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OEP(八乙基卟啉阴离子)和TPP(四苯基卟啉阴离子)合钌(Ⅱ)和锇(Ⅱ)的二氧加合物由matrix分离技术得到(T=20-43K,P=10-5-10-6torr).为了确定v(O2)带的归属应用了同位素取代法16O2/18O2.IR谱说明对于钌的两种加合物(指OEP和TPP)都有两种异构体,其V(16O2)频率为:Ru(OEP)O2,1141和1103cm-1;Ru(TPP)O2,1167和1114cm-1.Os(TPP)O2只生成一种异构体,v(16O2)=1090cm-1,异构体v(16O2):[Ru(OEP)O2],1141cm-1,[Ru(TPP)O2],1167cm-1,这些加合物约在100K时分解,它们的结构指定为endon,而异构体[Ru(OEP)O2],1103cm-1,[Ru(TPP)O2],1114cm-1和[Os(TPP)O2],1090cm-1,在240—270K分解,它们的结构指定为桥联二聚体.在加合物中,将OEP换成TPP引起的钌加合物v(O2)频率的改变比铁和钴加合物更大.v(O2)相对强度的变化顺序为:Fe(Ⅱ)→Ru(Ⅱ)→Os(Ⅱ).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在Cd(Ⅱ)和TritonX-100存在下,meso-四(4-乙酰氧基苯)卟啉[T(4-AOP)P]与钌(Ⅲ)的显色反应。结果表明,在pH9.7~10.3介质中,Ru(Ⅲ)与T(4-AOP)P形成了灵敏度很高的稳定络合物,其表观摩尔吸光系数为7.04×105L·mol-1·cm-1。钌浓度在0~1.2μg/10mL范围内服从比尔定律。络合物的摩尔比为Ru(Ⅲ)∶T(4-AOP)P=1∶1。在掩蔽剂存在下,方法有一定的选择性,应用于合成试样中钌的测定,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李守贵  刘纯晶 《催化学报》1999,20(2):161-165
应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MCM-41介孔分子筛进行了改性。改性产物具有较强的装载钌卟啉「Ru(Ⅱ)L(CO)(EtOH)」(L=meso-tetrakis(4-clorophenyl)porphyrin)的能力。制备了裹载0.1%-8.3%钌卟啉的产物(记为Ru/MCM-41(m))。应用X射线衍射,差热-热失重分析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对裹载产物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4.
微乳液-1-(2-吡啶偶氮)-2-萘酚体系测定Cd(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O/W型阴离子微乳液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正丁醇(n-C4H9OH)/正庚烷(n-C7H16)/H2O对Cd(Ⅱ)与1-(2-吡啶偶氮)-2-萘酚(PAN)显色体系的增敏增稳作用,试验结果表明,其灵敏度为ε^545=1.93*10^4L.mol^-1.cm^-1,与相同含水量的SDS胶束体系(ε^545=1.15*10^4L.mol^-1.cm^-1)比较,其测定灵敏度显著增加,用于香烟样品分析,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水溶性卟啉5,10,15,20-四(4-甲氧基-3-磺酸苯基)卟啉(T(4-MOP)PS4)与铅的显色反应,在pH11和酒石酸钾存在下铅与T(4-MOP)PS4在室温时间形成1:1的配合物,其最大吸收波长在位于464.4nm,摩尔吸光系数为2.3×10^5L.mol^-1.cm^-1,铅量在0~20μg/25mL,范围为符合比尔定律,工作工线回归方程A=0.0262+0.0435c相关系数r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氯化5-邻(3-(1-咪唑基)丙氧基)苯基-10,15,20-三苯基卟啉合铁(Ⅲ)(o-lmPrTPPFe(Ⅲ)Cl)与咪唑及吡啶类栩体轴向加合物的低温EPR,考察了尾端咪唑基对铁(Ⅲ)自旋态及配位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o-lmPrTPPFe(Ⅲ)Cl的弱吡啶类配体轴向加合物显示了铁(Ⅲ)离子独特的EPR磁性,对各加合物的EPR参数进行了晶体场分析,求是晶体场分裂参数,并据此分析了各加合物中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在35±0.1℃、离子强度0.5mol/L(KCl)条件下,甲酸根、乙酸根、丙酸根和丁酸根分别催化Cu(Ⅱ)离子与四溴化间-四(N-乙酸甲酯基-3-吡啶基)卟啉(H2Tβ-N-ACMspyPBr4)的反应动力学及其机理,该类反应对卟啉和Cu(Ⅱ)离子均为一级反应,反应动力学方程为:d[CuP^4+]/dt=k{1.0+b[A^-])/(1.0+K3,4.[H^+]^2}[Cu^2+][P]T  相似文献   

