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地处高寒、高海拔的山区,坝基覆盖层厚度达147.95m,透水性强,易坍塌和漏浆,块石坚硬,坝基防渗处理难度罕见。针对这一工程问题进行了坝基防渗墙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以大深度混凝土防渗墙为主墙,下接帷幕灌浆的墙幕结合方案。本文针对新疆下坂地深厚覆盖层坝基防渗墙进行了试验研究,找出了防渗墙有效的施工深度及合理的施工方法,从而为坝基防渗墙设计施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研究混凝土纤维掺量、掺合料种类和所受压应力大小等三种因素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作用,对于氯离子侵蚀环境中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设计正交试验,将56d龄期混凝土试块置于能够给混凝土施加持续压力作用的特制混凝土氯离子渗透性能测试装置下进行氯离子电通量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聚丙烯纤维的掺入可以提高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且最佳纤维掺量为0.1%;掺合料对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作用效应由强到弱依次为:锂渣锂渣粉煤灰复掺粉煤灰普通混凝土硅灰,锂渣的掺入能够明显改善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施加压应力初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得以增强,但压应力过大反而降低了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有益于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压应力大小不能超过混凝土极限强度的50%。通过对正交试验结果进行极差分析发现:掺合料种类为影响混凝土渗透性的最大因素,纤维掺量与压应力大小对混凝土渗透性的作用效应相当。  相似文献   

3.
根据实际情况对抽水蓄能电站上库区布设防渗措施,是保证工程效益的重要手段。某抽水蓄能电站上水库在正常蓄水位时各垭口山体薄弱,需布设适当的防渗措施控制库区渗流量。本文根据该工程区资料,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反演得到各地层渗透系数;并分别模拟分析不采取防渗措施时,对各垭口和坝基按不同防渗标准布设防渗帷幕,对全风化层较厚的1号垭口以及靠近坝肩的8号垭口增设防渗墙时等水头线及渗流量的变化。通过对计算结果的对比和分析,选出最优渗控方案,为同类工程提供经验参考。结果表明:防渗墙和防渗帷幕相结合的防渗方式能有效地降低库区渗流量,在坝基以及各垭口处单排布设防渗标准为3Lu的防渗帷幕时,渗控效果显著;相比之下提高防渗标准和增加防渗帷幕排数时等水头线变化不大,渗流量减小量不明显;缩小防渗范围会使垭口处渗流量增大,而增加防渗范围带来的渗流量减小量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4.
WMZ-100型帷幕钻机为适应煤矿混凝土帷幕法和地质条件复杂情况下凿井而研制的大型钻机。钻机在进行单孔工业性试验时,对它的主 ...  相似文献   

5.
针对目前混凝土在水下浇筑过程中出现的分散严重、无法达到预定强度、浇筑完成后电通量高的问题,对影响混凝土抗分散性、强度的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及理论分析.首先采用了调整外加剂、增加掺和料的方式,对使用2种类型的外加剂制作的6组配合比的混凝土试件进行了试验研究,找出了影响混凝土电通量与氯离子渗透性的关键影响因素,并对混凝土内含裂纹初始起裂角随裂纹倾角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找出了影响混凝土抗裂强度的因素,并将混凝土水下悬浊物含量降低至预定范围之内;通过对陆上和水下工程的验证性应用成功研制了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并对其性能作进一步深化研究.所推荐的不分散混凝土配合比,已经成功得到工程应用的验证,可借鉴和推广应用到类似的水下浇筑、修复等工程的施工中.  相似文献   

