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在150—573K温度范围内,研究了固溶体Li_3VO_4-Li_4TO_4(T=Ge,Si)系统不同成分的~7Li的NMR谱。发现γ_(II)相固溶体室温~7Li的NMR线宽和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_1的值都比Li_4GeO_4,Li_4SiO_4和Li_3VO_4小约一个数量级。这表明在γ_(II)相固溶体离子导体中,Li~+离子运动有可能比固溶前有数量级增长。同时还发现~7Li的电四极分裂伴线数随成分和温度而异,以及伴线强度百分比依赖于温度。这反映γ_(II)相的不同成分中,间隙Li~+离子占有的不等价位置个数不同,而Li~+离子在每个不等价位置上的占有率又随温度而变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Muller,Unoki[1-4] 等人用火焰法生长的SrTiO3晶体作为样品,利用它含有微量的Fe3 顺磁杂质的特点,可以观察到Fe3 的顺磁谱线,并通过测量Fe3 的电子顺磁共振谱随温度的变化,对SrTiO3晶体的相变过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第一次指出了SrTiO3单晶在110K处的相变是刚性氧八面体绕立方轴旋转了一个角度.Muller等人还从电子顺磁共振谱的谱形在相变过程中的变化,研究了SrTiO3的临界动力学,并估算了SrTiO3中的中心峰的宽度[5].我们采用助熔提拉法生长的SrTiO3单晶作为样品,在室温和液氮温度下进行了电子顺磁共振谱的测量.结果没有发现…  相似文献   

3.
以掺杂4mol%Hf4+的LiNbO3:Fe:Hf系列晶体([Li]/[Nb]比变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系列晶体的可见吸收光谱,在632.8nm的写入光下晶体的衍射效率、灵敏度和抗光散射能力在不同[Li]/[Nb]下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Hf4+的浓度达到阈值浓度后,随着[Li]/[Nb]比的增大,晶体的可见吸收边会发生红移,而且晶格中[Fe2+]/[Fe3+]也会增加,这就导致随着[Li]/[Nb]比的增加,样品的衍射效率逐渐减小,写入时间缩短,灵敏度增大.同时,在晶体中,随着[Li]/[Nb]的增大,陷阱中心Fe2Li+数量增大会使得晶体抗光散射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4.
非化学计量比铌酸钾锂晶体的光谱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顶部籽晶法生长了一批不同组成的铌酸钾锂晶体。利用近红外cw: Ti-sapphire激光研究了三种组成的经过精细抛光的晶体样品的二次谐波性质,结果表明晶体的二次谐波效应与晶体组成密切相关,Li含量越高的样品倍频效率越高。利用红外Raman光谱技术调查了晶体非线性晶格振动特征,分析了晶体中组分离子浓度对晶体红外Raman光谱特征的影响,探讨了组分离子对晶体二次谐波性质影响的原因。结果表明,晶体中位于C格位的Li离子浓度对晶体Raman光谱产生了强烈的影响,低Li含量晶体中[NbO6]7-八面体所对应的3个Raman特征光谱线没有峰发生分裂;当晶体中Li离子浓度增加时,ν5所对应的Raman峰有所加宽,ν2振动模式出现分裂峰,并在100~400 cm-1范围出现小峰数量增多;当Li离子浓度接近铁电相边界时,[NbO6]7-八面体结构接近解体,ν5所对应的Raman峰分裂成3个峰,ν1ν2振动模式发生部分分裂,在100~400 cm-1范围小峰更为突出。这些影响的本质在于晶体中Li含量的提高导致晶体中[NbO6]7-八面体畸变程度加大,与晶体非线性光学性质相一致。  相似文献   

