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题目如图1,在△ABC中,AD平分∠BAC,E是BC上一点,ED=DC,EF∥AB,交AD于F,求证:EF=AC.分析要证两条线段相等,一般采用的方法是1证全等;2建立两条线段之间的关系.思路一用全等的方法题目中要证EF=AC,一般地需要证明EF、AC所在的三角形全等,但是,从图形看EF、AC所在的△EFD、△ACD不全等,所以  相似文献   

2.
在近几年中考试题中经常出现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几何问题,由于这类问题的解法灵活多样,涉及的知识点较多,能够较全面地考查学生推理证明的能力,故受命题者的青睐,本文以近两年的中考试题为例,归纳出了证明两条线段相等的几种常用方法,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学习了圆的知识后,在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上,增添很多新的思路和策略,如运用同圆(等圆)的圆心角相等、圆周角相等的方法来解决,或运用垂径定理来证明.除此之外对一些比较复杂的圆中线段相等的证明题,还需要运用中间媒介过渡才能达到目的.笔者以近年来的竞赛题为例,简析如何运用中间媒介来证明圆中线段相等.  相似文献   

4.
在平面几何中,证明两条线段相等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常用的证明方法有:利用三角形全等、利用等角对等边、利用特殊四边形(如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等)的有关性质、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利用比例线段等等.现将  相似文献   

5.
题已知,如图1,正方形ABCD,BE=BD,CE∥BD,BE交CD于点F.求证:DE=DF.这是2011年四川省初二年级联赛决赛的压轴题.此题证法入口较多,难度不大,是考察学生能力的难得佳题之一.本文将给出几种常规简单的证法,同时给出几个引申结果,供欣赏  相似文献   

6.
题目如图1,在△ABC中,∠ACB=90°,∠ABC=30°,点D在AB上(不含端点),点E在CA的延长线上,使得CE+2BD=31/2CB,连接CD,BE.证明:CD=12BE.这是《数学通报》2011年第7期数学问题解答的第2011题,原文给出的解答过程比较复杂,引入并证明了引理下面给出一种非常  相似文献   

7.
线段之和证明是中考数学试题中常见的类型题之一,解决这类问题的最简便方法是什么呢?下面通过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8.
线段相等关系的证明,在初中几何证明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部分问题的探讨无疑对学生从不同于课本内容的另一角度建构发展数学基本技能,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掌握归纳分类的数学思想,有极大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笔者现把初中几何学习中线段相等关系的证明方法列举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文[1](以下称为原文)用代数方法证明了几类几何问题.其中有两例的证明过程复杂冗长,涉及到的知识较多,使人有望而却步的感觉.掩卷之余,进行了认真的探究,获得了几种自然简捷的证法,现介绍于后,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初三复习刚刚开始,老师给我们出了一道很简单的证明题,并说明会证明这道题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我们开动脑筋,多考虑几种方法,并能进行知识疏理,进而分类、归纳,提高复习效果.题目呈现已知:(如图)在△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数》(初中)2011年第2期刊登的胡志红老师《例谈几何辅助线添加方法》一文(下称文[1]),让同学们获益匪浅,我本人也深受启发,特别对其中的例5的解法作了新的探究,发现了点滴新的思路.现提供给大家阅读,以期共勉.  相似文献   

13.
王航 《中学生数学》2014,(14):18-19
图1文[1][2][3]中都有如下一道几何题:如图1,△ABC中,E、F分别在边AB、AC上,BF与CE相交于点P,且∠1=∠2=12∠A,求证:BE=CF.文[2]中用共角定理给出证明,方法简洁、巧妙,文[3]中利用三角法结合正弦定理证明线段相等.这两种方法难度都较大,本文拟给出两种学生容易接受的常规证法并证明两个变式.图2证法1如图2,过点B作BG∥CE,过点C作CG∥BE,BG、CG相交于点G,连结GF,则∠4=∠2=∠1=12∠A,∠ACG=180°-∠A,四边形BGCE是平行四边形,∴CG=BE,∵∠FBG+∠FCG=∠1+∠4+∠ACG=12∠A+12∠A+180°-∠A=180°,  相似文献   

14.
王建荣 《数学通讯》2014,(11):108-108
2014年广西高中数学联赛第10题为:如图1,已知D、E分别是△ABC的边AB、AC的中点,△ABC的内切圆分别与边BC、CA切于G、F,求证:DE、GF的交点在∠ABC的角平分线上.标准答案给出的证明较为复杂,下面提供几个简单的证法.证法一如图2,设DE、GF的交点为H,K为边AB与圆的切点,连接AH并延长交BC于W.∵DE∥BC,BD=DA,∴AH=HW.  相似文献   

15.
文[1]给出并证明了如下命题如图1,已知:PA切⊙O于A,AE⊥PO于E,B,C是⊙O上两点,求证:PB:BE= PC:CE.其原证是用坐标法,且运算较为繁琐,本文用纯几何方法简证这一命题.证法1延长BE,PO分别交⊙O于D,M,  相似文献   

16.
题目已知:α,β∈(0,π/2),且sin(α+β)=sin2α+sin2β,求证:α+β=π/2.此题是1983年第17届全苏数学竞赛十年级试题,尽管题目条件比较简单,但论证角度非常丰富,很多经典的书籍和期刊文章对其均有一定的研究,文[1]对此题进行了如下的剖析(剖析1),并给出了一个解(解法1),笔者从这个剖析和解展开研究,得到一些思考结果,整理如下,与大家交流.  相似文献   

17.
本刊文[1][2]对如下一道女子奥赛题:设正实数x,y满足x3+y3=x-y,求证:x2+4y2<1.分别给出了它的巧妙证法,读后受益匪浅.但掩卷之后,仍有一种意犹未尽之感,经过探究,发现一种更为简单自然的证法,现叙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题目 (武汉市2011届高中毕业生五月供题训练(三)理科第21题)已知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且Sn=1/2na(n+1)(n∈ N+),其中a1=1.(1)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2)设bk=(a1a3…a2k-1)/(a2a4…a2k)(n∈N+).证明:bn<1/√2an+1这是一道融数列、不等式与函数为一体的综合问题,主要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第(2)问的证明具有一定的难度,从证法上看,它注重通性通法,也不回避特殊技巧,既可用大众化的常规证法,也可用证明不等式的一些特殊技巧,很好地区分了考生思维的层次性.由第(1)问可知an=n,从而原不等式即为:1/2·3/4·5/6·…·.  相似文献   

19.
令标 《中学生数学》2012,(10):F0003-F0003
这是一道简捷有趣的三角问题,诸多构思独特、别具匠心、见仁见智的证法散见于中学数学期刊.贵刊文[1]欲另辟蹊径,给出一个直接的证明方法,可惜无如所愿,使证明功亏一篑.为便于说明,现简录如下:  相似文献   

20.
波利亚《怎样解题》一书中将数学解题过程分成了"弄清问题、拟定计划、实现计划和回顾与反思"四个环节,这四个环节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每一个环节对于有效理解数学问题、开阔解题思路、提高解题能力、增强反思意识都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解题学习过程中,不少同学总是认为题目解出来了,解题任务也就完成了,而忽略了第四个解题环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