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吴华  魏佳 《大学数学》2008,24(3):28-32
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整合正成为当前我国信息技术教育乃至整个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探讨其整合的方式及理论基础是非常必要的.本文首先结合大学数学案例探讨了整合的三种方式:动态的课堂演示型、单机的数学实验型和全交互的网络教学型,其次探讨了整合所依据的四种理论:传播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和系统理论,最后提出了自己对信息技术与大学数学课程整合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2.
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  相似文献   

3.
用信息技术开展"情境——探究"教学模式实验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莹 《数学通报》2007,46(4):12-14
根据《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倡导的理念:“高中数学课程应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我对“情境——探究”教学模式进行了实验初探.“情境——探究”教学模式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一种基本模式,包  相似文献   

4.
1 何谓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是教育信息化中一个重要的课题.比较而言,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要比掌握信息技术的一般技能困难得多.所谓"整合"不是把数学教学整合到信息技术中,而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去支持数学教学.因此,必须考虑结合学科教学的特点才能实现整合.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线性代数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介绍了教育信息化背景下对线性代数课程教学内容的创新,阐述了将信息技术与线性代数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6.
《上海中学数学》2013,(5):F0003-F0003
著者:王凤春出版:上海教育出版社本书是作者多年从事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研究成果。立足于中学理科教师提升信息技术素养和专业发展的需要,具有理论性、实践性、基础性与时代性。在研究和继承国内外信息技术与数学整合的基础上,借鉴了相关的课程论、学习论及现代教学理论。结合教学实践中的经典案例,论述数学教育技术化的  相似文献   

7.
普通高中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是"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有机整合,整合的基本原则是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  相似文献   

8.
对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整合信息技术的分析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祎 《数学通报》2005,44(7):8-1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作为国家数学课程的文件,是国家对高中数学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质量要求,是高中数学课程资源开发、教材编写、教学和评估等的重要依据.因此,《标准》对信息技术的整合力度将直接影响教育实践中数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程度和效果.为此,本文对《标准》中呈现出来的信息化特征作出了详细的统计分析,并给出了自己的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9.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其课程理念部分对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作了明确要求.提出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性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越来越成为教育领域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1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理解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有机地与数学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数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和谐、高效地实…  相似文献   

10.
赵京当 《数学通报》2005,44(7):23-25
新《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共有十个部分,其中第九部分注重信息整合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中提到:“……高中数学课程应提倡利用信息技术来呈现以往教学中难以呈现的课程内容,加强数学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鼓励学生运用计算机、计算器进行探索和发现。”那么教师如何主动地去挖掘教材的知识内涵,  相似文献   

11.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其课程理念部分对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作了明确要求.提出课程设计与实施应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性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越来越成为教育领域研究中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12.
试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小明 《数学通报》2003,(7):F002-F002,1,2
众所周知 ,以计算机技术为主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现代数学的发展 ,不仅影响着数学的形式、内容与方法 ,而且影响着数学课程的建设与实施 .究其因 ,或许是因为“计算机是数学的创造物 ,又是数学的创造者”、“计算机是新的数学模式”、“计算机是具体化了的数学” .信息时代 ,数学课程的建设与实施应当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 .本文拟对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策略作初步的探索 .1 整合教学模式———根据学习任务的具体性质确定学生取向的数学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介入数学课程领域 ,可以通过新旧数学教学模式的整合促进新数学教学模…  相似文献   

13.
教育部制订、颁布的“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提出了高中数学课程的十个基本理念,其中有“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注重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这样三条。笔者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尝试着设计一些具体的数学教学实验来体现这三条基本理念。以下是我的一些具体操作和教学后的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4.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是当前转变教学观念、探索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的重要课题.为了探索、实践并推广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整合这一模式,我校从2004年10月开始,由17名青年教师进行了历时20天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践课,涉及课程有语文、数学、外语、政治、历史、地理、音乐、体育,并由评委和参赛老师一起进行了以课后反思、评委质疑、参赛老师答疑、评委评课为主要内容的研讨活动.我作为一名教师,与粉笔、黑板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对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的整合予以了极大的关注.在此次实践课中,数学教师共有4人参加,占了参赛总数的…  相似文献   

15.
随着教改、课改的不断深入,多媒体信息技术逐渐走进课堂.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出现为初中数学教学手段的改进与优化提供了新的机遇,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有效的整合能够实现许多理想的效果.但在其过程中更要注重并科学处理好教学内容、学习方式、教学方式等几个关系,恰当而有用地使用信息技术,才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6.
芦慧 《数学之友》2023,(7):83-85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是信息社会对学校教育的必然要求,小学数学教育必须适应信息技术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目前大多数教师仅是使用信息技术展示或局部改善教学环境和方式,并未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进行深度融合.本文从课标四个学习领域探寻在学科教学中融合信息技术的优化策略,在探索中运用,在运用中创新,改变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地调研南昌市部分学校的立体几何与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发现存在模型教具使用偏少、PPT呈现较多、信息技术展示性作用过强等弊端.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本文给出了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原则与实施案例,并提出了增强直观感知与信息技术验证、加强思图构图与软件多角度呈现、丰富活动经验与做数学探究活动等策略.  相似文献   

18.
谈雅琴 《数学通报》2005,44(9):18-20
1 整合的内涵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两者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教学理念、教学策略、学科内容、学习活动等有机地融为一体,以便更好地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利用和创新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吴会勇 《数学通报》2004,(10):39-42
所谓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就是通过数学课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教与学融为一体,将技术作为一种工具,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渗透到了社会生活与工作的各个方面,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每个公民必须具备的素养.为了跟时代接轨,世界各国纷纷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数学课程.美国《标准》的“科技原则”提出“数学教学应该使用信息技术来帮助所有学生理解数学,并为越来越技术化的社会应用数学做好准备”.我国高中数学新课程理念中也强调要注重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