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利用VUV同步辐射光源和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在超声冷却条件下对四氯乙烯(C2Cl4)进行了光电离研究,通过测量各离子的光电离效率(PIE)曲线,得到了C2Cl4的电离势IP(C2Cl4) =(9.36±0.05)eV及C2Cl4光解离碎片离子C2Cl3+,C关键词: 真空紫外光电离 离子出现势 电离势 四氯乙烯  相似文献   

2.
偶氮苯的同步辐射光电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六四  武国华 《光学学报》1998,18(6):28-831
用同步辐射光电离质谱与符合技术的相结合测定了偶氮苯光电离效率谱,获得了该分子的电离势,导出了分子和分子离子中某些键的解离能以自由基C6H5N2的电离势。测得了不同光子能量激发下的质谱图,并对不同能量时偶氮苯的解离电离方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NH3的同步辐射光电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同步辐射光在10.0-11.8eV能量范围内测量了NH3的光电离效率曲线,观察到在台阶状的离子振动谱上叠加了丰富的自电离结构。通过相应振动结构分析,得到NH3分子离子基电子态的振动波数ωe和非谐性常数(ωeχe),对于出现的自电离结构可归类于nsa1(n=5,6),npa1(n=5,6)和npe(n=6,7)Rydberg系列。  相似文献   

4.
二茂铁的同步辐射光电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同步辐射和飞行时间质谱 ,研究了二茂铁的真空紫外光电离 ,得到了该分子的电离势为 (6 .78± 0 .0 5 )eV ,碎片离子FeC5H5+ 的出现势为 (13.4 0± 0 .10 )eV .根据实验结果 ,分析了二茂铁的主要光电离解离通道 ,估算了分子及离子的键解离能 .用密度泛涵的方法对该分子离子及一些主要的碎片离子进行了初步的量化计算 ,得到了二茂铁的电离势和一些碎片的出现势 .利用量化计算的数据还估算了分子及离子的键解离能 ,并与文献值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在超声射流条件下,利用真空紫外同步辐射光辐照和飞行时间质谱,研究溴乙烷光电离及解离电离的动力学。通过测量光电离及解离电离产生的碎片离子的光电离效率(PIE)曲线型分布获得了溴乙烷的电离势和各碎片离子的出现势,并结合标准的已确认的热力学数据,计算了离子的标准生成焓,估算了有关分子的键能及母体离子的解离能,并对溴乙烷分子真空紫外光解离电离通道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报道了利用真空紫外同步辐射光电离法研究B(OH)3分子的结果,从所测得的光电离质谱和各种光电离效率曲线,获得了B(OH)3的电离势及其碎片离子的出现势,由此导出了分子及其离子中的键离解能。此外,对B(OH)3分子在同步辐射作用下的离解电离通道也做了初步的分析。  相似文献   

7.
甲胺分子的同步辐射光电离解离质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超声射流冷却条件下,利用同步辐射光源,结合飞行时间质谱对CH3NH2分子在60—140nm波长范围内的光电离解离进行了研究.主要动力学过程为母体离子的解离过程.CH2NH2+和CH3+由CH3NH2+在高能量时解离生成,而CH2NH2+的1,1脱H2过程则产生其他离子.CH3NH2分子的电离势(IP)为916±001eV,和分子轨道能量计算的理论值符合得非常好,并获得CH3NH2+和CH2NH2+的生成热分别为860±05kJmol和7541kJmol. 关键词: 同步辐射光电离 飞行时间质谱 电离势 生成热  相似文献   

8.
利用同步辐射光源在超声射流条件下对BF3进行了光电离研究。在50~80nm内,观测到BF2^+和BF3^+的光电离效率曲线(PIE)呈现丰富的自电离结构,分析表明,它们对应于BF3分子的ns、np和nd系列的高Rydberg结构,经光谱分析获得了相应的Rydberg态参数。  相似文献   

9.
杨立书  盛六四 《光学学报》1995,15(10):359-1361
用合肥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光化学站的实验装置研究了苯分子的光电离质谱,从所得光电离效率谱精确地定出了苯分子的电离势及苯离子的出现热,并首次报道了三个苯离子的离解能。  相似文献   

10.
利用真空紫外(VUV)同步辐射光源和反射式飞行时间质谱仪,在超声冷却条件下对三氯乙烯(C2HCl3)进行了光电离研究,通过测量各离子的光电离效率(PIE)曲线,得到了C2HCl3的电离势PI(C2HCl3)=9.51±0.05eV,以及C2HCl3光解离碎片离子的出现势(PA):P关键词: 同步辐射光电离 电离势 出现势 三氯乙烯  相似文献   

