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沟槽面与光滑面湍流边界层特性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LDV技术对沟槽面及光滑面湍流边界层流速和湍流度分布进行了精细的测量,实验结果表明:与光滑面相比,沟槽面湍流边界层时均流速分布对数公式中具有较大的积分常数C值,且沟槽面湍流度最大值较小,但其出现的位置距壁面较远。另外,偏斜因子及平坦因子的分布特性区别不大,但是在近壁区内沟槽面结果波动较大。  相似文献   

2.
严冬  孙姣  高天达  陈丕  成雨霆  陈文义 《力学学报》2021,53(8):2279-2288
本文采用粒子图像测速技术(particles image velocimetry, PIV)研究固体颗粒对放置在平板湍流边界层中的平壁和沟槽壁面减阻效果的影响. 实验对清水和加入粒径为155 μm聚苯乙烯颗粒的流法向二维速度场信息进行采集, 对不同工况下的平均速度剖面、雷诺应力和湍流度等统计量进行对比, 分析流体在边界层中的行为. 运用空间局部平均结构函数提取了不同工况湍流边界层喷射?扫掠行为的空间拓扑结构并进行比较. 结果发现, 在不同的壁面条件下, 粒子加入后的对数律区中无量纲速度均略大于清水组, 雷诺切应力有所降低, 湍流度有所减弱. 对于不同流场速度下的沟槽而言, 颗粒的加入均降低了壁面附近的阻力, 而颗粒单独作用于光滑壁面的减阻效果并不明显. 加入粒子后的相干结构数目有所增加, 法向脉动速度下降. 沟槽壁面附近的相干结构数目有所增加, 法向脉动速度在自由来流速度较大时有所上升, 在速度较小时有所下降. 这表明不同减阻状况下的沟槽均能将大涡破碎成更多的涡, 并且粒子的加入强化了这种破碎作用.   相似文献   

3.
低雷诺数沟槽表面湍流/非湍流界面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思成  吴迪  崔光耀  王晋军 《力学学报》2020,52(6):1632-1644
湍流/非湍流界面是流动中湍流和无旋流的边界,其相关研究在加深对湍流与无旋流之间的物质、动量和能量交换的理解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时间解析的二维粒子图像测速技术,分别对零压梯度光滑、顺流向锯齿形沟槽表面平板在不同雷诺数下对湍流/非湍流界面的几何特征及动力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雷诺数为$Re_{\tau } =400\sim1000$.本文采用了湍动能准则对湍流/非湍流界面进行了识别,并分析界面高度分布、分形特征及界面附近的条件平均速度和涡量.结果表明在不同雷诺数下, 无论是光滑壁面还是沟槽壁面,界面平均高度在0.8 $\sim$ 0.9$\delta_{99} $附近. 对于沟槽壁面而言,减阻时对应的界面高度的概率密度分布与光滑壁面基本一致, 均遵循正态分布,而当阻力增大时, 界面高度分布偏离正态分布出现正的偏度. 在本实验情况下,界面分形维度、跨界面速度跳变均会随着雷诺数增大而增大. 此外,不同壁面情况下无量纲条件平均涡量在界面附近的分布相近,而界面附近无量纲速度梯度最大值近似为常数.   相似文献   

4.
尹军飞  王瑞琪 《实验力学》1992,7(4):337-344
本文应用二维激光多普勒测速技术和压强探针测量了二元非对称曲面扩张通道内的湍流附面层分离,得到了时均速度、流动平均方向角、正反向间歇流动因子以及静压分布.实验结果表明:附面层沿高度方向存在着明显的压强差,并可用位移厚度曲率做二阶近似修正.分离附面层的位移厚度曲率极大值对应于间歇瞬时分离点.瞬时流动平均方向角与正反向间歇流动因子成线性变化.  相似文献   

