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5-175
张孝骞,湖南省长沙市人。1914年入湖南湘雅医学院,1921年毕业并留校任教。1923年去北京协和医院工作。1926年去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医学院留学,次年回国,在协和医院内科创建临床消化专业组。1932年再度玄美,在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进修,专攻胃消化功能,研究成果引起广泛关注。抗日战争爆发后,回湘雅医学院,任院长等职,主持内迁贵阳、重庆。1946年应美国国务院邀请去美讲学,1948年任协和医院内科教授兼主任。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8
黄炎培,字任之,别号抱一,江苏省川沙县(今属上海市)人。1899年中秀才,1901年入南洋公学,选读外文科,受之于中文总教习蔡元培。次年中乡试举人。1903年返乡兴办小学堂。1906年在川沙创办浦东中学,1912年任江苏省教育司司长,教育会副会长。1914年卸职后,周游全国及美、日、东南亚各国,考查教育,从事教育改革的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3.
江苏无锡人,1945年3月19日生,加速器物理及应用专家。1967年8月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毕业后到解放军丹阳湖农场劳动锻炼,1970年3月分配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一所工作,先后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1993年聘任为研究员。1990年1月~1991年8月,赴美国马里兰大学做访问学者,  相似文献   

4.
《物理学进展》2006,26(3):I0010-I0010
王业宁,1926年10月出生,安徽六安县人。1945—1949年就读于中央大学物理系,1950年至今在南京大学工作。1981年被批准为博士生导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曾任第八~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6
佩林1897年获得博士学位。1910年,被任命为巴黎大学的物理化学教授,在这里工作了30年,1926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895年,佩林证明,当阴极射线到达一个圆筒上时会给圆筒带来大量的负电荷,从而证明阴极射线是由带负电的物质组成的,因此必然是粒子而不是波。紧接着,汤姆孙测定了这种粒子的质量,比原子小得多。  相似文献   

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1-171
杨利伟,辽宁省绥中县人,1983年入伍,1987年毕业于空军第8飞行学院,安全飞行1350小时,任一级飞行员,1996年任航天员。2004年成功执行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任务。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79
华罗庚,浙江省金坛县人。1929年任金坛县立中学庶务会计,开始在上海《科学》杂志上发表数学论文。1931年被熊庆来教授发现并推荐到清华大学工作。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研究深造两年。1938年任昆明西南联大教授。1946年后任美国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伊利诺大学教授。1950年1月回国,历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所长、应用数学所所长、数理化学部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科技大学副校长。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27
他曾在瑞士的苏黎世和德国的柏林受教育,并于1934年在柏林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布劳恩少年时期博览了科幻小说,从而对火箭产生了兴趣。1930年,他参加了德国科学爱好者小组,他们进行了各种火箭的试验。1932年,德国军队接管了火箭试验计划。次年,希特勒上台,并于1936年着手建造火箭研究中心。1940年,布劳恩参加了纳粹党。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70
熊庆来,字迪之,云南省弥勒县人。1909年考入云南省高等学堂本科。1913年留学比利时包芒学院。1915年至1920年先后在巴黎大学、马赛大学、蒙柏里大学学习,获理科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南京东南大学和清华大学数学系教授、主任。1931年至1933年在巴黎专攻函数论,获理科博士学位。1937年至1949年任云南大学校长。1957年任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  相似文献   

10.
王正行 《物理》2006,35(3):256-258
孙佶(1921年3月-1997年6月),辽宁沈阳人。1947年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毕业.1947-1948年在南开大学物理系,1948-1952年在清华大学物理系,1952年到北京大学物理系,1955年参与筹建物理研究宣(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的前身),曾任技术物理系教授,原子核理论教研室主任和系学术委员会主任.  相似文献   

