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以浙江海洋经济核心区—–宁波舟山港为研究对象, 构建港口经济、临港产业经济和城市经济的复合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采用熵值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各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宁波舟山港2005~2017年“三群”的协调发展度进行了实证分析. 结果显示: 宁波舟山港的港口经济、临港产业经济与城市经济的发展状况逐年好转, 其中发展水平与增速最快的是城市经济; 2005~2015年宁波舟山港“三群”的整体动态协调程度处于低位发展阶段, 系统处于轻度失调阶段, 2016年起步入协调阶段; 3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逐步向更高程度的耦合协调阶段发展, 且提升空间较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黑龙江省旅游经济子系统指数、生态环境子系统指数及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旅游经济指数、生态环境子系统发展不一致.旅游经济子系统呈现M形状,先上升又下降再上升又下降.生态环境子系统整体上变化不是太大,多数属于旅游经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程度的中低水平.从耦合协调度发展类型来看,2001年属于发展不平衡阶段,2002—2006年属于转型发展阶段,2007—2012、2014年属于协调发展阶段,2013年属于优良协调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3.
将遥感生态指数应用于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研究,结合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空间自相关分析,研究了2008,2013,2018年浙江省89个区县的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协调发展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在空间尺度上,浙江省土地利用程度呈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各区县发展差距较大。在时间尺度上,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东高西低的趋势越发显著。(2)浙江省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较高水平,十年来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果。(3)结合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结果,影响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与生态环境质量耦合协调度的主要因素是土地利用程度。因此,建议由土地利用程度较高的区县带动周边区县发展,对于生态环境质量滞后于土地利用程度的区县,可借鉴耦合协调度较高区县的发展经验,创新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发展;对尚未深度发展的区县,可借助自身生态优势,选择适合当地特色的发展路线。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探索性空间分析法、空间面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7~2016年长三角26个核心城市创新产出和城镇化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创新产出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在研究期内缓慢上升,协调度的空间分异较为明显,呈现出"东部高、西部低"的发展趋势;整体地区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空间集聚的态势,以Moran指数I来衡量的集聚强度在时间上"V"型发展,形成了以上海为中心的高高集聚区向南北扩散与西部低低集聚区缓慢缩小的空间态势;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和政府干预程度对于提高城市创新产出和城镇化互动水平具有显著推动作用,信息化水平的推动不明显,工业化对于互动的作用仍需探讨.  相似文献   

5.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浙江省空气质量风险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随着经济改革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空气质量正面临着空前的压力.识别城市化过程中影响空气质量的风险因子,探究不同城市化与空气质量耦合协调阶段的风险因子及其决定力的差异,有助于政府在发展城市经济的同时合理预防、控制和治理空气污染.根据2015年浙江省各市城市化与空气质量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将全省划分为协调发展、转型过渡和不协调发展3种区域,运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全省不同耦合协调分区的空气质量风险因子.研究表明:(1)不同耦合协调分区的主要风险因子不完全相同;(2)城市化因子通常与年均AQI值正相关,与自然、气象因子负相关;(3)风险因子的两两共同作用加强了对空气质量空间分布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6.
港产城协调发展对于提升港口竞争力和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耦合协调发展机理,构建了港口、航运服务业与城市经济复合系统耦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赋予指标权重,运用综合评价模型与耦合协调评价模型研究了港口、航运服务业与城市经济三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以宁波市为例进行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2011—201...  相似文献   

7.
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长江经济带人口、耕地和粮食三者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1)长江经济带的整体耦合协调度不高。2003年耦合协调度最低,之后快速上升,2013年达到勉强协调类型;(2)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三者的协调性存在显著的时间差异。长江经济带各省市的人口-耕地-粮食的协调性随着时间而逐步演变;(3)长江经济带各地区三者的协调性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各省市当年的协调类型呈现着显著的空间分布特征,长江经济带较高协调性的地区呈现西移的趋势。基于研究结论,为促进长江经济带人口、耕地和粮食三者的协调发展,提出加强耕地保护、推动农业集约化以及加强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合作等政策建议。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基于城市职能与外部交通理论,构建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发展耦合评价模型,定量分析宁波市1997~2016年两系统耦合状态.结果表明:(1)1997年以来,宁波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发展水平逐步提升,二者Pearson相关系数高达0.988,相关关系呈显著正相关.两系统耦合协调度由严重失衡逐步转型至初级协调,1997~2006年处于发展不平衡阶段,2007~2013年为转型发展阶段,2014~2016年为协调发展阶段;(2)对外交通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正外部性,随着经济活动向高精尖生产倾斜,未来以港口为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将逐步退化,港口功能逐渐减弱,空港上升至交通主导地位.城市对外交通与城市发展需向优质协调转型,优化对外交通结构,放缓港口建设并加快空港发展,以交通引导城市结构与职能模式升级是宁波未来城市发展首选.  相似文献   

