中含3种氨氧化古菌和7种产甲烷古菌.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表明,互花米草根际沉积物与深层沉积物古菌群落差异显著(P<0.05),与表层更为相似.冗余分析(RDA)及Mantel检验表明,影响古菌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p H、铵氮(NH4+-N)、总有机碳(TOC)和总磷(TP).相关性热图表明奇古菌门和其中的亚硝基菌纲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最强.氨氧化古菌群落与pH、NH4+-N、总氮(TN)和TP呈显著相关(P<0.01),产甲烷古菌与环境因子则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鄱阳湖流域砷的理化特性及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鄱阳湖湖区以及江西省五大河流中溶解态砷的跟踪调查,研究不同区域砷含量的空间分布、污染特征及与水体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探究影响砷空间分布的影响因素,分析鄱阳湖区不同断面采砂前后砷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鄱阳湖流域主湖区以及赣江、饶河、抚河、修河水体砷浓度在检测限水平以下,而在信江中游的鹰潭市和长江流经的九江砷含量出现局部高浓度,其平均值分别为12.53、1.33μg·L-1,污染最为严重,主要是受到了鹰潭冶炼工业和九江火山岩层下地热水的影响;水体理化性质与溶解性砷含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水体砷含量与pH、TP、TN具有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是0.48、0.44、0.34,水体中砷含量与Eh、S2-、砂粒的相关系数分别是-0.32、-0.31、-3.13,表现出负相关关系,TC与砷的相关关系不明显;水体中Eh-pH通过控制水溶液中砷的形态影响可溶性砷含量,高浓度的溶解性砷存在于pH较高、还原性的地下水体中,但在低pH并且含有高浓度自由S2-的还原性水体中溶解性砷含量很低;水体中砷的存在形态与TP、TN具有相似性,深度富营养化加速浮游藻类的繁殖从而可降低溶解性As含量,同时禁砂之后的时间段内水体中砷也相应的下降。  相似文献   

8.
湿地水质与水系浮游细菌多样性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湿地水质受人类活动影响,其水系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也因水质状况不同而变化.以杭州西溪湿地国家公园为研究区,分析人类活动特征差异对河道水质及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测定溶解氧、氨氮、硝氮、总氮、总磷等主要理化指标,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与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技术,分析各水样中浮游细菌群落多样性,通过主成分分析与典型对应分析等统计手段,比较各项理化指标与细菌群落结构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湿地河道水质受人类活动影响显著,呈中度~重度富营养化;河道水域内细菌群落总体多样性较高,且多样性指数与硝态氮、总氮、TSI指数、电导率呈极显著负相关(r<-0.7,p<0 .01),与水温呈极显著正相关(r>0.8,p<0.01),相较于硝态氮、总氮等单项指标,综合营养状态指数与细菌多样性指数间具有最高负相关性(r=-0.90,p<0.01).浮游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受多种理化指标共同影响,其中限制性营养元素氨氮为主要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9.
海岸带植被是连通陆海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在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及人类活动加剧等背景下,掌握海岸带植被演化规律是支撑未来海岸带弹性发展的基础.以太平洋西岸中部长江三角洲杭州湾南岸为研究区,利用时间序列Landsat遥感影像对1984至2018年杭州湾南岸植被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杭州湾南岸植被面积从1984年的7.26 km~2增加至2018年的468.35km~2,主要经历了生长发育到迅速扩张再到缓慢增长等演化阶段;在围垦、人工引种及泥沙淤积等影响下,海岸植被垂直于海堤沿海岸呈带状分布并伴有稀疏碎斑,其景观构成与演替特征显著;研究也显示了Google Earth Engine对于海岸植被长时序持续监测的优势与潜力.研究揭示的人类活动加剧背景下杭州湾南岸植被变化特征,对维护滨海湿地生态系统安全及大湾区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吉林省最大湿地保留区镇赉县为研究区,基于1980—2018年8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网格分析法研究湿地景观格局变化规律及景观指数与人为干扰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镇赉县湿地面积减少290.7 km2,水体、滩地、沼泽变化率分别为-0.45,-2.97和-4.84 km2·a-1。