11.
我发明“二笔字输入法”杨桂复(广西玉林师专)作者简介杨桂复,男,广西玉林市人,汉族,1937年生。61年毕业于桂林工学院物探专业,同年分配到贵州工学院任教,78年晋升讲师,曾任教研室副主任。85年4月调回广西玉林师专物理系任教。92年发明“二笔字输人...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0-120
奥本海默是犹太人,很早就显示出过人的智慧。1922年进入哈佛大学,3年后他以空前优秀的成绩毕业。他到英国读研究生。1927年,在格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他证明质子并不是狄拉克嗽的“反电子”,从而为安德森两年后发现真正的“反电子”——正电子铺平了道路。1943年,他受任领导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在那里,第一颗原子弹被设计和制造出来,并在附近爆炸成功。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89
库尔恰托夫1923年毕业于克里米亚大学,1923年起在列宁格勒理工学院任教。1933年,他对原子核物理发生兴趣,1938年被任命为该学院的原子核物理实验室主任。前苏联充分认识到哈恩有关原子核裂变这一发现的潜在意义。1943年,库尔恰托夫到莫斯科领导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46年圣诞节前夕,前苏联将第一台自持式反应堆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78
侯德榜,福建省闽侯县(今福州)人,字致本。1911年考入清华学堂。1913年留学美国,后获博士学位。1921年回国后,任塘沽永利碱厂和南京永利硫酸氨厂总工程师兼厂长、永利化学工业公司总经理。1939年试验联合制碱法成功,并把这一方法毫无保留地公之于众,被称为“侯氏制碱法”。1949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并当选为全国政协委员。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70-70
哈雷1673年进入牛津大学。1676年去南大西洋的圣赫勒岛,在那里建立了一个天文台,并测编了南天星表,包含341颗南天恒星的黄道坐标。星表发表后被选为皇家学会会员。哈雷编撰了大量彗星的观测记录,是第一个从事彗星轨道计算的人。1705年发表《彗星天文学论说》一书,阐述了从1337年-1698年观测到的24颗彗星的轨道。他发现1531年、1607年和1682年出现的三颗大彗星,具有十分相似的轨道,由此推断这是同一彗星,每隔75-76年回归一次,并且预言这颗彗星将于1758年底或1759年初再度回归。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7
迈特纳是律师的女儿,就学于维也纳大学,玻尔兹曼阱是她的老师。1906年获得博士学位。为了听普朗克的讲座,她于1907年来到柏林,后来就留居柏林参加哈恩舵的研究工作,达30年之久。她不得不同歧视妇女的荒唐可笑的偏见作斗争。在希特勒政权的最初几年,虽然她是犹太人,只是由于具有奥地利国籍才幸免于难。可是,在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之后,她不得不离开德国。来到斯德哥尔摩,经玻尔髓。介绍同西格班一起工作。她比哈恩更坚信铀裂变的真实性,是她在1939年1月从斯德哥尔摩发出了关于铀裂变的第一份报告。  相似文献   

1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9
范德格拉夫就学于亚拉巴马大学,1922年毕业,获工程师证书,又去巴黎大学学习了几年,曾听过居里夫人讲学;后获得罗兹奖学金,进牛津大学学习,并于192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回美国后,先在普林斯顿工作,1931年到马萨诸塞理工学院工作。他因发明高压静电发生器而出名,第一台仪器于1931年建成(范德格拉夫两年前已经用罐头盒、丝带和小电动机作过实验,确定了它的基本原理)。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28
布里奇曼的科学生涯始终与哈佛大学密切相连。1900年,他从马萨诸塞州牛顿公立学校毕业后,便入哈佛大学学习,在这里先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于1908年获得博士学位,然后便留校任教,1913年被提升为教授,直到1954年退休。布里奇曼早在读博士学位时已经开始研究高压现象。  相似文献   

19.
《光谱实验室》2007,24(1):109
密立根1891年毕业于奥柏林学院。主修希腊语,对物理学仅略感兴趣。然而在毕业之后改变了志向,他在中学教了几年物理,便决定攻读物理学硕士学位,从此深深爱上了这门学科。后来,在浦品等人的指导下,于1895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物理博士学位,是该大学造就出来的第一名博士。他以博士身份赴德国工作,归国之后,1910年被芝加哥大学聘请为教授,在该校与迈克尔孙合作。1906年,密立根开始测定单一电子上的电荷大小。  相似文献   

20.
《光谱实验室》2007,24(1):47
丁肇中的父亲是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一家人曾回故国并定居台湾。1956年,丁肇中也当上了留学生,并且也在密执安大学读书。1962年,他获得该校的博士学位,然后去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67年又到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任职。1974年,丁肇中在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工作时发现了一种粒子J/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