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Mn(TPP)Cl/NaOCl/4—BePy单加氧酶模拟体系...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索继栓  李树本 《分子催化》1991,5(2):103-110
  相似文献   

2.
运用4-Benzylpyridine(4-BePy)作为轴向配体,通过Mn(TPP)Cl/NaOCl单加氧酶模拟体系可以使低碳烯烃丙烯十分有效地环氧化,环氧丙烷收率达80%,选择性近100%。对该催化反应的表观动力学行为作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并据此提出了丙烯环氧化的反应机制。该催化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取决于底物丙烯的浓度,为简单烯烃通过Mn(TPP)Cl环氧化的第一个例子。  相似文献   

3.
4.
Mn(TMPP)Cl/NaOCl体系对苯乙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实现温和条件下的烯烃环氧化,近年来对模拟单加氧酶细胞色素P—450的催化氧化研究十分活跃。Tabushi,I.,Meunier,B.等人用卤素取代的四苯基卟啉锰/次氯酸钠作为烯烃催化环氧化的模拟体系实现了环辛烯和1一十二碳烯的环氧化,并讨论了轴向配体、配体—卟啉比及溶液PH对催化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报道不多。已有的研究表明:多卤代和多甲基取代的金属卟啉催化效果较为理想,卟啉环上取  相似文献   

5.
以5-溴-2-甲氧基-1,3-苯二甲醛与二乙烯三胺通过[2+2]缩合,合成了一个新的六氮杂二十四元大环配体,并在[Cu(CH3CN)4]ClO4存在下生成Cu(Ⅰ)大环配合物,然后在空气(或氧气)中氧化,得到了新的大环双核Cu(Ⅱ)配合物,用多种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用1H NMR谱等方法鉴定了氧化产物.实验结果证明:在Cu(Ⅰ)配合物氧化过程中,能使配体环上的一个甲氧基发生断裂,形成苯氧桥和水桥联的Cu(Ⅱ)配合物.在木质素酶等单加氧酶的氧化过程中也伴随着氧化去甲基作用.本文首次用大环配合物对这一过程进行了模拟,并测定了氧化反应中的吸氧量和吸氧速率常数.  相似文献   

6.
甲烷单加氧酶化学模拟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对甲烷单加氧酶进行结构模拟和催化功能模拟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就结构模拟而言,已合成和表征了很多模型化合物,并与天然酶进行了比较,获得了一些能较好地再现天然酶活性中心结构特征和诺学特征的模型化合物。在催化功能模拟方面,少数体系能将环己烷等经类转化为醇类或酮类。而真正能把甲烷转化成甲醇的体系仅有一例报道,这方面的工作比较薄弱,尚待加强。  相似文献   

7.
在钼(Ⅵ),钒(Ⅴ)和钛(Ⅳ)等化合物存在下,丙烯与烷基过氧化氢的环氧化反应比传统的氯醇法有很多优点,其中以钼催化剂的性能最优,但目前报道的催化剂在反应过程中因易分解而降低了活性,并且丙烯与烷基过氧化氢的投料比过大(>3:1),丙烯循环次数过多。前文报道了钼烷基醇胺化合物对环已烯的环氧化反应,本文考察了钼烷基醇胺化合物对丙烯与叔丁基过氧化氢环氧化反应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温和条件下以亚碘酰苯为氧源,非对称性的和对称性的Mn(Ⅲ)Schiff碱配合物「Mn(Ⅲ)(CBP-phen-Xsal)Cl,X=H,Cl,Br,No2,Ch3,OCH3」和「Mn(Ⅲ)(CBP-R-CBP)Y,R=CH2CH2-,-CH(CH3)CH2-,-C6H4-;Y=Cl,OCH3」催化非官能性烯烃苯乙烯,环己烯和α甲基苯乙烯的环氧化反应,结果表明,非对称配合物Mn(Ⅲ)的电子结合能  相似文献   

9.
易淑云 《色谱》1990,8(5):328-330
近年来,生物技术在石油化工中的应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很多有机化工产品都可由生物化学方法生产。生物催化法与化学催化法相比具有反应条件温和、选泽性高等优点。在某些合成步骤比较复杂的精细化工产品的生产中,生物催化将逐步取代化学催化法。环氧丙烷是一种重要的精细化工原料。采用酶催化氧化方法从丙烯制取环氧丙烷已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本文选择不同担体制备的填充色谱柱,在不同的检测器上进行考察,建立了丙烯酶催化氧化制环氧丙烷及卤代醇的反应产物气相色谱分析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0.
以氯化稀土为催化剂,以锌粉为还原剂,对不同羧酸和溶剂条件下的丙烯直接用氧气环氧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它的催化反应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实验结果表明,氯化稀土中有EuCl3对丙烯直接环氧化起催化作用,并且要在锌粉和羧酸共同存在下才有效,所用羧酸中丙酸的效果最佳,使用有机溶剂比不用溶剂效果更好,但不能用碱性物质作为反应体系的溶剂。反应气压力越高越有利于 环氧丙烷(PO)的生成,但反应温度不宜过高,在EuCl3、锌粉、羧酸催化体系中,EuCl3起电子传递的桥梁作用,锌粉提供电子,羧酸提供质子,推测的反应机理与实验结果吻合。  相似文献   

