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李崇成 《物理实验》1990,10(2):65-65,F002
现行初中物理课本第二册196页,为推出焦耳定律,安排了一个探索性演示实验。为增大可见度,提高演示效果,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并设计制作了焦耳定律演示器,通过一些学校试用,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于后。一、结构原理焦耳定律实验器的结构如图所示。当电流通过电阻丝时,电阻丝发热,同时烧瓶内空气温度升高,压强增大。在实验过程中,烧瓶内空气质量保持不变,其状态的变化可近似地看作等容变化过程,压强跟温度成正比,即液面上升的高度跟电阻丝放  相似文献   

2.
物理课堂的演示实验在整个物理教学中佔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不过在規模比較小的中学限於设备条件,物理課本上有些实駿便不能進行演示。为了更好地使理論結合实际,我们利用现成的东西來解决演示的困难。我曾利用废灯泡代替过很多儀器在課堂進行演示,现在只將三項比較生動的介紹於後: 一、利用廢灯泡演示空气有重量初中物理課本第34節的課題是气体的重量,按照課本应用大燒瓶連橡皮管和彈簧夾作演示。先把烧瓶放在天平上称好重量,然後用抽气机抽去空气,夾緊管夾,再放在天平上去  相似文献   

3.
盖·吕萨克定律的演示实验,用装有刻度的水平玻璃管的圆形烧瓶(图1)做实验,不易得到准确的实验结果,因为瓶的体积大,只要温度略有升高(几度到10多度),水平玻璃管中的水银柱很快就被膨胀的气体逐出玻璃管,使实验无法进行。为此,我们设计一个用幻灯投影的演示实  相似文献   

4.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体制改革,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我们对“查理定律”演示实验作了适当的改进,现简介如下.1)将烧瓶、胶塞、橡皮管及水银压强计按图1安装(这样烧瓶中就封入了一定质量的空气).调节压强计的可动管A使两管水银面相平(这时烧瓶里空气压强就等于大气压强),用记号标出压强计左侧管中水银面的位置,从温度和气压计上分别读出环境温度t1和大气压强p1并记录.2)把烧瓶放进盛有适量水的水槽里,将适量的硝酸铵放人水中(硝酸铵溶于水要吸收大量的热,从而使水的温度降低,可达0℃左右),搅拌均匀…  相似文献   

5.
初中物理课本(1964年新编)下册第一分册中,图1的演示实验是用手握住烧瓶的方法,使瓶内空气受热膨胀,玻璃管内的小水滴因而移动。由于带有颜色的小水滴的体积小,实验时间又短,因此不够明显,可见度不大,坐在后面的一些学生几乎看不到。为此,我把实验作了如下的改进: 用一个三角烧瓶,瓶口装一个气球,开始时气球是下垂的(如图1)。然后把三角烧瓶放入  相似文献   

6.
陈特年 《物理实验》1991,11(1):10-10
用“浮沉子”来说明潜水艇的浮潜原理时,一般是把浮沉子与水都密封在同一容器(量简)里。实验后学生往往提出这样一些问题: 1.整个海水与潜艇不可能密封在某一容器中,因此上述实验与实际不相符。  相似文献   

7.
水在常温和常压下为液态,而加热后开始汽化,我们利用这一极普通的性质,做出一组有关大气的实验。一、证明空气有重量的实验取一容量为1000ml的圆底大烧瓶,装水少许,在酒精灯上加热,达沸腾后持续几分钟,让水蒸汽充分占据瓶中的空间,尽量排尽烧瓶中的空气,然后迅速用橡皮塞塞紧瓶口,不使其漏气(见图1),并同时停止加热,使其自然冷却。在塞住瓶口瞬间,瓶内外的压强相同,随着温度的降低,烧瓶中的水蒸汽又转为液态,烧瓶中留有极少的气体(此时瓶内压强远小于瓶外的大气压强。后面的几个实验都要用到此性质,以下不再复述),待  相似文献   

8.
对广口瓶"吞""吐"鸡蛋实验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一册(2001年3月版)第162页图11-4提供了一个广口瓶"吞"鸡蛋的趣味演示实验.该实验要求把浸过酒精的棉花或纸条点燃后置入瓶中,可观察到放在瓶口的剥了壳的熟鸡蛋会被慢慢的被"吞"进瓶中.  相似文献   

9.
水的汽化热实验是高校普物实验中的一个传统实验.目前国内高校测水的汽化热误差较大,效果不佳.经过反复实验,我们制成一套测定水的汽化热的仪器.此仪器结构简单、成本低、测量方便、误差小. 如图所示:被橡皮塞2紧密固定盖住的球形烧瓶1中装有水.加热器3的引出线和管4穿过塞子.管4使排出的蒸汽通过冷凝器5成冷却水.当水沸腾时,形成的蒸汽通  相似文献   

10.
演示沸点跟压关系的实验,一般是在烧瓶中盛水加热沸腾数分钟后,再以橡皮塞塞紧瓶口,将烧瓶倒立于铁架上再在瓶底烧冷水,瓶内的水会再呈沸腾现象。但在实验后,由于烧瓶内的汽压大大减小,要想将橡皮塞取出就有困难,同时在实验时也不能使学生很直观地认识到再沸腾的原因是由于烧瓶内压强的减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建议这样改进这一实验。在橡皮塞上插一有尖嘴的曲玻管,玻管的末端接一橡皮管(见图1)。等烧瓶内水加热沸腾数分钟后,将上  相似文献   

