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Z型集箱连接系统单相流体的流动特性的流动特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分析了电站锅炉并联管组单相流体流量偏关计算的现有标准方法存在计算误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对单相流体在并联管组中流量分配研究的重要性作了论述,综合评述了国内外在单相流体流量分配方面的研究工作,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大容量锅炉的运行现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流量分配问题的意见.  相似文献   

3.
Z型集箱连接系统单相流体的流动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电站锅炉并联管组单相流体流量偏差计算的现有标准方法存在计算误差的原因.通过建立更接近真实的物理模型,研究了Z型集箱连接系统单相流体的流动特性,获得了理论解.实例对比计算表明,实际流量偏差越大,现有标准方法产生的计算误差越大.本文的工作为准确计算Z型集箱连接系统单相流体流量偏差,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设计的微尺度流动与换热实验测试系统,主要研究水于小雷诺数下在微通道中受热单相流动的水力特性和传热特性。通过对相关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表明水在微通道内流动时的压降值与阻力系数值均大于传统理论预测值,而传热特性的实验结果则与传统理论较为吻合。  相似文献   

5.
集箱与并联管屏系统单相流体的流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沿集箱轴向各屏结构相同、而同一屏内各管圈结构不同的集箱与并联管屏系统内单相流体的流动特性的空间分布进行了理论研究 .集箱对轴向各屏与对同一屏内各管的分流和汇流分别采用连续模型和离散模型 ,屏内工质比容沿支管长度的分布引进线性变化假设 .建立了描述系统流动的封闭方程组 ,并获得了集箱及并联管屏内静压和速度分布的理论解 .在引进局部线性化假设、考虑集箱内沿程摩阻影响的条件下 ,得到了修正的理论解 .理论解及其修正解为沿集箱轴向引入、引出并联管屏系统的通解 ,其中集箱内流动参数为一维解 ,管组区流动参数为三维解 .该研究结果可直接应用于电站锅炉过热器、再热器及工业上同类型换热器的流动分析与设计 .  相似文献   

6.
基于汇集集箱离散单元控制体的动量方程和三通中直管局部阻力系数的 表达式,利用前人的局部阻力试验结果推导出了表征汇集集箱内流体变质量流动动量交换特性的动量交换系数k的表达式,该表达式与前人动量交换系数的试验结果基本相符。  相似文献   

7.
超声行波微流体驱动的流动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超声行波驱动圆环模型的流动特性与影响因素.通过模态分析确定了模型的最佳驱动方式;通过谐响应分析和瞬态分析得到圆环形微管道内壁的振动位移分布以及行波运行情况;通过流固耦合分析得到微管道内流体的瞬时流动速度、时间平均速度以及各种参数对流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圆环模型能在管道壁面产生较规则的行波从而推动管内流体流动.微管道内瞬时速度为正弦脉动量,时间平均速度为非对称的抛物线结构.该抛物线结构的形状受驱动频率的影响较大而受驱动电压影响较小,形状发生改变的频率范围在2kHz—2.5kHz之间.流体平均速度随粘度的增加而降低,首次发现流体粘度在0.07Pa.s时近壁开始出现反向流.此外,分析还发现耦合面结构对流体平均速度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8.
复杂通道内流体压降与流量分配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原乙烯公司运行的由意大利CTIP公司提供的换热器水进口复杂通道为例,对多通道、多分支系统进行了初步研究,建立了一维数学模型,用数值求解得出流动分布情况.进一步用数值方法求出两平行平板间流体绕流圆柱形障碍物时沿圆柱周向的速度分布和压力分布,并同实际的炉管失效情况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各管道中接近入口端支路中的流量分别是远端支路中流量的2倍以上;压力较低的区域集中在滞止点后圆心角θ为60°~120°和-60°~-120°范围内的管壁附近,此区域压力低,可使该区域流体沿环缝轴向分流的流速减小,造成环缝内的轴向速度沿管周向分布不均匀,这是炉管失效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
利用流动流体内固有的温度脉动信号进行流量相关测量的基本原理,讨论了渡越时间测量的方差估计。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测量系统的原理样机,以该样机对流量相关测量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利用该样机来实现流量的相关测量是可行的;两热电偶间的距离对测量影响较大;在湍流区的测量结果相对层流更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导出了单相流体通过节流管的压降计算模型,其理论计算值与试验结果相吻合,精度可满足一般工程测量的要求。文中还指出,单相流体通过节流管的阻力损失主要是突扩阻力损失,但其进口突缩阻力也不能忽略;此外,对于较长的节流管,还须计及沿程摩阻损失。  相似文献   

