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侯洁 《科技咨询导报》2012,(31):250-250,252
贯穿整个中国古典文学创作的审美形态主要有中和、气韵和意境三方面,本文重点围绕中和这一审美形态的特征并结合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说明中和在我国审美形态中的重要意义与它的缺陷。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象征对比调查,分析大学生认同的美国文化象征及其汉语翻译情况,以及大学生认同的中国文化及其英语翻译情况,了解文科大学生和理工科大学生在选取中国文化象征和美国文化象征上的差异。调查表明大学生能准确地表达美国文化象征及其汉语翻译,而表达中国文化象征及其英语翻译时却不尽如人意。通过在大学英语教学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中国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作为和地位,在教学内容上增加英语介绍中国文化的相关题材和信息,在教学方法上运用多种策略激发学生学习中国文化,以及教师提高中国文化素养等措施,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使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文学以自己独特的符号及符号方式承载全幅的文化精神。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要之,有五大层次,即部分与全体交融互摄之精神(方法论的)、天人合一的贞认、成人成圣即成神的道德人本关怀、文化的三大价值核心、文化品格的认定,这由内而外通贯一气的五大方面都是文化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这五大方面决定了审美在本质上是文化的,同时,文化精神即审美。正是在文化与审美的交汇处,文学既承担了纯粹意义上的审美、也承担了纯粹意义上的文化的品格,而这种双重承担表现在它的意象世界的意义之中,它们本质上正是文化精神的旨向。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要打破小农经济时代那种坐井观天、画地为牢的狭小格局 ,文化人类学的“跨文化研究”方法、“地方性知识”思想、“深描”理论以及“主位”和“客位”视角等众多的理论 ,可以为此提供宏观的视阈和有力的武器。许多文学公案、学术死结 ,均可借助文化人类学的强大解构功能获得解读。而叶舒宪运用文化人类学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实绩更为学界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5.
从哲学角度,揭示人类寻找精神家园与文学忧患意识之间的必然联系,并进一步从中西文学、文化的对比中,探讨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以及忧患意识的表现特征,从而确定在东西方文化和文学相互交汇、碰撞的历史时期,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化格局中日益突出的位置及意义。  相似文献   

6.
现代主义文学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一方面,它以现代派的姿态挑战传统的道德和价值观念,但同时又对充满牧歌情调的传统乡村文化眷恋不已,在物质与精神,灵与肉的冲突中,折射出几千年农业社会所形成的中国文人根深蒂固的乡村情结。  相似文献   

7.
8.
列夫.托尔斯泰对中国情有独钟,他不仅对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倾注了巨大的关注之情,而且对中国古典哲学有着巨大的兴趣。世界观发生激变后,他更是转向了东方,转向了中国,试图从东方的古典哲学,特别是从中国古代圣贤们的学说中寻找生活的真谛,对有人想把欧洲文明强加给中国四亿人民表示巨大的愤慨。老年时还表示,如果年轻,"一定要到中国去。"  相似文献   

9.
本文旨在在传统文化中分析古典文学意象生成的过程,这个过程首先完成于创作主体,然后落实于特定的文体(这一方面另文分析)。文本意象展示为天然自然意象,人心营构之象,社会人事意象,无象之象,而在文化精神的渗透、导引之下,它们呈现出向人文,虚象进的总体趋势。  相似文献   

10.
阿尔蒙德所谓的公民文化是指一种具有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之融合特征的政治文化,它也是一种公民、臣民和村民的混合体。西方公民文化传统中,共和主义公民观和自由主义公民观基于不同的自由概念而呈现出抽象的二元对峙,并且各自处于不同的理论与实践困境。社群主义和公民资格理论的崛起正是对自由主义公民观的现代性危机以及上述抽象对峙的两种尝试性解困。现代中国正逢特殊的社会转型期,和谐社会的实现需要协调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因此,在西方公民文化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践构建中国公民文化不仅对公民参与具有积极意义,同时也是社会稳定与政治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1.
考察中国古代主流文学叙事中的母亲形象,并分析其历史建构的文化内涵,认为经过历代主流文学的塑造,“母亲”与受难、牺牲、无私、爱等意义形成了一定的转化规则,母亲形象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母亲意义承载沉重的家庭伦理信息,这种信息随着叙事的传播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对母亲的道德评价与要求。  相似文献   

12.
提出把古代文学作品还原到文化语境中,才能真正阐明其意义和价值,从而突破传统的讲解模式。可以在各时代的文化语境中把握作品的主题,在各种文化信息中阐释作品的内涵,突破传统的雅俗文化界限,在民间文化的立场上解读民间特色鲜明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现行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普遍存在的弊端主要有过度阐释、存在缺席、重雅轻俗、缺乏文学精神、忽视能力培养等。而目前高校中最常用的四部教材还存在着其它一些不足。针对现状提出应编写专供教学使用的“教材文学史”,并对其应具备的特点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4.
兵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有过重要影响。从文学史范畴看 ,有些兵书可从文学史角度研究 ,如先秦兵书与先秦文学 ;从文学创作范畴看 ,兵学对文学作品有着除题材之外的更全面影响 ;同时 ,对作家创作风格的形成也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服饰具有蔽体御末、审美、职业、身份地位、教化等多种功能.士人作为中国古代等级社会中的一个重要阶层,其服饰表现出更为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士人的服饰强化了其身份认同,反映出士人对儒家道德伦理的尊崇以及对儒家等级制度的自觉维护.  相似文献   

16.
"乐学"教育源远流长,它能够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审美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实现创新,在教育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中国古代文学有着得天独厚的"乐学"教育资源,在教师先进理念的指导下,经过学生的探究创新,中国古代文学的教学效果将令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17.
植物名称及其习语的文化喻义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它是整个人类文化的一部分。由于民族差异、语言与思维模式差异,它们在不同语言中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喻义也不同。通过讨论英语中这类植物名称与习语的文化喻义与汉译,可以揭示其中文化喻义存在的渊源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可译性。  相似文献   

18.
审美惊奇是对具有奇异之美的文学艺术甚至奇特自然美的一种激赏,它和表现的思想内容有关,偏重于艺术形式、艺术表现,也和审美心理和审美经验密不可分,其主要标识为审美心理效果,体现为惊人惊心动魄动心惊耳等,其原因大致可以从四个方面来分析:语言、修辞、意象、意境。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给文学带来了开放性的理论空间 ,也给传统的古代文学教学带来新的困难 ,教学方法的改革任务也随之摆到了我们眼前。明确学科性质 ,注重人文关怀 ;激活作品内容 ,实现育化功能 ;加强实践训练 ,增强研究能力。这是提高中国古代文学教学质量和效率的三个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文学入世进取主题中充满着忧患意识乃至于悲剧色彩。忧患意识是人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甚至形成一种积极的时代风尚。屈原模式和范仲淹精神是入世进取主题中忧患意识的集中体现。入世进取主题中悲剧色彩的出现 ,具有多方面原因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