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脱氧核糖核酸与刚果红化学反应的机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UV-Vis光谱法,研究了在pH 4.56的Tris缓冲溶液中脱氧核糖核酸(DNA)与刚果红(GGH)相互作用。生成的紫色配合物最大吸光度差ΔA在600 nm,反应前后吸收光谱变化明显,反应体系对比度好。在此波长下测得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41×105 L·cm-1·mol-1,最大结合数n=32,最低检出限为c=8.04×10-8 mol·L-1 等。研究了体系的酸度、温度、时间等基本反应条件,以及不同类型物质对反应体系的干扰状况。离子强度的改变对体系的吸光度有一定影响。探讨了小分子物质与DNA作用的方式及二者的分子结构、分子构象及电子云分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利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meso-四(4-羟基苯基)卟啉-锌金属卟啉(TPP-Z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的结合反应。TPP-Zn对于BSA有荧光猝灭作用,基于TPP-Zn对BSA内源荧光的猝灭机理,测定了两者之间在不同温度下的结合常数,温度在27,35和42 ℃时,利用荧光猝灭法测得的结合常数K分别为1.521×106 L·mol-1,7.048×105 L·mol-1,1.473×105 L·mol-1,各温度下的最大扩散碰撞猝灭速率常数Kq均大于2.0×1010 L·mol-1·s-1,由此判定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TPP-Zn与BSA之间的能量转移效率E,能量给体(BSA)与受体(TPP-Zn)之间的结合距离r=3.72<7 nm,符合非辐射能量转移条件。依据热力学参数ΔG<0,ΔH<0和ΔS>0确定了TPP-Zn与BSA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静电引力。  相似文献   

3.
磺酰脲除草剂与过氧化氢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中氯磺隆、甲磺隆、苄嘧磺隆与过氧化氢酶分子间的结合反应。结果表明,3种除草剂对过氧化氢酶的荧光均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且形成复合物所产生的静态猝灭是引起过氧化氢酶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进一步根据荧光猝灭结果确定了除草剂-酶复合物的形成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氯磺隆:K=8.69×105 L·mol-1, n=1.16;甲磺隆:K=1.01×106 L·mol-1, n=1.21;苄嘧磺隆:K=3.52×103 L·mol-1, n=0.77。由此可见,3种除草剂与过氧化氢酶的结合作用:甲磺隆>氯磺隆>苄嘧磺隆。  相似文献   

4.
阿奇霉素含量的荷移光谱法测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分光光度法分别研究了阿奇霉素与7,7,8,8-四氰基对二次甲基苯醌(TCNQ)和氯冉酸(CL)之间的荷移反应。实验表明:阿奇霉素与TCNQ间的反应在丙酮介质中进行,形成的络合物在743和842 nm有两个吸收峰,表观摩尔吸光系数分别是2.7×104 L·mol-1·cm-1和5.0×104 L·mol-1·cm-1;阿奇霉素与氯冉酸的反应在丙酮介质中进行,形成的络合物在530 nm处有吸收峰,表观摩尔吸光系数2.4×103 L·mol-1·cm-1。用摩尔比法和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测得荷移络合物中阿奇霉素与配体的摩尔比均为1∶2。用以上两种方法测定了阿奇霉素片剂中阿奇霉素的含量,相对标准偏差为1.0%~1.4%(n=6),回收率为97%以上,与标准方法比较结果准确。  相似文献   

5.
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20(S)-原人参三醇(PPT)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PPT对BSA荧光的猝灭类型为静态猝灭。在温度为298,308,318 K时的结合常数分别是0.926 3×103,0.618 2×103,0.414 4×103 L·mol-1,结合位点均接近于1。PPT与BSA结合过程中主要的驱动力为氢键和范德华力。与PPT结合后,BSA分子中色氨酸残基部位的结构变得更加紧密。依据Fster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理论得出PPT与BSA的结合距离r为2.62 nm,能量转移效率E为0.32。  相似文献   

