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利用2006—2012年林芝地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数据为研究对象,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林芝地区城镇居民消费的G(1,1)预测模型,对其未来几年的人均生活消费进行预测,分析得出:在未来五年中林芝地区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呈现攀升的态势,平均年增长率预计达到7.93%.并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林芝地区城镇居民消费支出的主要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确定了各因素相对于消费支出的关联程度.  相似文献   

2.
基于1999—2010年我国省际能源消费数据,使用半参数趋势面板模型和指数分解方法对能源消费总量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固定效应面板模型相比,半参数趋势面板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更有效;能源消费总量存在明显的非线性时间趋势,反映了近年来我国节能减排政策对能源消费总量的作用;经济增长、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也是影响能源消费总量变化的重要因素.另外,能源消费总量存在区域异质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能源消费预测灰色建模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选取2001—2007年中国能源消费实际值为依据,应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煤炭能源和能源消费总量GM(1,1)预测模型,并分别进行精度检验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均为一级精度,适合于具有灰色特征的能源消费原始数据序列的模拟和预测分析.通过预测模型的计算结果可以知道:中国煤炭能源和能源消费总量呈指数增长规律,2008—2012年期间分别以16.33%和14.94%的速度增长,在整体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能源所占比例将以0.29%的速度增长(为合理规划我国未来的能源消费战略,制定能源供应短缺和能源环境污染对策).  相似文献   

4.
在信息不完备条件下如何有效预测能源消费总量以把握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是制定能源规划的基础内容.伴随我国成为全球经济增长重要引擎,能源消费量越来越大,能源安全问题也备受关注.选用灰色系统模型、三次指数平滑模型和BP神经网络模型三种预测模型,应用Shapley值权重分配法确定各预测模型的权重,从而构建组合预测模型并对我国能源消费进行组合预测.在保持过去发展规律基本不变的条件下,2014年能源需求总量为383,718.16万吨标准煤,到2020年将达462,089.33万吨标准煤.2013-2020年能源需求总量年均增长率为3.38%.  相似文献   

5.
煤炭消费系统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系统,具有随机性、非线性、动态性等特点,科学地预测煤炭消费量及其结构对于优化配置能源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单一预测方法预测精度较低.在对陕西省煤炭消费历史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煤炭消费总量的GM(1,1)模型、灰色GM(1,1)预测模型和动态无偏的马尔科夫结构预测模型.拟合结果表明,动态无偏灰色马尔科夫模型既能消除传统灰色GM(1,1)模型的固有偏差,又能提高预测精度,其平均相对误差为2.10%,分别低于传统灰色GM(1,1)模型和一般灰色马尔科夫模型的17.37%和6.37%,可用于煤炭需求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对陕西省2017-2025年煤炭消费进行了预测,为未来能源消费发展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重庆直辖以来,社会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城镇居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其消费水平、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为了进一步改善消费结构,提高城镇居民的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有针对性的对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提供科学的依据,根据2009年重庆市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人均消费结构的数据,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的消费特征、消费支出结构的特点,并针对不同收入等级的城镇居民提出了分层引导促进消费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加快,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以煤炭为主化石能源的大量消费,造成了一系列的环境、经济、社会和政治问题.因此,制定合理的能源战略对中国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为了给科学合理的能源政策——尤其是中国的节能政策和相关气候变化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很有必要对中国快速增长的能源消费背后的驱动因素加以研究.利用基于投入产出的结构分解模型,克服了经典的IPAT模型结果过于整合的缺点,研究了人口增长、效率、生产结构以及生活方式和水平等因素对中国能源消费的影响.经研究发现,1992至2007年间,人均GDP的提高是中国能源消费增长的最大驱动力,推动了241.93%的能源消费增量.人均GDP的推动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增强.而能源强度的降低则部分抵消了能源消费的增量,抵消幅度达到128.73%.随着目前中国重化工业化进程加快,近年来能源强度的抵消能力有所减弱.从最终使用的角度看,总资本形成和出口则是推动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分别为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贡献了42.42%和39.43%.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我国能源效率的主要影响因素,具体包括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和开放程度,构建我国能源效率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基于最优组合赋权法建立能源效率评价模型,并对2000~2011年我国能源效率及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我国能源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能源效率显著提高;第二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重工业占工业产值比重、第二产业增长值比重、R&D投入、第三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是我国能源效率最主要的影响指标,而天然气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和水、核、风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对我国能源效率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9.
流动性约束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78~2007年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和收入的相关数据,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和流动性约束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并检验了流动性约束对消费的影响中是否包含了不确定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消费受到较强的流动性约束制约;而流动性约束的测度受不确定性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基于对消费总额及其结构的变动趋势和主要影响因素的分析,文章研究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自回归求积移动平均模型,考虑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居民可支配收入等因素,预测了中国2018-2035年居民消费总量和2018-2020年中国居民对8类产品的消费量.预测结果表明:1)中国居民消费总量仍保持上升趋势,但消费增速逐步放缓,预计到2035年,中国居民消费总额达到1136011亿元,同比名义增长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2)中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一方面食品烟酒占比不断下降,到2020年有望下降到27.6%;另一方面,交通通信、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等服务性消费比重进一步提高,预计到2020年中国服务性消费占比约达到42.7%.基于对预测结果的分析,文章提出了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扩展老年消费市场,扶持服务性消费产业等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平行数据模型的消费结构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居民内部因收入差距而产生的消费行为的不同,将能更科学地反映居民消费结构的真实情况,以期能为有关部门制定符合现阶段情况的居民消费政策,为促进经济发展提供参考。本文利用平行数据模型分析收入差距和地区差距对福建省城镇居民消费结构的影响,同时估计了基于收入差距的各项消费支出的消费函数,并就估计结果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地源热泵是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供暖技术,本文旨在综合分析其对于节能环保以及居民技术经济方面产生的影响,强调热泵技术的适用性,鼓励将该设备作为取代冬季居民锅炉取暖的技术之一。以北京市居民住宅投资使用地源热泵为背景,与锅炉取暖进行对比,构建地源热泵全寿命周期内的节能减排、技术经济效益模型,通过实际算例进行计算,分析二者之间的节能减排差异效果,综合考虑用户的技术经济效果。采用敏感性分析法,确定影响居民住宅地源热泵全寿命周期环境和技术经济效果的敏感性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最后提出推广热泵的合理化措施,并就北京地区地源热泵的推广效果进行了预测,分析其对北京“十二五”节能环保规划的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13.
地源热泵是一种可再生清洁能源供暖技术,本文旨在综合分析其对于节能环保以及居民技术经济方面产生的影响,强调热泵技术的适用性,鼓励将该设备作为取代冬季居民锅炉取暖的技术之一。以北京市居民住宅投资使用地源热泵为背景,与锅炉取暖进行对比,构建地源热泵全寿命周期内的节能减排、技术经济效益模型,通过实际算例进行计算,分析二者之间的节能减排差异效果,综合考虑用户的技术经济效果。采用敏感性分析法,确定影响居民住宅地源热泵全寿命周期环境和技术经济效果的敏感性因素及其影响程度。最后提出推广热泵的合理化措施,并就北京地区地源热泵的推广效果进行了预测,分析其对北京“十二五”节能环保规划的贡献程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熵权-灰色关联-TOPSIS法的油田加热炉能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热炉是油田地面工程中最重要的耗能设备之一,其能效水平直接影响着油田公司的经济效益.为了提高加热炉的能源利用率,建立一套油田加热炉能效评价体系模型并对其进行实例分析.首先采用熵权法确定油田加热炉各评价指标权重序列,并分析其原因,其中加热炉热效率不仅会受到其余各指标的影响,还会受到外部环境以及油品属性等影响,因此其变异程...  相似文献   

