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合成了锌(II)与3,4-吡啶二羧酸和1,10-邻菲啰啉形成的配位聚合物[Zn(PDC)(phen)]n (1) (H2PDC=3,4-吡啶二羧酸, phen=1,10-邻菲啰啉), 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单晶衍射表征, 测定了晶体结构. 该聚合物属单斜晶系, P2(1)/n空间群, a=0.77136 nm, b=1.9757(4) nm, c=1.0680(2) nm, β=95.36(3)°, V=1.6205(6) nm3, Z=4, Dc=1.683 Mg/m3, Mr=410.68, F(000)=832, μ=1.55 mm-1, 最终偏离因子R1=0.0608, wR2=0.0967. 该化合物中Zn原子与来自两个PDC的三个羧基氧原子, 另外一个PDC的吡啶氮原子, 以及phen的两个氮原子配位, 形成的ZnN3O3八面体通过PDC桥联形成二维层状网络结构. 此外还研究了该聚合物的热性质和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2.
葛红光   范广  陈三平  高胜利 《化学学报》2006,64(24):2501-2504
在水溶液中合成了离子型配合物[Ni(phen)2(H2O)2][Ni(PDC)2]•7H2O (H2PDC=吡啶-2,6-二甲酸, phen=1,10-菲啰啉). 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单晶X射线衍射以及热重分析对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晶体数据解析表明, 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 空间群为P1, a=1.0092(4) nm, b=1.4599(6) nm, c=1.4933(5) nm, α=73.982(2)°, β=78.652(2)°, γ=75.184(3)°, V=2.0256(13) nm3, Z=2, F(000)=1004, μ=1.014 mm-1, R1=0.0538, wR2=0.1493. 配合物中的结晶水分子形成一个(H2O)12水簇, (H2O)12水簇通过氢键连接为二维水网, 最终构成三维超分子网络.  相似文献   

3.
配合物[Pd(phen)Cl2]与腺嘌呤的键合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恩君  刘祁涛 《化学学报》2005,63(8):725-728
合成并表征了固体三元配合物[Pd(phen)Cl2] 1. 以1和DNA的组成小分子腺嘌呤(ade)反应, 获得双核配合物单晶[Pd2(phen)2(ade)2]Cl2•4.5H2O (2). 配合物2为正交晶系, 空间群为Pnma, 晶胞参数a=2.1709(9) nm, b=1.4378(6) nm, c=1.2274(5) nm, αβγ=90°, V=3.8311(3) nm3, Dc=1.729 g/cm3, Z=4, F(000)=2004, R1=0.0766, wR2=0.1526. phen配体以两个氮原子与钯(II)离子配位, 按生物学原子规范标号, ade以N(3), N(9)原子与钯(II)离子桥联配位, 形成双核混配型配合物.  相似文献   

4.
以3,5-二氯吡啶为原料, 通过取代、硝化合成了3-甲氧基-5-氯-2,6-二硝基吡啶, 由X射线单晶衍射, IR, 1H NMR, MS及元素分析对其进行了表征. 晶体结构分析表明, 化合物为单斜晶系, 空间群P21/n, 晶胞参数a=0.66490(13) nm, b=1.0842(2) nm, c=1.2715(3) nm, β=95.55(3)°, V=0.9123(3) nm3; Z=4, Dc=1.701 g•cm-3; F(000)=472; μ=0.426 mm-1.  相似文献   

5.
蔡正洪  唐瑜  谭民裕  郁开北 《化学学报》2005,63(15):1465-1468
通过硝酸镧和双-单齿芳香酰胺型配体L {L=1,4-双[(2'-苄胺甲酰基苯氧基)-甲基]苯}之间的反应得到了配位聚合物{[La(NO3)3]2•L3}n, 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测定了配合物的晶体结构. 配合物为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晶胞参数a=1.1298(2) nm, b=1.2689(1) nm, c=2.1030(3) nm, α=81.189(9)°, β=80.95(1)°, γ=65.832(9)°, V=2.7032(6) nm3, Z=2, R=0.0267, wR=0.0679, La3+为9配位, 呈变形的三帽三角棱柱配位构型. 配合物通过配体的桥联作用形成一维环链相间的配位聚合结构, 由于相邻链间不存在氢键和π-π堆积作用, 所以配合物是以单链形式堆积排列.  相似文献   