(2)镇赉县湿地率(PLAND)下降6.1%,且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递增;斑块数量(NP)与斑块平均面积(AREA_MN)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东南部湿地景观破碎化加剧,中部破碎化减缓;湿地连通度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西北向东南递增,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在中部地区显著增加,在东南部地区缓慢降低。(3)镇赉县湿地人为干扰度逐渐增强、耕地面积的增加和交通网的扩张是镇赉县湿地面积萎缩、景观破碎化加剧和连通度降低的主要人为原因。人为干扰度与NP呈显著正相关,与PLAND、AREA_MN、COHESION均呈负相关。稳定西南部和东北部耕地中湿地斑块,进一步加强中部湿地水体连通性,排查东南部湿地核心区违规建筑,实施分区治理,加强对镇赉县现有湿地的保护,以期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土壤湿度对鄱阳湖湿地植物芽库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壤水分含量对非淹水期湿地植物的生长与繁殖影响较大,但目前相关研究不足。为了研究土壤湿度对湿地植物芽库萌发和生长的影响,本文采用控制实验分析不同土壤湿度条件(0%,20%,40%,60%,80%,100%)下鄱阳湖湿地3种优势植物(灰化薹草(Carex cinerascens)、南荻(Miscanthus lutarioriparius)和虉草(Phalaris arundinacea))芽的萌发率、萌发时间及生物量等指标。研究发现:土壤湿度变化对灰化薹草、虉草、南荻芽的萌发率产生显著影响(P0.05),土壤水分干旱或过度饱和均能抑制3种植物芽的萌发。南荻和虉草芽的萌发率随土壤湿度的增加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而灰化薹草芽的萌发率随土壤湿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P0.05)。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3种植物芽的萌发率均为虉草南荻灰化薹草,土壤湿度达80%时,虉草芽的萌发率明显高于灰化薹草和南荻。另外,在不同土壤湿度下,南荻的生物量显著高于其它两种植物,而当土壤湿度小于60%时,灰化薹草的根长大于南荻和虉草。本研究结果表明,退水后湿地洲滩土壤水分含量能够影响植物芽的萌发与生长。研究结果能够为揭示鄱阳湖植被群落的分布格局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宁波市城区内河水质与沉积物污染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2011年分阶段对宁波市城区不同类型内河进行了水质和底质(沉积物)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宁波市内河水质总体属劣Ⅴ类,主要污染因子为TN、NH3-N、TP、CODMn;主要景观河道的水质好于一般河道,城中村河道水质最差,但差异并不大;内河水质的电导率、CODMn、TN、NH3-N、TP和Chla之间的相关性显著(R2=0.64~0.97),水体pH值受控于蓝绿藻,呈夏季高冬季低;连续降雨对水体水质有不同程度的稀释作用,短暂的水量补充对提高内河水质分类等级作用不大;清淤整治后水质有明显好转,其中CODMn、TP指标下降明显,TN指标虽然下降了21%仍超标严重;内河沉积物的主要污染因子为有机质、氮、磷,沉积物的耗氧量非常大,这是导致水质二次污染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2013年7月至8月若尔盖高寒湿地水生植物调查,分析了其物种多样性特征,并运用聚类和典范对应分析揭示了物种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9个样地群落内物种多样性差异显著;2)各样地之间环境异质性较小;3)物种数目在若尔盖至唐克段最大,在花湖最小;4)华扁穗草(Blysmus sinocompressus)、毛果苔草(Carex lasiocarpa)、水毛茛(Batrachium bungei)、沼生水马齿(Callitriche palustris)、曲轴黑三棱(Sparganium fallax)、异叶眼子菜(Potamogeton heteraculis)、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以及浮叶眼子菜(Potamogeton natans)是若尔盖湿地中出现频率高、分布广泛的优势物种;5)pH是影响若尔盖湿地水生植物生长和分布最大的环境因子,其次是盐度.  相似文献   

14.
不同空间分辨率的DEM会对地理可照时数模拟结果产生显著影响。为了分析DEM尺度效应对我国不同区域地理可照时数的影响,选取小兴安岭、太行山区、秦岭、青藏高原弧形山区、横断山区和东南丘陵6个实验区,基于3种空间分辨率的DEM和地理可照时数分布式模型,利用GIS的多层面复合分析功能,模拟了典型月份不同空间尺度的地理可照时数,定量分析了典型地形因子与模拟结果的关系,并探讨了DEM尺度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地理可照时数差异明显,1月、7月及其差异主要受剖面曲率、海拔、纬度、地形阴影和地形起伏度等因子的影响;(2)我国地理可照时数与典型地理和地形因子之间极显著相关,复相关系数在0.610 0~0.804 3,正相关因子为海拔高度和水平曲率,负相关因子为坡度、地形起伏度、剖面曲率和地表粗糙度;(3)不同地形因子的空间尺度效应存在差异,平面曲率和剖面曲率均非常敏感,坡度和地形起伏度次之,海拔、地表粗糙度和地形阴影相对较弱;(4)地理可照时数模拟结果随空间分辨率的减小而增大,1月增幅在8.2%~38.9%,7月增幅在5.9%~17.6%,标准差和冬夏季节差异值均随空间分辨率的减小而减小,空间异质性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GC)法,考察了2012年4月至12月黄河三角洲不同植被类型盐沼CO2和CH4通量的季节和日变化及其与主要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发现:时间变化上,CO2通量范围为2.287~331.371mg·m-2·h-1,均值为77.107mg·m-2·h-1,该研究区域四季均表现为CO2排放源,CH4通量范围为-0.004~0.015mg·m-2·h-1,均值为0.003mg·m-2·h-1,黄河三角洲滨海盐碱地春夏季表现为CH4吸收汇,秋冬季表现为CH4弱排放源;空间变化上,不同类型盐沼CO2通量整体由小到大依次表现为,裸地,碱蓬(Suaeda glauca),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柽柳(Tamarix chinensis),除裸地外,柽柳、碱蓬和芦苇群落均表现为CH4汇.