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应用红外热像技术,对锚杆与围岩加载变化破坏过程中的红外辐射现象进行
了实验研究. 结果表明:
无锚杆试块红外辐射温度随着荷载增加,呈现整体均匀升温变化;试块布置锚杆后其承载能
力增加,红外辐射温度也明显升高,应力峰值后,在锚杆周围形成一个由不同等温线组成的
区域,由内向外温度逐步降低,锚杆周围红外温度场与应力场,在形状和空间分布上有很好
的相似性,红外热像高温区和低温区分别对应高应力区和低应力区. 相似文献
2.
利用锚杆轴力量测定围岩破坏区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系统总结了锚杆轴力分布型式,分析了各轴力分布型式的力学机理。结果表明,在围岩不同区内,锚杆所受剪切力具有不同的特点,而且,锚杆所受剪切的特点在锚杆轴力分布中得到了反映。根据以上关系,提出了利用锚杆轴力量测确定围岩破坏区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隧洞围岩力学体态预报的随机介质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系统学观点,利用随机过程以及概率与数理统计方法,视岩体为一随机不确定性系统,建立了描述变形概率密度函数演化所服从的方程,详细计论了变形发展的概率预报,最后给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意见。 相似文献
4.
5.
6.
针对极松软煤层工作面煤壁片帮控制难题,三维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表明,极松软煤层开挖后在煤壁底角产生剪应力集中,破坏位置由此沿渐变剪应力带牵引至煤壁顶部,产生卸载松弛浅层坍滑片帮。室内实验结果表明,极松软煤天然含水率极低,自身保水能力严重不足,极易失水。含水率由1.46%提高到3.39%,应变量增高154.32%;含水率4.49%,粘土含量10.00%。与无粘土极松软煤相比,抗压强度提高55.02%,应变提高574.26%。含水率在0~4.03%内,抗剪强度与含水率正相关;含水率在4.03%~12.70%区间,随着含水率的增高,抗剪强度迅速降低。且黏聚力对水的敏感度远大于内摩擦角对含水率的敏感程度,存在某一特定含水率,此时抗剪强度最大。极松软煤层可采用施工扰动方法,使煤层在工作面前方壳基支承压力作用下发生团化固结,达到有效应力增加、孔隙比减小、抗剪强度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通过ANSYS有限元模型, 以体外预应力筋为研究对象, 对体外预应力加固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 得出体外预应力的作用位置, 尽可能拟合原结构的受力状况, 保证加固工程的安全性; 体外预应力的补强力筋, 应采用等效面积的置换原则, 使施工的过程趋于合理; 体外力筋的连接装置, 应该``适、薄、强'; 在加固工程中, 体外预应力筋纵向交错布筋的设置, 能提升结构的整体延性. 相似文献
8.
9.
本文采用块体介质力学模型试验方法,研究了地下洞室群围岩的受力特点,破坏形态和破坏机理;洞室围岩超载能力和开挖步序对围岩稳定性的影响;砂浆锚杆和预应力锚索的不同加固效果;验证喷锚支护设计方案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锚杆拉拔实验中锚杆与岩体间的力学作用过程和机制,在非连续变形分析(discontinuous deformation analysis, DDA)方法中实现锚杆-岩体界面耦合作用算法,采用多线性黏结滑移界面模型模拟锚杆的滑移脱黏,并针对锚杆拉拔力作用节点和脱黏节点提出专门算法。通过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的对比,对文献中的三线性和四线性黏结滑移界面模型进行参数修正,并验证所提锚杆-岩体界面耦合作用算法的正确性和适用性。通过基于修正参数的多线性黏结滑移界面模型的锚杆拉拔DDA模拟,研究了锚杆的拉拔力-拉拔位移关系,以及不同拉拔力条件下锚杆-岩体界面切应力和锚杆轴力的分布与变化规律,并探讨了锚杆弹性模量对锚杆拉拔力学响应的影响。锚杆-岩体界面耦合作用算法的实现,也为岩体锚固的DDA模拟分析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1.