6.
邓玉恒  刘娟  李宁  杨永丽  马宏伟 《化学学报》2007,65(24):2868-2874
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一系列IIB过渡金属Zn(II), Cd(II)的二羟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EtOH)2dtc]的配合物, 并对配合物M[(EtOH)2dtc]2L [M=Zn (1), Cd (2), L=2,2'-联吡啶; M=Zn (3), Cd (4), L=邻菲啰啉]进行了红外光谱、元素分析、热重分析表征工作. 热重分析表明配合物14中DTC配体比中性配体更易失去, 热分解最终产物为相应的氧化物. 对化合物1, 2做了X-ray单晶衍射分析, 1为单斜晶系, P21/c空间群, 晶胞参数a=0.72146(5) nm, b=2.61720(18) nm, c=1.59438(11) nm,b=97.899(2)°, V=2.9820(4) nm3, Z=4, m=1.133 mm-1, Dc=1.297 Mg•m-3; 2为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晶胞参数a=1.0075(2) nm, b=1.1580(2) nm, c=1.1777(2) nm, a=70.92(3)°, b=85.71(3)°, γ=81.02(3)°, V=1.2822(4) nm3, Z=2, m=2.118 mm-1, Dc=1.630 Mg•m-3.  相似文献   

7.
合成了配体N-皮考林酰肼(简写为Hphz)及其双核钯配合物[Pd2(phz)2Cl2]. X射线衍射实验结果表明, 配体和配合物晶体均属于单斜晶系, 空间群分别为C 2/cP 21/c, 分子式分别为C6H7N3O和C12H12Cl2N6O2Pd2. 晶体学参数, Hphz, a=1.9245(2) nm, b=0.38927(2) nm, c=1.8073(2) nm, b=107.255(2)°, V=1.2931(2) nm3, Z=8, Dc=1.409 Mg/m3, F(000)=576, μ(Mo Kα)=0.102 mm-1, R=0.0541, wR=0.1762; [Pd2(phz)2Cl2], a=1.48274(9) nm, b=1.44797(9) nm, c=0.73951(5) nm, b=92.719(3)°, V=1.5860(2) nm3, Z=4, Dc=2.329 Mg/m3, F(000)=1072, μ(Mo Kα)=2.62 mm-1, R=0.0262, wR=0.0555. 在配合物[Pd2(phz)2Cl2]分子内, 两个钯(II)原子, 均呈畸变的N3Cl平面正方形配位构型, 晶体内通过分子间氢键N—H…Cl 作用形成一维链状结构, 分子间吡啶环存在相互作用. 量子化学从头算方法计算结果表明, 分子内及分子间的金属钯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 红外光谱表明, 配体在形成配合物后, ν(C=O)和ν(C=N)红移, ν(C—N)蓝移, 荧光光谱表明, 配合物金属对配体n-π*激发(310 nm)引起的发射峰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1,3,5-苯三乙酸-钬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磁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柔性三脚架配体1,3,5-苯三乙酸(H3bta)与Ho(NO3)3•6H2O在水热条件下组装得到了一个具有三维孔道结构的配位聚合物: {[Ho(bta)(H2O)]•1.26H2O}n (1). X射线单晶衍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P-1, 晶胞参数 a=0.7621(4) nm, b=0.9634(4) nm, c=1.0500(5) nm, α=106.409(18)°, β=105.273(18)°, γ=100.88(2)°, Z=2, V=0.6839(6) nm3, Dc=2.208 g/cm3, μ=5.824 mm-1, F(000)=437, R1=0.0224, wR2=0.0462. 在1.8~300 K的温度范围内研究了该配合物固体样品的磁性质.  相似文献   