5.
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连祺祥 《力学进展》2006,36(3):373-388
20世纪60年代后, 先后从流动显示发现了快慢斑、猝发、上升流、下扫流和多种涡结构等湍流边界层的拟序结构. 它们对湍流边界层的摩阻、传热传质和湍动能的产生等特性有重要影响. 涡结构是上述拟序结构的核心, 它影响其它拟序结构的发展和演变. 发卡涡通常被认为是基本涡结构. 发卡涡等涡结构的再生, 是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能够自持续的必要的因素.壁面低速流上升产生猝发, 是湍流边界层湍能的主要来源; 条件采样是测量猝发频率和其它拟序结构出现频率的重要手段. 流动显示对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作了大量定性观察, 有许多减阻和增加传热率等应用性研究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 80年代后, 出现了测量湍流边界层的瞬时流速矢量场的多热线法和PIV技术, 三维PIV技术可望将来为湍流边界层的实验研究带来重大进展. 本文评述了流动显示法、多热线法和PIV技术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以及它们在对湍流边界层拟序结构的研究中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应用LDV测试技术对垂直方管内三种不同栅距的网所形成的湍流流动做了详细测量,网栅栅距M分别为14mm,10mm,6mm实验给出了管内不同位置湍流流动的各种参数沿流动方向的衰减规律,并就三种网栅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这种网栅流动所具有共同规律和在不同栅距对湍流结构及脉动大小的不同特点,从而对这种网栅所形成的湍流流结构较为清晰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杨绍琼  崔宏昭  姜楠 《力学学报》2015,47(3):529-533
纵向沟槽壁面的湍流边界层,当沟槽的脊-脊内尺度无量纲展向间距s+ 在一定范围内,与光滑壁面湍流边界层相比,具有减阻效应;并在s+ 约为17 个黏性长度单位时减阻效果达到最优,之后其减阻趋弱,直至增阻;其原因可能是沟槽壁面湍流边界层由于“开尔文-亥姆霍兹” 不稳定性而产生的一种“类开尔文-亥姆霍兹”展向涡结构. 实验采用烟雾流动显示技术,首次在风洞中显示了这种“类开尔文-亥姆霍兹” 展向涡结构,确认了其存在性,并在概念上简单勾勒了其结构模型.   相似文献   

8.
孙葵花  舒玮 《力学学报》1994,26(1):121-127
用拟三维流动显示技术观察与分析了平板边界层内的流动结构,讨论了雷诺数Re在300-650范围内大尺度结构间的联系,并指出锥形涡的形成是边界层中一系列复杂运动现象产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湍流边界层外区相干结构的三维波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陆利蓬  罗纪生 《力学学报》2000,32(6):744-749
根据流动稳定性理论,提出了一种三维波模型来描述湍流边界层外区大尺度相干结构。计算所得流线图和等涡量线图较罗纪生,周恒(1993)的二维波模型更符合实验结果。说明该三维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湍流边界层外区大尺度相干结构的物理特征。  相似文献   

10.
杨绍琼  姜楠 《力学与实践》2020,42(6):818-824
通过欣赏唐朝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中描写北风的佳句,从流体力学的角度解释了"北风卷地白草折"的原因,向读者介绍了湍流基础研究的前沿课题——湍流边界层及其复杂的涡旋结构。  相似文献   

11.
在研究紊流边界层的过程中,本文考虑了分子粘性对紊流产生的作用、雷诺数以及壁面附近脉动动能的耗散不是各向同性对紊流产生的影响,采用Jones-Launder模型对管内紊流流动边界层厚度、边界层内的脉动动能K,动能耗散ε,管壁切应力τ0以及由此可得的管内流动摩擦阻力系数λ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与实验值、理论计算值得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2.
湍流边界层大尺度相干结构(large-scale coherent structure,LSCS)是目前湍流边界层研究的热点之一.湍流边界层中存在大尺度相干结构均是通过各种谱的低波数峰值证实的,而对大尺度相干结构各种物理量的空间拓扑形态及其发展演化规律还缺乏研究.应用高时间分辨粒子图像测速多相机阵列系统,测量湍流边界层...  相似文献   

13.
湍流边界层流场与噪声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罗柏华  刘宇陆 《实验力学》2001,16(4):378-386
在重力式水洞中进行了水翼及半翼湍流边界层流场与噪声的实验研究。测量了水翼及半翼边界层附近的湍流脉动速度场;测量了半翼翼型表面三点处的压力脉动及其辐射噪声,测量了水翼内部测点的噪声及外部辐射噪声,在不同流速、不同攻角、光滑和粗糙翼面的情况下都进行了测量分析。试验结果发现,上述因素对模型的边界层湍流速度场有显著影响,15度攻角时,翼面附近湍流强度要比0度时大得多,粗糙翼面附近的湍流强度比光滑的大,而湍流强度随来流速度的变化不大,u(来流)方向和v方向的湍流强度量级相当;一般地,翼面压力脉动、翼内部噪声及外部噪声都是随来流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随攻角的增大而增大,粗糙翼面时的结果要比光滑翼面的大。从压力脉动与噪声测量结果与相应的流场测量结果比较可知,可以从湍流区域的湍流强度来判断出声源强度的定性变化。  相似文献   

