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51年,核物理学家艾·马·麦克米伦和核化学家格·狄·西博格一起,由于在超铀元素方面的卓越发现而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金。一 西博格生平简介格楞·狄奥多尔·西博格(Glenn Theodore Seaborg)于1912年4月19日生于美国密执安州北部矿山城伊什佩明的一个瑞典移民家里。  相似文献   

2.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原子能的德国科学家们试图利用在铀中制造链式反应产生电能。沃纳海森堡(WernerHeisenberg)希望这项成就将会对同盟国产生压力,如果德国在战争中失利。为了在天然铀中获得链式反应,需要利用减速剂减慢由于裂变产生的中子。这在当时广为人知。两种减速剂被认为可以利用:碳或重水。德国主要的实验核物理学家沃尔特·博特(WalterBothe)做了决定性的实验并获得结论:碳在石墨结构的形式不能工作。在美国,恩里科·费米(EnricoFermi)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结论是:石墨不适合于利用。他怀疑问题出在石墨中有杂质。  相似文献   

3.
 他,享有美国“氢弹之父”美誉他,因陷害“原子弹之父”遭唾骂他,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传奇人物。2003年9月9日,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爱德华·特勒去世,享年95岁。“氢弹之父”出生在犹太家庭据美联社报道,半个多世纪来对美国防御政策产生重大影响、被誉为美国“氢弹之父”的美国著名核物理学家爱德华·特勒(EdwardTeller)因脑中风,于2003年9月9日在加利福尼亚州斯坦福的家中去世,享年95岁。爱德华·特勒于1908年1月15日出生于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的一个犹太家庭,父亲是一名律师,母亲是钢琴家。  相似文献   

4.
 居里夫人由于对放射学的研究工作,例如镭的发现而举世闻名,但是她与工业界的广泛合作却鲜为人知。1898年12月28日,皮埃尔·居里(PierreCurie)、玛丽·斯卡罗多夫斯卡---居里(MarieSklodovskaCurie)和古斯塔夫·贝蒙特(GustaveB啨mont)在法国科学院院刊《论文汇编》上发表了题为《论沥青铀矿中的一种新的强放射性物质》的论文,他们在文中宣布发现了一种具有惊人特性的新元素---镭。  相似文献   

5.
 恒星在漫长的一生中通过其内部的核聚变放出能量,普遍认为恒星内部是碳和较重元素的诞生地。以这种方式生成的最重元素是铁和镍,一般认为更重的元素是通过慢中子俘获反应(s-过程)和/或快中子俘获反应(r-过程)生成的。尽管对这些核合成机制已经有了一段时间的了解,但是一些元素的丰度仍有未解之谜。瑞士巴塞尔大学(UniversitatBasel)的卡拉·弗勒利希(Car-laFrhlich)和达姆施塔特市(Darmstadt)德国重离子研究所(Gesellschaftf櫣rSchwerionenforschung,GSI)的加百利·马丁斯-潘内多(GabrielMart姫nez-Pinedo)与同事们提出  相似文献   

6.
本文详细介绍了101-109号超铀元素原子的合成经过及1994年底国际纯粹和应用化学协会无机化学命名委员会对它们的定名;文章首先指出了新超铀元素制备的困难,并就101号元素的合成简介了对新元素进行化学鉴定的离子交换色谱法;其次就102、103号元素合成中的苏美分歧作了专门叙述;然后简述合成104-106号元素苏美两家的工作、合成107-109号元素的德国人工作;至于110、111、112号元素,仅  相似文献   

7.
<正>经过国际纯粹与应用物理联合会与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所任命的联合工作组的检验,在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发现的114号元素与116号元素于2011年得到最终确认。按照传统,发现者对这两个新元素的名称提出了建议。2012年5月,该建议得到了采纳,见Pure Appl.Chem.,2012年第84卷第7期第1669—1672页。2012年10月24日,在俄罗斯科学院举行了两种新元素的命名仪式。  相似文献   

8.
利奥·西拉德是美国核物理学家、生物物理学家.1898年2月11日出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他喜欢发明并在许多国家获得发明专利,仅在德国就获得了31项专利.其中很多是与爱因斯坦合作的。但是西拉德的众多发明都没有得到进一步的研制.西拉德是一个思想家.他喜欢留给其他人完成他的想法.下面介绍西拉德的一些发明和在核科学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2011 年10 月4 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将本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三位天体物理学家--索尔·珀尔马特(Saul Perlmutter)、布赖恩·施密特(Brian P.Schmidt)和亚当·里斯(Adam G. Riess),以表彰他们通过观测遥远的超新星(代表了恒星演化到晚期的一种爆炸事件)而发现了宇宙在加速膨胀的这一卓越成果。  相似文献   

10.
《现代物理知识》2000,12(6):28-28
据《科学时报》报道俄罗斯科学家最近合成第166号化学元素,这项成果又填补了门捷列夫元素周期表上一个空白. 据国际文传电讯社报道,第166号化学元素是设在莫斯科郊区的杜布纳核联合研究所的科学家合成的.该研究所所长弗拉基米尔·卡德舍夫斯基近日向媒体宣布说,新元素是7月19日在加速器上获得的,它存在了千分之50秒的时间.为了得到对该元素的确认和国际纯粹及应用化学协会对其进行命名,这一过程约需两年的时间. 俄杜布纳的科学家曾于1999年1月在核反应实验室合成出第 114号元素,并使其存在时间达到30秒.门…  相似文献   