11.
(CO+Cs)/Ru(1010)共吸附的体系中,CO分子由于受Cs原了强烈影响,分子轨道发生重新杂化组合,CO分子原来在清洁Ru(1010)表面上结合能位于7.57eV处相重叠的5σ和1π轨道对应谱峰分裂为两峰结合能分别位于6.3和7.8eV处,其中6.3eV处的谱峰来自CO分子1π轨道的一支,它显示出该分子轨道沿衬底〈001〉晶向的镜面反对称性,CO分子1π轨道的另一支和5σ轨道在结合能7.8e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同步辐射硬X射线衍射增强成像方法应用于材料无损检测CT方法中(简称衍射增强CT法),并对自制样品进行投影成像重建,获得了非常清晰的样品内部结构图像,并与样品的单晶吸收成像CT重建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对于吸收系数相近的结构材料,衍射增强CT法可得到更好的物质内部边界.  相似文献   

13.
基于微流控混合器,采用连续流探测方法,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真空紫外光谱实验站发展了毫秒动态圆二色谱探测方法。石英微流控混合器采用深度离子刻蚀技术加工,通道深度44.5 μm。混合器采用蛇形通道实现溶液的快速混合。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在模拟真实实验条件的高粘度溶液中,观察蛇形通道内溶液混合的荧光图像,进行混合效率测试。500 μL·min-1流量下,目前可实现4.5~270 μs的时间尺度探测。利用微流控混合器进行动态探测,同步辐射紫外光必须聚焦,但由于聚焦透镜波长色散引起的焦点位移,导致圆二色谱发生畸变。通过精确测试不同波长对应焦点的相对位置,然后在圆二色谱扫描中实现波长和焦点位置精确的反馈控制,获得准确的圆二色谱。利用所发展的方法,测试了去折叠状态下的细胞色素c恢复折叠的动态同步辐射圆二色谱,在4.5 μs处折叠恢复54%。这种方法将为生物大分子折叠动力学研究提供新的探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将同步辐射作为原子荧光的新型激发光源,建立了同步辐射原子荧光光谱分析装置,并对具体实验条件,如气体流速、分析物酸度、预还原试剂以及氢化物发生体系浓度等进行优化. 利用该装置测定了原子荧光代表分析物?砷的同步辐射原子荧光激发谱线. 在主要的10条谱线中,7条与现有文献记载十分吻合,其中4条系首次以原子荧光手段获得,另3条系首次发现. 对谱线所对应的激发电位以及可能的跃迁过程进行了分析,特别是对234.99 nm强峰的产生机理进行了探讨,并建立了能级跃迁模型.  相似文献   

15.
同步辐射光源是带电粒子在加速器储存环中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沿轨道切线方向发射出的辐射,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SR-XRF)是以同步辐射X射线作为激发光源的X荧光光谱分析技术.同步辐射X射线荧光分析包括了用于微区及微量元素分析的同步辐射XRF、用于表面及薄膜分析的同步辐射全反射X射线荧光(SR-TXRF)以及用于三...  相似文献   

16.
软X光多层镜反射率标定实验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上进行,利用BSRF-3W1B 束线及其反射率计靶室(主靶室)标定不同材料的多层镜样品的反射率.多层镜的标定采用波长扫描法,以得到样品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给出了21°-B4C/Si,21°-B4C/Mo,10°-Cr/Ti,15°- B4C/W,10°- B4C/W以及6.86°-B4C/W等6块多层镜在50~1 500 eV能段上的反射率标定曲线,并将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标定曲线与理论曲线很好地符合.影响标定结果的总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是光子能量不确定度,其次是角度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7.
软X光多层镜反射率在同步辐射源上的标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软X光多层镜反射率标定实验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 上进行,利用BSRF-3W1B 束线及其反射率计靶室(主靶室)标定不同材料的多层镜样品的反射率。多层镜的标定采用波长扫描法,以得到样品反射率随波长变化的曲线。给出了21°-B4C/Si,21°-B4C/Mo,10°-Cr/Ti,15°- B4C/W,10°- B4C/W以及6.86°-B4C/W等6块多层镜在50~1 500 eV能段上的反射率标定曲线,并将其与理论计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标定曲线与理论曲线很好地符合。影响标定结果的总不确定度的主要因素是光子能量不确定度,其次是角度不确定度,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18.
利用北京同步辐射装置3W1B光束线产生的单色光作为光源,流气式无窗低压强双电离室作为气体容器,选择氩气作为实验气体,使用合适的公式和软件,实验测定了能量从180到2?70eV范围内若干压强点处光致电离截面与能量的关系曲线.发现在氩原子的L吸收边附近光致电离截面与压强有关:压强越低,截面越大.实验结果与理论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15?0—2?0?5eV能量范围,理论与实验符合良好,但是在氩原子的L吸收边附近由于束线分辨率的原因,理论与实验有一定偏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