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化学》2007,35(1):142-142
毛细管电色谱作为一种新型微分离分析技术,其分离过程具有多种机理协同作用的特征。对于毛细管电色谱的理论研究不仅要考虑系统的电属性,还要兼顾溶质的两相分配特征。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分离过程中影响峰展宽的因素及其规律。基于作者发展的弛豫理论和唯象的输运过程处理方法,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分别就不同的分离模式的选择性规律和柱内富集理论与技术、梯度洗脱的溶质输运特征加以说明。该书可作为从事色谱及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理论及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和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化学》2007,35(4):570-570
毛细管电色谱作为一种新型微分离分析技术,其分离过程具有多种机理协同作用的特征。对于毛细管电色谱的理论研究不仅要考虑系统的电属性,还要兼顾溶质的两相分配特征。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分离过程中影响峰展宽的因素及其规律。基于作者发展的弛豫理论和唯象的输运过程处理方法,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分别就不同的分离模式的选择性规律和柱内富集理论与技术、梯度洗脱的溶质输运特征加以说明。该书可作为从事色谱及毛细管电泳、毛细管电色谱理论及应用研究的科技人员和分析化学专业研究生的…  相似文献   

3.
多维立体分离分析技术面临的挑战性问题及对应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奎  张维冰  张丽华 《色谱》2003,21(4):299-304
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电泳(CE)等高效分离技术的发展为蛋白质组、天然产物、环境样品等复杂体系的分离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然而一维分离模式所能提供的分辨率和峰容量仍十分有限,难以满足人们对复杂样品进行高效分离与高灵敏检测的要求。多维分离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复合分离技术,与一维分离模式相比,这种技术可以极大地提高峰容量,便捷地调整分离选择性,因此已成为近期分析化学领域的重要研究热点。多维液相分离方法可以采用不同的HPLC模式(如排阻色谱、离子交换色谱、亲和色谱、反相色谱等)和CE模式(如毛细管区带…  相似文献   

4.
《分析化学》2006,34(11):1559-1559
毛细管电色谱作为一种新型微分离分析技术,其分离过程具有多种机理协同作用的特征。对于毛细管电色谱的理论研究不仅要考虑系统的电属性。还要兼顾溶质的两相分配特征。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分离过程中影响峰展宽的因素及其规律。基于作者发展的弛豫理论和唯象的输运过程处理方法,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分别就不同的分离模式的选择性规律和柱内富集理论与技术、梯度洗脱的溶质输运特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5.
《分析化学》2006,34(7):950-950
毛细管电色谱作为一种新型微分离分析技术,其分离过程具有多种机理协同作用的特征。对于毛细管电色谱的理论研究不仅要考虑系统的电属性,还要兼顾溶质的两相分配特征。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分离过程中影嗡峰展宽的因素及其规律。基于作者发展的弛豫理论和唯象的输运过程处理方法,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分别就不同的分离模式的选择性规律和柱内富集理论与技术、梯度洗脱的溶质输运特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6.
《分析化学》2006,34(6):753-753
毛细管电色谱作为一种新型微分离分析技术,其分离过程具有多种机理协同作用的特征。对于毛细管电色谱的理论研究不仅要考虑系统的电属性,还要兼顾溶质的两相分配特征。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分离过程中影响峰展宽的因素及其规律。基于作者发展的弛豫理论和唯象的输运过程处理方法,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分别就不同的分离模式的选择性规律和柱内富集理论与技术、梯度洗脱的溶质输运特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7.
《分析化学》2007,35(2):239-239
毛细管电色谱作为一种新型微分离分析技术,其分离过程具有多种机理协同作用的特征。对于毛细管电色谱的理论研究不仅要考虑系统的电属性,还要兼顾溶质的两相分配特征。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分离过程中影响峰展宽的因素及其规律。基于作者发展的弛豫理论和唯象的输运过程处理方法,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分别就不同的分离模式的选择性规律和柱内富集理论与技术、梯度洗脱的溶质输运特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8.
《分析化学》2006,34(9):1243-1243
毛细管电色谱作为一种新型微分离分析技术,其分离过程具有多种机理协同作用的特征。对于毛细管电色谱的理论研究不仅要考虑系统的电属性,还要兼顾溶质的两相分配特征。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分离过程中影响峰展宽的因素及其规律。基于作者发展的弛豫理论和唯象的输运过程处理方法,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分别就不同的分离模式的选择性规律和柱内富集理论与技术、梯度洗脱的溶质输运特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分析化学》2007,35(3):422-422
毛细管电色谱作为一种新型微分离分析技术,其分离过程具有多种机理协同作用的特征。对于毛细管电色谱的理论研究不仅要考虑系统的电属性,还要兼顾溶质的两相分配特征。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分离过程中影响峰展宽的因素及其规律。基于作者发展的弛豫理论和唯象的输运过程处理方法,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中的动力学和热力学问题,分别就不同的分离模式的选择性规律和柱内富集理论与技术、梯度洗脱的溶质输运特征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0.
气相色谱过程动力学研究-柱压降对色谱流出曲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在色谱质量平衡模型基础上, 考虑到气相色谱过程中柱压降与载气线速的关系, 建立了考虑柱压降的气液分配色谱质量平衡模型。通过数学变换的方法, 得到了流出曲线一级矩及二级、三级中心矩的数学表达式。理论和实验均表明: 溶质的保留时间, 流出峰半峰宽与柱前压倒数近似呈线性关系; 柱压降对柱效及峰形对称性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1.
《分析化学》2006,34(8):1128-1128
毛细管电色谱作为一种新型微分离分析技术,其分离过程具有多种机理协同作用的特征。对于毛细管电色谱的理论研究不仅要考虑系统的电属性,还要兼顾溶质的两相分配特征。该书系统地阐述了毛细管电色谱的基本理论,讨论了分离过程中影响峰展宽的因素及其规律。基于作者发展的弛豫理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色谱质量平衡模型基础上,考虑到气相色谱过程中柱压降与载气线速的关系,建立了考虑柱压降的气液分配色谱质量平衡模型.通过数学变换的方法,得到了流出曲线一级矩及二级、三级中心矩的数学表达式.理论和实验均表明:溶质的保留时间,流出峰半峰宽与柱前压倒数近似呈线性关系;柱压降对柱效及峰形对称性也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马山前胡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布鸣  赖茂祥 《分析化学》1995,23(8):885-888
本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气相色谱/质谱/计算、气相色谱/红外光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对马山前胡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毛细管色谱分离出80多个峰,确认了其中37种成分,占色谱总馏出峰面积的97%以上,该挥发油的主要化学成分为蒎烯。  相似文献   