6.
针对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渗漏问题,以某实际的高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防渗结构为研究对象,实现了基于伽辽金法的渗控结构渗流数值模拟分析,以“变态混凝土-二级配碾压混凝土”为主要防渗材料,对采用不同厚度的上游防渗材料、不同布置方式的碾压混凝土坝渗控结构进行了计算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上游防渗材料的厚度变化对坝体渗流量影响不同,二级配碾压混凝土的厚度对坝体渗流量的影响是近似线性的,而变态混凝土的厚度对其影响则是非线性的;渗控结构的布置对坝体渗流场的宏观特性起决定性作用,排水孔幕能降低约80%的坝体渗流量和约60%的渗水溢出高程;坝体渗控结构的布置方式对坝基渗流无影响。在规范许可和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建议采用厚度为5m以上的二级配碾压混凝土厚度、不超过0.8m的上游变态混凝土和0.5m左右的下游变态混凝土,并在阻渗结构后加密布置排水孔幕以增大坝体局部垂向渗透性,这样既能保证施工质量,也能取得不错的防渗效果。  相似文献   

7.
针对爆炸实验水池强度设计问题,利用非线性动力学程序LS-DYNA对10 kg TNT爆炸后的水中冲击波传播规律及爆炸水池结构动态响应情况进行了数值模拟, 对空气桶和气泡帷幕削弱水中冲击波的能力进行了定量计算,结果表明:空气桶对冲击波峰值压力削弱作用接近50%,对比冲量削弱作用达到16.2%;气泡帷幕对壁面反射冲击波的削弱作用高达86.2%,对比冲量削弱作用达到75.6%。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冲击载荷作用以及结构响应机理,指出了内衬钢板和混凝土围堰的危险区域,对爆炸能量在各物质间的分配和传递规律进行了初步探索,为相关爆炸水池的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李国英 《江苏力学》1995,(10):47-52
本文采用离心模型试验对覆盖层上面板堆石坝防渗墙和面板的应力变形性进行了研究,得出了防渗墙和面板应力变形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9.
李广诚 《力学学报》1997,5(2):112-117
为解决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下库库尾渗漏问题, 拟在库尾半壁山附近做一防渗墙。由于河床覆盖层内存在着一厚约20m的粘性土层, 如做一悬挂式防渗墙, 把粘性土层做为防渗墙下界, 可比以下部基岩做为下界节约资金约三分之二以上。本文在以往勘探资料的基础上, 通过钻孔、物探、水文地质特征等方面的资料, 分析论证了粘土层在库盆内的连续性, 然后给出了十三陵盆地粘土层的成因及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10.
建立了一种基于压力梯度和渗流速度时间序列提取变质量破碎岩体渗透性参量(渗透率、非Darcy流β因子、加速度系数)的方法。首先,根据破碎岩体渗透性参量之间的幂指数关系和Forchheimer关系,建立了采样时刻渗透率的代数方程,并利用Newton切线法求得此代数方程的根;其次,对渗透性参量的参考值及幂指数进行优化。通过算例分析了该方法用于计算变质量破碎岩体渗透性参量的可行性及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细小颗粒的迁移流失,破碎岩体在恒定的压力梯度下,渗流速度和渗透率增加,非Darcy流β因子和加速度系数降低。  相似文献   

11.
韦林  付华东  孙力 《力学季刊》2003,24(2):257-261
本文主要对安装在高层建筑中每层楼面上单元式幕墙的优化设计开展研究,在研究时应用文中所提出的高层建筑物的主体结构与单元式幕墙协同作用的状态控制方程,以及使用振动员优控制方程来优化设计单元式幕墙结构,通过对协同结构的优化控制方程进行最佳控制方案的寻取,从而可以使单元式幕墙在高层建筑工程的设计上给予更安全和经济的应用。所以本文所提出的高层建筑工程中单元式幕墙的优化控制方程在设计中具有很实际的意义,文中最后用一实例来讨论。  相似文献   

