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超临界二氧化碳/聚乙二醇两相体系的性质及其在催化反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均相催化过程中常常出现产物的转化率低、选择性差的问题, 而均相催化过程往往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 但是却受制于催化剂、产物难于分离而达到循环使用的缺点. 近年来两相催化体系的发展为这些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超临界二氧化碳/聚乙二醇参与的两相体系是使用超临界二氧化碳作流动相, 聚乙二醇作为另一溶剂之一, 用于固定和稳定催化剂, 进行有机催化反应. 其显著特点是: 可在反应的同时实现分离的操作, 可实现均相催化过程的连续化. 综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聚乙二醇体系的相行为及其性质, 并介绍了其在催化合成反应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3.
4.
5.
二氧化碳的均相催化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概述了在过渡金属均相催化剂的作用下,CO_2与烯烃、二烯烃和炔烃反应,生成大量羧酸、二羧酸、酯、内酯、吡喃酮等精细化工产品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6.
超临界二氧化碳中脂肪酶催化酯交换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酶催化生物合成由水基介质发展为非水有机溶剂介质是酶催化的一种飞跃性进步,然而有机溶剂作为反应介质仍有许多缺点,如:价格不低,有毒性及易燃性,且其溶剂残留及废弃物的处理在环保意识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亦是必须考虑的因素。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毒无污染、价廉、化学...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介绍了超临界近5年来超临界二氧化碳中的有机反应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加氢反应、氧化反应、羰基化反应、碳碳键形成反应、酯化反应和酶催化反应的研究现状;同时,还介绍了超临界二氧化碳作为反应底物用于合成碳酸酯和氨基甲酸酯的研究进展;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9.
氟两相催化反应的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氟两相催化反应作一介绍。氟两相体系是一种新的相分离和固定化技术,全氟溶剂与大多数有机溶剂不互溶,而在催化剂分子中引入适当数量、大小和形状的氟尾能使之优先溶于全氟溶剂,在氟两相体系中进行催化反应就使催化剂的回收再用产物的纯化都变得极为方便。 相似文献
10.
现在全世界每年产生二氧化碳的量已超过百亿吨,预计到2010年全球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将是278亿吨.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它在大气中的含量不断增加会导致全球变暖,造成全球性气候异常,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影响,引发频繁的自然灾害.因此,如何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经引起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2007年12月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召开的联合国巴厘国际气候会议重点讨论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问题,目前世界各国均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二氧化碳的治理,如发达国家研发将二氧化碳收集并深埋地下,在治理的同时也限制企业二氧化碳排放量. 相似文献
11.
12.
Organic reactions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cCO2) have facilitated great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 ScCO2, as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reaction medium, may be a substitute for 1 volatile and toxic organic solvents and show some special advantages. Firstly, CO2 is inexpensive, nonflammable, nontoxic and chemical inert under many conditions. Secondly, scCO2 possesses hybrid properties of both liquid and gas, to the advantage of some reactions involving gaseous reagents. Control o…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The combination of supported rhodium metal catalysts and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solvent was effective for the stereoselective ring hydrogenations of aromatic compounds at low temperature. Higher solubility of hydrogen in 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 provides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hydrogen on the rhodium surface, but lower that of the intermediate on rhodium surface, which suppresses the flipping of surface intermediate, leading to higher catalyst activities and cis selectivities to the corresponding ring‐hydrogenated products as compared with those in organic solvent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