11.
水溶性镍(Ⅱ)络合物催化苯乙烯环氧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简单的“模板”合成法合成了氯化-(1,4,8,11-四氮杂环十四-1,3,8,10-四烯)合镍(Ⅱ)(Ni(tactdte)Cl2)和氯化-(1,4,8,11,15-五氮杂环十八-1,3,8,10-四烯)合镍(II)(Ni-(pacodte)Cl2)两种新络合物,用NaOCl水溶液作氧化剂,水溶性镍(II)络合物为催化剂,在无有机溶剂和相转移剂存在的条件下,环氧化苯乙烯制得苯基环氧乙烷,其中Ni  相似文献   

12.
对甲醇、异丙醇混合溶剂中的TS-1催化丙烯环氧化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际,系统考察了溶剂组成(甲醇质量/异丙醇质量),反应温度,H2O2浓度和TS-1催化剂浓度四个因素对反应的影响,得到了反应的最佳工艺条件。在此条件下反应30min,H2O2转化率为94.1%,环氧丙烷选择性为95.3%,环氧丙烷收率为89.7%。  相似文献   

13.
TS-1催化丙烯环氧化过程中环氧丙烷的开环反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环氧丙烷的开环反应是TS-1催化丙烯环氧化制备环氧丙烷过程的副反应,本文对醇溶剂中开环反应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反应的酸性催化机理,酸性主要来自TS-1与H2O2的相互作用产生的质子酸,醇溶剂能显著增强体系酸性从而加快环氧丙烷的开环反应速度。三种醇按酸性增强程度的顺序为甲醇>异丙醇>仲丁醇。根据反应的Eley-Rideal 机理(吸附态的PO与游离态的醇发生开环反应,表面反应为控制步骤)再考虑各组分在TS-1上的吸附特点提出反应的机理模型。用实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动力学方程式,实验数据与模型计算值平均偏差小于10%。  相似文献   

14.
长链烷氧基取代金属卟啉/H_2O_2体系催化烯烃环氧化反应研究肖友发,游劲松,余孝其,虞小华,蓝仲薇(四川大学化学系成都610064)关键词长链烷氧基金属卟啉,过氧化氢,烯烃,环氧化反应具有疏水结合部位的金属卟啉,如甾体一金属卟啉[1]、环糊精一金属卟...  相似文献   

15.
锰(Ⅱ)呋喃甲醛Schiff碱催化苯乙烯环氧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79年Groves首先以金属卟啉模拟细胞色素P-450,实现烯烃的环氧化^[1]以来,仿单加氧酶催化环氧化烯烃就成为仿酶催化领域里的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2-5],但在这些报道中所用的模型化合物均为金属卟啉及其衍生物或Mn-Salen及其衍生物,这些化合物高昂的价格极大地限制了其应用前景。呋喃甲醛(俗称糠醛)取之于米糠或玉米芯,价格便宜且非石化产品,用它取代水杨醛不仅可降低成本,而且符合绿色化学要求。为此,本文选取了五种锰呋喃甲醛Schiff碱配合物作为模型化合物,以NaOCI为氧化剂,催化苯乙烯环氧化。讨论了配体结构、氧化物的pH值、轴配体、反应时间对催化环氧化反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钛硅分子筛在丙烯环氧化中的失活研究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通过研究钛硅分子筛TS-1在异丙醇溶剂中催化丙烯与H2O2的连续环氧化过程,考察催化剂的活性变化情况;并将失活的催化剂进行再生,活性评价表明再生后催化剂的活性基本恢复。用SEM, N2物理吸附,TG,XRD,IR和NH3-TPD等多种方法对新鲜、失活和再生后的催化剂进行表征,结果显示:催化剂失活是大分子反应副产物堵塞孔道引起的暂时性失活和部分钛流失引起的永久失活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新型催化剂下碳酸丙烯酯合成条件的优化唐占忠*(辽阳石油化纤公司研究院辽阳111003)关键词碳酸丙烯酯环氧丙烷二氧化碳催化反应均匀设计中图分类号O624.5前言碳酸丙烯酯(下简称PC)是一种高沸点有机溶剂,在纺织、高分子合成、气体分离及电化学等领域有...  相似文献   

18.
TS—1催化合成环氧丙烷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研究了TS-1催化下的丙烯与H2O2的环氧化过程,考察了操作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发现较低的温度(30~50℃),压力(0.4~0.6MPa)以及H2O2浓度(1.0mol/kg)对反应有利,产物环氧丙烷与溶剂甲醇在沸石表面酸性中心的催化下反应生成丙二醇单甲醚是主要的副反应,副产物丙二醇单用甲醚堵塞了沸石孔道引起催化剂失活,失活后的催化剂可以通过灼烧或用溶剂洗涤恢复活性,用盐类对催化剂进行预处理后催化  相似文献   

19.
The effect of five ethers on alternating copolymerization of br(?)adiene and propylene were investigated. It was found that under appropriate conditions, by adding ether into reaction system, the conversion could be increased by 10-20% and the catalytic efficiency doubled at -45℃.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ether and active center was also studi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