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长江中下游和华南地区,春末夏初气温高,空气含水量大,大地温度低。以桂林市为例,三、四月份晴天室外气温可高达25℃,地温约15℃。室外湿热空气进入室内,在地表面被冷却,其中部分水凝结在地面,形成“返潮”;室内墙壁、仪器、用具等物体表面温度低于室外,也吸收空气中水份变潮。由于贴地面房间室内温度较低,即使安装了去湿机也无能为力,除非先加温再排潮,这是一般学校无法办到的。众所周知,空气温度越高,能够含的水份越多;温度越低,则越少。两者间数量关系如下表:  相似文献   

2.
撞击流干燥(Impinging Stream Drying,ISD)技术是强化相间传热传质和加快颗粒干燥过程的有效方法。通过在自行设计的同轴水平撞击流试验装置上对物料进行的一系列干燥试验,验证了空气温度、颗粒喂料速率、颗粒预热温度等操作参数和撞击距离、撞击室容积等结构参数对干燥性能的影响,获得了同轴撞击流干燥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3.
陈茂鑫 《光谱实验室》2004,21(5):856-859
物料在太阳能干燥房中干燥以后 ,用水分测定仪测定其含水量进行再干燥。测定再干燥前后物料的红外光谱 ,研究其水分状态表明 ,在干燥过程后期 ,将干燥温度控制在结合水开始逸出的温度 ,可得到最好的干燥效果  相似文献   

4.
1.显微镜物镜焦距设物镜焦距f=10.0mm,倍率ν=20~(?)。研究在标准空气(含二氧化碳0.03%、15℃、1个大气压=0.101325MPa=760mmHg的干燥空气)中装调的测量装置当温度变化10℃  相似文献   

5.
风速、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是影响地表显热的主要因素。利用观测数据应用以BP神经网络为主并结合相关系数的分析方法研究显热通量的动态特征,将显热通量与风速、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做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空气温度和空气湿度与显热通量相关程度显著,它们的相关系数绝对值都在0.5以上,BP网络权值的点积明显高于其它两个影响因子;风速和土壤含水量与显然通量相关程度普通,它们的相关系数仅略高于0.3。此外,风速、空气温度与显热通量呈正相关关系而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与显热通量呈负相关关系。通过对这些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将有助于提高测定显热通量的精度,利用BP神经网络预测显热通量值可以为气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可靠的决策数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热风对流干燥实验台上进行污泥薄层等温干燥特性的实验研究,获得了一定风速下温度对薄层含水率影响规律。基于多元系热力学原理,构建了薄层含水率的双结构预测模型。基于热力学极值原理,分析污泥水分迁移过程中吉布斯函数的变化规律,以对薄层干燥工况方案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双结构模型可用于预测薄层含水率的变化情况;在2 m/s风速下,薄层含水率从80%降低到60%时,控制干燥温度为100℃左右;含水率从60%降低到10%,应保持干燥温度在150℃左右。  相似文献   

7.
真空过热蒸汽干燥木材的水分迁移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 要 对真空下过热蒸汽和常压下空气干燥木材时的水分迁移特性做了对比性实验研究,在同一温度水平下,真空过热蒸汽干燥木材的水分迁移速率明显高于常压空气的速率,且随蒸汽过热度和真空度的提高,木材中水分迁移速率加快。文中分析指出:常压空气干燥时,水分通过边界层依靠扩散,而真空过热蒸汽干燥依靠内外蒸汽压差,其传质阻力可以忽略,故干燥速率快。  相似文献   

8.
聚氨酯的FTIR光谱与热分析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采用原位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研究了聚酯型聚氨酯和聚醚型聚氨酯在空气气氛中从室温到400 ℃之间的热解反应,实时考察了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解残留物的基团特性。利用热分析技术考察了它们在不同气氛下从室温到700 ℃之间的热解反应。探讨了在有氧条件下的热解反应机理。结果表明聚酯型聚氨酯在空气中存在硬段和软段先后分解的两个阶段,而聚醚型聚氨酯则是硬段与软段同时分解。热分解结果也显示,硬段相同的聚氨酯,聚酯型聚氨酯的起始失重温度高于聚醚型聚氨酯,显示聚酯型的热稳定性强于聚醚型。同时聚氨酯在空气中的起始失重温度比在氮气中提前,说明氧气的存在能促进聚氨酯主链上C—C和C—O键的断裂。  相似文献   

