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含膦,氮配体的混合膦酸锆—钯催化剂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龚成斌  罗中杰 《分子催化》1999,13(5):327-333
用氯化二苯基膦为膦化试剂,首次对多乙烯多胺乙基膦酸-磷酸氢锆Zr(HPO4)1.35(O2PCH2CH2(NHCH2CH2)mNH2)0.65·H2O(ZP-PEPAEPA,n=0,1,2,3,4)载体表面进行二苯基膦化,合成了一类含膦氮配体的新型混合膦酸锆载体及负载钯催化剂。研究了有机膦酸侧链不同链长和Ph2PCl用量对配体载体制备的影响,并用IR,TG,DTG,DTA对这类载体及催化剂进行表征  相似文献   

2.
以苯和三氯化磷等小分子化合物为原料,合成制备了固体酸催化剂磺化苯膦酸锆,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方法对其结构表征,并研究其在酯化应中的催化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磺化苯膦酸锆是一种具有层状结构的活性较高的固体酸催化剂,乙酸丁酯,氯乙酸丁酯反应温度控制在110~120℃,产物收率在80%以上,催化剂重复使用多次后用稀酸浸泡可恢复活性。  相似文献   

3.
三维有序介孔二氧化锰制备及其甲醛催化氧化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气中的甲醛主要来源于化工、建材、涂料、装潢材料以及机动车尾气.甲醛具有光化学活性,对人体具有致癌致畸作用.高浓度甲醛对人体健康和空气环境危害极大,室内低浓度甲醛对人体也有很大伤害.因此,消除室内、机动车尾气以及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甲醛非常必要.目前,去除甲醛的方法主要有吸附法、光催化法和催化燃烧法.其中,催化燃烧法具有去除效率高、起燃温度低、适用范围广、设备操作简单以及无二次污染等优点,因而非常适用于去除高浓度和低浓度甲醛.该方法的核心是催化剂的制备和筛选.近年来,用于甲醛催化燃烧的催化剂主要是负载型贵金属和金属氧化物.由于贵金属催化剂成本较高,所以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备受关注.MnO2种类繁多,既包括人工合成的棒状、线状、管状、球状和孔状等形貌,还包括自然界存在的α,β,γ和δ等类型.其中,介孔MnO2因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特殊的孔道而应用于乙醇、甲苯、苯等挥发性有机物的催化氧化反应.目前,尚未见三维(3D)有序介孔MnO2催化氧化甲醛的报道.本文以合成的3D有序介孔KIT-6分子筛为硬模板剂,采用纳米浇筑法制备出3D有序介孔MnO2材料.为了比较,采用水热法合成了α-MnO2和p-MnO2纳米棒.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N2吸附-脱附、透射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能谱(XPS)等方法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微型固定床石英管反应器上评价了催化剂催化甲醛氧化活性,采用气相色谱(GC)联接热导检测器(TCD)和质谱检测器(MSD)检测产物和反应物的含量.表征结果表明,3D-MnO2复制了KIT-6硬模板的三维有序立方对称介孔结构(ia3d),且具有金红石型β-MnO2晶相,属软锰矿,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双孔分布介孔结构,最大孔径分别位于3.7和11.4nm处.3D-MnO2样品具有清晰的孔道结构,而α-MnO2和p-MnO2纳米棒为无孔的一维纳米单晶材料.另外,3D-MnO2表面暴露了较多的(110)晶面,有利于增加表面Mn4+离子.XPS结果证实3D-MnO2表面存在较多的Mn4+离子,这些Mn4+离子为甲醛催化反应提供了丰富的活性位,有利于提高甲醛氧化活性.评价结果表明,3D-MnO2具有良好的低温催化性能,于130℃即可将甲醛完全转化成CO2和H2O;而在同样条件下,α-MnO2纳米棒和β-MnO2纳米棒分别在140和180℃才能完全转化甲醛.3D-MnO2具有良好的甲醛催化性能主要归因于特殊的介孔结构、较大的比表面积和较多的表面Mn4+离子.  相似文献   

4.
甘氨酸—N,N—双亚甲基膦酸锆—钯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性能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甘氨酸┐N,N┐双亚甲基膦酸锆┐钯催化剂的催化加氢性能傅相锴*马学兵刘昌华何佑秋(西南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重庆630715)关键词甘氨酸-N,N-双亚甲基膦酸锆,钯催化剂,催化加氢,催化活性1996-03-25收稿,1996-06-19修回国家自然科...  相似文献   