8.
钌卟啉/MCM-41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性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对MCM41 介孔分子筛进行了改性. 改性产物( 记为MCM41(m))具有较强的装载钌卟啉[Ru( Ⅱ)L(CO)(EtOH)] (L= mesotetrakis(4clorophenyl)porphyrin) 的能力. 制备了裹载0-1% ~8-3 % 钌卟啉的产物( 记为Ru/ MCM41(m)) . 应用X 射线衍射、差热热失重分析和紫外可见光谱等方法对裹载产物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钌卟啉在MCM41(m) 孔道中是以单分子态存在,而不是以晶态存在. 装载后钌卟啉仍保持其基本结构,并且热稳定性增加. 轴向配体取代反应使钌卟啉固定在MCM41(m) 孔道表面上. 低钌含量的Ru/MCM41(m) 具有高催化活性,这是有效的位置分离和扩散孔道通畅的结果. 以0-1 % Ru/MCM41(m) 和自由的钌卟啉为催化剂进行的6 种烯烃的氧化反应结果表明,前者的催化转换数是后者的20 ~40倍.Ru/ MCM41(m) 催化剂具有特殊的形状选择性,较长的寿命, 并且容易过滤回收.  相似文献   

9.
SLS存在下meso-四(对三甲胺基苯基)卟啉测定微量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存在时,meso-四(对三甲基苯基)卟啉「T(4-TMAP)P」与铜的显色反应。在pH=3.7的HAc-NAac介质中,在SLS眄,铜与「T(4-TMAP)P」形成1:2的稳定配合物,至少在4.5h内吸光度无变化。最大吸收波长位于410nm,ε=3.79×10^5L.mol^0-1.cm^-1。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5,10,15,20-四(4-乙酰氧基苯)卟吩(T(4AOP)P)及其Cu,Zn,Fe,Co,Ni配合物的合成及其在CH2Cl2-0.1mol/ITBAP体系中的循环伏安(CV)。研究结果。CV实验表明:Cu^2^+,Zn^2^=,Ni^2^+离子以稳定的+2价存在于T(4AOP)P中,电子转移反应在卟啉环上进行,而Fe^3^+,Co^2^+离子在氧化还原过程中发生价态变化。实验发现...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在pH11.0的硼砂-NaOH缓冲介质中,以Hg(Ⅱ)作催化剂,在乳化剂(OP)和溴化十六烷基三甲基铵(CTMAB)协同作用下,meso-四(对磺基苯)卟啉(TPPS4)测定钇(Ⅲ)的显色反应,其摩尔吸光系数ε417为5.46×10^6L·mol^-1·cm^-1,钇浓度在0 ̄0.030μg/10mL内符合比耳定律,在室温下显色迅速,100倍重稀土不干扰,测定合成稀土混合样品中钇(Ⅲ)含  相似文献   

12.
水溶性卟啉配合物合成及光敏化行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低沸点的氯仿溶剂中合成了中-四(对二甲基丙磺酸氨基)苯基卟啉(简记为H2TPS),在乙酸溶剂中合成了相应的金属卟啉[简记为MeTPS,Me=Zn(Ⅱ),Cu(Ⅱ),Ni(Ⅱ),Co(Ⅱ),Mn(Ⅱ)],并进行了表征。TEOA-MeTPS-MV^2+-DMSO(H2O)75:25,V/v)体系的光敏化还原MV^2+反应的研究结果表明,Zn(Ⅱ)TPS,Mn(Ⅱ)TPS及H2TPS是较好光敏剂,且以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溴代卟啉试剂(DBHP)P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微量铅。在0.08mol/LNaOH介质中,铅与T(DBHP)P反应生成一橙黄色配合物,λmax=479nm,ε=2.2×10^5L·mol^-1·cm^-1。铅在0-12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耳定律,用于食品中微量铅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14.
胡家元  田金忠 《分子催化》1999,13(3):169-175
研究了水和有机物组成的两相催化体系中,由RuCl3-TPPTS(TPPTS:P(m-C6H4SO3Na)3)原位反应生成的催化活性物种对4-苯基-3-丁烯-2-酮(又名苄叉丙酮)的催化加氢反应.考察了钌浓度(1.0×10-3~6.0×10-3mol/L)、氢压(1.0~6.0MPa)、反应温度(30~70℃)、配体浓度(1.2~7.2×10-2mol/L)、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及反应时间等对加氢反应活性和选择性的影响,并与以配合物RuCl2(TPPTS)3为催化剂前体生成的催化活性物种对加氢反应的活性及选择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分别由配合物RuCl2(TPPTS)3及RuCl3-TPPTS原位反应生成的催化活性物种,都只催化4-苯基-3-丁烯-2-酮的C=C键选择加氢.由配合物RuCl2(TPPTS)3形成的催化体系的加氢活性及选择性均优于RuCl3-TPPTS原位反应生成的催化活性物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的加入,使加氢反应活性下降,选择性略有提高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新水溶剂卟啉试剂5,10,15,20-四(3-溴-4-磺酸苯基)卟啉(T(3-BrP)PS4)与铜的显色反应,在pH3,铜与5,10,15,20-四(3-溴-4-磺酸苯基)卟啉形成1:1的稳定配合物,此配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位于412.8nm摩尔吸光系数为2.61×10^5L.mol^-1.cm^-1。铜量在0~3.0μg/25mL范围内符合比尔定律,工作曲线回归方程为y= 0.00943  相似文献   

