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家盛  韩树民  李媛  沈娜  张伟 《物理化学学报》2014,30(12):2323-2327
为了降低MgH2的吸放氢温度,提高其吸放氢动力学性能,本文通过球磨方法制备了MgH2+20%(w)MgTiO3复合储氢材料,并研究了其储氢性能.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MgTiO3在与MgH2球磨过程中生成Mg2TiO4和TiO2,并且Mg2TiO4和TiO2在体系的吸放氢过程中保持稳定,能够对MgH2的吸放氢过程产生催化作用.程序升温脱附和吸/放氢动力学测试结果表明,添加MgTiO3后MgH2的初始放氢温度从389°C降至249°C.150°C下的吸氢量从0.977%(w)提高到2.902%(w),350°C下的放氢量从2.319%(w)提高到3.653%(w).同时,MgH2放氢反应的活化能从116kJ·mol-1降至95.7kJ·mol-1.与MgH2相比,MgH2+20%(w)MgTiO3复合材料的热力学与动力学性能均有显著提高,这主要是由于球磨和放氢过程中原位生成的TiO2和Mg2TiO4具有良好的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2.
以TiF3和Ti(OBu-n)4为催化剂, 研究了Ti离子掺杂对MgH2和Mg2NiH4放氢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未掺杂的MgH2起始放氢温度为420 ℃, 掺杂TiF3和Ti(OBu-n)4后分别降低到360和410 ℃; Mg2NiH4在掺杂TiF3后放氢温度由230 ℃降低到220 ℃, 而掺杂Ti(OBu-n)4后没有变化. 可见无论对MgH2或Mg2NiH4, 在降低放氢温度方面TiF3都明显优于Ti(OBu-n)4. 另外, 研究还发现, TiF3掺杂对MgH2放氢动力学有显著的提高, 但对Mg2NiH4没有明显的提高. 结合XRD和FTIR的测试分析, 我们认为: 催化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氢化物自身的晶体结构和催化剂的电子结构; 降低氢化物放氢温度和提高动力学性能的原因是催化剂与氢化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削弱了氢化物中Mg—H或Ni—H键, 使得活泼的H…H原子对容易形成, 从而有利于H2的释出.  相似文献   

3.
刘素芹  王松  戴高鹏  鲁俊  刘科 《物理化学学报》2015,30(11):2121-2126
在二甲基甲酰胺溶液中, 通过简单的沉淀法制备了纳米Ag2CO3和碳纳米管(CNT)的复合物. 用X射线衍射(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扫描电镜(SEM)和紫外-可见(UV-Vis)漫反射光谱(DRS)表征了所制备的Ag2CO3/CNT复合物, 通过在可见光下降解甲基橙(MO)检测了样品的光催化活性. 结果表明, 纳米Ag2CO3颗粒与CNT结合良好. CNT的含量为1.5% (w)的Ag2CO3/1.5% CNT复合物活性最高, 经过60 min 的降解, 甲基橙的降解率达到93%. 与纯相纳米Ag2CO3比较, CNT的加入还提高了Ag2CO3的稳定性, 经过三次循环降解, Ag2CO3/1.5% CNT复合物还能降解81%的甲基橙, 而纳米Ag2CO3只能降解59.5%的甲基橙. 其活性和稳定性提高的原因是由于CNT的高导电性, 它不仅促进了电子-空穴对的分离, 还能快速转移产生的光生电子.  相似文献   

4.
通过两步水热法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还原氧化石墨烯(RGO)修饰的Bi2WO6(Bi2WO6-RGO), 结果表明其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研究了RGO在Bi2WO6-RGO中的含量对其光催化性能的影响, 从而确定出RGO相对于Bi2WO6的最佳掺杂质量比值为1%. 通过扫描电镜(SEM)研究发现, RGO并没有改变Bi2WO6光催化剂的结构和形貌. Bi2WO6-RGO在可见光下的光催化性能得以提高可以归功于RGO. 其可能的机理是石墨烯的存在有利于光生载流子(激子)的分离, 从而导致产生更多的O2·-用于有机染料污染物(如罗丹明B (RhB))的降解. RhB分子在石墨烯上的有效吸附可能也是导致Bi2WO6-RGO光催化性能提高的另一原因.  相似文献   