15.
Energy management in buildings is addressed in this paper. The energetic impact of buildings in the current energetic context is first depicted. Then the studied optimization problem is defined as the optimal management of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activities in houses. A scheduling problem is identified to adjust the energy consumption to both the energy cost and the inhabitant’s comfort. The available flexibilities of the services provided by domestic appliances are used to compute optimal energy plans. These flexibilities are associated to time windows or heating storage abilities. A constraints formulation of the energy allocation problem is given. A derived mixed linear program is used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e energy consumption in houses is very dependent to uncertain data such as weather forecasts and inhabitants’ activities. Parametric uncertainties are introduced in the home energy management problem in order to provide robust energy allocation. Robust linear programming is implemented. Event related uncertainties are also addressed through stochastic programming in order to take into account the inhabitant’s activities. A scenario based approach is implemented to face this robust optimization problem.  相似文献   

16.
将城镇化、居民消费和碳排放视作碳排放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了三者之间的作用机理并提出了四个假设.运用1978-2013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城镇化和居民消费均是碳排放的Granger原因;城镇化并不直接产生碳排放,并且对居民消费与碳排放的关系不具有调节作用;城镇化通过影响居民消费而影响碳排放.针对分析结果,探讨了有序推进中国城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应对之策.  相似文献   

17.
彭忠益  王艳 《运筹与管理》2020,29(7):144-155
定量的评判城市老旧居住小区整体交通环境质量并进而科学有效的提出老旧小区交通环境更新与改善措施,对城市老旧居住小区交通环境进行了调查,明确了老旧居住小区存在的突出交通问题,并提出了城市老旧居住小区交通环境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行人跨路出行指数、无人行道路段长度占比、停车泊位供需比、路内非法停车占比、平均停车步行距离、泊位数量户数比、人均步行空间、无障碍通道、盲道设置比例、非机动车泊位供需比、地面停放车辆数小区面积比、外部穿行交通周转量小区面积比等。并给出了具体指标的计算方法与获得办法。以长沙市四个典型老旧居住小区为例,对评价方法进行了论证,并得到城市老旧居住小区存在的一般问题,包括人车混杂、人车交织现象严重,停车泊位短缺、车辆乱停乱放,交通设施、特别是弱势群体交通设施缺乏。给出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与结论可为城市老旧小区改造更新,特别是其中很重要的交通环境更新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遴选1996-2012年我国(除重庆、港、澳、台外)30个省(市)城镇和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及国内生产总值的面板数据,基于非参数核估计方法,建立固定效应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东、中、西部城乡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区域差异性进行实证分析.计算显示,运用半参数面板数据模型显著提高了估计的精度.分析结果表明,不论是城镇居民消费还是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均是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且农村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又大于城镇居民消费.  相似文献   

19.
We discuss a numerical/analytic method of solving the problem of determining regimes for heating electrically conducting elastic bodies using convection and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so as to optimize energy consumption. We give the results of studies of the temperature fields and stresses, and also the optimal heating regimes for a hollow glass ball.Translated fromMatematichni Metodi ta Fiziko-Mekhanichni Polya, Vol. 40, No. 3, 1997, pp. 160–16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