11.
利用乙醚做气体的液化温度与压强有关的演示实验,效果很好。乙醚是一种易挥发液体,它的沸点是35℃。我们的做法(如图所示):将数滴乙醚放入烧瓶中,用手握住烧瓶使乙醚汽化。然后用气筒打气,这时就可看到烧瓶壁上有乙醚的小液滴出现,从而说明增大压强,能够使气体的液化温度升高。如果这时换用抽气端从烧瓶中抽气,减小瓶内压强可以看到小液滴从瓶壁上消失。  相似文献   

12.
在铁架台上,用铁夹把一个倒立的烧瓶夹住,并用一个有孔胶塞塞住瓶口,塞内插一玻璃管和一胶管相连,如上图所示,即成一简单的膨胀云雾室。二、实验演示实验L 降低温度,使未饱和汽变成饱和汽。这里降低温度是用汽或气膨胀时的冷却效应来完成的。其方法,先取下烧瓶,去掉胶塞,在瓶内滴液体乙醚数滴,立见乙醚完全汽化,此时瓶中即有未饱和乙醚蒸汽存在(如空气的相对湿度大,可以不用乙醚滴人瓶内,效果亦好)。其次,放入少许烟粒于瓶内,即行紧塞烧瓶,如前将烧瓶倒立夹于铁架台上。用打气筒(打足球用的)和胶管相连,向瓶内打气三、四下,  相似文献   

13.
修订的人教社200版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物理课本第一册第186页中,用插图12-19来说明机翼的升力.由于没有直观的实验演示,学生缺少必要的感性认识,从而不能使学生信服而成为一个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一个演示实验,经课堂教学实践,效果较好,大家不妨一试.  相似文献   

14.
南景宇 《物理实验》1997,17(5):232-232
本刊第14卷第4期发表的《实验改进二则》一文中关于红外线反射演示实验仍有两点不妥,讨论如下.原文实验装置如图1,“使铁球位于凹面镜的焦点附近,用烧瓶接收红外线,可以看到红墨水柱沿型管(向外)移动(瓶内空气受热膨胀).如果取走四面镜,则红墨水柱停止移动(或移动速度十分显著的缓慢).”以出来说明红外线跟可见光一样是能够被反射的证据明显不够充足.1.虽然铁球放置在四面镜的焦点附近,但由于铁球直径较大(直径为3—5cm,不像光学中的点光源),到达烧瓶的红外线不能理解为全部是来自于四面镜反射的红外线.实际上烧瓶接…  相似文献   

15.
吴忠甫 《物理实验》1995,15(2):68-68
水的反常膨胀的演示吴忠甫(湖北通城墨烟中学437400)水的膨胀随温度变化不大,一般做“水的反常膨胀”实验可见度小,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可自制一个水的反常膨胀装置,借助投影仪进行演示.实验器材100毫升烧瓶一只,温度计一...  相似文献   

16.
初中物理测空气质量的演示实验采用的器材为天平、烧瓶与抽气机,但由于不少学校无抽气机或抽气机老旧坏损,常常做不成这个实验。近年来生活中常见到的“高橙”类饮料瓶,具有质量轻、容积大、密封性能好,有一定强度的优点,只要在“高橙”瓶盖上安上一个废自行车胎上的气门,就能十分简便地完成这个实验。现将该实验装置的制作、演示方法及效  相似文献   

17.
对初中物理课本中研究通电螺线管的磁性的演示实验,为提高演示的可见度和对比度,可做如下改进。一、制作 1.用U形压强计代替弹簧。由于与压强计相连的原塑料盒是底部正中接橡皮管,放到螺线管上端不方便,故自制一个在侧壁接橡皮管的塑料盒。找一个直径约4.5cm的塑料瓶,在侧壁靠近底部用烧红的粗铁丝烫一个直径略小于1.5cm的孔,在孔里塞进一个带玻璃管的塞子。用凡士林把相接处密封,把瓶的上部截去,留下其下部约3cm长,再在开口端扎上橡皮膜(橡皮膜也可用避孕套代替)。  相似文献   

18.
初中物理教材第二册关于热辐射的演示实验中,让太阳光照射黑色或白色的烧瓶,因此,这个实验受天气的影响很大,在阴天实验不能进行。即使是晴天,如果实验室或教室的位置不合适,要使阳光射到室内就比  相似文献   

19.
在中学物理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明确物理概念和建立物理规律是非常重要的。教师的演示应该特别注意启发学生在观察中的积极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才能形成清晰的概念和较好地掌握物理规律。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有些演示实验稍加改进便可达到较好的  相似文献   

20.
物理小实验是指那些材料易得(多是日常用品)、简便易做、趣味性浓、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的物理实验。它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作用我体会如下: 一、物理小实验能加深理解和巩固掌握所学的物理知识物理小实验在初中物理课本中安排的较多,第一册就安排了十个。如在学生分组实验“物体浮在液面的条件”之后,安排了一个“鸡蛋浮沉”的小实验。学生在课后都有条件做这个实验。学生如果做了这个小实验,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巩固了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而且还加深了对物体浮沉原理的理解,因为这个小实验是从另一个角度(即从液体的密度改变的情况下)来研究“物体浮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