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综述了近年来物理刺激响应性凝胶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介绍了能感应温度、光、电场、磁场、超声波等物理刺激因素变化的响应性凝胶在药物控制释放方面的研究近况及其结构特点和响应机理. 相似文献
2.
尹艳镇焦淑菲黄宝章龚立兵姚丽嫦玉灵芝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3):85-90
凝胶具有独特的基于化学键或物理作用交联形成的三维网状结构.刺激响应水凝胶在外界环境变化时通常展现出独特的响应性溶胀行为.近年来,科研人员构建了各种各样的pH响应水凝胶、温度响应水凝胶和光响应水凝胶等水凝胶材料,并对其响应机制进行了研究.文章综述了近年来科研人员在刺激响应水凝胶材料的构建及响应机制研究方面开展的工作,并对刺激响应水凝胶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智能型水凝胶的合成及其刺激响应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建合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11(2):191-195
本文综述了智能型水凝胶 的制备方法及该凝胶对环境的刺激响应性。 相似文献
4.
5.
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主要包括内源性、外源性、双重和多重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等。内源性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的设计主要基于肿瘤组织和健康组织之间存在的一些内在生理学显著差异;外源性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的设计,通常会采用远程装置,具有靶点特异性和药物时-空可控释放的优点;双重和多重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与单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相比,具有多功能协同功效的优点。本文主要综述了内源性、外源性、双重和多重刺激响应型纳米载体的设计和研究进展,并对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刘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44(3):307-316
该综述系统地报道了利用刺激响应聚合物调控表面摩擦力与黏弹力的研究.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控制摩擦力和黏附力是非常重要的.通过修饰刺激响应聚合物到基底上就可以实现在表面上的可控调节.由这些刺激响应聚合物组成的体系能够根据环境的改变来调控他们的理化性质,比如温度、光、pH、电场和磁场等.因此,这种响应性行为可以用于开发新... 相似文献
7.
将聚乙二醇(SH-PEG)修饰在单层MoS 2纳米片表面并进一步接枝聚乙烯亚胺(PEI),用以连接透明质酸(HA),从而构建一种新的HA-PEI-LA-MoS 2-SH-PEG纳米药物递送系统。用透射电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Zeta电位分析仪、动态光散射仪等仪器表征材料的形貌及理化性质。使用盐酸阿霉素(DOX)作为模型药物,研究复合物HA-PEI-LA-MoS 2-SH-PEG@DOX的体外药物释放行为。同时,在二硫化钼纳米复合物上负载一种新型的光热剂黑色素(Mel),研究其体外光热效果。结果表明:制备的纳米复合材料HA-PEI-LA-MoS 2-SH-PEG@(DOX/Mel)具有pH和近红外光(NIR)双重刺激响应药物释放的性能;黑色素的加载显著提高了MoS 2纳米复合物的光热效果,具有应用于肿瘤化学光热协同治疗的前景。 相似文献
8.
利用沉淀聚合和原位共沉淀法制得四氧化三铁负载的聚(羟丙基纤维素丙烯酸酯-co-丙烯酸)(P(HPCA-co-AA)@Fe_3O_4)水凝胶.研究了羟基(—OH)与丙烯酰氯(AC)的摩尔比和反应时间对羟丙基纤维素(HPC)的乙酰基修饰度的影响,通过FT-IR、~1H-NMR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以水杨酸钠为模型药物,研究了水凝胶在不同pH环境下对药物的可控释放行为.结果表明,水凝胶具有良好的pH响应性,在碱性环境下的溶胀行为使药物释放量明显大于酸性环境下. 相似文献
9.
在现代高精尖技术突飞猛进的背景下,如何抑制电磁干扰成为目前材料领域广为研究的重要课题。电磁干扰屏蔽材料有助于吸收或反射电磁辐射,从而作为一种屏障以阻挡电磁辐射。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电磁干扰屏蔽材料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应用场景的需要,不能实现易于调谐且响应灵敏的屏蔽效能、吸收损耗、反射损耗。外界刺激响应型电磁干扰屏蔽材料则有望解决这一问题,这类材料的特点是:电磁响应性能可以根据特定的应用要求或实时的环境变化自行调整。综述了应变响应型、温度响应型、湿度响应型三种外界刺激响应型电磁干扰屏蔽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材料的结构特点、主要成分、制备方法和响应机制,对未来发展和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0.
微针是一种具有微米尺度的经皮给药技术,从内部结构可分为实心与空心微针.制作微针的材料主要有硅、金属、聚合物等.微针增强了皮肤对药物尤其是大分子药物的渗透性,不会到达神经分布丰富的皮肤深层组织,并且使用方便,因此是一种高效、无痛、安全的经皮给药方式.微针在胰岛素给药、卵清蛋白的免疫接种、缓控释给药、微量输液等方面的研究为微针经皮给药提供了应用可能.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精准营养"理念的兴起促使功能活性物质运载体系的研究日益增多.果胶类多糖具有不被上消化道降解的特点,可以制备成多种载体,负载的活性物质能够在结肠部位特异性释放,可以有效提高功能因子的生物利用率.本文对果胶类多糖在功能活性物质递送领域的应用进行了探讨,包括果胶类多糖的凝胶化,多价阳离子交联的果胶酸盐以及果胶与其他聚合物形成的复合体系.总结了果胶类多糖pH智能响应型运载系统的构建、结构表征和活性物质释放特性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结肠靶位功能活性物质递送系统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智能凝胶的交联及其响应性对药物(尤其是多肽或蛋白类)的活性及靶向传递有着重要影响.该文采用巯基化的羧甲基壳聚糖实现温和条件制备多重响应性的智能水凝胶;研究凝胶的溶胀行为、盲结肠酶的降解行为和谷胱甘肽的还原响应性行为.凝胶显示出pH敏感、酶敏感和还原敏感性. 巯基化羧甲基壳聚糖的巯基含量及凝胶的交联程度不仅影响凝胶的溶胀行为,而且影响凝胶的酶降解性;凝胶的还原敏感性依赖于凝胶的交联程度.凝胶显示出可用作结肠靶向给药系统载体传递多肽或蛋白类药物的潜力. 相似文献
13.