11.
 威利鲍德·詹特切克(WillibaldJentschke),是位于汉堡附近的德国粒子物理实验室DESY的创立者,欧洲核研究组织(CERN)的前负责人,他过完90岁生日之后,于2002年3月11日逝世。詹特切克1911年生于维也纳,24岁获得核物理学博士学位,他在维也纳一直工作到1951年,然后他到了伊利诺斯州的恩巴拉大学,任回旋加速器实验室的负责人。1955年,当汉堡大学让詹特切克负责实验物理学研究时,他申请基金在德国建立现代的核物理研究设施。  相似文献   

12.
伦琴     
物理学家伦琴(Rontgen(Roentgen),WilhelmKonrad),1945年3月27日生于德国莱因省贝尔吉施的伦内普(Lennep,即现在的雷姆沙伊德);1923年2月10日死于德国慕尼黑· 伦琴是伦内普地方的一个棉布制造商兼批发商的独生子,他的母亲出生在荷兰。当伦琴三岁时,他的父母移居荷兰的阿普尔多  相似文献   

13.
 2004年10月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4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卡夫利理论物理研究所的戴维·格罗斯(DavidJ.Gross)、加州理工学院的戴维·波利策(H.DavisPolitzer)和麻省理工学院的弗兰克·维尔切克(FrankWilczek),以表彰他们发现了粒子强相互作用的理论中的“渐近自由”行为。  相似文献   

14.
 脉冲星和中子星1967年,英国剑桥大学的天文学家安东尼·休伊什(Antony Hewish)和他的一位年轻女研究生乔斯林·贝尔(Jocelyn Bell)一起,用他们的射电望远镜偶然记录到一种来自某个天体的射电脉冲信号。  相似文献   

15.
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瑞典皇家科学院10月13日发布的消息,瑞典皇家科学院已决定把1998年诺贝尔物理奖授予三位在美国任教的科学家:斯坦福大学的美国人罗伯特·劳克林教授、哥伦比亚大学的德国人霍斯特·施特默教授和普林斯顿大学的美籍华人崔琦教授.这三位研究者是由于他们发现强磁场中共同相互作用的电子能形成具有分数电子电荷的新型“粒子”而获此奖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导了合成109号元素的实验。用能量为4.95,5.05和5.15MeV/u 的~(58)Fe 束轰击~(209)Bi 靶,研究了全熔合产物衰变模式的特性。总辐照剂量为7×10~(17)粒子。所用的实验方法是:用静电场速度过滤器在飞行过程中分离向前方向成峰的反应产物,经过飞行时间装置后注入到位置灵敏固态探测器中,测量其动能,估算出质量、入射的时间和位置。以所有的出射粒子的能量和时间来记录很有限的反应产物发生级联α粒子和(或)自发裂变的继发衰变。在5.15 MeV/u 时的一个特别的衰变过程是:在5ms 和22ms 先分别发射两个α粒子,最后,在13s 后发生自发裂变。第一个α粒子的动能为11.10±0.04MeV。对各种可能的解释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例如纯属偶然的信号相关,转移反应产物的衰变和从能量上看允许的余核蒸发等。最后表明质量数为266的109号元素的同位素、即全熔合后的单中子蒸发道、从统计的观点看是最好的指定。本文同时也讨论了合成新元素的前景。  相似文献   

17.
1 B.Kadkhodayan等发现~(253)Md据本刊记者叶云秀报道,LBL的B.Kadkhodayan等人于1991年2月,在88英寸的回旋加速器上,通过~(243)Am(~(13)C,3n)反应,发现了~(253)Md,并测得其半衰期为~6分钟,产生截面为50nb量级.核物理学家认为:自1955年由LawrenceBerkelly实验室的A.Ghiorso等人发现101元素以来,它所有的同位素,从~(247)Md到~(260)Md都被发现,只有~(253)Md例外.因此,发现~(253)Md成为学者感兴趣的话  相似文献   

18.
 1954年诺贝尔物理奖的一半授予了M·玻恩,以表彰他对量子力学的基础研究,特别是他对波函数所作的统计解释。麦克斯·玻恩(MaxBorn)1882年12月生于德国的布雷斯劳,1970年1月逝世于哥廷根。在这位世界著名物理大师的成长过程中,许多事件对我们今天仍极有启示,他的科学思想有待我们深入研究。特殊的求学过程玻恩的父亲是布雷斯劳大学医学教授,教授解剖学,母亲是一个工厂主的女儿,这是一个犹太家庭。玻恩从小体弱多病,因此较一般人晚些迈入校门。上学前同姐姐一起由家庭教师指导学习。  相似文献   

19.
 霍耳效应是1879年美国物理学家霍耳研究载流导体在磁场中导电的性质时发现的一种电磁效应.他在长方形导体薄片上通以电流,沿电流的垂直方向加磁场(如图1),发现在与电流和磁场两者垂直的两侧面产生了电位差.后来这个效应广泛应用于半导体研究.一百年过去了.1980年一种新的霍耳效应又被发现.这就是德国物理学家冯·克利青从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OSFET)发现的量子霍耳效应.  相似文献   

20.
斯特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I.Estermann 奥托·斯特恩(Otto Stern)1888年 2月 17日生于德国上西里西亚索赫罗[Sohrau,UpperSilesia(现波兰Zory)];1969年8月17日死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伯克莱,物理学家. 奥托·斯特恩父名奥斯卡·斯特恩,母名尤根奈·罗森德鲁,是五个孩子(两个男孩、三个女孩)中最大的一个.在学龄前他全家迁到布雷斯劳[Breslau,现波兰弗罗茨瓦夫(Wroc-law)].在那里的约翰内斯预科学校,斯特恩受了初等和中等教育.1906年毕业后,他在弗赖堡(Freiburg)大学的布里斯库(Breisgau)、慕尼黑和布雷斯劳各地分校继续学习,于1912年获得该校物理化学方面的博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