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李卓 《化学教育》2019,40(9):78-80
利用传感器通过数字化技术分析了离子浓度、温度、离子络合等因素对氯化铜溶液颜色的影响。让学生看到溶液中离子的变化,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相似文献   

2.
铝与氯化铜反应的现象是铝丝表面析出的铜呈海绵状,同时产生了大量的氢气,为此,师生一起对铝和氯化铜溶液反应的机理进行实验探究。  相似文献   

3.
吴星  吕琳  崔晨昀  章琳 《化学教育》2012,33(2):69-70
从理论和实验的角度分析研究了Zn在CuCl2溶液中可能发生的反应。结果表明,在室温下向CuCl2溶液中加入锌片或锌粉,除发生置换反应生成铜外,还有CuCl沉淀生成。  相似文献   

4.
化学教育1987年第三期发表了"铜在氯气里燃烧铜原子会不会失电子"一文,读后颇受启发.但对文中CuCl_2中铜原子以sp~3杂化轨道成键,形成四个等同的б键,结构为四面体感到有商榷的必要.下面谈谈我们的看法,愿与广大读者共同讨论.在CuCl_2晶体中,铜原子是否以印sp~3杂化呢?我们来看下列资料.《无机结构化学》  相似文献   

5.
CuCl2可吸附在碱式纤维素基磁性聚偕胺肟树脂(BMAO)上.接触20min时F=0.69,n([Cu2+]a)/n([AO])=0.59,此后吸附速度突然下降.动力学研究和扫描电镜观察表明,吸附后生成了二齿螯合物,随后进行氧化还原反应析出单质铜.BMAO适于在稀溶液中吸附Cu2+离子,也适于进行大规模吸附.  相似文献   

6.
陆英麟 《化学教育》1994,15(7):39-40
锌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在锌粒表面生成一层黑色粉状物。通过实验证实,黑色粉状物是铜、氧化铜和锌粉的混合物。氧化铜的生成,是硫酸铜水解生成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分解生成氧化铜。锌跟硫酸铜溶液反应,要观察到紫红色铜的生成,就要抑制水解,把硫酸铜配成饱和溶液。  相似文献   

7.
丁爱军  王金龙 《化学教育》2014,35(17):60-63
采用不同沉淀剂配制铜氨溶液,围绕溶液浓度、碱性度和铵根离子等影响其溶解性能的因素,进行系列实验探究。结果表明:铵根离子在配制铜氨溶液和其溶解纤维素的过程中起着相反的作用;采取将10 mL 10%硫酸铜溶液、5 mL 10%氢氧化钠溶液、13 mL浓氨水或10 mL 10%硫酸铜溶液、12 mL浓氨水、4片(粒)氢氧化钠固体相混合的方法配制铜氨溶液,能顺利地溶解棉花。  相似文献   

8.
针对单质铜能否与过氧化氢发生反应,以及用硫酸酸化反应液能否加快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速率的疑惑,设计了单质铜与过氧化氢溶液反应和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实验。认为单质铜能被过氧化氢氧化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铜,加热反应液能明显增大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用硫酸酸化反应液能明显减小铜离子催化过氧化氢分解反应的速率。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铜试剂(DDTC—Na)和铜离子络合物与氰离子在水相中的显色现象,该方法所用的物质价格低廉,可直接购买,用间接滴定的方法即可检测低浓度的氰离子,现象肉眼可见,选择性高.实验中将铜离子加入铜试剂(DDTC-Na)的水溶液中,形成了棕色配合物,溶液颜色立即由无色变为棕黄色,然后加入微量氰离子在溶液中,棕黄色的溶液重新变为了无色,但加入其他阴离子时(Cl^-,I^-,IO3^-,SO4^2-,NO2^-,Br^-,H2PO4^-,F^-,SCN^-,HSO4^-,ClO4^-),溶液颜色没有变化,甚至阴离子浓度为氰离子的5倍时,结果还是一样.此方法简单,快速,选择性高,用于检测水溶液体系中的微量氰离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腙与二水合氯化铜在80%乙腈溶液中回流反应1 h~3 h,高收率地制得相应的醛(酮)。实现了铜盐的循环使用,符合绿色化学理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荧光熄灭定量的测定铜(II)的新方法。从新鲜菠菜中提取叶绿素-a,用高氯酸溶液处理,制得脱镁叶绿素-a。测量脱镁叶绿素-a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观测到505和535nm处有特征吸收峰。在60 ℃水浴中,脱镁叶绿素-a的丙酮溶液与铜(II)离子水溶液混合,5分钟后发现混合液颜色变绿,505和535 nm处吸收峰消失。铜(II)离子水溶液与脱镁叶绿素-a的丙酮溶液混合后发生荧光猝灭现象,而类似浓度的其它生理离子在相同反应条件下对脱镁叶绿素-a的荧光猝灭现象不明显。 研究了铜(II)离子与脱镁叶绿素-a的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荧光强度衰减的影响。并通过阿累尼乌斯经验关系估算铜(II)离子与脱镁叶绿素-a反应的活化能约为10 ±1kJ·mol-1。研究了铜(II)离子的浓度对脱镁叶绿素-a的丙酮溶液荧光强度的影响,在8.0×10-5 ~8.0×10-7 mol·dm-3范围内,铜(II)离子的浓度与混合液的荧光强度成线性衰减关系,检测限可达8.0×10-7 mol·dm-3。利用脱镁叶绿素-a的丙酮溶液的荧光强度变化测量,有望发展成为一种检测铜(II)离子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一种新型铜离子荧光探针——CdTe量子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髙量子产率CdTe量子点作为铜离子探针的可能性,发现铜离子对碲化镉量子点的荧光有猝灭效应,且量子点溶液的荧光强度与铜离子浓度成良好的负相关线性关系.由于CdTe量子点比CdS具有更为优良的光学性质和稳定性,有望成为一种新型纳米离子探针.  相似文献   