针对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药物载体的新型贮库式微孔结构缓控释给药系统,为量化PLGA溶胀特性对释药效果的影响,在模拟体液环境下,以具有不同单体质量比的PL-GA膜片上的微孔为研究对象,对PLGA在降解过程中的溶胀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单体质量比为50∶50的PLGA的微孔径向溶胀速率约为2.7×10-10 m/s,质量比为65∶35的PLGA的微孔径向溶胀速率约为6.6×10-11 m/s.以单体质量比为50∶50的PLGA为例,将实验得到的微孔溶胀速率作为边界条件,对考虑PLGA溶胀作用前、后的微孔给药系统释药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聚合物溶胀使给药系统释药时间从无溶胀时的16d延长到33d;不考虑溶胀时,PL-GA基体仅起承载药物的作用,而考虑溶胀后,微孔和PLGA基体共同承担药物释放功能,其中近40%的药物通过微孔释放,近60%的药物通过聚合物载体释放;给药系统在整个释药过程中累积释药比率线性度较好. 相似文献
14.
生物材料是推动生物医学日新月异发展的基石,医用载药水凝胶作为重要成员,近年来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通过文献检索,介绍了以透明质酸、壳聚糖、海藻酸盐、结冷胶、果胶、瓜尔胶、Salecan、葡聚糖、纤维素、黄原胶为基底材料的10种天然高分子多糖基水凝胶,并结合课题组在该领域的系列研究进展,综述了天然高分子多糖基水凝胶作为不同... 相似文献
15.
阐明了纳米粒给药系统的形成和纳米技术在药物制剂中的新应用,探讨了基因诊断的基本原理及基因药物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揭示了纳米粒给药系统与基因药物的深入研究将给医学领域带来全新的变革。 相似文献
16.
天然药物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脂质体、微球、乳剂等新型药物载体在天然药物靶向给药系统研究中已广泛应用。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生产和临床上应用还存在不少问题,应遵循传统中药理论,结合现代技术进行研究。通过查阅了近年来国内外天然药物靶向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的相关资料,并对其进行分析和整理。 相似文献
17.
复合基质型经皮给药控释系统体外释放的传质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和改进基质中药物的体外释放特性 ,以雌二醇为模型药物 ,制备了具有储库层的复合基质型经皮给药控释系统 ,进行了体外释放实验 ,测定了释放曲线 ,建立了复合基质型药物控释系统在体外分层释放的数学模型。模型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基本吻合 ,表明模型较好地反映了复合基质型经皮给药制剂的体外释放特征。药物的初始释放速率和传统经皮给药控释系统相近 ,释药量与储库层药物含量无关 ;但平均释放速率大于后者。复合系统的控释作用优于传统的单层系统 相似文献
18.
以甲基丙烯酸(MAA)和甲基丙烯酸二乙氨基乙酯(DEA)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MBA)为交联剂,聚乙二醇单甲基丙烯酸酯(PEGMA)为大分子稳定剂,采用反相微乳液聚合方法制备了pH响应性聚两性电解质微凝胶P(MAA-co-DEA)。利用透射电镜、动态光散射对其形貌与溶胀性能进行了表征;以牛血清白蛋白(BSA)为模拟药物,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考察了交联剂用量、pH值及离子强度对微凝胶释放行为的影响,初步研究了其释放机理。结果表明:微凝胶在低pH或高pH下的流体力学直径及溶胀率均比等电点处(IEP)的大;BSA的释放与交联剂用量有关,且有最佳用量值;BSA的释放率在pH=5的缓冲溶液中不到10%,而在pH=9的缓冲溶液中,释放率可达65%左右;释放率随着离子强度的增加而减小;微凝胶对BSA的释放主要由微凝胶的溶胀及BSA的扩散作用引起。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可逆加成-断裂链转移自由基(RAFT)聚合法制备了香豆素基紫外光响应凝胶(PG),然后通过简单的共混法,利用上转换纳米粒子(UC)和PG构建了近红外光响应复合载体(UC-PG)。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UC-PG的微观形貌,分别利用紫外分光光度计、荧光光度计及四甲基偶氮唑盐比色法(MTT法)研究了UC-PG的光化学性能、药物释放行为及HeLa细胞毒性。结果表明,UC-PG的紫外吸收光谱与荧光发射光谱有一定的重叠,可以实现近红外刺激响应。在近红外光(980 nm)照射下,UC-PG可以有效地释放模拟药物香豆素102;照射20 min后,香豆素102的累积释放率达72.6%,远高于PG在紫外光(365 nm)下照射20 min时的累积释放率(51.3%)。在光响应复合载体的存在下以及复合载体在20 min的释药过程中,复合载体对HeLa细胞的毒性均较低。以上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近红外光响应香豆素基复合载体在药物释放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西北民族学院学报》2017,(4):9-13
白蛋白纳米粒因具有无毒、靶向性、可生物降解等特点而表现出作为新型给药载体的良好应用前景.文章通过对近期国内白蛋白纳米粒给药载体研究文献的归纳整理,较为系统地综述了人血清白蛋白(HSA)和牛血清白蛋白(BSA)纳米粒给药载体的制备工艺、质量评价、药代动力学、靶向性等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