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研究古代文化的特点基础,探讨其"天人合一"建筑观的形成必然性和其建筑独具风格的南国特色。  相似文献   

2.
刘禹锡《望赋》是参照屈原楚辞笔调与风格而摹撰的唐代骚体名赋.因革新失败,被贬流放的刘禹锡于作品中抒发身世家国的感叹,怀瑾握玉而矢志不渝,将对于邦畿的忠忱与不屈志节隐含与楚地之望中,体现出中唐文学的峻健与不屈风格.全赋意旨遥深,笔调优美,具有文学审美价值与现实的政治涵旨,于今仍具考证与商榷之功用.  相似文献   

3.
《楚辞解析》是研究楚辞结构的专著,乃古往今来所仅见;其解析楚辞,独辟蹊径,一以诗意为准,不以韵格为虑,而且宁细毋粗,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称均衡的中庸观和阴阳五行的生态观三个方面简述了中国古代建筑中所蕴涵的哲学思想,笔者认为"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对中国古代建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称均衡的中庸观使中国古代建筑彰显了动静有序的审美效果;阴阳五行的生态观指导人们利用并有节制地改造自然,顺应并保护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体现出了中国传统的精神文化。我国天人关系的思想对我国传统居住建筑室内外环境设计以及建筑布局具有深远影响,风水学说的思想根基其实也是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也贯穿于中国古代民居设计中。  相似文献   

6.
就汉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研究者在屈原和《楚辞》的研究中所形成的,关于《楚辞》研究的价值定位、研究成就、研究模式与方法和《楚辞》研究的热点等问题,作一简要总结与归纳。  相似文献   

7.
钟嵘《诗品》以追根溯源的方式表明对楚辞的态度。在"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审美理想指导下,钟嵘重视诗文对情感的抒发、重视华丽的语言,对楚辞后继诗人极为重视,而尤为推崇融合《诗经》精神和《楚辞》特色的诗人及作品。在钟嵘的文学思想中,《骚》与《诗》都是文学创作的典范,同样具有重要的文学地位。钟嵘《诗品》中的楚辞批评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  相似文献   

8.
白帝庙独特的建筑文化,受到了"儒学"、"道家"自然之美思想、巫楚文化思想和"湖广填四川"移民文化思想的影响。其表现形式,继承了巴蜀地区古老的穿斗式结构做法。"严谨而不夸张,浪漫而不娇情"的建筑特征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使"天、地、人"三大要素在感性与理性中得到了充分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一些独特的哲学观念,如“象天法地”,“道法自然”,阐述了在这些哲学思想指导下所形成的中国古代建筑,城市规划、园林等方面所积淀下来的深厚文化内涵,并对如何继承这些遗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继《当代楚辞研究论纲》出版之后 ,周建忠的《楚辞与楚辞学》又于近期而世。该著作将“本体研究”和“史学研究”同步进行 ,开拓了一个成功的研究模式 ,不仅深化了这一专题的研究工作 ,又极大地扩充了著作的综合信息量  相似文献   

11.
后羿神话虚构和历史真实的身份交织,是屈原内心矛盾的纽结。而他对河伯形象的反传统创造,则是屈原追求精神慰藉的手段。二者的形象在屈原诗赋世界里互相交织,构成了既互相补充、又互相冲突的矛盾形象。  相似文献   

12.
《诗经》和楚辞是先秦时期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杰出代表,在塑造女性形象上有明显的审美差异,表现在审美形态、人物性格和表现手法等各方面。这种差异与地域环境、文化背景等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3.
<庄子><楚辞>是战国中期两部重要文献.二书中疑问代词的使用十分普遍.从<庄子>的疑问代词的数量与频率、询问功能与句法功能、时间性及地域性等角度同<楚辞>有很大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旱灾是古代湘省的主要自然灾害之一.旱灾的复杂情形浓缩于古代诗文之中.描述旱灾的诗篇正体现了古代人们对于旱灾及抗御旱灾的知识水平.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韩国古文献中出现的与辛弃疾有关的记录进行分析,可看出,虽然有关辛弃疾的史传文献较早传入朝鲜文坛,但他的词作传入时间则是在壬辰倭乱之后,而各时代朝鲜文人对辛词的评价也不一致。  相似文献   

16.
清代自康熙末年起,逐渐形成了专注于文字、音韵、训诂,稽古而不问今,以考据为时尚的学术风气。王船山的《楚辞通释》虽然继承了传统训诂学的原则和方法,但文字训诂只是揭示义理的手段,往往十分简略,著作的重心在于文意阐发和文本精神的揭示,表现出了"义理为体、考据为用,释评结合、发愤抒情"的诠释特色。这一特色与弥漫于清代学界的考据之风抵牾不合,故其虽造诣颇高,但在清代难以获得与其学术成就相当的学术地位,影响极为有限。  相似文献   

17.
"天人合一"理论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并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渗透在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对中国人思维模式(形象思维和综合思维)构成了深远影响。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物赋予此说具有不同意义,探讨"天人合一"理论、比较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对中国人思维模式具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儒家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强调人对自然万物的关心、爱护。儒家对自然的态度具有浓厚的情感性、道德性和宗教性,对保护生态环境、建立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它强调和谐,忽视对立;强调自然万物的伦理道德意义,忽视对自然规律的探求,因此难以激发人对自然的探索、改造和利用的意识,和不断进取的现代精神不易相融。  相似文献   

19.
《易传》是阴阳理论衍生出的《易传》的宇宙创生模式,“道”是其核心内容,从“道”向下落实到人心、人性,最后贯通于“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道”是《易传》形上道德本体的内涵依据。《易传》的致思倾向与《孟子》、道家哲学稍有差异,对比之中凸显了自身的局限性。而《礼记》之《乐记》乃《易传》道德本体论的落实与延续。  相似文献   

20.
朱振家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对食、遇、监、啼、陛、令、羹、谤等的本义注释有不当之处,原因可能是编者对这些字的形体缺乏细致的分析和没有掌握足够的语言材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