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互联网传输协议的性能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分析了移动无线网络中传输控制协议的改进算法和传输控制协议的友好控制机制,并对新型传输层协议——流控制传输协议及其移动性支持功能进行了研究,进而分析了流控制传输协议在移动互联网中的性能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2.
针对单独的深度数据包检测(Deep packet inspection,DPI)技术无法识别加密报文,以及基于流量特征识别方法对流量检测的模糊性等问题,采用DPI和基于流量特征相结合的方法来对Ares协议进行精确的识别,以提高对Ares协议的识别效果,实验表明准确率可以达到97%以上.  相似文献   

3.
针对分布在多个相关流中的多方安全协议会话问题,提出了多方安全协议会话的3个启发式的主体行为特征——邻接主机行为、主体角色行为以及主机消息行为,给出了主体行为特征检测原理,提出了多方安全协议会话识别方法。针对3个典型的多方安全协议,分别在3种会话运行场景下进行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识别率在90%以上,误报率和漏报率在6%以下,能够有效地识别协议会话。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现有移动无线网络TDMA时隙调度问题的基础上,根据战术互联网骨干网拓扑与业务需求,结合跳频电台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新的动态分布式TDMA时隙调度协议(DTSP),能够适应不同业务需求,支持单播、广播和组播.DTSP协议以无冲突的预留提高系统吞吐量,以渐增方式适应动态拓扑变化,动态调整的开销较小.最后,以DTSP时隙单播预留协议为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和复杂度计算.  相似文献   

5.
冯广友  王海 《电讯技术》2007,47(6):84-89
战术互联网是AdHoc网络技术在军事领域的重要应用,广播是战术互联网中基本的信息发布方式,也是AdHoc网络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首先把AdHoc网络广播算法分为邻居决定转发和自身决定转发,然后仿真分析几种典型的广播算法;最后根据战术互联网的特点,结合现有的AdHoc网络广播,提出一种新的战术互联网广播协议(TIBP)。仿真结果表明:TIBP在战术互联网环境下具有较高的效率。  相似文献   

6.
7.
王均  靳浩  李勇 《移动通信》2014,(22):46-50
提出了一种基于同时同频全双工的节能型无线局域网MAC协议,对该协议进行网络仿真,并从网络吞吐量、能量消耗等方面与传统的无线局域网MAC协议进行比较。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基于同时同频全双工的MAC协议的性能较传统半双工无线局域网MAC协议有较大改善,而且在达到同等性能的条件下所提出的MAC协议比FD-MAC消耗的能量更少。  相似文献   

8.
林淑瑞  张晓辉  郭敏  张卫强  王贵锦 《信号处理》2021,37(10):1889-1898
近年来,情感计算逐渐成为人机交互发展突破的关键,而情感识别作为情感计算的重要部分,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实现了基于ResNet18的面部表情识别系统和基于HGFM架构的语音情感识别模型,通过调整参数,训练出了性能较好的模型。在此基础上,通过特征级融合和决策级融合这两种多模态融合策略,实现了包含视频和音频信号的多模态情感识别系统,展现了多模态情感识别系统性能的优越性。两种不同融合策略下的音视频情感识别模型相比视频模态和音频模态,在准确率上都有一定的提升,验证了多模态模型往往比最优的单模态模型的识别性能更好的结论。本文所实现的模型取得了较好的情感识别性能,融合后的音视频双模态模型的准确率达到了76.84%,与现有最优模型相比提升了3.50%,在与现有的音视频情感识别模型的比较中具有性能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电子标签将取代条码的地位,但由于低成本的电子标签只具有很弱的计算能力,甚至不能完成基本的对称密钥加密操作,为其提供安全性存在一定困难。讨论了在射频识别(RFID)技术中存在的安全性风险,指出了应用身份鉴别协议的必要性,分析了目前广泛应用的两种鉴别体制的缺陷,提出了一种适合于RFID技术的基于零知识证明的鉴别协议,并对其进行了验证和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10.
互联网多媒体传输协议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互联网发展面临的一些技术困难,介绍了网上RTP/RTCP,RSVP,RTSP协议组的产生背景、目的、工作过程、特点及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11.
目前的协议识别技术主要是基于端口映射或静态报文特征匹配的。随着网络协议的发展,一些新的协议采用动态端口进行通信或不具有明显的静态报文特征,且部分协议采用了加密技术。这使得传统的识别技术准确率大幅下降。针对传统协议识别技术的局限性,这里提出一种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HMM)的协议识别技术。它是一种基于统计特性的识别方法,选用对于加密不敏感的特征如包的大小、达到时间等来实现协议的识别。实验结果证明,与传统识别技术相比,它能有效地提高协议识别的准确率,并能用于加密条件下的协议识别。  相似文献   