5.
介孔Al2O3负载纳米Au催化剂用于低温催化氧化CO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不同模板剂合成了具有较高比表面积和较多表面碱性位的介孔Al2O3载体,并采用均相沉积-沉淀法制备了Al2O3负载纳米Au催化剂,对制备的介孔Al2O3载体及相应催化剂采用低温N2吸附法、TEM和XPS等手段进行了表征,考察了载体表面碱性对纳米Au粒子在载体表面的沉积及相应催化剂在CO氧化反应中催化性能的影响. 以CO2-TPD法测定载体表面碱性,结果表明,介孔氧化铝的表面碱性与其合成过程中所用的模板剂有关. 以表面碱性位较丰富的介孔Al2O3为载体制备的催化剂表面Au粒子分布较均匀且粒径(3.1~3.2 nm)较小,在CO完全氧化反应中催化活性最高,表明载体表面的碱性位有利于稳定其表面沉积的纳米Au粒子. XPS分析结果表明,催化剂表面的Au主要以Au0金属态形式存在,它在CO氧化反应中表现出较高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6.
陈海波 《合成化学》2019,27(12):985-990
以Zr(NO3)4·5H2O和Al(NO3)3·9H2O为原料,采用葡萄糖水热法制备了一系列球状介孔复合氧化物(ZrO2)xAl2O3(x=0、 0.18、 0.42、 0.76和1.26),其结构和性能经扫描电子显微镜、低温N2吸脱附、NH3吸脱附表征。以(ZrO2)xAl2O3为载体,制备了铜锌基甲醇催化剂,其结构经X 射线衍射和N2O化学滴定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在合成气合成甲醇反应中的催化性能。结果表明:当n(ZrO2)/n(Al2O3)=0.42时,复合氧化物ZA2具有较大的孔径和较弱的表面酸强度,以其作为载体合成的铜锌基甲醇催化剂CZn/ZA2的活性铜比表面积较高。在5 MPa、 250 ℃反应条件下,甲醇的时空收率达到1.44 g·mL-1·h-1,活性比传统C307甲醇合成催化剂提高约2.1%。  相似文献   

7.
介孔分子筛COAPSO的合成、表征及其环己烷氧化催化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一步晶化法合成了具有McM-41介孔分子筛结构的CoAPSO分子筛.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元素分析(ICP)、氮气吸附、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和热重分析(TG)等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合成的样品热稳定性高,孔径大约在2.5 nm左右.钴原子以四配位形式进入介孔孔壁中;随着钴含量增加,样品的孔径减小,孔壁增厚.在环己烷氧化反应中,所合成的CoAPSO分子筛显示出较高的催化活性和环己酮选择性;当钴含量为0.34%时,单位钴原子上环己烷的转化数达到420.5.  相似文献   

8.
一类新型负载钯催化剂:〔(N-膦酸亚甲基)亚氨基二乙酸-亚磷酸氢〕锆-钯催化剂由Zr(HPO3)2-x〔O3PCH2N(CH2CO2H)2〕x·H2O与Pd-Cl2在无水乙醇中络合制得。用IR,XPS谱对该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研究了催化剂的X值,钯含量,>NCH2CO2H/Pd摩尔比,反应温度,PH值,溶剂和底物对加氢活性的影响。催化剂重复使用8次而无显著失活。  相似文献   

9.
李建平  石鑫 《化学学报》2011,69(20):2439-2444
以pH-敏感介孔膦酸锆作为药物载体, 选用治疗时辰节律性疾病(风湿性关节炎)的药物双氯芬酸钠作为药物模型, 利用蘸涂的方法对载药的pH-敏感介孔膦酸锆进行时滞膜的包覆, 建立起一个时滞型和pH-敏感型相结合的口服结肠靶向给药系统. 在系统研究pH-敏感介孔膦酸锆对双氯芬酸钠吸附和释放的基础之上, 通过调控时滞膜的厚度控制释放双氯芬酸钠的时滞时间约为6 h. 该给药系统在人工模拟胃液中3 h内完全不释放双氯芬酸钠, 而在人工模拟肠液中最初的3 h(可以看成发生在小肠)所释放的双氯芬酸钠仅为全部释放量的9%, 在之后的46 h内(可以看成发生在结肠)缓慢释放的双氯芬酸钠则占全部释放量的90%以上. 这样, pH-敏感介孔膦酸锆作为新型药物载体与时滞效应相结合, 通过时滞和pH-敏感双重控制实现了治疗时辰节律性疾病药物在结肠的定位释放.  相似文献   

