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简易逻辑这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命题的概念,在这一节中出现了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命题.  相似文献   

2.
在简易逻辑这一节中,我们学习了命题的概念,在这一节中出现了两个极易混淆的概念:命题的否定与命题的否命题.有些同学在写原命题的否命题时,仅写了对结论的否定;还有一些同学用反证法证明问题时,却假设条件和结论都不成立.说明他们混淆了“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这两个概念.事实上“否命题”与“命题的否定”是两个根本不同的概念,否命题既否定条件又否定结论,而命题的否定只否定结论.那么,它们是如何定义的呢?在解题中又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1.掌握一些常用词语的否定形式例如:等于→不等于;大于→不大于;小于→不小于;是→不是;都是→不…  相似文献   

3.
<正> 在数学中常常需要作出已知命题的否命题(即用肯定的语气叙述否定的意思),例如使用反证法时,首先就需要作出有关命题的否命题。但是,作否命题恰好是很多学生感到困难的事情。因此,有必要向学生介绍一些作否命题的知识。鉴于绝大多数学生都缺乏数理逻辑知识,所以在这篇短文中,我们对有关概  相似文献   

4.
The method of non-standard analysis(NSA) is used to construct a pair of hyperstandard reciprocal formulas involving certain non-standard difference operators with realnumber orders.Our main result consists of some extensions of earlier results appearing previously [5].An essential meaning of the paper is to indicate the fact that only the basic idea of NSA is applicabl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a unified pattern that may have certain applications to both the analysis and the number theory.  相似文献   

5.
1 问题的提出 1.1 从数学的三大特点看 众所周知,数学具有三大特点:(1)高度的抽象性;(2)严密的逻辑性;(3)广泛的应用性,因此,要想学好中学数学就必须:(1)学会抽象;(2)学会推理;(3)学会计算与运用.这三条应该是中学数学的三条主线,理所当然地应当从初一到高三逐步提升、贯穿始终.当然这三条也应该是编写全套中学数学教材的三条主线.一套好的中学数学教材应当既适合中学生认知特点,又能在加强这三条主线上做出创造性的工作.  相似文献   

6.
一个线段间比例关系的应用叶挺彪(浙江瑞安市任岩松中学325202)我们知道,平面a的斜线AB与a交于点O,若点A,B到a的距离分别为a,b,则OA。OB=a:b(简称为斜线段的比).在解决有关立体几何问题时,若能注意到这一事实,可使问题获得巧妙解答....  相似文献   

7.
看了贵刊85年第2期《辅助函数的几个应用》以后,本人深受启发,深感辅助函数在解题中确有广泛的应用。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学好、掌握这一方法,现将辅助函数在求函数解析式中的应用补上,作为对《应用》一文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直线方程在解决市场供需平衡问题中的应用. 例1 若某种产品在市场上的供应量Q与价格P之间的关系为P-3Q-5=0,需求量Q与价格P之间的关系为P 2Q-25=0,  相似文献   

9.
构造法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构造对偶式、构造方程、构造图形等.在这里,我仅举构造法在函数方面的应用两例.  相似文献   

10.
读了贵刊82年第4期中《三复数组成正三角形的充要条件教学探讨》一文很受启发,王先俊同志采用循序渐进的编排方法,对命题“z_1,z_2,z_3组成一等边三角形的三个顶点的充要条件是它们适合等式z_1~2+z_2~2+z_3~2=z_2z_3+z_3z_1+z_1z_2”作了多种证明,考虑到该命题很有实用价值,我想在王文的基础上再补充讲授运用该命题来方便地解决一类涉及正三角形顶点的计算,证明和求轨迹等问题,以提高学生对此命题的认识。例1.已知一个正三角形的两个顶点分别是A=1,B=2十i,求表示第三个顶点C的复数。解:据命题性质有  相似文献   