9.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的良好耦合有利于乡村资源要素的整合, 在美丽乡村建设的同时带动乡村经济健康发展. 本文构建了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利用熵值法和线性加权平均法得出浙江省整体及11个地级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借助耦合协调模型, 分析两大系统耦合协调程度. 结果表明 (1)2011—2020年浙江省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处于波动上升状态, 耦合协调水平由低水平协调逐步过渡到良好协调; (2)浙江省乡村振兴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属于乡村振兴主导型发展模式; (3)浙江省各地级市两大系统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水平都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 (4)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各地级市旅游资源丰度、旅游文化服务功能以及人才引入等是影响浙江省各地级市两大系统综合发展水平以及耦合协调程度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及PSR模型, 构建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分析框架, 测算中国31个省域单元2006~2018年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2大系统的综合水平、耦合度及协调度, 并从发展趋向、耦合协调空间分异和空间类型3个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1)中国省域新型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关系共经历高速发展和稳定发展2个阶段; 各省新型城镇化和生态环境耦合程度总体较高, 协调程度总体中等, 耦合及协调程度省域差异明显. (2)中度协调生态环境滞后区和中度协调新型城镇化滞后区主要集中分布在沿海地区, 低度协调区分布在中西部地区, 低度耦合区则多分布在西南及西北地区; 新型城镇化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2大系统耦合协调的强弱, 因此,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依然是多数省域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为了加强浙江省桃花水母的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利用,作者于2002~2007年对浙江省各地出现的桃花水母进行实地采集,结合相关报道,统计了浙江省近几年出现桃花水母的情况.结果表明:在浙江省出现的桃花水母已鉴定的均为索氏桃花水母,主要出现在水温为12~32℃的水库及小水塘中,广泛分布于我省的22个市、县.同时,对目前桃花水母研究方向、物种保护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我国城市化进程高速发展,城市面临的风险趋向多元化、复杂化.从城市韧性的角度出发,构建了“规模-密度-形态-基础设施”四位一体城市韧性描述体系,分析了浙江省2000年至2020年间城市韧性的时空变化,并对城市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在研究期间,浙江省城市韧性整体呈下降趋势,其中城市规模韧性逐年下降,存在着城市规模安全的隐患;城市密度韧性呈下降趋势,全省常年处于生态赤字风险之中;城市形态韧性整体上有所下降,但降幅较缓;城市基础设施韧性呈螺旋上升趋势,且各城市间差距逐渐缩小.浙江省的城市韧性呈现出“西高东低”梯度化的空间格局,相同韧性类型的城市也有集中分布的空间特征.根据城市韧性描述体系的研究结果,将浙江省各城市划分为高韧性城市、中韧性城市和低韧性城市三类,并分别给出城市发展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考虑海洋旅游发展程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海域环境条件等因素,构建旅游用海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官方渠道采集的统计数据,采用信息熵模型量化指标权重,根据TOPSIS法原理对沿海县(市、区)旅游海域质量进行排序并应用系统聚类法划分海域等级。结果表明:(1)人均海洋旅游总产值、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海水质量指数3个评价因子对旅游用海质量影响显著,海水质量指数有反向影响。(2)2007―2016年,浙江省沿海18个县(市、区)旅游用海等级变动较大,“北强南弱”特征明显。(3)比较2007年标准,第二、三、四等级县(市、区)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五、六等级县(市、区)数量明显减少,旅游海域质量等级整体提高,等级数量变化与沿海县(市、区)海洋旅游发展态势和海洋生态环境变动相吻合。  相似文献   

14.
采用相对资源承载力测度模型, 并借助GIS空间表达工具, 研究了2000~2013年河南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演化特征. 研究结果表明: (1)河南省人口相对于综合承载力长期处于超载状态, 自然与经济两种资源承载力协调性较差, 自然资源承载力大于经济资源承载力. (2)各地市间资源承载力差异显著, 郑州、黄淮及南阳地区自然资源承载力强; 郑州、南阳、洛阳及豫中、黄淮地区人口大市经济资源承载力、综合承载力强; 仅有郑州综合承载力长期处于盈余状态, 南阳及黄淮4市人口严重超载.  相似文献   

15.
考虑海洋旅游发展程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以及海域环境条件等因素,构建旅游用海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官方渠道采集的统计数据,采用信息熵模型量化指标权重,根据TOPSIS法原理对沿海县(市、区)旅游海域质量进行排序并应用系统聚类法划分海域等级。结果表明:(1)人均海洋旅游总产值、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以及海水质量指数3个评价因子对旅游用海质量影响显著,海水质量指数有反向影响。(2)2007―2016年,浙江省沿海18个县(市、区)旅游用海等级变动较大,“北强南弱”特征明显。(3)比较2007年标准,第二、三、四等级县(市、区)数量有较大幅度增加,五、六等级县(市、区)数量明显减少,旅游海域质量等级整体提高,等级数量变化与沿海县(市、区)海洋旅游发展态势和海洋生态环境变动相吻合。  相似文献   

16.
为全面了解社会转型期沿海乡村社会发展中人地关系的变化,对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勤勇村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了2000年以来勤勇村在耕地、种植结构以及就业结构等方面的变化,揭示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对推动沿海农村社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农业生产方式变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