影响因素的分析结果表明:温度和植被是影响CO2和CH4通量的重要因子.因此,在估算滨海盐沼温室气体排放清单时,应特别注重温度和植被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利用FVC和DEM对中国新疆南部植被的分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被覆盖度指数FVC(FractionalVegetationCover)是从植被归一化指数中演化出来的反映植被盖度的指数,是很多干旱半干旱地区生态水文模型中的重要变量.本文通过该指数结合地貌特征对中国新疆南部植被进行了分类.首先按数字地面高程将整个研究区分为三个子研究区:(1)低海拔平原荒漠、丘陵区,海拔高度≤2000m,主要植被为绿洲、平原荒漠类植被;(2)亚高山、中低山地地区,海拔高度在2000~3900m,主要植被为森林、亚高山草原、山地草原、山地荒漠草原、山地荒漠;(3)高山区,海拔高度>3900m,主要植被高山垫状植被、高寒荒漠.然后对每一个子区的植被进行独立的分类.由于每一个子区的种类相对于整个区域种类减少,且具有特殊性,使分类方法从考虑研究区所有对象之间的均衡变为仅考虑每个子研究区内相对特殊的植被,分类条件放宽,再加之FVC指数的特点使得分类精度提高.在对三个子研究区进行相对独立的分类之后,再利用GIS方法,将三个子研究区合并为整体的分类图,完成对整个区域的植被分类.  相似文献   

17.
环境因子对东湖几种沉水植物生理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道了光照强度、水体温度及水体pH值对东湖5种沉水植物生理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一定温度范围内,5种植物的光补偿点均随温度的升高而上升,且种间有较大的差异.各植物光合色素的含量,受生态因子的影响,表现出一定的适应性.5种植物对水体高pH值耐受能力有明显的差异.探讨了富营养化湖泊沉水植物消亡的原因及生态分布的规律,提出了富营养化湖泊水生植被的恢复及水生生态系统重建中的植物选种原则.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淡水珍珠育珠蚌养殖水域水质因子季节变化规律以及对珍珠蚌生长的影响,以优质淡水珍珠蚌池蝶蚌养殖为对象,2017年6月~2018年5月对两个不同养殖基地进行了为期1年的水质变化监测和池蝶蚌生长观测,分析了部分水质因子与池蝶蚌生长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夏季是池蝶蚌最佳生长季节,该季节的养殖水体内悬浮颗粒有机物含量越高,池蝶蚌生长率越高;总碳高且稳定的状态可令生长率值较高,而总氮越稳定越有利;较高的pH值(8.0~9.0)可以较好地保证池蝶蚌生长率的提高;盐度在0.15~0.30范围内,养殖水体盐度越高越有利于池蝶蚌生长;Chl-a在10.00 mg·L-1左右时更适宜蚌的生长,当超过15.00 mg·L-1时则不利于其生长;藻蓝蛋白含量为2506.38~9464.25 mg·L-1,与池蝶蚌生长正相关,能体现池蝶蚌的滤食作用。  相似文献   

19.
杭州湾和乐清湾滩涂围垦对湿地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在对乐清湾和杭州湾滩涂湿地的植被、植物种类及围垦时间进行生态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围垦后植物多样性的变化及引起变化的原因.结果显示:(1)建塘时间对植物种类有明显的影响,物种数随着建塘时间的推移而增加;当建塘时间超过30年,其土壤已基本接近中性,群落中的植物种类明显增加.(2)离海塘的距离对物种多样性有着及其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随着离海塘距离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明显增加.(3)土地利用方式对植物种类有明显影响,不同的利用方式,植物种类明显不同.(4)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与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具有相近的生长特性和竞争力,慈溪样地这两个物种之间表现出一种消长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星子水文站逐日平均水位数据为基础,以自然年内多个特定水位维持时长为主要指标来表征水位波动规律,研究1987~2015水文情势变化。按湖底高程差异,将鄱阳湖分成10个高程区间,基于1988~2015年间18景Landsat遥感影像,通过提取NDVI指数,研究18a丰水期植被面积的变化。使用冗余分析RDA分析上一年和当年水位变化因子与1988~2015年鄱阳湖各高程区间丰水期植被覆盖面积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1988~2015年,鄱阳湖水位呈下降趋势,枯水期长度增加,丰水期长度减小;(2)1988~2015年,鄱阳湖丰水期植被面积随着年份呈增加的趋势,其中湖底高程(黄海高程)为10.5~11.5、11.5~12.5、12.5~13.5m区间的增加趋势比其他高程显著;(3)鄱阳湖湖底高程较高的地段,丰水期植被面积年际差异较小;(4)丰水期植被面积与上一年度丰水时长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