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采用水相沉淀热结晶法制备水滑石(LDHs),研究其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吸附量及LDHs可能存在的结构变化,探讨pH值、初始质量浓度以及偶联剂质量分数对BSA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H值对LDHs吸附BSA的影响最大,在pH值为6.2,BSA初始质量浓度为6.0 g/L时饱和吸附量可达到56.82 mg/g.偶联...  相似文献   

2.
采用喷雾法制备了载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海藻酸钙微球,通过比较微球的平均粒径和包埋率,优化了喷雾法的制备参数,使微球对BSA的包埋率大于60%、载药率达8%以上.释放液中BSA的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Western免疫印迹以及圆二色光谱显示,该制备方法并没有对被包埋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抗原性以及二级结构产生影响.微球中BSA的体外释放曲线表明该给药系统具有pH响应特性,尤其在模拟胃液中,BSA的释放速率最慢、释放量最低,可以保护蛋白类药物免受胃酸等的破坏作用,达到肠部实现控制释放.  相似文献   

3.
交联聚丙烯酸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固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反应性单体丙烯酸、二乙烯苯作为交联剂,在石油醚存在下,在70℃,搅拌速率为800r/min,通过悬浮聚合反应24h制备了具有一定机械强度的固定化酶的多孔载体.探讨了丙烯酸与二乙烯苯以不同物质的量的比进行聚合所得载体的性能.根据不同物质的量的比的载体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量,确定了共聚物的最佳物质的量的比.同时比较了在不同致孔剂存在下合成的载体对牛血清白蛋白吸附量的大小.  相似文献   

4.
采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Fe3+、Cu2+离子对邻氯酚红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两种金属离子分别存在时能增强邻氯酚红对牛血清白蛋白的猝灭作用及二者的结合作用,使体系的猝灭常数、结合常数增大,且Fe3+的影响大于Cu2+.表明金属离子对小分子在生物体内与白蛋白结合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膨化珍珠岩为吸附剂,对牛血清白蛋白的吸附特性进行了研究.在25℃下,当缓冲溶液PH值为5时,吸附能力最强;对吸附等温线进行测定研究,发现其吸附行为基本符合Langmuir模型.研究表明,膨化珍珠岩有可能成为一种理想的固定化酶载体材料.  相似文献   

6.
在pH=2.68的缓冲溶液中,茜素红与牛血清白蛋白发生了相互作用,研究表明:二者主要靠静电作用力结合,且它们的结合符合Pesavento提出的相分配模型.根据相分配模型,推导了有机小分子在蛋白质微相和水相中的分配比D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吸光度A、分配比D、表观结合常数K和热力学参数ΔG、ΔH、ΔS讨论了系列浓度下的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该体系的影响,认为SDS主要通过静电作用力和疏水作用力影响茜素红与BSA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7.
采用荧光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考察了超声照射条件下吡罗昔康(PIR)对牛血清白蛋白(BSA)的损伤作用,探究了PIR浓度和超声时间对该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条件下,BSA的损伤程度随超声作用时间的延长和PIR浓度的增大而增加;进一步对其损伤机制研究发现,超声波可激活PIR产生活性氧,且以羟基自由基为主.该研究对声敏剂的开发及超声协同声敏剂在抗肿瘤、抗菌治疗中创新性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嵌段共聚物聚己内酯-聚乙二醇-聚己内酯的合成和表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聚乙二醇(PEG)为引发剂在辛酸亚锡催化下引发己酸内酯开环聚合,制备PCL(聚己内酯)-PEG-PCL两亲三嵌段共聚物(PECL).采用红外光谱、体积排阻色谱及核磁共振对该共聚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所合成共聚物具有预期结构.采用差热分析和原子力显微镜研究聚合物的微相分离结构;利用动态光散射测定了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生成的纳米聚集体的粒径.  相似文献   

9.
10.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紫杉醇(Taxol)与牛血清白蛋白(Bovine Serum Albumin,简称BSA)的相互作用.在生理条件下(含0.10 mol/L NaCl的Tris-HCl缓冲溶液,pH7.40),以286 nm为激发波长,在288~500 nm波长范围内,测定荧光光谱,BSA有较好的荧光效应,紫杉醇对BSA有荧光猝灭作用.测定了不同温度下紫杉醇与BSA的表观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根据不同温度时结合常数的大小推测紫杉醇对BSA的荧光猝灭类型是静态猝灭.  相似文献   

