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稀土-锌-茜素氨羧络合剂异核络合物极谱吸附波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了稀土-锌-茜素氨羧络合剂异核络合物的极谱吸附波的形成条件,络合物组成的测定及电极过程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稀土—镍—茜素络合剂异核络合物极谱吸附波的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pH4.6的醋酸—醋酸钠溶液中,对稀土—镍—茜素络合剂体系络合吸附波机理的研究证实:异核络合物的组成为RE(Ⅲ):Ni(Ⅱ):ALC=1:1:2;异核络合物为平面结构。采用吸附伏安法,稀土的最低检出量可达2.0×10~(-9)mol/L。  相似文献   

3.
铜离子对稀土(Ⅲ)~DBF-偶氮氯膦体系极谱吸附波的增敏作用研究晏蓉,施文赵(华中理工大学煤燃烧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系,武汉,430074)关键词稀土(Ⅲ),铜(Ⅱ),DBF-偶氮氯膦,极谱吸附波,增敏DBF-偶氮氯膦(DBF-CPA)是一种新的稀土...  相似文献   

4.
在邻苯二甲酸氢钾和甲酸的混合缓冲底液 (pH 4.8)中 , 钪与茜素氨羧络合剂形成电活性络合物,在单扫描极谱上于-0.54 V(vs SCE)产生一灵敏的络合吸附波,其二阶导数峰高与钪的浓度在 4.0× 10-8~ 3.0× 10-6 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达 2.0× 10-8 mol/L。测定了络合物的组成,探讨了极谱波的性质和电极反应机理。方法用于矿物中微量钪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在含有0.05mol/LHAc-NaAc(pH5.6)、0.1mol/LKCl和1.5×10 ̄(-5)mol/L茜素紫的溶液中,镓(Ⅲ)-茜素紫络合物在单扫示波极谱仪上产生一灵敏的导致极谱波,峰电位在-1.11V(vs.SCE),峰电流与镓(Ⅲ)浓度在2.0×10 ̄(-8)~2.0×10 ̄(-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达1×10 ̄(-8)moL/L机理研究表明,峰电流是由吸附在电极表面的络合物中的中心离子和配位体同时还原而产生的。方法已应用于铝合金中镓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6.
镓—茜素紫极谱络合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含有0.05mol/L HAc-NaAc(pH5.6)、0.1mol/L KCL和1.5×10^-5mol/L茜素紫的溶液中,镓(Ⅲ)-茜素紫络合物在单扫示波极谱仪上产生一灵敏的导数极谱波,峰电位在-1.11V(vs.SCE),峰电流与镓(Ⅲ)浓度在2.0×10^-8mol/L。机理研究表明,峰电流是由吸附在电极表面的络合物中的中心离子和配位体同时还原而产生的。方法已应用于铝合金中镓的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7.
在1.0mol/L甲酸-甲酸钠-0.03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混合底液(pH3.5)中,锑-茜素络合剂(ALC)络合物在单扫示波极谱上于一0.53V(vs.SCE)产生一极谱波,加入1.6×10^-3mol/LCu(Ⅱ)后,灵敏度有较大提高,峰电流与锑浓度在2.0×10^-8~3.0×10^-6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测限达1.0×10^-8mol/L,研究了电极反应机理,方法应用于铜合金  相似文献   

8.
锆—钙—茜素S异多核络合物极谱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报道了锆-钙-茜素S异多核络合物的形成及该异多核络合物极谱吸附波测定锆的最佳实验条件,用此法测定了矿石样品中的微量锆,并探讨了该极谱法的性质的电极反应机理,在单扫描示波极谱上用单纯形法和斜率比法测得该体系异多核络合物的组成比为:nzr(Ⅳ):nca^2+;nABS=1:1:4.用分光光度法测定亦得到相同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镓-茜素络合剂极谱络合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报导了镓-茜素络合剂极谱络合吸附波产生的条件及其电极过程机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李南强  崔毅 《化学学报》1985,43(10):955-959
本文报道了稀土-镍-茜素配位剂体系异核配合物的极谱配合吸附波的形成条件及其机理的研究.此外还将其应用于发光材料中铕的测定。  相似文献   

11.
铅-邻菲罗啉络合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0.06MHAc-0.14MNaAc(pH=5.1)和2×10-5M邻菲罗啉(phen)溶液中,用单扫示波极谱法可得到Pb(Ⅱ)-phen络合波,峰电位在-0.49V处。其导数峰高与铅在5×10-8-5×10-6M范围内的浓度有线性关系,最低检出限2.5×10-8M。此波可用于测定铅。研究确定该波为1:1铅-邻菲罗啉络合物的吸附波。  相似文献   

