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实测中国高速公路车辆运行车速并分析其道路事故特征,提出了使用运行车速以及相邻路段运行车速差预测道路安全性的概念,并运用反向传输网络(BP网络)较强的非线性适应能力,采用多层BP网络,建立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运行车速与道路安全性关系模型.使用训练后模型测试部分实测路段安全性,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为高速公路的道路安全性评价提供了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灾害性天气对道路运营安全的影响分析与车速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灾害性气象因素对道路运营安全的影响,采用设计频率方法对气象数据进行了计算分析,建立了不同运行状态下不同的可视距离、行车车距和运行车速间的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试验,对数学模型进行了验证.并以上海市高速公路局域网为例,提出了灾害性天气下道路安全运营车速建议值.  相似文献   

3.
基于运行车速理论,以实际的车辆运行速度和交通事故调查为基础,对三福高速公路运行车速和交通安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实际的运行车速越高及运行车速变化量越大,交通事故率也越高.最后,运用车速变化量与交通安全的关系对整个高速公路路段进行安全评价.  相似文献   

4.
王敏 《甘肃科技》2013,29(2):114-115,86
BRT是一种经济、高效、新型的以"公交优先"为核心思想的城市公共交通模式。相比之下,同属于城市公共交通模式的轨道交通投资大、建设周期长,短期内难以形成一定的网络规模,自然也就难以发挥其在公共客运系统中的骨干作用。这两种模式如何和谐地为城市交通服务将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通过分析BRT与城市轨道交通之间的关系,提出了BRT系统的制约因素,最后得出了协调BRT与轨道交通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期望车速的意义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道路交通中大量的客观事例为背景和期望车速概念为基础,首先讨论汽车驾驶员驾车过程中期望车速客观存在于其心目中的事实,并在此基础上就期望车速在驾驶员心目中的形成过程与实际行车速度之间的关系、不同群体驾驶员个体心目中的期望车速差异及影响驾驶员期望车速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相关结果对预防高等级公路上的高速或超速行驶所引发的交通事故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公路设计中运行车速与设计车速相匹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高等级公路运行速度与设计速度非合理匹配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期望车速的概念,并以设计车速、运行速度、期望车速为基础,讨论这三种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及运行速度与设计车速匹配的现状,分析运行速度与设计车速非合理匹配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使高等级公路运行速度与道路设计车速合理匹配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7.
本主要介绍及时减速、正确把握制动与转向、合理装载货物,有助于提高叉车在满载堆垛和空载行驶急转弯时叉车的横向稳定性,以确保转弯安全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石荣英 《甘肃科技》2004,20(11):124-127
车速是交通流特性的三个基本参数之一,应用十分广泛。本文简要介绍了公路车速调查的方法、区间车速资料的整理及数据结果分析。  相似文献   

9.
车速对道路交通安全的影响显著,分析车速对交通事故数量、事故严重程度以及驾驶员生理等方面的影响表明,车速越高及其离散性越大造成的道路交通事故数量、事故率以及事故后果严重性越大,相邻路段车辆运行速度差异越大也会增加道路交通的危险性,基于此,提出了合理控制车速、减少车速离散性以及注重相邻路段车速协调性等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0.
基于安全风险的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建议车速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交通安全水平,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高速公路车速管理策略,提出了基于安全风险的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建议车速确定方法。综合考虑交通安全风险影响因素,基于贝叶斯Logistic回归建立交通风险评估模型,利用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进行交通风险等级划分并得到了风险阈值。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天气条件下安全车速的两步计算方法,即先根据交通风险分布,在风险小于阈值的交通流状态中选取车辆运行速度的第85%位车速作为初定安全行驶车速,后利用停车视距原理进行修正,最终得到恶劣天气下高速公路建议车速。并以G15沈海高速(上海段)为例,展示了计算方法,给出了雾天不同能见度条件下高速公路建议车速取值。  相似文献   

11.
快速公交线路上交通瓶颈分析及其改善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交通瓶颈对快速公交运行效率的影响并制定改善措施,以大连市快速公交1号线上的交通瓶颈为研究对象,分析各瓶颈处交通流量、通行速度和服务水平,以及各瓶颈对快速公交线路的影响.从设施建设和交通组织两方面制定改善措施,原则是尽可能利用交通管理方法在提高快速公交效率的同时,保持其他车辆服务的水平.交通流仿真表明,采取的措施可使快速公交运行速度达到25 km/h,其他车辆的运行速度达到40 km/h.  相似文献   