6.
用分光光度法研究吖啶橙与肝素钠的结合反应,吖啶橙主要以静电作用的方式与肝素钠发生相互作用。在pH 2.0的Britton-Robinson(B-R)缓冲溶液中,吖啶橙在478和492 nm处有特征吸收峰,当加入肝素钠后,492 nm处的吸光度值强度降低且在453 nm处出现了一个新的吸收峰,说明两者之间发生了较强的相互作用形成了一种新的复合物,利用摩尔比法求解两者的结合比为1∶3。在最佳条件下,吸光度值的降低与肝素钠的浓度在3.0~15.0 mg·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599×105 L·mol-1·cm-1,检测限(3σ)为0.236 mg·L-1。该方法简单、快速,应用于肝素钠注射液效价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卟啉类化合物血卟啉与左旋多巴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 在模拟人体生理条件下(pH 7.4),随着体系中血卟啉浓度的增大,左旋多巴的荧光强度逐渐猝灭,荧光发射峰发生轻微蓝移,并有等发射点出现,表明卟啉与左旋多巴发生了作用,且形成了新的配合物。根据Stern-Volmer方程,求得了不同温度时两者的结合常数、相关系数及热力学常数,实验结果表明血卟啉HP对左旋多巴荧光猝灭速率常数Kq值均大于2.0×1010 L·mol-1·s-1,证实了血卟啉与左旋多巴的结合反应为静态猝灭反应,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结合反应常数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在25 ℃时,ΔG=-26.58 kJ·mol-1;ΔS=138.7 J·K-1;ΔH=14.71 kJ·mol-1。  相似文献   

8.
小檗碱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利用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技术研究了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与人血清白蛋白(HSA)的相互作用机制。利用荧光猝灭反应测得它们之间结合常数K=1.168×105 L·mol-1,结合位点数n=5.26。依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制,测得供体-受体间结合距离R=3.44 nm和能量转移效率E=0.303。认为小檗碱在HSA的位置阻断了酪氨酸残基与色氨酸残基之间的能量转移,并使它们的荧光猝灭,并与色氨酸结合生成了较弱的荧光发光体。  相似文献   

9.
对磺酸基苯基亚甲基若丹宁固相萃取光度法测定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研究了对磺酸基苯基亚甲基若丹宁(SBDR)与银的显色反应,在pH为2.6的柠檬酸-氢氧化钠缓冲介质中,吐温-80存在下, SBDR与银反应生成2∶1稳定络合物,该络合物可用Waters Porapak Sep-Park固相萃取小柱富集,用乙醇(含5%乙酸)溶液洗脱后用光度法测定,在乙醇介质中λmax=520 nm,摩尔吸光吸数ε=7.53×104 L·mol-1·cm-1。银含量在0~1.2 μg·(25 mL)-1内符合比尔定律,方法用于环境水样中银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
合成表征了化合物紫红素-18-酰亚胺。用荧光光谱法、分光光度法研究了水溶液中紫红素-18-酰亚胺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结合反应。实验表明紫红素-18-酰亚胺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结合作用为单一的静态猝灭过程。在水溶液中紫红素-18-酰亚胺与蛋白质以摩尔比1∶1牢固结合,其结合常数k=5.386×105 L·mol-1。根据F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机理,求算了给体(BSA)与受体(RPA)间距离r=3.54 nm能量转移效率E=0.26。  相似文献   

11.
12.
采用UV光谱法 ,发现在pH 7~ 8的缓冲溶液中 ,脱氧核糖核酸 (DNA)与 3 氨基 6 二甲氨基 2 甲基吩嗪盐酸盐 (ZR)相互作用 ,生成红色配合物 ,此配合物的最大吸收峰为 5 2 0nm。反应前后的吸收光谱变化明显 ,配合物的吸收峰值红移 70nm。测得该配合物的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 =1 5× 10 6mol-1·L·cm-1;最大结合数n =30 3。研究了体系的酸度、温度、时间等基本反应条件。离子强度的改变对体系的吸光度有明显的影响。实验研究了生物大分子与小分子探针的结合模式 ,认为该反应基本符合Scatchard模型。  相似文献   

