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分析了影响终端区容量的各种因素,提出了一种新的多机场终端区容量评估方法。运用网络规划模型和仿真模型相结合的方法,评估了上海终端区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分别在单独运行和联合运行情况下的终端区容量。评估结果分析表明该方法是一种较其他容量评估模型更通用的评估方法,对单机场终端区和多机场终端区的容量评估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均具有良好的适应性,评估结果准确,符合终端区实际运行情况。  相似文献   

2.
全球范围内多机场系统数量和规模都在不断增长。由于终端区内有限资源的限制,邻近机场的运行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这导致了多机场系统运行效率低下。为了估计多机场运行产生的限制,本文以北京终端区为例提出一种统计分析框架对多机场系统的容量损失进行了整体分析。首先,根据理论容量模型分别计算出北京终端区各机场的理论容量,并进一步确定各机场独立运行下的实际容量;其次,以北京终端区的历史运行数据为基础,估计出三个机场及终端区系统的具有鲁棒性的Pareto容量包络曲线;最后,基于独立运行容量与相关运行容量量化出终端区各机场及多机场系统的实际容量损失。为进一步提高多机场终端区的运行效率提供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3.
危险天气下的终端区动态容量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危险天气对终端区容量分布有着显著影响,常导致其值沿不同方向增减水平迥异。以终端区内的航路汇聚点、机场和实时识别的飞行受限区为节点,可飞路径为弧建立网络,通过几何算法求出弧容量,利用最大流最小割定理找到网络最大流,最后通过改变网络收发点放置方式得到终端区容量沿各方向的分布。算例表明,方法自危险天气生成至消散一直能够连续有效地对终端区进行容量评估。  相似文献   

4.
张艺峰 《科技创新导报》2021,(9):144-147,170
多机场终端区内由于空域结构复杂,机场之间相互影响,空中交通流量大,因而经常会发生航班延误、飞行冲突、机场运行效率糟糕等问题.本文研究多机场终端区的进场航班排序,从航空公司和多机场的利益需求,建立了多目标进场航班排序模型,采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Ⅱ进行求解,以成都终端区为例,进行仿真实例验证.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5.
针对多机场终端区飞行流量大,空域资源紧张的现状,结合基于航迹运行理论,提出基于管制移交间隔优化离港航班时刻的模型。模型以时刻调整成本最小化为目标,使离港航班在出港点处能够建立符合移交条件的纵向间隔,使用遗传算法求解,利用北京终端区下辖三座机场的历史运行数据验证模型的适用性。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时刻可使98.15%的离港航班在出港点处建立符合移交条件的间隔,有效降低了因不满足移交间隔造成的飞行冲突,提高了航班流的有序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空域系统的终端区容量评估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利用Monte-Carlo随机模拟方法,使理论模型与仿真评估相结合,针对现有数据模型,对进近三部分航段进行了系统划分和理论说明,给出了相应速度参考取值,实现了对现有终端区容量评估模型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为了针对性地制定后续优化措施,以降低多机场终端区内航班延误所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提高多机场系统内各机场的运营效率,进行多机场终端区航班延误的预测研究。首先,考虑多机场终端区交通态势对航班延误的影响,在对多机场终端区交通态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6个描述终端区交通态势的指标。接着,构建反向传播(back propagation,BP)神经网络航班延误预测模型,将终端区交通态势指标、航班信息和天气环境数据等作为输入,航班延误时间作为输出,并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优化BP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通过实例验证和分析,基于多机场终端区交通态势的航班延误预测能够有效提高预测准确率,同时,通过粒子群优化BP神经网络的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均高于一般的考虑交通态势的BP和遗传算法优化的BP神经网络模型(genetic algorithm and back propagation,GA-BP)。  相似文献   

