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1 毫秒
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56
朝永振一朗冈对最子电动力学进行修正,使它与狭义相对论完全符合,与美国的费曼和施温格共获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朝永振一郎在1941年任文理科大学(后来的东京教育大学)物理学教授,开始了对量子电动力学问题的探索。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他与两方科学家隔绝,他在1943年出版的研究著作,直到战后的1947年才得到西方的注意。  相似文献   

2.
《光谱实验室》2007,24(1):18-18
巴巴是印度原子能计划的创始人,从印度的塔塔基础科学研究所成立起就担任所长,对印度的物理学发展、科学人才的培养起了很大的作用。他的科学工作主要是在宇宙线、基本粒子和量子电动力学方面,他是宇宙线级联簇射理论的创始者之一。他于1960年至1963年担任国际理论物理与应用物理联合会主席。  相似文献   

3.
《光谱实验室》2007,24(1):89-89
库什因为精确测定电子的磁矩大于理论值、从而导致对量子电动力学的重新考虑和各种修正,与兰姆共获195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1937年库什在哥伦比亚大学与物理学家拉比肌从事磁场对原子束的影响的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研究雷达,1946年回到哥伦比亚大学任物理学教授。次年库什通过精密的原子束研究,证明电子的磁性与原有的理论不符,随后精确地测定了多种原子、分子中的电子的磁矩和核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光谱实验室》2007,24(1):117-117
邮票N10是日本1990年为纪念仁科芳雄诞生100周年、日本第一台回旋加速器动转50周年和放射性同位素在日本应用50周年而发行的。仁科芳雄是长冈半太郎的学生,他建造了日本第一台回旋加速器,所用的是劳伦斯的图纸。日本的放射性同位素首先是在他这台回旋加速器上生产出来的。他在量子电动力学中也有贡献,有计算自由电子的康普顿散射截面的克莱因一仁科芳雄公式。仁科芳雄的理化研究所对日本科学的发展产生过很大的影响,大部分杰出的日本物理学家都和仁科芳雄学派有关系。  相似文献   

5.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
巴索夫1950年毕业于莫斯科理工学院,并在1956年获得博士学位。他在列别捷夫研究所工作,从1958年起任研究所副所长。由于他和普罗科洛夫在脉泽基础理论方面的工作,二人与汤斯共享了196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6.
千禧年来临之际,英国《Phsics World》杂志通过网上投票方式,从100名著名物理学家中选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十位物理学家”,结果依次是爱因斯坦、牛顿、麦克斯韦、玻尔、海森堡、伽利略、费曼、狄拉克、薛定谔、卢瑟福,美国物理学家理查德·费曼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由于对量子电动力学(QED)的贡献,1965年费曼与施温格尔、朝永振一郎一起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因为在物理教学上的杰出成就,他还荣获了1972年奥斯特教学奖章。  相似文献   

7.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5-125
英国1952年试爆了原子弹,1956年试爆了氢弹,彭尼是该项目的实际负责人。邮票P12是为了纪念他而发行的。  相似文献   

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69
威尔逊(R)于1957年以优等成绩毕业于赖斯大学,进而于1962年在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取得哲学博士学位。他的大部分生涯是在贝尔实验室度过的。他因与彭齐亚斯合作探测无线电波背景而声名卓著,这种无线电波背景乃是很久以前那次大爆炸的遥远回声。此后,他又探测到星际尘埃云中的一氧化碳和其他分子,从而对了解星际尘埃云的化学组成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9.
《光谱实验室》2007,24(1):71
哈里顿是前苏联发展原子弹的第二把手。他于1925年毕业于列宁格勒多科工业大学。1926-1928年,他被前苏联政府选派到卡文迪许实验室,在卢瑟福指导下工作,并获博士学位。他是卢瑟福的学生中去世最晚的。1931年他在化学物理研究所工作,研究金属蒸气的凝结和离心法分离气体的理论。1939年他和泽尔多维奇对铀的链式裂变反应进行了计算,他们发表于1939-1941年的一系列论文为后来苏联发展原子武器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光谱实验室》2007,24(1):21
小玻尔是玻尔的第4子。这父子二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与了美国的原子弹研制工作。他在哥本哈根大学取得博士学位,1956年成为该大学的教授,又在1962年其父逝世后继任哥本哈根玻尔研究所所长至1970年。1951年,他和助手莫特森根据雷恩沃特的理论——原子核不一定是对称结构——从数学上推导出了核结构的细节情况。  相似文献   

11.
《光谱实验室》2007,24(1):120-120
奥本海默是犹太人,很早就显示出过人的智慧。1922年进入哈佛大学,3年后他以空前优秀的成绩毕业。他到英国读研究生。1927年,在格廷根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30年,他证明质子并不是狄拉克嗽的“反电子”,从而为安德森两年后发现真正的“反电子”——正电子铺平了道路。1943年,他受任领导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实验室,在那里,第一颗原子弹被设计和制造出来,并在附近爆炸成功。  相似文献   