14.
反相毛细管电色谱分离山酮类化合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杰  薄涛  刘虎威 《色谱》2006,24(4):421-422
目前,毛细管电色谱(CEC)在中草药分析中显示出一些独特的优势,如:CEC流动相相对简单、用量少、峰容量大、更易与质谱(MS)联用。特别是植物提取物中活性成分复杂,需要对色谱峰进行精确的指认并控制峰纯度;采用CEC—MS方法可在线提供中药中各种化合物的质谱图。此外,有许多天然产物在中药中的含量极低,MS的高灵敏度可弥补紫外检测器灵敏度较低的缺陷。因此,研究CEC分离中药成分的选择性问题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蝉翼藤(Securida cainappendiculata Hassk.)为远志科远志族蝉翼藤属攀援灌木,其根茎叶有多种药效,其化学成分主要为黄酮、山酮(XAN)和皂甙。从蝉翼藤中已分离出的10个XAN类成分(结构见图1)。具有显著的抗氧化和保护神经细胞作用。我们曾用毛细管区带电泳(CZE)、高效液相色谱(HPLC)、毛细管胶束电动色谱(MEKC)和毛细管微乳电动色谱(MEEKC)对这10个XAN进行分离,并就电泳条件的变化对分离选择性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本文采用CEC法对这10个XAN成分进行分离,并对其色谱分离条件进行优化研究,以期为今后CEC与MS联用分析中药成分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一)前言近年来,交联毛细管色谱柱已经成为气相色谱毛细管柱研究中人们感兴趣的一个课题。被认为是继石英毛细管柱后毛细管色谱技术又一重要发展。所谓交联指毛细管内壁的固定相是利用高分子交联的方法进一步聚合成纲状分布在管内壁和传统的涂渍毛细管柱相比,它有耐高温、抗溶剂抽提,液膜稳定,寿命长等优点。交联反应在有机高分子化学中属于自  相似文献   

16.
桉树叶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毛细管气相色谱-质谱(CGC-MS)联用技术对桉树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经毛细管气相色谱分离出30个峰,共确认了其中21种成分,占总油量的97.57%。其主要成分是按油精、3,7,7-三甲基-二环[4.1.0]庚2-烯、α,α,4-三甲基-3-环已烯-1-甲醇、喇叭茶醇等。  相似文献   

17.
孙加和 《色谱》1988,6(5):279-282
气相色谱技术近十年来,发展仍十分迅速。气相色谱作为高分辨分离手段的技术,直到70年代,先后出现了多种类型毛细管色谱柱,满足分析复杂混合物的需要。人们针对玻璃毛细管易脆及表面活性等问题。于1979年Dendeneau等人提出了弹性石英毛细管柱的制作技术及应用。用高纯石英材质制成的柱子具有惰性、柔性,便于与仪器连接,因此促进此种柱型的广泛应用。近年来在各种杂志及国内外各种会议上发表了不少关于石英毛细管的拉制、涂渍及柱性能评价的文章,并提供了各种类型  相似文献   

18.
在毛细管色谱涂渍技术中,柱尾的封口方法一直是静态法涂渍毛细管技术中的重要问题。因为封口直接影响柱子质量,因此人们十分重视,曾作了不少研究来改进封口方法。从1968年到1982年各种有关色谱杂志都有文章介绍毛细管柱的封口问题,先后有用水玻璃、有机胶、金属塞及各种蜡封口的报道。近年来也有人直接用氢火焰灼烧弹  相似文献   

19.
陆婉珍  孙加和 《色谱》1986,4(3):188-189
气相色谱技术近十年来,发展仍十分迅速。一部分原因是各方面应用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其本身技术的不断完善,二者相互促进。气相色谱中最重要的一项进展大概就是应用毛细管色谱柱作为分离手段的高分辨技术。毛细管色谱技术在早年经历了艰苦的历程,直到70年代,掌握了玻璃毛细管的涂渍技术后,才为人们所应用。以后针对毛细管易脆及表面活性的问题,于1979年出现了石英毛细管的制作技术及应用。人们很快就发现这是一种适宜于  相似文献   

20.
毛细管电泳中的毛细管区段灌注及其相关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阴永光  夏之宁 《化学通报》2004,67(8):594-598
毛细管区段灌注是一种随手性毛细管电泳、亲和毛细管电泳和胶束电动力色谱-质谱发展而产生的实验技术。由于它能消除采用以上方法时遇到的缓冲溶液对检测的影响。因此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对区段灌注技术的原理,区段灌注技术在手性毛细管电泳、亲和毛细管电泳和胶束电动力色谱中的应用,以及目前区段灌注技术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评述。本文还对由区段灌注技术发展而来的逆流毛细管电泳、液相预柱毛细管电泳、多步配体进样等实验技术进行了简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