11.
水平井压裂单缝和多分支缝中携砂液流动规律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压裂过程中携砂液的注入是为了防止地应力将已压裂出的裂缝重新闭合,裂缝中携砂液的流动是典型的固液两相流。关于垂直井裂缝中携砂液的流动已有众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研究,然而关于水平井单裂缝和分支缝中携砂液流动的二维或三维数值模拟几乎未见研究。采用混合物湍流计算模型,对携砂液在二维水平井单裂缝和三维水平井分支缝中的流动进行了模拟计算。模拟结果得出:水平井单裂缝中的铺砂形态与垂直井单裂缝中明显不同,水平井单裂缝中的铺砂前缘会形成一个"砂包"向前推进,并且在入口处向缝内展布的铺砂浓度不会快速地下降。在保持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随着携砂液入口速度的增大,裂缝中的铺砂高度逐渐增大;携砂液入口颗粒浓度越大其他位置的铺砂浓度也越大;携砂液颗粒密度越大铺砂分布范围越小,而铺砂浓度大小基本相同。楔形裂缝中的携砂液相较于矩形裂缝更容易填充满整个裂缝;楔形裂缝中向前推进的"砂包"比矩形裂缝较低。分支缝主缝中砂堤区厚度大于单缝中的厚度,而分支缝主缝中悬浮区的厚度远小于单缝中的厚度。随着支缝与主缝夹角的增大,分支缝主缝中铺砂范围逐渐减小。当夹角为90°、120°时,沙粒在支缝与主缝的连接处产生堆积,导致主缝在第一个连接处后方区域的铺砂浓度明显减小。  相似文献   

12.
用盐水示踪、微机采样来研究垂直管道浸取器回弯头内单相流的流动模型。选用扩散模型。将回弯头分解为直管段和回弯两部分。在设备的进口和出口同时检测应答,用矩阵法转换成理想脉冲的应答,求取回弯的混合扩散参数,并作关联。  相似文献   

13.
垂直管道浸取器直管内单相流的流动模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盐水示踪、微机采样来研究垂直管道浸取器直管内单相流的流动模型。选用扩散模型,在设备的进口和出口同时检测应答,用矩阵法转换成理想脉冲的应答,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回归,求出直管的混合扩散系数,并作关联。  相似文献   

14.
本文将始端为正弦脉动、末端为开端和闭端的液压管流的振动问题.归结为两个自变量的一阶拟线性双曲型偏微分方程组的初边值问题.进而求得无粘流体和粘性流体的解析解.  相似文献   

15.
平面径向渗流过程中井底与油层外边界之间存在压差,为了研究压差随时间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油水两相渗流,开展了压差时量概念的完善及其函数关系研究。利用径向流基本渗流理论推导压差时量的函数关系式,使用数值模拟方法和公式计算方法对具体算例进行计算对比。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理想结果,完善后的压差时量概念适用于平面径向渗流,分油水井两种情况,得到了压差时量与累计产液量或累计注水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式,算例的数值模拟结果和公式计算结果相互符合。研究表明,根据油水井情况的不同,压差时量是累计产液量或累计注水量的函数;影响压差时量的因素有相对渗透率曲线、油黏度、水黏度、渗透率、单位厚度油层累计产液量或累计注水量、未打井外边界内单位厚度圆盘状油层的孔隙体积、单位厚度井筒半径内可容纳圆形多孔介质的孔隙体积。  相似文献   

16.
旁路流对换热器壳侧气液两相流动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工业中广泛应用的管壳式换热器,对壳侧旁路对气液两相流体流动特性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研究。以Ishihara两相流动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以横掠管束的主流路为基础的错流区通用两相压降计算关联式。该关联式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并通过错流区分相流动模型,分析计算了主流路与旁路中气液分布情况,结果表明主流路和旁路中气液流量的分布是不均匀的;气液各自占相应总流量的比例在不同的流型下明显不同,且比例值的波动范围较大。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矩形沟槽内细薄膜蒸发弯月面区的流动特性进行了研究。采用伽辽金方法获得了矩形沟槽内液相具有曲面界面边界条件压力分布的解析解。在给定条件下对矩形沟槽细薄膜蒸发弯月面区的压力分布和速度分布进行了计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减小接触角有助于提高矩形沟槽弯月面区的流动性能。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为细薄膜蒸发机理的研究提供良好的参考。  相似文献   

18.
连铸中间包内钢液流动及其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连铸中间包内钢液流动现象进行了水模拟研究和速度分布测量。研究表明,注入的钢流下降时吸收周围液体,形成扩张角10°~12°的射流,是中间包内流动的动量源。挡墙设置能改变钢液流动方向,是控制钢液流动的有效手段。对不同类型的挡墙设置方案。用示踪剂分布方法测量了流动特点及夹杂物的去除率,探讨了合理的挡墙设置位置。  相似文献   

19.
水煤浆在管内的流动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考虑了由水煤浆屈服应力所引起的管内速度分布的变化,理论分析了水煤浆在管内的流动情况,提出了水煤浆管阻特性的理论计算方法,并对其进行了大量的试验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分析十分吻合,说明本计算方法可以用于实际工程的设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