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个能量分级利用的复合制冷循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蒸汽压缩式循环和蒸汽型、直燃型吸收循环是目前应用最广的制冷循环。压缩式循环的能效比一般为2.5-4.5,其折算后的一次能源利用率大概为0.9~1.5。吸收循环直接由热驱动,其能效比一般在0.7~1.2左右。直燃型吸收循环由于高压发生器炉膛与溶液...  相似文献   

2.
氨吸收式串联型动力/制冷复合循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采用氨水混合工质的动力/制冷复合循环,该循环以中低温工业余热或燃气轮机排气为热源,将动力、制冷子循环采用串联方式连接,基础循环工质为氨质量浓度为0.27的氨水溶液,热源为365℃/104.3 kPa 的热空气,透平进气参数为350℃/3750 kPa,,以热效率η1、(火用)效率η2作为评价准则,模拟计算表明本循环的热效率η1 为17.8%,炯效率η2为45%,通过与其它有代表性的分供系统及联供系统进行热力性能方面的比较,表明本循环η1、η2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3.
对带双气体冷却器的双级压缩/喷射制冷(TETG)循环和带中间冷却器的双级压缩/喷射制冷(TEIC)循环建立了热力学模型,比较分析了两种循环的高压级气体冷却器压力、中间压力、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蒸发温度和喷射系数对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指定的工况下,TEIC循环的COP极大值比单级压缩/喷射制冷(TE)循环高16%,TETG循环的COP极大值比TE循环高9.5%;TEIC循环的喷射系数高于TETG循环和TE循环;气体冷却器出口温度升高会导致两双级循环的最优高压级气体冷却器压力增大。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新型冰箱压缩/喷射混合制冷循环,该循环相对冰箱传统的简单制冷循环改动较小,只引入了一个冰箱用喷射器,易于实现。针对此循环进行了理论分析和计算,结果表明,混合循环与简单循环相比:制冷系数增加6%—12%,容积制冷量增加10%—18%,尤其对于大冷藏室的双温和多温冰箱节能效果更好。进而论述了喷射器喷嘴的临界截面直径和出口截面直径的设计与制冷量和制冷设计工况之间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5.
现有风冷吸收分别对传热与传质加以强化,绝热吸收有助于实现吸收器小型化,但存在溶液再循环量过大和再循环泵能耗大的问题。该文结合喷射器与超声波二者优势,以实现太阳能吸收式制冷机小型风冷化、高效化为目标,提出一种基于喷射器-超声波的绝热吸收制冷循环,以期利用喷射器回收溶液节流损失并提高吸收器压力,减少再循环倍率,利用超声波在绝热吸收器内的真空雾化增大吸收传质过程空间和时间,增强吸收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菲 《低温与超导》2012,(11):65-69
建立了蒸气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稳定运行时两相喷射器的热力学模型,以常压沸点相差较大的制冷剂为工质,比较了两相喷射器引射室压降最优范围的差异,并在同一工况下,研究了不同工质压缩/喷射制冷循环的性能。结果表明:喷射器引射室压降存在最佳范围使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性能接近最优值;在相同工况下不同制冷工质这个最佳范围不相同;在同一工况下,当采用压缩/喷射制冷循环时,不同工质的循环性能系数和单位容积制冷能力相比基本循环均增强了。研究结果为压缩/喷射制冷循环制冷工质的选择及两相喷射器结构的优化设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自复叠制冷循环具有获得制冷温度低优点,但其完全消耗的是高品位电能或机械能;喷射制冷具有利用低品位低温热源(60~100℃)制取冷量、且制冷温度较高时制冷效率高等优点,但难以获得较低制冷温度。因此,为了实现低品位热在低温冷冻领域高效利用并节省高品位电能,本文提出一种由低品位低温热源与电能联合驱动的混合工质喷射/压缩复合制冷循环。建立组成新循环各部件热力学数学模型,分析喷射器压缩比和压缩机压缩比对复合式制冷循环的热性能系数和机械性能系数影响,并与传统的自复叠制冷循环特性进行比较分析。研究表明,低品位热源与电能联合驱动喷射/压缩复合制冷循环较传统I刍复叠制冷循环可显著提高制冷效率并获得更低制冷温度。  相似文献   

8.
新型氨吸收式动力/制冷复合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7  
在Kalina循环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个改进的吸收式动力/制冷复合循环,在logp-T图上分析了该循环的热力学原理,基于综合热效率η和(火用)效率ψ两个评价指标,通过模拟计算,研究了新循环的热力学原理和能量特性,发现新循环与Kalina循环的η分别为19.50%和14.54%,新循环比Kalina循环提高34.10%;两个循环的ψ分别为31.60%和31.19%。本文还研究了新循环的精馏塔进料浓度、透平出口压力对η和ψ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太阳能溴化锂吸收式制冷循环的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单效溴化锂吸收制冷循环受太阳能热源温度较低的限制,需要采用适当的辅助手段.本文对增压辅助型太阳能溴冷机循环流程提出了在冷凝器前加装隔离阀的改进方案,该方案可降低发生压力,以充分利用低温热源,并可有效回收压缩功.通过计算分析了改进循环的热力系数COP与热源温度和循环溶液质量分数差的关系.给出了在不同的热源温度下对应的最佳发生压力的调整范围.  相似文献   

