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语言是抽象的符号,由于其自身的一些缺陷,人们在使用语言时会出现与生活真相相违背的现象,甚至会封闭人的感官,冷却情感进而引发一些悲剧。韩少功的近作《暗示》提出语言使用的安全问题,并指出为了确保语言使用的安全性与有效性,必须使语言与具象亲密地结合;语言与具象相互渗透是恢复人自身存在的丰富性与复杂性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2.
以完善服装解构设计方法为出发点,通过对材质解构内涵的理论研究与分析,阐述了服装设计中"解构"的全要素性含义.研究表明,服装材质解构设计的方法主要有2种:①创新肌理效果材料的使用;②转化服装整体结构与材质固有符号性关系.这2种方法形成全新服装形态.  相似文献   

3.
本文就具象艺术与抽象艺术的异同性,进行了分析,论述说明这两种艺术形式是绘画艺术范畴里两种不同的形态的显现,它们都以自己特有的形式完成着共同的任务,即对人类情感的表现  相似文献   

4.
运用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对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拯救溺水的鱼》进行了形象学分析。认为谭恩美通过对三个白人男性形象的刻画,分别解构了白人男性气质神话、人格品质的崇高优越性、文明传播者和世界拯救者这三个形象概念。她又通过对三个光彩照人的华裔女性形象的描写,打破了华裔没有英雄、没有历史、没有神话的现状,重塑了华裔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5.
培根的《人生论》分析了人的性格是如何形成的;人的行为是如何其自身第一性(即天性)、环境、习惯、教育所决定的;人是通过“教条和言语”即通过不断的“以习惯和习俗为表现的实践”而达到自身的完善。  相似文献   

6.
运动场域一向是男性的天下,但在女性主义的推动下,社会意识形态发生了相应改变,运动也成为女性试图重构女性地位的重要工具。运用文献资料法、论述分析法,通过对运动场域中女性主义的具象表征进行描述,梳理出女性在运动世界中的地位的发展变化,并以运动场域中的运动广告为切入点,从微观的角度考察广告背后所隐藏的社会价值观的变化,再现了女性性别角色的转型,以此凸显女性角色在运动场域中的蜕变与成长。  相似文献   

7.
《蝇王》是一部内容及其深刻,视野广阔,可以从不同角度精心解读的作品。但是戈尔丁的目的不仅仅是发掘人类内心深处的黑暗,他是让人们认识到人性的本质,并展示人类内心的欲望,揭示人与世界的关系。人性之中自有善恶,但自由意志的发挥会引领人们作出积极的选择,从而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希望和光明。  相似文献   

8.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文化因素在旅游景观中的作用和影响日益扩大,使得旅游景观设计逐渐成为一种文化创意活动.旅游景观的文化创意既是一种文化创新过程,也是一种形态演变过程.从内容上看,旅游景观文化创意包含文化主题凝练、审美情趣展示、艺术形象呈现、图案色彩渲染、环境氛围营造等多方面的内容.从方法上看,只有通过景观形象塑造、背景环境依托、科技特效融汇、文化内涵呈现和文化场景构建等手法,才能实现文化创意由无形到有形,由抽象到具象的形态转变,真实具体的展示和呈现在旅游者面前,供旅游者欣赏和解读.研究和探讨旅游景观设计中的文化创意,无论对于丰富旅游景观的文化内涵,还是对于提升旅游景观欣赏的质量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9.
张爱玲称婚姻为妇女最古老的职业,其作品《十八春》中表达了对特定时代女性婚姻的轨迹和对婚姻观的诠释,透露出女性悲剧命运的意识。本文通过对《十八春》中顾曼桢和顾曼璐婚姻和命运历程的分析,以揭示时代条件下人性的堕落及其深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苏珊.格拉斯贝尔的《琐事》是女性主义戏剧的经典之作。戏剧通过描写两性之间的潜在差异,反映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状态。男性和女性在舞台空间上的隔离象征了两性在语言、空间、思维方式等层面的不同。鲜明的对比体现了格拉斯贝尔对两性关系的思忖和对女性权力的眷顾。文章从性别二元对立的角度着手来阐释《琐事》,能深化读者对文本内外所展现的两性关系的理解,进而肯定文本的巨大文学价值和深远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1.
自然人与社会人的矛盾冲突一直是人类共同面对和探讨的问题.这种冲突总会以某种默契的方式结束。从海丝特人性冲突的演变来看,她一生是在自然人与社会人之间挣扎,最终选择将自我融入他者。由此可见具有自然属性的自然人会逐渐被社会所同化,成为具有社会属性的社会人。社会力量是强大的。在现实中自然力量无法战胜社会力量。  相似文献   