14.
用IFA300恒温热线风速仪和X形二分量热线探针以采样间隔小于湍流耗散时间尺度的分辨率精细测量了风洞中平板湍流边界层不同法向位置的瞬时流向、法向速度分量的时间序列信号。用条件采样和相位平均技术提取了相干结构猝发过程中相干结构剩余脉动雷诺应力和随机脉动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的条件相位平均波形。基于理论上对湍流相干结构动量方程中随机脉动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和相干结构剩余脉动雷诺应力项的分析,对两种雷诺应力项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发现,相干结构剩余脉动雷诺应力项在数值上具有和随机脉动对相干结构贡献的雷诺应力相同的数量级,表明在相干结构动力学模型方程中,相干结构剩余脉动雷诺应力项并不像以前估计的那样可以忽略不计。  相似文献   

15.
应用于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非线性湍流模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择8个近年来有代表性的非线性湍流模式,研究2个跨声速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问题.采用的非线性湍流模式包括4个二阶模式和4个三阶模式.2个跨声速激波/边界层相互作用的流动是轴对称圆弧突起绕流和二维管道突起流动.通过数值计算结果和实验结果的比较,对有关的非线性湍流模式进行评估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非线性模式的模化系数与平均流动应变不变量以及涡量不变量有关,反映了湍流的各向异性,比线性模式优越得多.  相似文献   

16.
纵向涡对近壁湍流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家禄  张兆顺  曾兴 《力学学报》1994,26(5):625-630
在封闭水槽中用氢气泡方法观察了纵向涡对近壁湍流结构的影响,涡的下洗侧出现了展向距离较宽、流动较稳定的快斑区,流向速度快;涡的上洗侧出现了含有慢斑的区域,流动结构复杂,流向速度慢,纵向涡使下洗侧速度较快的流体流向壁面,使上洗侧速度较慢的流体远离壁面。  相似文献   

17.
李克文  连淇祥 《力学学报》1992,24(2):145-151
本文使用一种新的流动显示方法——激光片光运动法和几种实验技巧对湍流边界层中的马蹄形涡进行了观测,发现并描述了其形成的四种方式:二次不稳定式、组合式、变形式和突发式。对这四种马蹄形涡的形成及发展进行了研究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这些马蹄形涡在尺度、运动速度和变形上是有差别的。  相似文献   

18.
平板湍流边界层底层的不稳定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湍流边界层底层的相干结构及猝发现象对决定边界层的特性有很重要的意义,但直至现在对相干结构的性质及起因仍不清楚。在本文中,对湍流边界层的底层进行了非线性稳定性分析,发现该处确可产生不稳定波,可能用以说明相干结构的起因。  相似文献   

19.
低湍流度风洞中湍流度对平板边界层转捩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何克敏  郭渠渝 《实验力学》1994,9(4):323-331
本文报告了在西北工业大学壁低流度风洞中进行了平板边界层转捩试验研究的简况及初步结果,试验湍流度为0.02%、0.1%及0.33%,用恒温热线风速仪测量时均速度型,求得边界层沿流向的位移厚度分布,并用示波器观察速度脉动脉形变化,从而确定起始转捩点和完全转捩点位置。结果表明,转捩的规律性和国外经典结果极为吻合。  相似文献   

20.
数值研究平板方舵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邓小刚  张涵信 《力学学报》1993,25(6):651-657
数值研究了平板方舵激波-湍流边界层干扰流场。模拟出了分离激波与弓型激波砬撞后形成的“λ”激波结构;消晰地显示了分离区中的旋涡结构,发现流场中会出现二次分离涡,并从理论上分析了流场对称面涡心形态与非定常的关系,得到了涡心为不稳定螺旋点或出现极限环是非定常流动特征的新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