5.
采用一步水热法制备Bi2MoO6/BiVO4复合光催化剂. 利用X 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等手段对其晶体结构和微观结构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 Bi2MoO6纳米粒子沉积在BiVO4纳米片表面从而形成异质结结构. 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 DRS)表明所制备的Bi2MoO6/BiVO4异质结较纯相Bi2MoO6和BiVO4对可见光吸收更强. 由于形成异质结结构及其光吸收性能使Bi2MoO6/BiVO4 光催化活性有较大提高. 可见光下(λ>420 nm)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 (RhB)实验结果表明,Bi2MoO6/BiVO4光催化活性较纯相Bi2MoO6和BiVO4高. Bi2MoO6/BiVO4样品光催化性能提高的原因是Bi2MoO6和BiVO4形成异质结, 从而有效抑制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 增大了可见光吸收范围及比表面积.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苯乙炔加氢反应中的苯乙烯选择性, 本文采用“胶体-等体积浸渍”两步法制备了Pd-Cu/γ-Al2O3双金属催化剂. 利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HR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CO脉冲化学吸附、N2物理吸附、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等技术表征了Pd-Cu/γ-Al2O3的结构性质, 考察了Cu/Pd 摩尔比、Pd负载量以及金属引入顺序对Pd-Cu/γ-Al2O3催化苯乙炔选择性加氢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与Pd/γ-Al2O3单金属催化剂相比, Pd-Cu/γ-Al2O3的苯乙烯选择性大幅度提高, 尤其是当Pd负载量为0.3%(w), 且Cu/Pd摩尔比为0.6时, Pd-Cu/γ-Al2O3表现出优异的加氢选择性; 在0.1 MPa和40 ℃下, 当苯乙炔转化率为90%时, 双金属催化剂的苯乙烯选择性可达95%; 当转化率达到99%以上时, 苯乙烯选择性仍保持在82%左右. 分析表明, Pd-Cu/γ-Al2O3中形成了Pd-Cu合金, 但是两种金属间不存在电子转移, Cu对Pd的几何效应才是导致Pd-Cu/γ-Al2O3苯乙烯选择性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不同化学计量比(x=0.25, 0.5, 0.75, 1.0, 1.25)和放氢背压(1×10-4和0.4 MPa)对LiBH4+xMg2NiH4复合体系吸放氢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 随着化学计量比(x)的增加, 复合体系的放氢温度逐渐降低, 放氢动力学性能得到提高, 但放氢容量逐渐降低; 其中, 在1×10-4和0.4 MPa初始放氢背压下, LiBH4+0.75Mg2NiH4体系具有最佳放氢动力学性能和较高的储氢容量. 结果表明, 放氢背压和化学计量比均会对高温下液相LiBH4 与固态Mg2NiH4 的润湿性产生影响, 进而影响复合体系的放氢路径和放氢动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8.
通过球磨法制备了MgH2-MoS2-PP(PP=热解聚苯胺,wMOS2=wPP=8.33%)复合材料。与纯MgH2对比研究发现,复合材料的初始放氢温度从650 K下降到550 K,并且在573 K下,75 min内的放氢量从0.38%(w/w,下同)提高到2.36%。在423 K下,放氢后产物可在40 min内吸氢2.45%,比纯MgH2高出2.13倍。放氢反应的活化能比纯MgH2(101.83 kJ·mol-1)降低了28.81 kJ·mol-1。MgH2-MoS2-PP复合材料的性能提高是由于PP能够均匀地减小Mg颗粒尺寸,并提高MoS2在体系放氢与再吸氢过程中的催化效率。  相似文献   

9.
通过球磨法制备了MgH2-MoS2-PP(PP=热解聚苯胺,wMoS2=wPP=8.33%)复合材料。与纯MgH2对比研究发现,复合材料的初始放氢温度从650 K下降到550 K,并且在573 K下,75 min内的放氢量从0.38%(w/w,下同)提高到2.36%。在423 K下,放氢后产物可在40 min内吸氢2.45%,比纯MgH2高出2.13倍。放氢反应的活化能比纯MgH2(101.83 kJ·mol-1)降低了28.81 kJ·mol-1。MgH2-MoS2-PP复合材料的性能提高是由于PP能够均匀地减小Mg颗粒尺寸,并提高MoS2在体系放氢与再吸氢过程中的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0.
固相法合成的样品,经X-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电感螯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比表面积(BET)、热重分析(TGA)和滴定法(CT)等表征为α-Ni0.81Al0.19(OH)2.19-2y(CO3)y·xH2O(x=1.1~1.2,y=0.10~0.12)。为了改善其高温性能,样品经混掺不同量Y2O3后作为氢镍电池的正极材料,做了不同温度恒流充放电、微电极循环伏安(CV)和交流阻抗谱(EIS)测定。结果表明,60 ℃时掺Y2O30.4wt%~1.2wt%,能提高样品不同倍率放电比容量达18.1%~42.0%,同时也改善了高温放电电位。  相似文献   