8.
定义了机场密集区域,明确空域容量的求取范围为对应机场终端空域.对受军航影响下的机场密集区域空域运行模式和容量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基于排队论、移位负指数分布等概率统计模型,提出面向机场密集区域的空域容量评估模型.以中南地区湛江进近空域为例,运用AirTop仿真软件评估其容量和延误情况,并将模型计算结果与其结果相比较,证明了模型评估趋势和评估精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TIA(东京国际机场)计划的交通量增长情况,阐述了其航路ATC的容量评估的仿真方法及其实验结了通过对航路ATC可容纳飞行流量进行仿真评估的方法,以及通过现有飞行流量和预计飞行计划来决定对外流量控制力度的大小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10.
北京终端区扇区容量评估及优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罗军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3):8967-8970,8979
构建了一种基于管制员工作负荷终端区扇区优化模型。首先通过测量各时段终端区域内飞机平均数、陆空通话以及进程单填写等情况,对终端区管制员的工作负荷进行了量化,进行了基于管制员工作负荷的扇区容量评估。然后根据空域中航路点的分布,建立了Voronoi图,以蚁群算法应用到单元搜索,对空域中的Voronoi多边形进行了优化组合,并使其满足空域划分的基本原则,从而得到优化后的扇区图。最后通过北京终端区空域容量评估和扇区优化的计算结果,对该扇区优化方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11.
终端区管制运行效率评估中指标信息间具有差异性且量纲不统一的特点.针对传统的主成分分析法对数据做标准化处理时会消除指标间差异性的不足,基于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并结合熵值法的客观性提出了一种终端区管制运行效率的集成综合评估模型.该模型运用均值化代替标准化处理指标数据,借助SPSS23软件分别得出改进的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评估...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多机场间航班延误的传播机理,将机场作为节点,航线作为边构成复杂网络。通过分析传染病传播过程与机场间航班延误传播过程的相似性,借鉴经典传染病传播模型(SIR)的思想,并考虑不同机场间延误传播的差异,提出机场重要度的概念,构建了多机场航班延误传播模型。对多机场航班延误传播过程的仿真结果表明:在多机场网络中,初始延误机场不同以及机场重要度不同,延误传播效果不同,但延误传播规律保持不变。对网络中重要机场进行相应管控会使发生延误的机场数量峰值下降,且按照介数值确定需进行管控的重要机场,网络中发生延误机场数量峰值下降率最大。可见,该模型可以客观反映多机场间航班延误传播的动态过程和变化规律,并可为延误的预防和恢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终端区交通态势日益拥挤,严重制约了航空运输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为了科学评估空中交通状态,提高空域资源的利用率,对终端区交通态势进行了研究。提取影响终端区的属性指标,运用模糊C-均值聚类(FCM)对数据进行分类离散化,采用粗糙集理论分析各属性的权重,并结合模糊关系矩阵构建终端区交通态势识别模型。采用FCM和FCM-粗糙集两种识别方法对终端区交通态势进行识别。结果表明FCM-粗糙集模型既可避免人为因素干扰,还可解决数据多属性冗余问题,使交通状态判断更加准确可信;终端区交通态势分四类时,效果最好。该模型为终端区交通态势识别提供了新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4.
在借鉴国内已进行过的土地利用的研究成果基础上,选取反映湖北省耕地有效利用的12个指标,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和相关分析法相结合的手段,综合分析评价湖北省耕地有效利用的综合利用指数和系统间相关协调状况,为湖北省耕地进一步合理有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承载力可拓评价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水资源承载力水平评价方法中存在的精度深度不足、因素选择受限或物理意义不明确等问题,把解决矛盾问题的可拓评价方法引入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领域,主要通过建立多指标参数的评定模型来完整地反映地区的承载力水平.同时,为了解决可拓评价方法在水资源承载力应用中存在的失效和权重选取问题,提出了基于非对称贴近度和粗集权重的可拓评价模型的改进方法.与标准可拓评价方法相比,该方法有效避免了承载力评价中最大隶属原则的失效问题,并克服了以往忽视承载力评价指标重要性差异的不足.洮河水资源承载力研究实例结果表明该方法有效可行.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入侵检测系统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提出了基于时空约束的评估方法.该方法把承载攻击的报文序列作为描述入侵检测系统检测能力的基础,通过时空约束及其对应的内容约束对入侵检测系统的检测能力空间进行等价划分,完善基于分辨率方法提出的系统能力测度体系.实验表明,基于时空约束的入侵检测系统能力评估方法相对于传统评估方法可...  相似文献   

17.
旧桥承载力模糊贴近度综合评判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模糊数学等级评定的一种决策方法——贴近度分析法,结合模糊综合评判探讨了旧桥承载能力等级评定。这种方法是在对桥梁属于哪个等级的半模糊评定中,考虑2个模糊等级的靠近程度,从而获得合理的旧桥承载力等级评定结果。将这个评定过程与原有的最大隶属度法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贴近度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大大改善了最大隶属度原则带来的评判误差,避免了最大隶属度原则失效产生的不合理结果,使得旧桥承载能力等级模糊综合评判结果更贴近工程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