9.
目前作为场致发光层的介质粘合剂材料,其固化温度都不超过130—150℃,并且没有发现用这种条件制备场致发光层对场致发光粉的亮度特性有不良影响。由于发现介电常数大的新粘合剂,它能在200℃以下几小时内固化,所以弄清这种固化条件到底对场致发光粉的亮度及其稳定性有多大影响是重要的。 为此研究了用两种化学性质相同的有机硅粘合剂和场致发光粉—515制作的场致发光层,其一是—1在150℃时固化,其二是—2,它的固化温度仅在200℃。与此同时研究了漆BC—530和在200℃空气中予热5小时的场致发光粉—515及其普通粉制作的场致发光层。  相似文献   

10.
以熟肉为实验材料,对真空冷却过程中真空室内温度变化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发现:真空冷却过程中真空室内的温度会出现一些波动,其变化过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真空室内的温度从15.8℃一直降低到10.7℃;然后从10.7℃升到最高的19.1℃;随着产品温度的降低以及真空室内压力的降低,真空室内的温度从最高的19.1℃降低到最低的6.1℃;最后,由于真空室内放气阀的开启,使得真空室的温度从最低的6.1℃升高到最终的13.1℃,一直保持在真空冷却过程结束。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洗衣粉溶液的合理使用浓度和温度,利用FD-NST-I型表面张力测定仪测量溶液表面张力系数,同时用pH计进行实验检测。结果表示:0.05%~0.10%的洗衣粉溶液在30.0~45.0℃时表面张力系数较小,更有利于洗净衣物,同时pH值较低,对手及被洗织物都不会产生损害,此区间取值与日常生活习惯相一致。  相似文献   

12.
采用埋入式光纤Bragg光栅温度传感器,实现了对干式空心电抗器固化过程中各包封层的温度监测。在制作过程中,将温度传感器埋在干式空心电抗器导线外包封表面,连接光纤从电抗器上沿引出。电抗器绕线与包封完成后放入干燥室内固化,监测电抗器各包封层在固化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通过监测得到了电抗器各包封温度变化的曲线图,当炉温示值稳定在140℃时,各包封温度低于预期,分布在105~125℃之间,且由外向内逐渐降低。通过对干式空心电抗器固化过程中的温度进行监测,可实时了解并改进干燥固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保证电抗器的质量及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从分子结构的角度认识铀在环境气氛中的氧化腐蚀规律,是研究铀部件贮存性能的重要内容。文中采用激光显微拉曼光谱及原子力显微镜,首次分别研究了铀在大气环境、干燥空气和饱和水汽下,在20-400℃的温度范围内样品显微形貌和氧化产物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基于碳化硅泡沫陶瓷的高温空气电阻炉内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通过在高温空气电阻炉内插入不同数量的泡沫陶瓷片,研究陶瓷片数量对空气出口温度的影响。同时研究了泡沫陶瓷片的位置对空气出口温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炉膛内不插入泡沫陶瓷片时,在空气流量为200 m~3/h时,空气出口温度为650℃,当炉膛内插入五块泡沫陶瓷片时,空气出口温度达到980℃。本文从实验方面验证了将碳化硅泡沫陶瓷应用到太阳能热发电的吸收器中,强化空气与吸热材料之间的换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多尺度模型预测木材含水率和温度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了解木材干燥过程中的水分迁移和热量传递规律有助于提高木材的干燥质量,改善干燥工艺,节约能源。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为材料,建立能够较准确模拟木材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和温度分布变化的多尺度单元表征模型,模型由宏观尺度上三个耦合方程一两个水分扩散方程和一个热量平衡方程,以及微观尺度上的单个细胞水分迁移的平衡方程组成。解析模型的过程为:分析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有限元网格的生成、方程离散化、查找相应物性参数、MATLAB软件编程求解。最后通过实验分析验证了建立的多尺度模型的准确性,进行试件在80℃时各层含水率随时间变化的实验,实验结果与模拟值比较,曲线吻合性较好,多尺度模型可以反映木材干燥过程中含水率的分布。最后对建立的多尺度模型进行理论分析,预测了干燥过程中各层温度的变化和分布,进一步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从不同尺度建立的木材热质转移数学模型,能较为准确的反映木材含水率的变化和空间分布情况,为干燥过程水分和温度分布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比较城市不同地表类型所形成的局地小气候环境差异,选取水泥广场、沥青道路、草地、林地、裸土等城市典型下垫面,在夏季晴天天气使用自动红外测温仪、空气温湿度探头观测地表温度、近地表空气温湿度的日变化,数据表明不同地表类型地表温度的差异直接影响近地表空气温湿度的日变化而存在差异。与林地相比,沥青道路、水泥广场、裸土地表温度最高值高23℃,气温最高值高6℃以上,空气相对湿度最低值低5%;草地的地表温度与气温最高值分别比林地高8℃、3℃,空气湿度略低于林地。夜间24:00,水泥广场、沥青道路地表温度分别比林地高10℃、6℃,使气温比林地高3℃以上,空气相对湿度比林地低10%,出现显著的城市热岛现象。  相似文献   