12.
《光谱实验室》2007,24(1):89
库尔恰托夫1923年毕业于克里米亚大学,1923年起在列宁格勒理工学院任教。1933年,他对原子核物理发生兴趣,1938年被任命为该学院的原子核物理实验室主任。前苏联充分认识到哈恩有关原子核裂变这一发现的潜在意义。1943年,库尔恰托夫到莫斯科领导这方面的研究工作。1946年圣诞节前夕,前苏联将第一台自持式反应堆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13.
《光谱实验室》2007,24(1):72-72
赫姆霍兹对生理学、光学、电动力学、数学和气象学均有十分重要的贡献,最著名的是发现能量守恒定律。出生于波茨坦。1838-1843年在柏林威廉医学院学习。1848年任柏林解剖陈列馆助手和柏林美术专科学校特聘教授。1855年任波恩大学解剖学和生理学教授。1871年任柏林大学物理学教授。1888年任柏林物理技术研究所所长,直至去世。他研究了眼睛的光学结构后,发明了检眼镜和眼膜曲率计。  相似文献   

14.
《光谱实验室》2007,24(1):70
海尔1890年从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毕业。之后,便在芝加哥组织建成了肯伍德天文台。1889年海尔就在那儿发明了太阳单色光照相仪。于是,他就能用明亮的钙光来拍摄太阳,其结果明确地指示了太阳大气中钙的分布。1908年,海尔还探测到了太阳黑子内的强磁场。海尔觉得,为了继续研究下去,就得有更好的天文台和更大的望远镜。他是一个善于游说而又彬彬有礼的人,1892年,海尔去说服一位金融家耶基斯,要求他出钱在芝加哥西北约80英里建造一个大型天文台。  相似文献   

15.
《光谱实验室》2007,24(1):3
阿尔瓦雷茨是一位名医的儿子。他在芝加哥大学完成本科和研究生学业,并在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之后来到加利福尼亚大学。二战期间,他从事雷达和原子弹方面的研究工作。他的最重要的工作是将探测基本粒子的气泡室做得很大,最大的直径为1.8m,用它测定和研究了寿命极短的“共振粒子”。这些粒子为数很多,为了解释它们的存在,导致了盖尔曼和尼曼的理论。他因发展了气泡技术和发现了许多共振态而荣获196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似文献   

16.
《光谱实验室》2007,24(1):47
丁肇中的父亲是美国密执安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一家人曾回故国并定居台湾。1956年,丁肇中也当上了留学生,并且也在密执安大学读书。1962年,他获得该校的博士学位,然后去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67年又到马萨诸塞理工学院任职。1974年,丁肇中在布鲁克黑文国立实验室工作时发现了一种粒子J/ψ。  相似文献   

17.
新一代拍瓦激光装置有望将激光强度提升至10~(23)~10~(24)W·cm~(-2),在此极端强场条件下非线性量子电动力学效应对等离子体动力学过程产生重要影响.相对论电子在强电磁场作用下会同步辐射大量伽马光子,当后者穿过超强电磁场时会级联产生正负电子对.与此同时,这些量子电动力学效应也会反作用于激光等离子体相互作用过程,如辐射阻尼严重影响电子运动过程.为了研究这样极端的等离子体动力学,我们介绍最近几年发展的量子电动力学数值模拟模块,并将其耦合到传统的粒子模拟程序中,即量子电动力学-粒子模拟程序.由于大量新辐射的光子和产生的正负电子对会造成模拟粒子数目的不断增加,我们发展了粒子融合技术来减小模拟规模.利用此量子电动力学-粒子模拟程序,我们对极端强场激光物质相互作用以及极端天体物理现象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18.
《光谱实验室》2007,24(1):144
肖克利是采矿工程师的儿子,1932年毕业于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并于1936年在马萨诸塞州理工学院获得博士学位。其后,在贝尔实验室工作。肖克利与它的合作者巴丁和布拉坦发现掺有某种极微量杂质的锗晶体远比上一代人早已使用的整流器要好,而且在某些方面比电子管整流器还要好。  相似文献   

19.
 理查德·费因曼去世前是美国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物理系的教授.他被公认为是现代粒子物理理论和量子场论的一位奠基人.由于他关于量子电动力学的开创性工作,曾荣获诺贝尔奖.作为现代基础物理学界的一位元老,他对于超弦理论的批评特别中肯.1988年他因病与世长辞.问:几年前斯替芬·霍金(Stephen Hawking)说过,理论物理学的末日似乎已经为期不远了.  相似文献   

20.
1 酷爱教学的物理大师———费曼理查德·费曼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 任教约 40年, 30年代初, 从普林顿大学毕业后, 随即被征招制造原子弹的曼哈顿计划, 曾经以量子动力学上的开拓性理论获1965年诺贝尔物理奖, 他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物理学家, 而且是一个独辟蹊径的思考者、超乎寻常的教师、尽善尽美的演员, 一个热爱生活和自然的人.物理教学是费曼一生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他非常热爱教学工作, 他曾写到: “我不相信, 如果不教书我还能过得下去, 原因是, 这样就算我一点东西都想不出来时, 我还能跟自己说: 至少我还活着; 至少我还在做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