12.
本文利用SIP协议在Windows系统平台上实现了一个音视频通信方案,该方案使用PJSIP协议栈,配合多媒体处理开源框架FFMPEG,DirectShow,视频渲染开源框架SDL。  相似文献   

13.
IP 组播技术是一种可以把单个数据信息同时分发到不同的用户去的网络技术。卫星网络固有的广播信道特性使得它很适合组播应用。然而目前针对卫星网络的可靠组播服务研究很少,虽然已经有一些关于地面Internet组播协议建议,但他们并不适合于卫星网络。在卫星网络组播传输中的一个关键技术是传输协议设计。该文提出一种基于Agent的宽带卫星网络可靠组播传输协议(ASMTP)。该协议利用接收端Agent来实现卫星组播,采用分组级FEC和本地差错恢复纠正传播中的非相关错误和相关错误。在ASMTP中,还实现了流量控制和拥塞控制机制。仿真结果表明,在卫星网络环境中,ASMTP性能优于MFTP(Multicast File Transport Protocol),同时具有较好的网络可扩展性。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兴起,射频识别(RFID)技术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其安全特性与面临的隐私问题制约了其应用。针对这些问题,学者提出诸多安全协议以应对,然而现有协议大都将RFID读写器作为传递数据的工具,而没有充分开发读写器在协议中的运算作用。本文设计了一个读写器参与识别计算的协议,标签和后端数据库存储不同的秘密,并通过读写器建立联系,这样不仅可以抵抗常见的攻击,而且可以抵抗因后端数据库所存储的识别表意外失窃所带来的对整个系统的危险。  相似文献   

15.
陈卓 《电子测试》2016,(18):40-41
为了保证RFID系统的信息安全,本文在分析现有RFID认证协议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Grain-Mac流密码加密算法的双向安全认证协议,采用流密码和密钥动态更新的方法实现了标签与阅读器的双向认证。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成本低、效率高、安全性好,且能够有效抵抗拒绝服务攻击,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调制方式是通信信号的重要特征参数之一。在无线电监测领域,信号的调制识别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基于某个无线电频谱监测系统,研究了8种模拟、数字信号的自动调制识别算法。针对AM和ASK的区分,设计了基于频谱紧致性的特征参数K;针对FM和FSK的区分,设计了基于频谱凹凸性的特征参数F。这些特征参数很好地解决了以往模拟、数字信号不能较好联合识别的问题,仿真结果表明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采用了一种基于HMM的比特流协议识别技术,首先通过模式匹配算法对原比特流进行分类,然后采用隐式马尔科夫模型对量化后的数据进行处理和计算。实验结果表明,它不仅能够对带有混淆协议数据的比特流进行识别,而且可以克服数据包不完整的缺点,并使得协议识别所需时间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18.
王凯  潘理  李建华 《通信技术》2003,(7):100-102
在电子邮件传输中,发信人和收信人的不可否认性是一个重要的安全问题。该问题可以通过采用数据传输中的非否认协议来解决。目前多数非否认协议基于可信第三方,并且对可信第三方的安全性、通信能力要求很高,因而难以在实际中应用。提出了一种基于安全第三方的非否认协议,该协议适合于电子邮件传输的特定应用;同时该协议减少了通信流量,降低了对可信第三方的安全性要求。随后结合安全多用途邮件扩展技术,得出了基于该协议的电子邮件传输实现方案。  相似文献   

19.
一种基于量子纠错编码的量子密钥分配协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量子加密从物理机制上保证了密钥分配的绝对安全,然而由于量子密钥分配过程中量子信道存在噪声,使得传输效率不高的量子密钥分配效率进一步降低。量子低密度奇偶校验(量子LDPC)码由于在码长和码率的选择方面具有巨大的灵活性,且信赖于稀疏图,已成为目前量子纠错编码的研究热点。该文借鉴经典纠错编码能够提高传输可靠性的特性,针对BB84协议,设计一种基于量子LDPC码的BB84协议。通过数值仿真,分析量子LDPC码对BB84协议的密钥传输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基于量子纠错码的BB84协议的密钥传输效率得到提高,验证了在含噪量子信道中基于量子LDPC码的量子密钥分配协议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张里 《广东电子》2011,(14):79-79
有人埋怨马云。是他捅破了协议控制的天,他在“私自”转让支付宝的控制权时,暴露了中国互联网产业是协议控制“重灾区”的实情,进而引发协议控制的“合法性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