11.
通过溶剂热和溶胶-凝胶涂层法, 设计并制备了具有分级多孔结构和光催化性质的核-壳纳米球(HP-Fe2O3@TiO2).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照片证明所得HP-Fe2O3@TiO2样品具备分级多孔结构, 这是因为HP-Fe2O3@TiO2的内核-Fe2O3具有大孔空隙, 同时外壳-TiO2具有介孔空隙. 此外, 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以及氮气吸附-脱附曲线深入研究了HP-Fe2O3@TiO2的结构及其性质. 分别在可见及紫外光照下, 研究了样品在H2O2体系下的光催化降解亚甲基蓝(MB)的性质. 所观察到的HP-Fe2O3@TiO2纳米球的光催化性能, 可归因于核-壳结构的协同作用, 这进一步表明, TiO2外壳对α-Fe2O3的光催化活性有重要影响作用. 在可见光照射下, HP-Fe2O3@TiO2 (1 mL Ti(OC4H9)4 (TBT))具有较优异的光催化活性. 同时, HP-Fe2O3@TiO2 (4mL TBT)具备优异的单分散形貌, 并在紫外光照射下, 表现出最优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通过葡萄糖协助的水热以及随后的退火处理两步法成功制备了系列ZnO/In2O3复合空心球. X射线衍射谱(XRD)表明, 经500 ℃退火制得的ZnO/In2O3复合空心球中ZnO以非晶态存在, 但是随着退火温度的提高, 其逐渐转变为纤锌矿结构.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透射显微镜(TEM)结果表明, ZnO/In2O3复合材料具有空心球结构, 复合纳米颗粒之间结合紧密. 将ZnO/In2O3复合空心球组装成薄膜光电极, 研究了其光电催化降解葡萄糖的性能. 结果表明, 700 ℃退火处理的ZnO/In2O3复合空心球薄膜电极可产生最高的光致电流密度. 通过光致发光光谱(PL)发现, 与ZnO或In2O3空心球相比, ZnO/In2O3复合空心球的发光强度猝灭效果明显. 这是由于复合材料中晶界处产生的p-n结电场, 降低了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几率, 从而使更多的光生电子可迁移到电极表面.  相似文献   

13.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出偏硼酸锶(SrB2O4)光催化剂. 紫外光催化还原CO2合成CH4(在液相水中)的实验证明: SrB2O4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略高于TiO2(P25). 利用X射线电子衍射谱(XRD)、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荧光(PL)光谱和紫外-可见(UV-Vis)漫反射吸收光谱等技术, 研究了SrB2O4 催化剂的晶体结构、形貌和能带结构. 结果表明: SrB2O4 的价带为2.07 V (vs normalhydrogen electrode (NHE)), 低于(H2O/H+)的氧化还原电位Eredoxo (0.82 V (vs NHE)); 而导带为-1.47 V (vsNHE), 高于(CO2/CH4)的氧化还原电位Eredoxo (-0.24 V (vs NHE)). 因此, SrB2O4催化剂可以有效地光催化还原CO2生成CH4. 与TiO2(P25)相比, SrB2O4催化剂具有相对较高导带, 光生电子的还原能力强于TiO2(P25), 更有利于CH4的生成, 从而决定了SrB2O4催化剂光催化还原CO2合成CH4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直接退火静电纺丝前驱样品以及调节升温速率最终得到了钴酸镍(NiCo2O4)微米带. 通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振动样品磁强计以及电化学工作站等分析手段对钴酸镍微米带的晶体结构、形貌、磁学性能以及电化学性能进行了研究. 结果显示, 以1℃·min-1的升温速率得到的NiCo2O4微米带属于立方尖晶石结构, 高温处理后仍能保持一维结构. 室温磁化结果显示制备的NiCo2O4微米带具有超顺磁性, 在10 kOe时磁化强度为6.35 emu·g-1. 此外, 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 NiCo2O4微米带的电容特性是典型的赝电容, 并且比电容随着放电电流密度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5.
在电场的作用下对石墨棒进行电化学剥离, 使其表面形成相互平行排列, 且垂直于石墨棒基底的二维(2D)石墨纳米片阵列(GNSA). 然后通过阴极还原电沉积法制备SnO2/石墨纳米片阵列(SnO2/GNSA)复合电极.采用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FT-IR)光谱对其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电化学测试表明该复合电极具有优异的超电容性能, 在0.5 mol·L-1 LiNO3电解质中, 扫描速率为5 mV·s-1, 电位窗口为1.4 V时, 比电容达4015 F·m-2. 由SnO2/GNSA复合电极和相同电解质组装成的对称型超级电容器, 在扫描速率为5 mV·s-1时, 其电位窗口可增至1.8 V, 能量密度达到0.41 Wh·m-2, 循环5000 圈后其比电容仍保持为初始比电容的81%.  相似文献   