5.
岩石样品表面流体的核磁共振谱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已经知道,磁化率对核磁共振(NMR)化学位移的测量有明显影响[1,2],而且,磁化率效应与样品管的形状及取向(即与静磁场的夹角)等因素有关[3-7].为了测准样品的化学位移,有多种方法可以消除磁化率的影响。样品形状引起的非均匀磁化会限制核磁共振成像的空间分辨率[8,9].近来又发展了克服磁化率影响的非畸变成像方法[10].但是,磁化率引起的多孔固体样品孔隙中和外壁上流体的核磁共振诸线的差异却尚未看到文献报道。本文首次报道岩石样品核磁共振实验中观测到的岩样外表流体产生的谱线,初步讨论了它们与岩石渗流性质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道了含分散第二相粒子的离子导体LiCl(或LiI)中~7Li核磁共振的观测结果,测量了~7Li核磁共振吸收谱线的线宽和自旋-晶格弛豫时间(T_1)。实验发现,在LiCl(Al_2O_3)中,~7Li的核磁共振吸收谱线上叠加了一小峰,且随第二相粒子的类型、含量和温度而变化。~7Li核磁共振信号的信噪比显著提高,自旋-晶格弛豫时间变短,且也随第二相粒子的类型、含量和温度而变化。结果表明,离子电导率的提高和附加小峰的出现都是由第二相粒子引起的,从而提出:靠近第二相粒子的LiCl界面附近的空间电荷区中高的离子传导是离子电导率提高和附加小峰出现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7.
以掺杂4 mol%Hf4+的LiNbO3:Fe:Hf系列晶体([Li]/[Nb]比变化)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系列晶体的可见吸收光谱,在632.8nm的写入光下晶体的衍射效率、灵敏度和抗光散射能力在不同[Li]/[Nb]下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Hf4+的浓度达到阈值浓度后,随着[Li]/[Nb]比的增大,晶体的可见吸收边会发生红移,而且晶格中[Fe2+]/[Fe3+]也会增加,这就导致随着[Li]/[Nb]比的增加,样品的衍射效率逐渐减小,写入时间缩短,灵敏度增大.同时,在晶体中,随着[Li]/[Nb]的增大,陷阱中心Fe2+Li数量增大会使得晶体抗光散射能力减弱.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二维rhombohedral(2D-R)相C60聚合物,对其固体核磁共振(NMR)波谱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13C固体核磁共振魔角谱(13C MAS NMR )上δ145附近的sp2杂化峰出现展宽并伴有边带,并且在δ72附近出现了一个相对较弱的新的峰.这表明通过[2+2]加环反应在邻近C60分子之间形成了sp3杂化共价键,使得C60分子球笼上出现了五个位置不等价的sp2杂化碳原子,导致位于δ145附近的sp2杂化峰展宽.利用拟合分峰的方法得出了这五个不等价的碳原子的峰的位置,分别位于δ134.6、δ139.6、δ145.1、δ147.9 以及δ149.1,这五个不等价的碳原子数目上的比例关系和核磁共振曲线的积分面积吻合.  相似文献   

9.
孟庆安  曹琪娟 《物理学报》1983,32(4):525-529
核磁共振实验表明,LiKSO4在Tc=195K发生结构相变。本文报道了温度低于Tc时,Li位电场梯度张量的温度依赖关系。结合理想离子晶体模型,讨论了该晶体的结构,指出室温相Li的位置并不像Bradley所推测的,在(2/3,1/3,0.849)的位置,而应在(2/3,1/3,0.706)的位置;195K的相变是由于Li离子的位移造成;低温相的空间群可能为R3。 关键词: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K3C6 0 单晶薄膜在 2 0 0K附近的导带结构 .样品温度为 190K时 ,同步辐射角分辨光电子谱能够观察到[111]方向有规律的能带色散 .而在 2 2 0K附近色散不存在 .这一实验结果与K3C6 0 在 2 0 0K存在取向相变相符合 .用反铁磁Ising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 ,K3C6 0 在 2 0 0K的相变是由低温下的一维无序取向结构转变为2 0 0K以上的双取向结构畴与无序分子 (约占 40 % )的混合  相似文献   

11.
室温下测量了LiKSO_4单晶的旋光频散特性,用“晶体”旋光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实验结果。在-180℃到680℃温度范围内,测量了LiKSO_4的旋光度,观测到四个相交:低温相变具有显著的温度迴线,相变温度随样品而异。讨论了上述相变模式与目前已报道的LiKSO_4相变资料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化学诱导动态核极化(Chemically Induced Dynamic Nuclear Polarization,简称CIDNP)是一种在化学反应体系中观察到的NMR谱线强度反常的现象(常称之为极化谱,包括增强吸收和发射等)。1967年由Bargon和Fischer[1] (西德)以及Ward和Lawler[2] (美国)首先发现的。由于他们所研究的反应体系中涉及自由基,因此最初认为这种谱线强度反常现象是由于自由基中间体中的电子-核交叉弛豫引起的。这种机理通常称为:Overhauser型的动态核极化(Dynamic Nnclear Polarization简称DNP)。但很快就发现它不足以解释实验得到的结果,而CIDNP的命名却是这样因袭下来了。  相似文献   