9.
陈三平  范广  高胜利 《化学学报》2007,65(14):1385-1388
利用水热反应, 合成了一个具有二重穿插结构的一价铜配位聚合物[Cu(bpy)(OH)]n (1) (bpy=4,4'-联吡啶), 并利用元素分析, X射线单晶衍射, 红外光谱以及热重分析等手段对标题化合物进行了表征. 晶体学数据: 四方晶系, I41/acd空间群, a=1.41802(6) nm, b=1.41802(6) nm, c=3.8568(3) nm, β=90.00°, V=7.7552(7) nm3, Z=32, S=1.074, 最终残差因子[I>2σ(I)] R1=0.0345, wR2=0.0767, 对于全部数据R1=0.0566, wR2=0.0867.  相似文献   

10.
沈娟  蒋琪英  钟国清  贾玉庆  郁开北 《化学学报》2007,65(16):1588-1592
合成了锑-镨与乙二胺四乙酸形成的新颖三维配合物[Sb24-(EDTA)2Pr(H2O)5]NO3•4H2O, 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热分析及X射线单晶衍射法等进行了组成和结构表征. 结果表明该配合物属正交晶系, 空间群Pnn2; 晶胞参数: a=1.07031(2) nm, b=2.30805(4) nm, c=0.72343(2) nm, V=1.78711(7) nm3, Z=2, Dc=2.202 g/cm3, F(000)=1164, μ=2.955 mm-1, GOF=1.000, 最终偏离因子R1=0.0203, wR2=0.0545 [I>2σ(I)]. 在标题化合物中, 每个镨(III)离子的配位数为9, 与五个水分子中的五个氧原子和四个羧基氧原子配位, 形成三帽三角棱柱空间配位多面体. 锑(III)与EDTA离子中的四个氧原子和两个氮原子配位, 在赤道平面上有一孤对电子. 同时讨论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  相似文献   

11.
报道四核铜配合物[Cu2L2][Cu(pht)2]2[Hpht:苯妥英,即5,5-二苯基-2,2咪唑烷酮;L:N-(3-氨基丙基)二乙醇胺]的溶剂热合成、晶体结构及其性质研究.该晶体属单斜晶系,P21/n空间群,晶胞参数:a=0.9240(1)nm,b=2.4559(2)nm,c=1.5572(2)nm,β=97.489(2)o,V=3.5035(7)nm3,Dc=1.499Mg/m3(g/cm3),Z=2,F(000)=1636,μ=1.270mm-1,R1=0.0503,wR2=0.1135[I2σ(I)],GOF=1.014.XPS结合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表明该配合物分子有混价铜组成,包括两个Cu(I)和两个Cu(II),其中每个Cu(I)分别与两个苯妥英配体提供的氮原子配位,N—Cu(I)—N的夹角为177.1°,每个Cu(II)与L配体的五个配位原子配位(N2O3),形成一个稍变形四方锥结构,两个Cu(II)通过N-(3-氨基丙基)二乙醇胺中的一个羟基氧桥连接形成双核阳离子,琼脂扩散法测试结果表明配合物、配体和铜盐对3种受试细菌均有一定的活性.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测定研究表明,该配合物是以插入方式与小牛胸腺DNA结合.  相似文献   

12.
ZnO, 丙二酸及4,4'-bipy按物质的量之比1∶3∶0.3溶于H2O和DMF混合溶剂中(体积比4∶1), 形成的无色溶液在50 ℃反应 3 d, 得到了标题化合物{[Zn2(mal)2(4,4'-bipy)(H2O)2]•2(H2O)0.25} (mal=丙二酸根), 对其进行了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表征, 测定了晶体结构. 该聚合物属单斜晶系, P21/n空间群, a=0.71215(16) nm, b=1.8685(4) nm, c=0.73890(17) nm, β=91.486(5)°, V=0.9829(4) nm3, Z=4, Dc=1.811 g/cm3, Mr=268.03, F(000)=542, μ=25.02 cm-1. 最终偏离因子R1=0.0499, wR2=0.1374. 该化合物中Zn原子和三个丙二酸根中的4个O原子、一个水分子和4,4'-bipy的一个N原子配位, 形成的ZnNO5八面体通过4,4'-bipy和丙二酸根桥联, 组成一种新颖的三维多孔结构, 其孔道中充填游离水分子. 此外还研究了该聚合物的热性质.  相似文献   