16.
使用Ge4+、Sn4+作为掺杂离子, 通过高温固相法制备四价阳离子掺杂改性的尖晶石LiMn2O4材料. 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表明, Ge4+离子取代尖晶石中Mn4+离子形成了LiMn2-xGexO4 (x=0.02,0.04, 0.06)固溶体; 而Sn4+离子则以SnO2的形式存在于尖晶石LiMn2O4的颗粒表面. Ge4+离子掺入到尖晶石LiMn2O4材料中, 抑制了锂离子在尖晶石中的有序化排列, 提高了尖晶石LiMn2O4的结构稳定性; 而在尖晶石颗粒表面的SnO2可以减少电解液中酸的含量, 抑制酸对LiMn2O4活性材料的侵蚀. 恒电流充放电测试表明, 两种离子改性后材料的容量保持率均有较大幅度的提升, 有利于促进尖晶石型LiMn2O4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商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重铬酸钠(Na2Cr2O7)对CO2溶解的影响, 本文在带有搅拌的气液相高压平衡釜内, 采用静态法测定了温度在313.2-333.2 K, 压力在0.1-1.9 MPa 范围内, 重铬酸钠浓度分别为0、0.361、0.650、0.901 mol·kg-1 时, CO2 在Na2Cr2O7溶液中的溶解度. 结果表明: (1) Na2Cr2O7对CO2 的溶解有盐析效应; (2) CO2 在Na2Cr2O7溶液中的溶解符合亨利定律, 并且CO2溶解度是温度和Na2Cr2O7浓度的函数, 且用改进的Setschenow方程和Peng-Robinson-Pitzer (PR-Pitzer)方程拟合了在此温度、压力及重铬酸钠浓度范围内的实验数据, 拟合效果较好, 并且其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4.24%和3.32%.  相似文献   

18.
模板法是制备无机中空微纳米球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文以苯乙烯为单体, 通过乳液聚合得到粒径约为620 n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PS)微球. 以磺化后的聚苯乙烯(PSS)微球为模板, 利用阴阳离子静电吸附作用, 将PSS与前驱体SnSO4中的Sn2+结合. 通过Sn2+在乙醇-水介质中的水解作用得到核-壳复合结构, 再经高温煅烧, 得到SnO2中空微纳米球. 实验对前驱体的浓度、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反应时间及模板选择等方面做了研究,通过扫描电镜(SEM)、X 射线衍射(XRD)、红外(IR) 光谱、热重分析(TGA)、H2 程序升温还原(H2-TPR)、Brunauer-Emmett-Teller (BET)比表面积等技术深入探究SnO2中空微纳米球的结构, 并对比中空SnO2与实心粒子的氧化还原特性. BET和H2-TPR显示将SnO2制备成微纳米空心球后其比表面积增大, 表面氧空位明显增多, 氧化活性明显提高. 从IR 及XRD推断核-壳结构形成机理, 进而优化出简单合理的实验方案, 获得表面光滑、结构致密, 包覆厚度可控的SnO2中空微纳米球.  相似文献   

19.
以V2O5、NH4H2PO4、LiOH、柠檬酸、三嵌段聚合物表面活性剂P123为原料, 用流变相(RPR)法制备了Li3V2(PO4)3/C正极材料. 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等方法表征, 结果表明: 材料为单一纯相的单斜晶体结构, 颗粒均匀并呈现珊瑚结构; 恒流充放电, 循环伏安(CV)及电化学交流阻抗(EIS)等电化学性能测试表明, 采用P123 辅助合成材料电化学性能明显优于未采用P123 辅助合成材料. 3.0-4.3 V放电区间, 0.1C充放电下P123 辅助合成Li3V2(PO4)3/C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29.8 mAh·g-1, 经过50 次循环后容量只衰减0.9%; 倍率性能及循环性能优异, 1C、10C、25C的首次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28.2、121.3、109.1 mAh·g-1, 5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分别为99.1%, 96.9%, 90.7%. 这归因于三嵌段聚合物P123 作为分散剂的同时也作为有机碳源在颗粒表面及间隙形成碳网络, 有利于材料导电率的改善, 降低了其电荷转移阻抗, 减小了电极充放电过程的极化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