16.
用X-射线测定了meso-5,10,15,20-四(3,4,5-三甲氧基苯基)卟啉的溶剂(正庚烷)合物(TTOMPP·2C_7H_(16))的晶体结构。实验表明,该化合物(C_(70)H_(86)N_4O_(12))的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a=8.749(6),b=15.129(6),c=16.449(3),a=60.07(3),β=70.64(4),γ=81.70(5),V=1779.6,M_r=1175.49,Z=1,D_c=1.097g/cm ̄3,μ=0.697cm ̄(-1),F(000)=630。讨论了卟啉环上取代基的电子和立体效应及卟啉与铁(Ⅲ)离子配位后铁(Ⅲ)离于对卟啉结构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氨基酸桥联新型手性锌双卟啉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生命系统中的金属卟啉生物大分子在卟啉的Soret带均表现出诱导圆二色性(InducedFig.1Structureofaminoacidbridgedzincpor┐phyrindimerO,O┐C2┐AA┐C2┐(TPP)2Zn2R=Bn,AA=P...  相似文献   

18.
严川伟  林祥钦 《电化学》1998,4(4):388-393
用微电极和薄层循环伏安(CV)技术研究了Br^-对四苯基钴卟啉(TPP)Co)在1,2-二氯乙烷(DCE)中电化学行为的影响,发现在较高电位下,两个Br^-轴向配位的(TPP)Co(Ⅲ)(Br^-)2其一个Br^-发生脱落表现出(TPP)Co(Ⅲ)(Br^-)的行为特征,这被证明是Br^-的氧化所致证明了(TPP)Co(Ⅲ)Br^-在约0.12V(SCE)处还原,而(TPP)Co(Ⅲ)(Br^-)  相似文献   

19.
焦向东  刘中立 《结构化学》1996,15(3):205-209
用X-射线测定了meso-5,10,15,20-四(3,4,5-三甲氧基苯基)卟啉的溶剂(正庚烷)合物(TTOMPP·2C_7H_(16))的晶体结构。实验表明,该化合物(C_(70)H_(86)N_4O_(12))的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P1,a=8.749(6),b=15.129(6),c=16.449(3),a=60.07(3),β=70.64(4),γ=81.70(5),V=1779.6,M_r=1175.49,Z=1,D_c=1.097g/cm ̄3,μ=0.697cm ̄(-1),F(000)=630。讨论了卟啉环上取代基的电子和立体效应及卟啉与铁(Ⅲ)离子配位后铁(Ⅲ)离于对卟啉结构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本文研究了两种水溶性钌-膦配合物RuCl_2(TPPTS)_3和Rucl_2(CO)_2(TPPTS)_2[TPPTS为:P(m-C_6H_4SO_3Na)_3]的合成,在水相和有机相组成的两相催化体系中,考察了它们衍生出的活性物种和以RuCl3-TPPTS原位合成的活性物种对肉桂醛的选择加氢性能,并对反应温度(20—80℃),氢压(2—6MPa),催化剂浓度(1.12×10~(-3)~4.50×10~(-3)mol/L),配体TPPTS浓度(9.0×10~(-3)~5.4×10~(-2)mol/L),表面活性剂浓度和反应时间的变化对选择加氢反应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RuCl_3-TPPTS原位合成配合物的催化加氢活性最高,而在金属Ru上羰基的配位将使加氢活性降低,表面活性剂CTAB是有效的促进剂,它的加入可大大提高加氢活性,选择适当的CTAB浓度,在反应结束后水相与有机相分层迅速,有利于Ru催化剂的分离,在所考察的反应条件下,肉桂醛选择加氢生成肉桂醇的转化率大于80%,选择性达96%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