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根据壮族民间叙事长诗改编的六场壮剧《彩虹》在艺术上的探索表现为意蕴的开掘、情节和人物的增减、表现手法的继承和创新等方面。它在壮剧发展史上的意义不容忽视。总结和剖析它在艺术创造中的经验,对后来者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2.
寻找自我这个话题一直是个永恒的话题,为人们广泛关注,随着时代变迁.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容易迷失自我,更有越要去探索真实的自我.尤其是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转折期,青少年彷徨在童年和成年人之间,对自我更加缺乏明确的了解和定义.这个时期如果缺乏成人正确的引导和关注,他们将会经历对找自我的危机.美国作家塞林格的著作<麦田的守望者>就真实描绘了青少年霍尔德寻找自我的痛苦历程.  相似文献   

3.
《诗经》是我国诗歌的源头,也是我国修辞的重要的源头,体现了先民的智慧和艺术创造力.本文采用了修辞和艺术结合的视角,从“赋的修辞艺术”等6个方面进行论析,以见《诗经》修辞的成熟程度及对后代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作为乡村荒野想象的滥觞,20世纪30年代萧红《生死场》从形而下和形而上两个层面揭示了这一文学景观何以生成,即物质的匮乏与意义的流失。其后很长时间这一乡村想象方式鲜有承继,直到20世纪80年代在一些作家笔下重新得以彰显。值得注意的是,自新世纪之交以至当下,乡村权力的黑暗运作,是导致乡村荒野化的内在根源。李佩甫长篇小说《羊的门》着力呈现了乡村"当家人"在急剧膨胀的权力欲望支配下,对村民进行精神奴役甚至暴力压制的情形,典型揭示乡村荒野景观生成的全新维度。  相似文献   

5.
《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将女性叙事置于农村经济变革的宏大背景,反映了乡村女性解放的社会境遇。与穿梭于都市,揭密中上层女性命运的“个人化写作”不同,作者的女性视角不是床第之间的欲望比值,而是社会文化场域的命运思考。女性话语淡出身体体验,文学表述弥漫着诗意,赏心悦目。  相似文献   

6.
赵刚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11,13(2):101-104,109
《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和《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是1940年由西北工作委员会拟定并经中央书记处批准的。两个《提纲》是党的民族工作创新性实践的成果,其在民族问题上各项具体工作的规定,指明了党的民族工作的方向。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民族工作是少数民族革命胜利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7.
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是美国文学史上最有影响力的作品之一,本文就《喧哗与骚动》的主题思想及其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评论。  相似文献   

8.
许建平先生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了《金瓶梅》前八十回和后二十回(或至少第一百回)不是同一作者的问题:一是"参将"在文中的出现;二是前八十回和后二十回中清河的地理位置问题;三是第一百回的回末词。笔者针对于此进行研究商榷,提出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孙惠芬小说《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的分析指出,在中国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进程中,城市以其优越的社会条件傲视乡村的贫瘠与闭塞,农民面对城市,实际上也就注定要面对一种强势文化。怨恨与羡慕这两种情感相互交织,相互扭结与共生。并将农民面对城市强势文化的这种体验,称为“怨羡情结”,认为它是中国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一种典型的现代性体验。《歇马山庄的两个女人》真实地展现了这种心灵体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