10.
吸收制冷循环极限制冷温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吸收制冷循环的极限制冷温度概念,以自行复叠吸收制冷(ACAR)循环为例分析了多种因素对极限制冷温度和COP等性能参数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制冷剂的配比是影响ACAR循环极限制冷温度等性能的关键因索,为此计算得到了理沦最佳制冷剂配比。同时,分析了传统吸收制冷循环的特性,并在相同条件下和ACAR循环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ACAR循环可以获得低得多的制冷温度,具有高得多的COP,用于深度冷冻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11.
从热力学观点讨论了工作温度对于制冷循环系统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与循环时间有关的温度效率和熵产数。对于一个相对较短的循环时间,吸收/解吸收热量转换器的温度效率在200秒后可以达到92%。熵产数Ns由在一个循环系统内生成的不可逆性参数和热量转换器流体有效性参数之间的比率决定。结果显示,在使用一个30℃冷源的情况下高级吸收式循环系统的熵产数Ns在热水温度是45℃至55℃之间时是相对较小的,而对于传统循环,在使用相同冷源温度的情况下,热水温度在65℃到75℃之间时,Ns是相对较小的。  相似文献   

12.
A finite-time endoreversible heat-driven absorption refrigerator is modeled thermodynamically in this paper. The refrigerator uses low-temperature waste heat directly to provide a cooling effect. The maximum cooling capacity delivered by the absorption system is analyzed.  相似文献   

13.
吸收式制冷用氨-硝酸锂工质对及循环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氨-硝酸锂作为新型吸收式制冷工质对有很多突出优点,但有关其热物理性质及循环系统的研究资料比较少。文中详细介绍了氨-硝酸锂吸收式制冷工质对的特点、热力学性质以及目前国内外对此工质对的研究进展,并提出利用此工质对的一种吸收压缩混合循环系统。利用此系统,可将总效率提高10%,具有较好的经济性。  相似文献   

14.
何弦  何济洲  肖宇玲 《物理学报》2012,61(15):150302-150302
本文提出以两个qubit量子纠缠系统为工质的四能级制冷循环模型, 基于量子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纠缠概念, 分析了在循环中系统与外界交换的热量、输入功、制冷系数等热力学参数与量子纠缠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 制冷系数等高线图是环状曲线, 随纠缠比r增加而非单调变化; 当相互作用常数J比较小时, 量子制冷机运行区间在c1>c2, 当增加J值时, 制冷机运行区间在c1>c2c1<c2两个区域; 最大制冷系数εmaxJ值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5.
磁制冷研究现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能源紧缺、全球气温上升、环境影响日趋严重的背景下,磁制冷作为一项高新绿色制冷技术,其发展前景为各国所看好。文中简要介绍了有关磁制冷样机的研究现状、磁制冷原理、磁制冷循环、磁制冷的关键技术,以及磁制冷的应用,并对磁制冷的趋势作出展望。  相似文献   

16.
17.
介绍了一种斯特林回热式制冷效应和主动式磁制冷效应耦合的新型制冷循环。循环采用的回热填料钆既是磁制冷循环的磁热材料又是斯特林制冷的回热材料。通过斯特林回热式制冷循环和磁制冷效应的正面耦合叠加获得更优良的制冷效果。同时介绍了一种磁制冷回热器的数值计算模型,本模型是基于控制容积法计算的一维交变流动模型,并对常规回热器内填料能量控制方程进行了修正,考虑了磁性材料磁热效应的影响,添加内热源项。论文计算分析了系统相位角、压力和频率的变化对制冷性能的影响。文中给出的部分模拟结果对后续实验台的改造有一定的借鉴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Molecular physics》2012,110(11-12):1305-1316
The present study concerns the cycle performance modelling of a particular configuration of an absorption refrigeration machine based on phase separation as well as development of a strategy for computer aided design of absorbents. The model uses predictive methods based on the group contribution concept for the computation of the thermodynamic phase equilibria involved such as liquid–liquid and vapour–liquid as well as enthalpy–concentration diagrams. The proposed absorbents computer-aided design strategy is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of a number of structural group combinations obtained from a selected set of functional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chemistry laws. The model was tested on four different absorbent–refrigerant pairs reported in the literature, namely (benzyl ethyl amine–glycerol), (water–hexanoic acid), (water–2-hexanone) and (water–ethyl propionate) as well as on pairs where the absorbent compound is generated by the proposed absorbent design strategy and the refrigerant is wa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quite good values of the coefficient of performance (COP) can be obtained, indicating that this cycle configuration is promising and energetically efficient, mainly due to hardware savings, i.e. absence of condenser. However, other working fluid combinations have to be tested using the proposed mode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