11.
命题:设已知两点P_1(x,y_1)、P_2(x_2,y_2)的连线交直线l:Ax+By+C=0于点P(P_2不在直线l上) 求证:P_1P/PP_2=-(Ax_1+By_1+C)/(Ax_2+By_2+C) 证明:设P_1P/PP_2=λ,则点P坐标为 ((x_1+λx_2)/(1+λ),(y_1+λy_2)/(1+λ)) ∵点P在直线l上, ∴ A(x_1+λx_2)/(1+λ)+B(y_1+λy_2)/(1+λ)+C=0 解得λ=-(Ax_1+By_1+C)/(Ax_2+By_2+C) 所以P_1P/PP_2=-(Ax_1+By_1+C)/(Ax_2+By_2+C) (Ax_2+By_2+C≠0) 此命题在平几中用于证明比例线段问题,常能奏效。下面略举数例。例1.P为△ABC的边BC所对的中位线DE上任意一点,CP交AB于M,BP交AC于N,  相似文献   

12.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bivariate analogs of Gould-Hsu's inversions and obtains an inverse relation including five sets of free parameters which can be seen as a partial solution for Hsu's open problem. Some instances and applica-tions to interpolation theory are remarked .  相似文献   

13.
刘冰 《数学通讯》2009,(1):27-28
新课标人教版选修1-1,2-1新增了“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内容,也产生了新课标下一个难点“全称命题与特称命题”,这一内容在实行新课标的省份高考中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14.
Logistic模型的预测应用两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灰色建模法对Logistic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估计,并将其应用于温州人口以及温州民用汽车拥有量的预测上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15.
[文1]问题:若k<0,则方程x~2+(2k+1)x+ k=0必有两相异根,判断其逆否命题的真假.文中运用假言命题来判断其逆否命题的真假,得到正确的结论,但是高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是假言命题,因此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教给学生.下面引入集合的思想进行分析,先来看两个例子.  相似文献   

16.
命题求证任意三角形的外心到一边的距离等于它的垂心与这边所对顶点距离的一半。这是一道众所周知的几何命题,在证题中,凡遇到具有三角形外心和垂心等条件的一类较复杂的证明题,往往可以应用此命题简捷地给出证明,现列举几例如下: 例1 如图1.已知O、G、H分别是△ABC的外心、重心和垂心,求证C、G、H共线,且GH=2GO。证明作CM⊥BC于M,连结AM和AH,则AM为△ABC边BC上的中线;连结OH交AM于  相似文献   

17.
六年制代数二册课本P_(106)定理一的推论为:|a_1+a_2+…+a_n|≤|a_1|+|a_2|+…+|a_n|(※)此式可据定理一采用数学归纳法来证。但课本上并没有指明(※)中等号成立的条件,试问(※)取等号的条件是什么?易知,当且仅当a_i同为非负或同为非正时,(※)取等号。此结论用来解某些含绝对值的问题对,较之一般使用分区间去绝对值号的方法要简明得多,现分别举例说明如下。例1 求证|x十1/x|≥2(x≠0) 证明∵x≠0,∴x与1/x恒同号,依(※)取等号的条件得|x+1/x|=|x|+|1/x|≥2((|x||1/x|)~(1/2))=2.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给出复平面上两个三角形相似的充要条件:(Ⅰ),然后讨论它的应用。命题(Ⅰ):△z_1z_2z_3和△z1′z2′z3′同向相似的充要条件是此处z_1,z_2,z_3表示△z_1z_2z_3的三顶点相应的复数  相似文献   

19.
事件是概率论的一个基本概念,可分为: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通常简称事件).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随机事件A的概率应该是0≤P(A)≤1.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仍然发现不少学生错误地认为:"必然事件与概率为1的事件等价,不可能事件与概率为0的事件等价."根据这一情况,笔者结合一个典型的几何概型在文[1]中明确指出:概率为1的事件不一定是必然事件,概率为0事件也不一定是不可能事件,但必然事件的概率为1,不可能事件的概率为0.  相似文献   

20.
本刊争鸣栏问题 5 8是 :集合间的关系有几种 ?要回答这个问题 ,我们从数学中的“关系”谈起 .在抽象代数中 ,规定集合A的元素间的一种关系R是A×A ={ (x ,y) |x∈A ,y∈A}的一个子集R .即A×A的任一个子集均确定集合A的元素间的一种关系 .判断R是否成为集合A的元素间的一种关系常按如下方法进行 :若对于任意的a ,b∈A ,要么a与b满足关系R ,要么a与b不满足关系R ,二者必居其一 ,这时我们就说R是集合A的元素间的一种关系 .否则R就不是A的元素间的一种关系 .依据上面关于“关系”的判定方法 ,我们说集合间关系在高中教材中只介绍了两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