12.
锗-芦丁极谱络合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醋酸盐缓冲底液中,可获得Ge-芦丁的2个灵敏的络合吸附波P1和P2,分别对应于络合物中Ge(Ⅳ)还原至Ge(Ⅱ)再还原至Ge(0).两波的检出限分别为8.0×10-8和4.0×10-8mol/L.测得电活性络合物的组成为Ge:Rt=1:3,表面电极反应的速率常数(ks)1=10.5s-1,(ks)2=1.9s-1.还测定了有机锗口服液中锗的含量。  相似文献   

13.
镓-水杨基荧光酮伏安络合吸附波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pH为3.0的0.2mol/L邻苯二甲酸氢钾-HCI和5.0×10-6mol/L水杨基荧光酮底液中,线性扫描可得灵敏的Ga-SAF络合物吸附波,峰电位为-0.93V(vsSCE).镓在7.5×10-9~3.8×10-7mol/L浓度范围内与峰高成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14.
铋(Ⅲ)-8-羟基喹啉-5-磺酸的吸附伏安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8-羟基喹啉-5-磺酸(HQSA)和络合物Bi(Ⅲ)-HQSA的电化学性质,特别是它们在汞电极上的吸附性。在pH=7.0的磷酸盐底液中,Bi(Ⅲ)-HQSA有一灵敏还原峰,为反应物弱吸附,Epc=-0.44V(vs.饱和Ag/AgCl)。据此建立了吸附伏安法测定铋的新方法,检测限为2.0×10-9mol/L,线性范围5.0×10-9~1.0×10-6mol/L。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已有人研究过铋(Ⅲ)涂丝电极,该电极在10-4-10-1M铋(Ⅲ)浓度范围有近似线性的响应,斜率为36.5mV/pBi。本文以季铵盐7402-BiCl4-缔合物为电活性物质,以苯二甲酸二壬酯为增塑剂,研制成功了铋(Ⅲ)PVC膜电极。  相似文献   

16.
本文成功地制备了Eastman-AQ-55D聚合物修饰碳纤维电极,用循环伏安法探讨了一些实验参数的影响,并对Ru(NH3)63+、甲基紫精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AQ-55D修饰的微电极稳定性好,修饰方法简单,灵敏度和选择性都有一定的提高,Ru(NH3)63+、甲基紫精的峰电流与浓度在1.2×10-6~1.2×10-5mol/L、1.7×10-6~1.4×10-5mol/L范围内呈线性关系,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998.利用此电极测定了几种离子在膜中的扩散系数.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计时电量法探讨了镍(Ⅱ)-硫代氨基脲在悬汞电极上吸附还原的机理,表明其吸附模式为直接吸附,吸附形体为Ni(T3C)22+。利用Ni(TSC)22+络合物的吸附性,可采用预先将Ni(TSC)22+吸附富集在悬汞电极上然后再进行电位扫描的吸附伏安法来测定痕量Ni.线性扫描伏安法和微分脉冲伏安法的检测下限可分别达到1×10-8mol/L和4×10-9mol/L。  相似文献   

18.
四(4-三甲胺苯基)卟啉-镉络合物的极谱吸附波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研究了镉-四(4-三甲胺苯基)卟啉络合物在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极谱吸附波。采用本方法测定了电镀废水、自来水及铝合金中微量镉。对该吸附波的产生机理作了初步探讨,并运用极谱摩尔比法测定了络合物的组成和条件稳定常数。  相似文献   

19.
使用经典极谱法测定碲的灵敏度往往不能令人满意,后来出现了溶出伏安法和极谱催化波都提高了灵敏度。至于把二者结合起来应用于碲的测定尚未见报导。本法是把碲电解富集在工作电极上,然后在选定的催化体系中溶出,使其产生溶出催化波,从而提高了灵敏度。  相似文献   

20.
The kinetics of the decomposition of cyclohexyl hydroperoxide(CHHP) in benzene catalyzed by vanadyl dibenzoylmethane[V0(DBM).,] has been studied.It was found that the products of decomposition of CHHP were cyclohexanol and cyclohexanone,which are produced in about equimolar amount,and the product cyclohexanol obviously inhibited the decomposition of CHHP.The kinetics data can be satisfactorily described by the following equation (with [CHHP]0>>[VO(DBM)2]0)R0=kK[CHHP]0[VO(DBM)2]0/(1+k[CHHP]0)This is the kinetic evidence for the formation of a catalyst-hydro-peroxide intermediate.In the equation K is the stability constant of the catalyst-hydroperoxide intermediate complex;k is the rate constant for the decomposition of the complex.The rate constant K at 500℃ may be expressed as follows:k=1.9×108exp(-53.7×103/RT)S-1 with the activation energy Ea=53.7kJ mo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