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杉木优良家系幼林密度和施肥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福建省明溪县夏阳乡杉木良种幼林进行5个家系,5种密度,3种肥料的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家系,密度,肥料间的效应不同,各家系间杉木幼林的生长差异显著(F=4.30),施肥对不同家系的增长效果不尽相同,其中以A、D家系生长效果最好;不同密度对各家系幼林的施肥效果影响也不相同,以中等密度的杉木幼林施肥效果最好;磷肥对杉木幼林的增长效果较为明显,氮肥效果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根据会同生态站3年定位观测数据,对第二代杉木幼柯降雨对归的淋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1种元素在林外降雨、穿透水和树干流中含量有很大的差异,其浓度大小总趋势为树干流〉穿透水〉林外降雨,并存在季节性变化。降雨对杉木幼林的养分淋溶量大小顺序为Ca〉Mg〉K〉Fe〉NH-N〉Mn〉NO3-N〉P〉Cu〉Org-N〉Zn。  相似文献   

3.
施磷肥对杉木体内微量元素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盆栽和野外山场试验,对杉木幼林(苗)施磷肥进行了研究,应用向量图解分析法对其微量元素状况作了诊断。结果表明:施肥后2a内磷肥的利用率福建山场试验高于江苏下蜀黄土的盆栽试验,各施肥处理以磷酸铵最高;施用常规肥料对土壤微量元素供应也有一定作用,盆栽杉苗施用单一磷肥增加了苗木对有效铁和氮素的吸收,氮、磷肥共同施用(磷酸铵)增加了杉苗对钼的吸收,这表明磷的缺乏可能会诱导杉苗有效铁和氮素的不足,氮素的缺乏可能会诱导钼的亏缺。  相似文献   

4.
稀土对杉木、杨树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杉木[Cuninghamia Lancelata(Lamb)Hook]杨树(Populus cv.‘Lux’施用稀土后幼树的根系吸收等指标进行的观测结果表明,用不同浓度的稀土处理苗木,其单株幼树根系的总吸收面积,活跃吸收面积差异显,根系的比表面差异不显。杨树以500mg/kg的稀土溶液浸根时根系的吸收指标最高,杉木以800mg/kg浓度叶面喷施最高。经不同浓度稀土处理后,与对照相比,杉木,杨树在同时期所测得的高生长量,地径生长量,根系干重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造林后,要想使苗木活很多,长得快,材质好,还应及时进行幼林抚育。幼林抚育是从造林后到郁闭前这一段时期所进行的各种抚育管理技术,包括土壤管理、林木管理、幼林保护等。本文对幼林抚育措施进行了分析,探讨幼林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6.
杉木人工林不同幼林抚育模式对生长量影响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杉木人工林采用不同的幼林抚育管理模式进行林分蓄积量生长影响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A抚育模式林分蓄积量最高,平均每亩蓄积量达15.87m3;而C处理较为粗放管理,林分蓄积量最低,仅为8.47m3;幼林抚育对林木生长的影响很大,加强幼林抚育与集约管理是培育杉木速生丰产林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8.
在广西资源县进行杉木苗木质量、施肥方法、造林时间和抚育方式的田间试验,试验采用L16(45)正交试验法。试验地总面积0.2hm2,共设4个水平,分16个小区实施。结果表明:苗木质量、施肥方法和抚育方式均对幼林的高、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造林当年苗木质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施肥方式;造林后第3年施肥因素的影响极显著,苗木质量的影响显著;造林第10年抚育方式的影响占主导地位,其次是施肥因素,但施肥因素对幼林胸径生长的影响仍然显著,且施放基肥(磷肥)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肉桂幼林生物量与营养元素分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高峰林场界牌分场对林龄1~4 年的肉桂幼林进行生物量及营养元素测定, 研究肉桂幼林的生物量和营养元素 (N、P、K、Ca、Mg) 在各器官中的分布。结果表明, 肉桂幼林生物量随林龄的增大而逐渐积累,4 年生肉桂幼林生物量达到16 361.4 kg/hm 2,其中经济生物量为9 284.5 kg/hm 2·a, 平均林分净生产量为4 090.4 kg/hm 2·a; 林龄增加, 树叶、树枝、树干的组成比例增加, 树根和干皮则呈下降趋势; 各器官的营养元素含量以N最高, 其次是K 和Ca, P和Mg 最低; 各营养元素贮量在树叶最高, 树干最小; 85% 以上营养元素集中在树叶、树枝、干皮和树根中。  相似文献   

10.
油松幼林抚育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结合多年来从事基层森保实践,对油松幼林抚育及病虫害防治技术进行了有针对性地探讨,对创优当前开展的林业六大工程建设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12.
杉木人工林气候生产潜力及其地理分布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对福建省杉木人工林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测算,并在Lieth—Box模型的基础上.应用主要气象因子拟合了计算杉木人工林气候生产潜力数学模式.对模式计算值进行地理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地理分布模型回归极显著,可为杉木的产区区划和造林地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不同疏伐方法对杉木林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在9年生的杉木人工林中,设立抚育间伐方法试验标准地。试验处理为上层疏伐、下层疏伐、综合疏伐、机械疏伐和对照5种。于1975年、1978年、1982年、1686年分别测定了各标准地的大小因子。分析结果表明,各种疏伐方法对林分生长和产量的影响显著不同,杉木幼林首次疏伐时,机械疏伐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4.
残留物管理育林法对杉木人工林物种多样性的恢复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在江西武功山林场定位研究的调查材料,对以残留物管理育林法和以传统育林法所培育的两种杉木林分,在物种多样性以及垂直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残留物管理育林法对杉木林地的物种多样性有着明显有恢复作用。以残留管理育林法所培育的林分,不仅其物种多样性指数已超过江西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指数的下限,而且还具备良好的垂直结构及较高的生境多样性。因此,在我国南方林区,全面推广残留物管理育林法,对这  相似文献   

15.
杉木炭疽病流行的时间动态类型介于单年流行病害与积年流行病害之间或者更接近于积年流行病害类型 ,遵循逻辑斯蒂模型。依据 1991- 1993年在福建省三明市的调查资料 ,采用逻辑斯蒂模型建立该病的中期预测预报方程 :ln[x2 / (1- x2 ) ]=- 1.990 91 0 .0 2 72 2 4 T 0 .0 0 794 4 U- 0 .0 0 0 913R 0 .5 912 0 2 ln[x1/ (1- x1) ],模外数据检验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可靠性 ,可供生产上使用。  相似文献   

16.
杉木栽培利用历史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我国至迟自东晋(有可能自东汉)开始栽植杉木。在南末之前大多是零星栽植。自南宋开始,出现成片造林。主要产区早期在皖、赣等中原腹地,后来转移到闽、湘山区。在栽培技术方面,初期多用野生苗移植,后来少数地方育苗造林,而大部分地方用插条方法造林,经长时期演化,形成了以炼山、插条、稀植间作为特征的一整套栽培制度。  相似文献   

17.
18.
福建含笑杉木混交林生物量和土壤肥力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对福建含笑纯林和混交林进行造林试验,研究了5年生不同造林模式的林分生物量和培肥土壤能力。结果表明,福建含笑和杉木行间混交林具有较高的林分总生物量和乔木层生物量(85.48t/hm2、78.48t/hm2),而杉木纯林和乔木层总生物量均最低,仅为52.04t/hm2和43.04t/hm2。行间混交模式的土壤团聚体最好,结构破坏率小,土壤容重下降;土壤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度增大,分别比杉木纯林大14.5%和3.66%。行间混交林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含量明显高于杉木纯林,土壤酶活性明显加强,更有利于林木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