12.
罗继勇 《力学学报》2009,17(4):563-568
应用拉索索端阻尼器是大跨度斜拉桥拉索减振的主要措施之一. 将主梁、 索与阻尼器组合起来作为一个振动体系,通过理论分析与试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研究了 主梁振动对拉索附加阻尼器减振效果的影响. 建立了由索、梁和Kelvin阻尼器组成的简化理 论模型; 设计了索、梁和阻尼器组合系统的简化力学试验模型; 详细研究了主梁振动对拉 索附加阻尼器减振效果的影响. 理论与试验分析结果表明: 对于容易发生索、梁耦合振动的 拉索,主梁振动明显降低拉索附加阻尼器的减振效果;在大跨度斜拉桥拉索的减振设计中, 需考虑主梁参与振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非等桩长或非等桩径的桩基沉降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提出了一种非等桩长和非等桩径的桩基沉降计算方法,计算实例表明,该法简便,实用,可用于桩基优化设计计算。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沉积物以粉质土为主,循环荷载作用下隔水夹层与透水夹层的存在对粉质土孔压累积、消散及液化的影响如何,目前尚不清楚。本文针对4种隔水夹层与透水夹层的组合情况,利用现场原位振动和室内土样振动试验,研究隔水夹层与透水夹层的存在对循环荷载作用下黄河口粉质海床土液化过程影响,发现循环荷载导致黄河三角洲粉质土孔隙水压力、粒度成分、密度、含水量及孔隙比等物性指标发生的变化,因夹层的不同有明显的差异,并且其液化性能因夹层结构的不同而不同,有透水夹层时,相对提高了粉土的抗液化性能,隔水夹层则相反。  相似文献   

15.
新疆下坂地水利枢纽工程的坝基为深厚覆盖层,厚度达147.95m,其结构较为复杂,主要由冰碛层、冲洪积砾石层和砂土层透镜体组成,坝基防渗处理难度很大。为此,针对下坂地深厚覆盖层进行了专门的帷幕灌浆现场试验工艺研究,通过对浆液材料、配比、工艺措施和参数经过深入的分析,找出了一套适合于下坂地复杂地层的灌浆施工工艺,为初步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6.
The present investigation of the crack problem in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is performed based on the non-local theory. After some manipulations, the impermeable crack, the permeable crack (the crack gap is full of NaCI solution), and the semi-permeable crack (the crack gap is full of air or silicon oil) are reduced to a uniform formulation by assuming the normal electric displacement on the crack surfaces to be an unknown variable. Thus, a triple integral equation with the unknown normal electric displacement is established. By using the Newton iterative method and solving the triple integral equation, it is found that the normal electric displacement on the crack surfaces is no longer a constant as determined by previous studies, rather, it depends upon the remote combined electromechanical loadings. Numerical results of the stresses and electric displacement fields show that there are no singularities at the crack tips so that the stresses remain finite.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hat the concrete electric boundary condition on the crack surfaces exerts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near-tip fields and in this wa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valuating the crack stability in the non-local piezoelectric materials. More specifically, the impermeable crack model always overestimates the finite stresses at the crack tips, whereas the permeable crack model always underestimates them.  相似文献   

17.
The saturation distribution of an oil contaminant, in the vicinity of an infinite impermeable barrier within an aquifer, is modeled by a two-dimensional, nonlinear diffusion-convection equation. A closed form self-similar solution is obtained for the steady-state saturation distribution. The obtained solution may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length of the barrier used to block the spreading of the contaminant in the aquifer.  相似文献   

18.
汤文岗  李晓昭  黄慷 《力学学报》2005,13(4):551-556
结合用注浆沉降法并辅以高压旋喷注浆对某小区典型不均匀沉降建筑物进行纠偏和地基加固的工程实例,着重分析了注浆沉降法纠偏加固的技术原理,并讨论该工法的控制要点;对注浆浆液配合比、注浆孔平面位置、加固深度、注浆量、注浆压力、高压旋喷注浆等设计参数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探讨,提出加强纠偏加固施工动态控制的重要性。研究和工程实践表明,用注浆沉浆法并选用合适的注浆参数进行建筑物纠偏和地基加固,能使建筑物不均匀沉降得到调整的同时,复合地基承载力得到提高,具有较好的建筑物纠偏和地基加固效果。  相似文献   

19.
In the present paper similarity solutions for the convective flow induced by buoyancy in a saturated porous medium adjacent to horizontal impermeable surfaces are obtained. The analysis incorporates the variation of permeability from the wall and expressions for boundary layer thickness, local and overall surface heat-flux are obtained. Applications of the results to convective flows in a geothermal reservoir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