10.
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和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混合模板剂,尿素为沉淀剂,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了具有介孔结构的NiO和CeNiO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的丙烷氧化脱氧反应性能,并利用用N2吸附-脱附、透射电镜(TEM)、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H2程序升温还原(H2-TPR)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400-450℃范围内NiO和CeNiO催化剂有相似的催化性能,但后者表现出较高的低温(<400℃)催化活性.325℃反应时,纯NiO上丙烯收率仅为3.1%,而5CeNiO(nCe/nNi=5%)催化剂上丙烯收率高达12.2%.N2吸附-脱附和TEM结果表明,制备的NiO和CeNiO催化剂均有较大的比表面积且具有虫孔状介孔结构.H2-TPR结果表明,CeNiO催化剂中由于Ce的存在使得得一部分氧物种的可还原性能明显增强,这可能是该催化剂具有较高催化活性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制备了氧化铝、铈锆固溶体复合氧化物负载铂、钯的双金属催化剂Pt-Pd/ Ce0.3Zr0.7O2-Al2O3,并添加3% ZrO2助剂改性,用于柴油车尾气中CO、HC和NO的催化氧化,其中贵金属负载量仅为0.68 wt%。考察了制备过程中焙烧温度对催化剂性能的影响。催化剂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与未添加ZrO2的催化剂比较。添加ZrO2明显提高了催化剂的低温氧化活性,而且焙烧温度对催化剂的氧化性能有较大影响。焙烧温度为800 ?C时,CO和C3H6的起燃温度最低,分别为168、189 ?C,焙烧温度为700 ?C时,NO转化为NO2的转化率最高,最大转化率为36%,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通过XRD、N2吸附-脱附、CO化学吸附、XPS、H2-TPR等表征手段考察了催化剂物理化学性质随焙烧温度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了与催化剂活性之间的关系,得到贵金属分散度、表面化学吸附氧含量、催化剂的还原性质对氧化性能有重要影响,发挥协同作用。进而可以通过优化焙烧温度提升柴油车氧化催化剂性能,对提高工业应用柴油车尾气后处理系统的净化效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合成了二双齿钛催化剂[C3H6(N=CH-Ar-O)2]TiCl2(Ar=3-tert-butyl-C6H3),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测定了其晶体结构。应用新型介孔分子筛SBA-15为载体,成功地对其进行了物理和化学负载,并采用元素分析、ICP、FT-IR和XRD等对载体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在甲基铝氧烷(MAO)的作用下进行乙烯聚合研究,结果表明载体催化剂活性虽然比二双齿钛均相催化剂的活性有所降低,但是由于载体孔道效应生成了纤维状聚乙烯,同时聚合物的分子量较均相催化剂得到的聚合物有大幅度提高。  相似文献   

13.
硅胶颗粒经过400℃高温活化后与四氯化硅在无水四氢呋喃溶剂中反应制得氯化硅胶。氯化硅胶再经乙酰胺修饰,制备得到表面含羰基和氨基的硅胶修饰体。此组装体具有良好的配位能力,能够与Fe3+进行配位,从而得到表面催化活性点均匀分布的负载型催化剂。该催化剂对甲醛催化氧化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最高催化效率高达91.3%。  相似文献   

14.
硅胶颗粒经过400 ℃高温活化后与四氯化硅在无水四氢呋喃溶剂中反应制得氯化硅胶.氯化硅胶再经乙酰胺修饰,制备得到表面含羰基和氨基的硅胶修饰体.此组装体具有良好的配位能力,能够与Fe3+进行配位,从而得到表面催化活性点均匀分布的负载型催化剂.该催化剂对甲醛催化氧化具有良好的催化性能,最高催化效率高达91.3%.  相似文献   

15.
曹荣  陈燕馨 《分子催化》1994,8(5):365-374
在常压下,以O2作氧化剂,评价了不同MoO3/SiO2(2─15Mowt%)催化剂对甲烷选择氧化为甲醛的反应性能,发现SiO2上担载的活性组分有一个最佳值,对应最佳催化活性.分别考察了添加V、Fe、Ni、Cr、Cu氧化物对MoO3/SiO2催化剂甲烷选择氧化制甲醛的活性和选择性的调变作用.MoO3/SiO2添加体系使甲烷的转化率都有所提高,但甲醛选择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比较好的是MoO3·V2O5/SiO2催化剂,并研究了不同Mo/(Mo+V)(原子比)对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发现V2O5添加量有最佳值.采用TPR、XRD、CO2─TPD等技术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关联反应性能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以Fe3+、Fe2+的鉴别和转化为例,详细介绍了绘画实验的纸笔与试剂浓度选择、绘画图案设计、微课应用及效果分析,还进行了“铁及其化合物”的一些化学反应。绘画实验突出了化学实验现象的色彩美,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是一种值得尝试的创新实验方式。  相似文献   

17.
以P123为表面活性剂,异丙醇铝为铝源,用简易溶胶-凝胶法,获得了单掺和双掺Gd3+,Eu3+的介孔氧化铝组装体。用广角X-射线衍射仪(WAXD)进行了物相分析;小角X-射线衍射仪(SAXD)、比表面仪进行了孔结构分析和形貌表征;研究了组装体的发光性能并发现Gd3+对Eu3+有能量传递作用,并分析了能量传递过程。  相似文献   

18.
刘锦杰 《化学研究》2010,21(2):35-37
采用无机溶胶法制备了用于乙醇燃料电池的PtTe/C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催化剂的结构,采用循环伏安法和电化学阻抗法测试了PtTe/C催化剂对乙醇的电催化氧化性能.结果表明,与商业Pt/C催化剂相比,PtTe/C催化剂对乙醇的催化氧化效率明显较高,可使乙醇氧化峰电流密度提高27%,且具有更高的抗CO中毒能力.  相似文献   

19.
The kinetics of Fe3+ and Cu2+ sorption from sulfate salt solutions by fibrous polyampholite have been studied.
Fe3+ Cu2+ , .
  相似文献   

20.
Conditions for ionic deposition on a silica surface of Fe3+-Cr3+ double hydroxide nanolyers. The synthesized nanolayers were studied by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ellipsometry, electronic spectroscopy, and transmission FT-IR spectroscopy.__________Translated from Zhurnal Obshchei Khimii, Vol. 75, No. 1, 2005, pp. 53–55.Original Russian Text Copyright © 2005 by Tolstoi, Stepanenko.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