13.
稀土配合物[Nd(o-NO2-C6H4COO)3(DMF)2]2的合成及其晶体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丽芳  陈亚芍 《化学学报》2007,65(8):667-672
合成了一种新的双核倒反中心的稀土钕配合物[Nd(o-NO2-C6H4COO)3(DMF)2]2. 通过元素分析, 核磁共振谱和红外光谱对配合物的组成和结构进行了表征, 用热重分析研究了该配合物的热稳定性, 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其晶体的结构. 钕配合物[Nd(o- NO2-C6H4COO)3(DMF)2]2晶体属三斜晶系, 空间群P-1, 晶胞参数a=1.18652(12) nm, b=1.24784(13) nm, c=1.29958(13) nm, α=64.220 (1)°, β=66.306 (1)°, γ=71.825 (1)°, V=1.5645 (3) nm3, Dc=2.167 mg/m3, Z=2, μ=3.415 mm-1, F(000)=986. 配合物中每个Nd(Ш)被4个邻硝基苯甲酸根桥联, Nd(Ш)的配位数为8, 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5个邻硝基苯甲酸羧酸根的6个氧原子和2个DMF的羰基氧原子. 配合物中的氢键和ππ 堆积作用使其成为三维立体结构. 同时发现了标题配合物固体具有光致发光现象, 发光性能测试表明该配合物具有很好的荧光性质.  相似文献   

14.
采用新的方法合成了1-亚甲基苯并咪唑-1,4,7-三氮环壬烷配体, 利用该配体合成了一个新的铜配合物[Cu(C14H21N5)Br]2•[CuBr4] ([Cu(C14H21N5)Br]•[CuBr4]2-•[Cu(C14H21N5)Br]), 并测定了它的晶体结构, 结果表明: 该配合物的晶体属于单斜晶系的C2/c空间群, 晶胞参数a=1.96209(15) nm, b=0.82319(5) nm, c=2.39249(15) nm, α=90.00°, β=102.996(2)°, γ=90.00°, V=3.7653(4) nm3, Z=4, μ(Mo Kα)=8.083 mm-1, Dc=2.097 Mg/m3, F(000)=2308, R=0.0417, wR=0.0945, GOF=0.933. 该配合物由两个1-亚甲基苯并咪唑-1,4,7-三氮环壬烷一溴合铜配阳离子和一个四溴合铜配阴离子组成. 在两个配阳离子中, 每个Cu(II)离子与五个配位原子配位(四个氮原子和一个溴阴离子), 位于一个变形四方锥的中心. 在配阴离子中, Cu(II)离子与四个溴阴离子配位, 位于一个稍变形四面体的中心.  相似文献   

15.
覃事栋  冯思思  张红梅  朱苗力  杨频 《化学学报》2005,63(13):1155-1160
报道六齿配体N,N,N',N'-四(2-苯并咪唑亚甲基)-1,2-乙二胺(EDTB)及单核镍(II)配合物[Ni(EDTB)]•2Cl• CH3OH•C2H5OH的合成、晶体结构和SOD模拟活性. 该配合物为三斜晶系, P1空间群, a=1.0931(2) nm, b=1.1693(2) nm, c=1.6756(4) nm, α=76.042(3)°, β=88.787(3)°, γ=72.044(3)°, V=1.9740(7) nm3, Dc=1.321 g/cm3, Z=2, F(000)=824, μ=0.670 mm-1. 最终因子R[I>2σ(I)]: R1=0.0611, wR2=0.1497; R(全部数据): R1=0.0870, wR2=0.1604. 结构分析表明, 镍(II)分别与配体中的四个苯并咪唑氮和两个亚胺基氮配位形成扭曲的八面体构型. 改良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活性测定表明, 该配合物具有较高的SOD模拟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