13.
在聚乙二醇-2000(PEG)-硫酸铵-食用色素双水相体系中,研究了PEG相中食用色素与蛋白质复合物光谱行为。实验了溶液酸度,盐浓度,PEG用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共存物质等对体系测定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H 8的缓冲溶液条件下,樱桃红(BS)与人血清白蛋白(HSA)复合物的最大吸收在541 nm处,比单纯樱桃红红移13 nm,复合物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9.4×104 L·mol-1·cm-1,用摩尔比法求得最大结合数为40,蛋白质浓度在0~21.07 mg·L-1范围内具有线性关系。用加入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方法,探讨了食用色素樱桃红与蛋白质之间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4.
采用UV-Vis光谱法,研究在pH 4.2的H3PO4-KH2PO4缓冲溶液中血红蛋白(Hb)与铜(Ⅱ)-茜素红S(ARS)络合物的反应。结果表明:Hb与Cu(Ⅱ)-ARS络合物相互作用形成红色的离子缔合复合物,该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为537 nm。在此波长下测得复合物的组成为nHbnCu(Ⅱ)nARS=1∶4∶8,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1.52×105 L·mol-1·cm-1,Hb浓度在1.0×10-7~2.0×10-6 mol·L-1范围内与吸光度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A=0.026 9+151 675(mol·L-1),相关系数r=0.997 2。考察了溶液酸度、试剂用量、反应时间与温度、离子强度、表面活性剂等因素对Hb-Cu(Ⅱ)-ARS复合物形成的影响,并对反应机理做了初步探讨,发现Hb与Cu(Ⅱ)-ARS络合物之间主要以静电引力相结合。进一步考察了常见氨基酸及金属离子对Hb-Cu(Ⅱ)-ARS复合物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协同显色反应测定粮食中铝(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pH6.5醋酸铵-醋酸缓冲液中,在OP存在下,铝(Ⅲ)和邻苯二酚紫与罗丹明6G形成紫红色离子缔合物。最大吸收波长λm ax = 580 nm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 6.8×104 L·m ol- 1 ·cm - 1 。铝(Ⅲ)在0~7 μg/25 m 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本法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用于粮食中微量铝(Ⅲ)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表面活性剂存在下,锗与2,4二氯苯基荧光酮(2,4DClPF)的显色条件,在18~25mol·L-1硫酸介质中,锗与2,4DClPF、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MAB)形成有色三元胶束络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为516nm,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为138×105L·mol-1·cm-1。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125μg·25mL-1,回收率为103%~106%,相对标准偏差为11%~17%。所拟方法用于煤样中微量锗的测定,结果较满意。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 2 羟基 5 磺酸基苯基重氮氨基偶氮苯 (HSDAA)与汞 (Ⅱ )的显色反应。在TritonX 10 0存在下 ,于pH 10 30的硼砂 氢氧化钠缓冲溶液中 ,汞 (Ⅱ )与试剂形成 1∶2的稳定橙红色配合物 ,其最大吸收波长位于 5 19nm处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 1 6 7× 10 5L·mol- 1 ·cm- 1 。汞 (Ⅱ )在 0~ 6 0 0 μg·L- 1 之间符合朗伯 比尔定律。该法直接应用于水样中痕量汞的测定。  相似文献   

18.
在pH 5.0 的NaAc-HAc缓冲溶液中, PVA 存在时, 锡和邻苯二酚紫(PV) 与罗丹明B(RhB) 生成离子缔合物, 其组成为Sn∶PV∶RhB= 1∶2∶4。缔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为560 nm , 表观摩尔吸光系数ε=1.18×105 L·m ol- 1 ·cm - 1 。锡量在0~15 μg/25m 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拟定方法已用于某些样品中微量锡的测定, 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19.
Y Liu  D Wu  J Li  R Ga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9,19(5):694-696
In weak acid medium (pH 6.20), Fe(III) and Mo(VI) can form colored complexes with pyrocatechol and quantitatively adsorbed on 717 strong base anion exchange resin. The apparent molar absorption coefficients of resin phase are epsilon = 4.1 x 10(4) L/(mol x cm) at 520 nm for Fe(III) and epsilon = 9.0 x 10(4) L/(mol x cm) at 400 nm for Mo(VI). Beer's law is obeyed for Fe (III) and Mo(VI) in the range of 0-2.2 mg x L(-1) and 0-1.6 mg x L(-1). The method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determination of trace Fe(III) and Mo(VI) in ground water.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 are 3.3% and 3.2%,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