17.
冷却物冷藏间冷风机的空气除霜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却物冷藏间以贮藏果蔬为主,当贮藏品种产于热带地区,贮藏温度高于0℃。由于贮藏温度距水的冰点不远,制冷系统的蒸发温度会低于冰点,在工作过程中蒸发器表面必然结霜。文中对冷间温度高于冰点,蒸发温度低于冰点的冷库制冷系统,进行了空气除霜和"依次除霜法"实验,通过冷风机回风区空气温度、冷风机蒸发管组翅片温度的测量,结合肉眼观察认为,库温为5℃的情况下,依靠制冷压缩机停机阶段,冷风机风扇常开,能够基本除掉上次制冷过程产生的结霜,当制冷系统规律工作8小时,前期制冷过程积累的结冰可以通过"依次除霜法"依次关闭除霜冷风机的供液电磁阀15分钟,在保证库房降温的前提下,能够彻底除掉蒸发器表面的结霜。  相似文献   

18.
“晶体的熔化和凝固”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具有重要的地位,但是做起来难以成功;其主要原因是,萘本身的导热性不强,且萘粉颗粒之间充满空气,而空气也是热的不良导体,致使真实的熔化过程是从外到内进行的.经常出现的情况就是当外层萘熔化完成,温度高于80℃时,内层萘尚处于固态,温度低于80℃.凝固过程也类似;  相似文献   

19.
我们知道,要求空气的绝对湿度,只要将空气降温至露点,然后查出露点时的饱和水汽压强,这压强就是空气在原来温度时的绝对湿度。但是有人认为这样的推算不够精确,他们说当空气逐渐降温至露点时,空气中的水汽压强也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所以露点时的饱和水汽压强,实际上总小于空气在原来温度时所含水汽的压强——空气的绝对湿度。这样看来,要求空气的绝对湿度,除了上述步骤外,还必须再经查理定律公式(P_1)/(P_2)=(T_1)/(T_2)的演算。例如,设现在空气的温度为20℃,测得其露点为10℃,试计算其相对湿度,根据公式B=p/P·100%,要计算空气的相对湿度就得先求出空气的绝对湿度p,从表中可查得10℃时的饱和水  相似文献   

20.
对一个容器中的空气进行压缩,然后迅速连通大气,实现绝热膨胀随后等容吸热,从系统压强的变化测定γ,是大家所熟悉的一个实验。实验书中一般只测系统压强的变化而不能测出温度的变化,这是因为系统温度变化很小(约~×10~(-1)℃),而一般的温度计本身的热容量相对于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