12.
《羚羊与秧鸡》作为一部描绘未来反乌托邦场景的推测小说,是对传统政治体系和价值观的解构。小说对传统政治体系和价值观的消解主要表现在:对宏观政治的消解,对宗教信仰的消解和对科学理性的消解。  相似文献   

13.
刘君莉 《开封大学学报》2011,25(1):58-59,78
在撒尼尔.霍桑笔下,《红字》中的主人公都有"罪过",但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使自己从罪恶中解脱出来,从而获得思想的净化和灵魂的重生。小说表达了人性救赎的主题。  相似文献   

14.
运用后殖民主义文化理论,对著名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作品<拯救溺水的鱼>进行了形象学分析.认为谭恩美通过对三个白人男性形象的刻画,分别解构了白人男性气质神话、人格品质的崇高优越性、文明传播者和世界拯救者这三个形象概念.她又通过对三个光彩照人的华裔女性形象的描写,打破了华裔没有英雄、没有历史、没有神话的现状,重塑了华裔的英雄形象.  相似文献   

15.
汤晓荣 《科技信息》2008,(19):275-275
本文认为,《雷雨》中,周家人身上存在着一个共性的东西:人性的错位。这在周朴园、繁漪、周萍、周冲、四风身上都表现得很突出。它显示出“天地间的冷酷”,使人产生淡淡而深广的悲悯情怀。  相似文献   

16.
孙传月  王暖 《科技信息》2010,(4):173-174
在20世纪的法国文学中,弗朗索瓦·莫里亚克的《蝮蛇结》占据着重要位置。整部作品以信的方式展开,又以信结束,信中以"我"的独特视角将作品中的人物心理分析的透彻深刻,字里行间流露出辛辣的讽刺。作品表现了人类普遍的情感,剖析了人性的优劣,反映了一个时代社会道德的变迁。剧作给作家带来了莫大的荣誉,剧中主人公路易由对家人的仇恨到自我解脱的心理变化,吸引着我们去解读这部诺贝尔文学奖作品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笑傲江湖》中的男女已不是单纯的性别符号,而是隐含着深邃的哲学意蕴的象征意象;《渴望》《过把瘾就死》所制造的女人,几乎是一组畸形病态的怪异符号。  相似文献   

18.
小说<神木>中的人物符号之间存在着两种修辞化的关系:杀人者与杀人者之间是隐蔽的集团化关系,被杀者与杀人者之间是显性的血缘化的关系.同时这两种关系导致了人物走向不同的修辞幻象:杀人者在自我身份的认识上完全丧失了"真我"而走向杀人,被杀者在虚假的血缘化中不断走向真情.因此,运用人物符号修辞化与修辞幻象的理论才能真正解读小说<神木>.  相似文献   

19.
解构主义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旨在破除传统概念、观点等。用这一方法分析中国古典长篇小说《西游记》,可以看出其中贯穿着较明显的解构痕迹。吴承恩以游戏笔法对神佛进行解构,消除了其身上的种种光环,体现出一种诙谐的智慧与幽默。同时,吴承恩的生平经历对这种思想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从《裸者与死者》中几个主要人物来分析,小说具有双重主题:其一是存在主义主题,小说具体表现了在诸多异己力量危及之下人的挣扎与无奈,并着重描述了权力的毁灭性作用;其二是人性主题,小说深刻地揭示出兽性与人性在人类心灵中的搏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