13.
王志纲 《化学教育》2020,41(7):82-85
浓硝酸和铜反应的溶液为草绿色,说法较多,还存在疑问。通过大量的实验,认为主要是NO2和水反应生成的亚硝酸,再结合铜离子生成铜的亚硝酸化合物,使溶液呈绿色。  相似文献   

14.
考察甲基丙烯酸甲酯在室温Na2SO3水溶液的聚合能力,发现在该溶液添加聚丙烯酰胺(PAAm)-氯化铜(CuCl2)配合物膜以组成PAAm-CuCl2膜/Na2SO3催化引发系是必不可少的,采用ESR、IR、XPS和电导率等手段研究该体系催化剂的表面结构,结果表明,膜的单位面积平均含铜量在一定范围内和配位体种类等对催化活性有显著影响,即催化性能与催化剂的表面结构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5.
铜和浓硫酸反应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是一个演示实验,但在实验中经常会出现黑色物质,导致溶液变浑浊,很难观察到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从温度对该反应产物、现象的影响角度进行探究,发现可以通过控制反应温度,使反应出现明显的“溶液变蓝色”现象,并且使黑色固体生成的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
在铜与浓硫酸反应实验中,我们发现:铜片上总有大量黑色物质附着。这种黑色物质是什么?在反应中起了什么作用?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作了下列实验。实验(1)仔细观察铜与浓硫酸的反应,发现:开始给试管中的铜与浓硫酸加热,无现象。反应是在有气泡产生,随之铜片表面变黑时开始的。当大量气泡产生,体系达沸腾后,铜片表面的黑色物质不断脱落,并在沸腾的溶液中由大到小,铜片表面继续变黑。停止加热,铜片上仍有黑色物质附着,试管底部有黑白相间的固体,溶液并无明显的蓝色。  相似文献   

17.
浸渍法制备钙钛矿型稀土催化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用锰、铜的硝酸盐溶液浸渍η-Al_2O_3湿载体时,锰、铜离子在氧化铝小球中径向分布情况,以及浸渍后用氢氧化钠稀溶液处理氧化铝小球时,锰、铜离子向外部移动情况。据此,在载体η-Al_2O_3小球上合成出钙钛矿型LaMn_x Cu_(1-x) O_3/η-Al_2O_3催化剂。  相似文献   

18.
长周期光纤光栅对铜离子的检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有机反应在长周期光纤光栅表面制备了一层高分子材料敏感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型能谱仪(EDX)等检测手段对高分子敏感膜层进行了分析表征,并利用敏感膜时溶液中的铜离子进行了光学检测。结果表明,该高分子敏感膜能够较好地确定铜离子的存在,证明了利用长周期光纤光栅对铜离子进行检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朱玲  赫奕 《分子科学学报》2011,27(4):268-271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的含萘和二吡啶甲基胺基团的荧光化学传感器,并利用氢核磁波谱和质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新合成的化合物在乙腈和水的混合溶液中表现出了对二价铜离子具有很高的选择性,与铜离子的键合增强了其荧光强度.荧光和激发光谱滴定表明传感器分子与二价铜离子形成了1∶2的配合物.化合物中的N与铜离子的配位阻止了电子从分子中的N...  相似文献   

20.
针对选矿废水中的铜离子和铁离子,在滴定铜离子含量的基础上,向滴定液中继续加入三氯化铝溶液作为解蔽剂将铁离子解蔽,此时溶液呈深棕色,以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继续滴定铁,溶液深棕色消失转为奶白色即为滴定终点,避免了单独滴定铜铁含量的麻烦,且在滴定铁离子含量时无需除铜。经实验验证,对选矿废水中铁含量进行滴定与重铬酸钾滴定铁含量的结果一致,相对误差小于2.03%,加标回收率在95.8%~101.9%,相对标准偏差(RSD,n=10)在0.48%~1.5%。方法精密度高,重现性好,简便快捷,可以满足选矿废水中铜、铁含量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