13.
小型可调谐TEA CO2激光的二次谐波产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国产的、尺寸为 7mm× 8mm× 12mm的AgGaSe2 晶体 ,实现了可调谐TEACO2 激光的二次谐波产生 ,得到了CO2 激光 10 .6 μm和 9.6 μm谱带的 12条谱线的二次谐波。最大的二次谐波输出能量达到 1.32mJ[10P(16 )谱线 ]。在 10P(18)谱线处获得的最大能量转换效率为 4%。  相似文献   

14.
合成了二维rhombohedral(2D-R)相C60聚合物,对其固体核磁共振(NMR)波谱进行了详细的讨论。 13C固体核磁共振魔角谱(13C MAS NMR )上δ145附近的sp2杂化峰出现展宽并伴有边带,并且在δ73附近出现了一个相对较弱的新的峰。这表明通过[2+2]加环反应在邻近C60分子之间形成了sp3杂化共价键,使得C60分子球笼上出现了五个位置不等价的sp2杂化碳原子,导致位于145ppm附近的sp2杂化峰展宽。我们利用拟合分峰的方法得出了这五个不等价的碳原子的峰的位置,分别位于δ134.6、δ139.6、δ145.1、δ147.9 以及δ149.1,这五个不等价的碳原子数目上的比例关系和核磁共振曲线的积分面积吻合。  相似文献   

15.
用液态簧振动力学谱方法对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的系列样品进行了测量. 在升温过程中所测温区范围内,结果表明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样品相继发生了动力学玻璃化转变、过冷液态的结晶、晶体—液态相变和挥发过程,而在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和邻苯二甲酸二辛酯样品中仅仅发生了动力学玻璃化转变和挥发过程. 上述实验结果与分析表明,液态簧振动力学谱方法是研究拥有液态过程的可靠和有效的方法,并且能够提供物质变化的丰富信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道了非晶态离子导体Li_2B_2O_4的~7Li核磁共振研究。测量了~7Li核磁共振谱与温度的关系。实验中发现,Li_2B_2O_4的晶态、非晶态和部分晶化样品的~7Li核磁共振谱有很大的不同,且在部分晶化样品的~7Li核磁共振谱上有附加的小峰,它与LiCl(Al_2O_3)的~7Li核磁共振谱上附加的小峰相类似。我们也对非晶态离子导体B_2O_3-0.7Li_2O-0.7LiCl进行了~7Li核磁共振研究,其结果与上面的类似。研究结果表明,它们都起因于非晶母体与微晶的界面效应。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K3C60单晶薄膜在200K附近的导带结构.样品温度为190K时,同步辐射角分辨光电子谱能够观察到[111]方向有规律的能带色散.而在220K附近色散不存在.这一实验结果与K3C60在200K存在取向相变相符合.用反铁磁Ising模型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K3C60在200K的相变是由低温下的一维无序取向结构转变为200K以上的双取向结构畴与无序分子(约占40 关键词: 3C60')" href="#">K3C60 取向相变机理  相似文献   

18.
我们用双端振动簧法研究了系列在最佳掺杂区域Sr掺杂的Y(Ba1-xSrx)2Cu3O7-δ(Y123)样品从室温至液氮温区的音频内耗谱.实验观察到未掺杂的Y123在220K附近有一个相变内耗峰(标记为P3),随着Sr含量的增加,P3峰的强度逐渐受到了抑制,而峰位没有系统的变化.我们的结果不支持以前的氧有序无序解释.结合近来在离子沟道实验[1]以及核四极共振,和霍尔系数实验结果,在该温区也观察到转变,我们认为P3与载流子行为的转变有关,而电子与晶格耦合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还研究了过掺杂区域P3峰的变化,观察到P3峰的强度向过掺杂区逐渐抑制,这也表明P3峰同超导电性存在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LiKSO_4中~7Li的核磁共振谱与温度及晶体取向的关系。证实了在T_c=195K存在一个结构相变,并由实验数据推导出在这一温度以下,晶体的对称性低于P31c,每单胞至少含有六个分子式。没有证据说明有一个无公约相存在。测得181K的四极耦合常数为38.9kHz,不对称因子η=0.46,电场梯度主轴方向z与原c轴成11.6°角。  相似文献   

20.
室温下测量了LiKSO4单晶的旋光频散特性,用“晶体”旋光模型可以很好地拟合实验结果。在-180℃到680℃温度范围内,测量了LiKSO4的旋光度,观测到四个相交:低温相变具有显著的温度迴线,相变温度随样品而异。讨论了上述相变模式与目前已报道的LiKSO4相变资料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