12.
从BRT车辆在停靠站的延误现状入手,以济南市BRT-3号线岛式和路侧式停靠站为研究对象,结合停靠站延误的调查结果,得到针对停靠站形式的停靠站延误模型,从运营效率角度分析了BRT停靠站形式对车辆在停靠站延误的影响,并据此提出优化停靠站形式、完善快速公交系统、加强客运组织等减少延误的对策,为快速公交系统的完善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为了弥补设计速度理论在公路设计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由客观条件决定的车辆最高安全行驶速度的物理量--公路车辆行驶临界速度.首先论述了设计速度理论存在的不足,分析了引入临界速度的必要性;研究了临界速度与设计速度的关系,分析了车辆动力性能、道路线形要素、道路关键设计参数对临界速度的影响机理;提出了临界速度由汽车动力性能和道路坡度决定,并受道路平纵线形、超高和视距等条件影响的观点,建立了临界速度的计算模型;最后,通过算例对临界速度的计算方法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4.
蒋诚  常玉林  孙超  张鹏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14):6032-6037
为了缓解因交叉口公交优先策略引起的社会车辆延误加剧,在设置有快速公交(bus rapid transit,BRT)专用道的交叉口提出一种借道系统.社会车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借用BRT道通过交叉口,通过动态控制BRT车道的使用权限,可以显著提高BRT道利用率;然后在借道系统的基础上,根据BRT车到达时间的不同,利用三角形法对社会车辆进行延误分析;最后利用Lingo求解软件进行算例分析.对比启用借道系统前后的社会车辆延误,结果表明启用借道系统后交叉口社会车辆延误平均值明显小于启用前;BRT车辆在一定时间内到达交叉口,借道系统效果最好,社会车辆延误率最低;随着社会车辆到达率的增加,借道系统共享优化率升高,优化幅度变大.借道系统并没有影响BRT优先,交叉口整体延误率降低.  相似文献   

15.
交叉口绿灯信号倒计时等因素对车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绿灯信号倒计时与其他道路交通因素对交通运行的综合作用问题,选择6处道路交叉口为调查地点,使用雷达测速设备采集进口道自由流车速及车辆通过的时间点,同时标记超速数据。运用描述统计及假设检验、方差分析、列联表等推断统计方法分析速度均值、离散度、超速率等数据与绿灯信号倒计时等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是否安装交通违法检测设备对车速均值具有显著影响,而绿灯信号倒计时则没有显著影响;在绿灯信号倒计时且无交通违法检测设备的情况下,车辆速度均值会更高;绿灯倒计时会对超速比例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单独使用绿灯信号倒计时会对交通安全产生不利影响,应同时安装交通违法检测设备,会使车速与超速率得到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公路设计的安全性,采用试验路段交通事故的调查分析与理论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可能速度与交通事故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可能速度图上的速差数量、速差大小、速差位置与交通事故密切相关;在可能速度图上所反映的交通事故安全隐患点是真实、可靠的;从安全角度考虑,以可能速度图为依据,对公路线形设计成果进行检查和修改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在车联网环境下,对原有自动驾驶交通流跟驰模型进行改进,构建新的自动驾驶跟驰模型,并理论推导在不同自动驾驶比例下混合交通流稳定性的解析判别条件,从混合交通流稳定域角度对比分析模型改进前后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结果表明,相比于原自动驾驶跟驰模型,改进后的模型能有效缩小混合交通流不稳定区域,降低混合交通流全速度范围内稳定时所需的最低自动驾驶比例,从而提升自动驾驶混合交通流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研究能够满足出口车速平稳过渡的逐级限速方案,对提高出口区域车辆平稳运行及安全提升有重要意义。利用无人机采集高速公路出口车辆运行参数,分析出口车辆运行特征,考虑驾驶员对相邻限速标志的认知反应,构建了连续限速标志设置间距计算模型,建立了高速公路出口不同级别的限速方案,利用驾驶模拟试验对设计的不同限速方案进行分析及评价。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二级限速方案中,限速值为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为160m;三级限速方案中,限速值为80-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分别为:300,80m,限速值为90-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分别为300,85m;四级限速方案中,限速值为100-80-60-40km/h的限速标志间距分别为295,160,80m。利用驾驶模拟器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逐级限速方案的平均减速度指标小于1.3 m/s2,均在驾驶舒适性阈值内;随着限速级数增加,车辆离散幅度显著降低,表明逐级限速方案对出口车辆运行速度有明显管控效果;四级限速方案可使在分流鼻端车速标准差、平均减速度、V85分别控制在5.23km/h、0.52m/s2、54km/h左右,极大了满足车速平稳过渡要求。可见,借助模型定量优化的逐级限速方案可以显著提高出口车速过渡的平稳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综述了车辆速度的影响因素,针对每种因素分别阐述了其作用机理和量化影响.将车速的影响因素分为道路因素、交通设施因素、道路环境因素和交通管理因素四类.道路因素包括道路平面线形、纵断面和横断面.交通设施因素包括道路标志、道路标线和控速设施.道路环境因素包括视野和路侧景观两方面因素.交通管理因素涵盖了交通法规和交通管理措施两方面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各因素主要是通过影响驾驶人的视觉特性、心理特性和驾驶舒适性等方式来实现的,并且各种影响效果具有可叠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