基于空间一点受力的位移解形式——Mindlin 位移解, 结合已有文献对节理面位置处全长粘结锚杆受力的假想形式, 将边坡下滑力简化为作用在锚杆上的集中力, 推导出锚杆沿杆长方向的轴力、剪应力的表达形式. 将推导结果在岩质边坡中进行应用, 得出不同岩体类型岩质边坡锚杆沿杆长方向受力的轴力、剪应力图示. 相似文献
12.
掏槽爆破是竖井掘进爆破的常用手段,集束孔爆破用于掏槽爆破可有效提高掏槽效率。集束孔掏槽爆破过程涉及到结构在动力载荷下的从连续介质到非连续介质过程,数值计算过程复杂,如何快速估计某特定集束孔设计的爆破效果一直是科研界与工程界研究重点之一。本文基于应力波叠加方法提出了爆破区半径快速计算公式,同时基于连续–非连续单元法对5孔集束孔爆破设计展开了理论与数值分析。通过与实验结果对比,验证了计算公式的有效性,并讨论了集束孔掏槽爆破的破岩机理与规律。结果表明,当集束孔孔间距为4~5倍炮孔直径时,爆破效果最佳。本文相关成果可为爆破设计人员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13.
14.
15.
工程岩体卸荷破坏机制研究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讨论了工程岩体的性质、卸荷破坏的特点及其机制; 回顾了工程岩体卸荷破坏机制的研究现状, 对当前工程岩体破坏研究的主要问题和今后的方向进行了探讨与展望。 相似文献
16.
岩石蠕变断裂特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以一类红砂岩为例对蠕变条件下岩石裂纹的起裂和扩展的机理、准则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岩石裂纹常常在初始应力强度因子KI小于断裂韧度KIC的情况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持续蠕变变形产生裂纹起裂和扩展.当然,初始应力强度因子KI小于断裂韧度KIC是有限度的,KI不得小于另一固定值KIC2,KIC2表征了岩石在蠕变条件下抵抗裂纹起裂和扩展的能力,而且其值小于KIC,可称之为蠕变断裂韧度.在岩石工程的设计和计算中,KIC2是一个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7.
断裂控制爆破开采石材机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不耦合装药爆炸后形成的动应力场和准静态应力场的理论及有限单元法计算,对断裂控制爆破开采石材的机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做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当选用合适的炸药并采用一定形式的不耦合装药时,炸药爆炸形成的冲击波对周围岩石不发生破坏,同时依靠炸药爆炸后形成的准静态高压气体,可使岩石沿孔间连线方向形成整齐的断裂面,运用这种机理可成功地在开采石材中归纳总结出爆破参数,推动我国石材工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19.
深部岩体圆形巷道围岩松动圈形成机理数值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损伤力学和统计理论的单元本构模型,探讨深部岩体巷道围岩破坏规律,
利用岩石破裂过程分析软件RFPA$^{\rm 2D}$, 对深部
岩体中的圆形巷道的变形及非线性渐进破坏特征、巷道周边关键部位的位移和应力变化进行
了分析,研究了圆形巷道围岩松动圈的形成机理. 研究表明:巷道开挖后,其周边形成应力
集中带,随着围岩压力的持续作用,巷道周边产生塑性变形区,并沿径向形成裂纹;随着裂
纹的不断扩展,巷道周边出现松动破裂区,即松动圈. 产生破裂区后,应力集中程度减弱,
应力高峰点向远处转移. 相似文献
20.
拖曳锚作为一种造价低、结构简单的系泊基础,在深海资源开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拖曳锚的安装下潜性能与锚的自重、锚板厚度、锚胫与锚板夹角、土层条件等因素相关,锚胫对拖曳锚下潜性能的影响研究还不深入。提出了一种通过调整锚胫侧倾角来提高拖曳锚下潜性能的方法,并采用大变形有限元分析进行了验证。以MK5拖曳锚在砂土中的安装过程为例,分析了不同锚胫前倾角、锚胫侧倾角、拖曳锚密度、锚–土界面摩擦特性等因素对拖曳锚下潜深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锚胫内倾的拖曳锚,拖曳锚锚胫直立以及向外侧倾斜时其嵌入深度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