11.
在模拟动物体生理条件和不同温度下,采用荧光、紫外光谱法研究溴酚蓝(BPB)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反应。用Stern-Volmer和Lineweaver-Burk方程分别处理试验数据,发现BSA与BPB发生反应,生成新的复合物,属于静态荧光猝灭。实验求出反应时复合物的形成常数K_(LB)、热力学参数与结合位点数,证明溴酚蓝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主要为静电作用力。位点竞争实验结果显示BPB与BSA的作用位置主要在BSA的Site I(sub-domainⅡA)位。通过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法,探讨BPB对BSA构象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BPB使色氨酸残基所处微环境的极性减弱、疏水作用增强。本文为探讨BPB的染色机理、毒理效应和生物学效应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2.
利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冬凌草丁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确定冬凌草丁素对BSA荧光的猝灭主要是静态猝灭过程,依据所得结果测得不同温度下冬凌草丁素与BSA的结合常数、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13.
利用荧光及紫外光谱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红霉素对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其猝灭类型主要为静态猝灭.在不同温度下求得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常数K,发现随反应温度上升K值下降.由热力学参数确定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结合作用主要为范德华力.又根据Frster理论,测得了红霉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结合的能量转移效率,相互结合距离和结合位点.进一步证明了该反应是单一静态猝灭过程,阐述了其猝灭机理是通过能量转移产生的.  相似文献   

14.
采用乌氏黏度计测定不同pH条件下牛血清白蛋白(BSA)的黏度,运用Wolf方程描述BSA的黏度变化行为.详细讨论了不同pH条件下BSA的特性黏数(intrinsic viscosity,[η])与其构象的关系,并分析了BSA比特性黏数(specific intrinsic viscosity,{η})的组成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新型的黏度法研究球状蛋白质的构象或溶液性质是科学、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血清白蛋白在哺乳动物体内起着重要的贮存和运输作用,它能与多种内源和外源性物质结合[1].研究药物特别是中药活性组分与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探讨作用机理,为中药的发展与更有效的推广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通过研究各种条件对血清白蛋白的影响,为合理给药提供理论依据[2].本文利用光谱法研究了溶液体系中山奈素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初步探讨了山奈素与牛血清白蛋白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6.
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诺氟沙星(Norfloxacin)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确定了诺氟沙星与牛血清白蛋白的荧光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通过测定和计算不同温度下该结合反应的结合常数和结合位点数,并根据热力学方程求得了结合反应的热力学参数,讨论了两者间的主要作用力类型是范德华力和氢键.同时采用同步荧光技术考察了诺氟沙星对BSA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以聚己内酯二元醇(PCL Diol)、丁二酸酐以及碳酸甘油酯为原料,合成了端基为五元环碳酸酯的聚己内酯功能性大单体(PCL 2GC);以PCL 2GC、己二胺及硅烷偶联剂为原料,研究了反应条件对合成线性聚羟基氨基甲酸酯(PHU)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的影响,以及交联密度和交联方式对PHU/SiO2热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线性PHU的相对分子质量随PCL 2GC浓度和反应温度的升高而先增后减,随反应时间、胺用量的增大而降低;PHU的耐热温度相比于类似结构的传统聚氨酯提高了30~40 ℃,PHU/SiO2交联聚合物的结晶度及热稳定性随交联密度的增大而降低;交联聚合物中无定形SiO2的分布较为均匀.  相似文献   

18.
合成了一种制备过程简单、显示信息方便的有机水凝胶。首先,通过端羟基与异氰酸酯的反应,制备了两端带有碳碳双键的羧基化聚己内酯(PCCL)预聚物;然后,将该预聚物与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BIS)混合,通过自由基聚合于乙醇中制备了PCCL基有机凝胶;最后,利用溶剂置换法实现了有机凝胶与有机水凝胶之间的转变,获得了PCCL基有机水凝胶。通过核磁共振氢谱(1H-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紫外透过率等测试表征了聚合物和有机水凝胶的组成和结构,探究了有机水凝胶在不同溶剂中的光学性质。结果表明,该有机水凝胶在不同的溶剂中表现出明显的透明度变化,在不良溶剂中发生微相分离,在良溶剂中发生溶胀。PCCL基有机水凝胶的设计策略和溶剂响应性有望用于信息存储与显示平台。  相似文献   

19.
在离子液体四氟硼酸1-丁基-3-甲基咪唑(fBrnim]BF4)和NaH2PO4形成的双水相体系中,研究茜素红S(ARS)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生成复合物光谱行为和溶液酸度,盐浓度,离子液体用量,共存物质等对体系复合物测定影响.离子液体用量1.5 mL,磷酸二氢钠2.0 g,ARS 1.0 mL,蛋白质溶液1.0 mL,pH 6时ARS与BSA复合物吸光度较大.离子液相中复合物最大吸收波长位于531 nm,比单纯ARS红移109 nm;摩尔吸光系数(ε)为2.32×104L·mol-1·cm-1.用加入不同类型表面活性剂方法,初步探讨了ARS与BSA之间的作用机理.使用后的离子液体经过简单处理可以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20.
采用荧光猝灭法以及紫外吸收差谱法研究了L-瓜氨酸与牛血清白蛋白在不同pH值下的相互作用机制,初步了解到L-瓜氨酸对牛血清白蛋白有猝灭作用,其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利用Stern-Volmer方程求解出的各种参数表明pH值对两者的结合能力影响较大。同步荧光分析发现L-瓜氨酸的存在没有改变牛血清白蛋白的分子构象,依据Forster非辐射能量转移理论,确定了给体-受体间的结合距离和能量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