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Keggin结构钨磷酸/聚丙烯酰胺复合物的制备及光性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无机 有机复合材料的合成是目前令人关注的研究领域[1 ] ,以杂多化合物作为多核配合物 ,通过化学键或氢键作用与有机底物结合形成电荷转移物质的研究已得到广泛重视[2~7] .本文以Keggin结构钨磷酸和聚丙烯酰胺为原料合成了钨磷酸 /聚丙烯酰胺复合物 ,表征了其结构特征及光致变色性质 .1 实验方法Keggin结构H3[PW1 2 O40 ]·6H2 O按文献 [8]方法制备 ,含水量用热重分析测定 .将聚合度为1 1 0 0 0± 1 1 0的聚丙烯酰胺 (PAM ) 0 5g、钨磷酸 0 0 5g分别溶解在 50mL和 1 0mL水中 ,两者混合后于 65℃下搅拌反应 2… 相似文献
2.
Keggin结构钨磷酸/聚乙烯吡咯烷酮复合膜的制备和光致变色性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由于无机-有机复合材料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和特殊性能,尤其是光致变色性能,引起研究者们的广泛兴趣^[1-3],以杂多化合物为多核配合物,通过化合键或氢键作用与高分子底物结合,形成电荷转移物质,可以大大提高复合材料的化学和物理性能。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在国外已经成为热点^[4-7]。本文以Keggin结构钨磷酸和聚乙烯吡咯烷酮为原料,报道了该类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光致变色性质。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多酸-有机复合材料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犤1犦。杂多化合物是一类含有氧桥的多核配合物,作为高质子酸,可以提供质子与有机给体形成多酸-有机复合物,这类质子化状态的复合物具有良好的光敏性,这种特性在光化学、氧化还原催化等方面显示出重要用途。聚碳酸酯是一种综合性能优良的光学材料,研究以其为基材的杂多酸-有机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对聚碳酸酯的改性、增进对这类复合材料的理论研究以及拓宽聚碳酸酯的应用都有重要的实际意义,迄今为止,尚未见这方面的报道。本文以Keggin结构钼磷酸(简写为PMo12)和聚… 相似文献
4.
光致变色材料由于在信息显示、传感器、调光器件和高密度存储等领域中具有显著的应用前景而备受关注[1] .杂多酸是一类含有氧桥的无机多核配合物 ,可作为电子受体与有机给体形成电子给 -受配合物 ,该类配合物在光激发下可发生电子转移 ,并表现出光致变色性 [2 ,3] .文献 [4,5 ]已报道了以杂多酸为电子受体设计制备光致变色化合物 ,并研究了其在固态和溶液中的光致变色性 ,但由于粉末和溶液本身的局限性而限制了其应用 .本文首次报道了由溶胶 -凝胶法将钨硅酸 ( Si WA)引入到有机胺改性的二氧化硅 ( APS)网络 ,得到 Si WA/APS纳米复合薄… 相似文献
5.
分别利用1,1''-二甲基-4,4''-联吡啶(甲基紫精,MV)二氯化物和1,1''-二乙基-4,4''-联吡啶(乙基紫精,EV)二溴化物的阳离子作为电子受体,富电子的杂多酸阴离子作为电子给体,合成了 2 个新的紫精-多酸杂化晶态材料:(MV)2[HPWⅤ2WⅥ10O40]2·2H2O (1)和(EV)2[Mo8O26] (2),并解析了其单晶结构,在化合物 1和 2中,阴、阳离子间均存在氢键相互作用。2具有光致变色性能,光响应时间为1 min以内。通过固体漫反射、电子顺磁共振和理论计算等手段,探究了2的光致变色机理。1和2对光降解有机染料(亚甲蓝、盐酸对甲苯胺和罗丹明6G)均具有一定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6.
分别利用1,1''-二甲基-4,4''-联吡啶(甲基紫精,MV)二氯化物和1,1''-二乙基-4,4''-联吡啶(乙基紫精,EV)二溴化物的阳离子作为电子受体,富电子的杂多酸阴离子作为电子给体,合成了 2 个新的紫精-多酸杂化晶态材料:(MV)2[HPWⅤ2WⅥ10O40]·2H2O (1)和(EV)2[Mo8O26] (2),并解析了其单晶结构,在化合物 1和 2中,阴、阳离子间均存在氢键相互作用。2具有光致变色性能,光响应时间为1 min以内。通过固体漫反射、电子顺磁共振和理论计算等手段,探究了2的光致变色机理。1和2对光降解有机染料(亚甲蓝、盐酸副玫瑰苯胺和罗丹明6G)均具有一定的催化性能。 相似文献
7.
含Dawson结构杂多钨磷(砷)酸电荷转移配合物的合成、结构与性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近年来,有机多金属氧酸盐电荷转移配合物由于有特殊的光、电、磁性质在催化、功能材料及药物化学等领域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1]。自从1988年法国的L.Ouahab[2]首次报道(TTF)6PW12O40(Et4N)2的合成以来,已见报道的多金属氧酸盐仅限于AndersonEvanse、lindquist和Keggin结构的多阴离子,对它们功能性质的系统研究也未见文献报道。为了研究阴离子的大小和形状对标题化合物功能性质的影响,作者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3,4],首次以Dawson结构杂多钨磷(砷)… 相似文献
8.
9.
10.
镶嵌钨硅酸的新型有机-无机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光致变色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超分子自组装技术与Sol-gel过程相结合,制备了镶嵌Keggin结构钨硅酸的MAAM/VTEOS/TEOS纳米复合薄膜,并采用IR,XRD和TG-DSC等方法对薄膜进行了结构表征.在复合薄膜光照变蓝后,通过UV-Vis和ESR光谱对薄膜的光致变色性能及其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钨硅酸在复合网络中仍保持Keggin结构,与有机-无机复合基体中的-NH2通过氢键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经紫外光照后发生电荷转移,[SiW12O40]4-被还原为[SiW12O40]5-,同时产生氨基自由基.褪色过程则与氧气存在与否有关,实验结果表明,该薄膜具有良好的光致变色性能,对光有较快的响应恢复速度和良好的可逆重复性. 相似文献
11.
12.
聚乙烯醇双胺肟螯合纤维的合成及其吸附性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预辐接技法合成了聚乙烯醇双胺肟螯合纤维。研究了影响接枝率和胺肟基团含量的因素,讨论了吸附酸度、吸附时间对Cu(Ⅱ)离子吸附容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聚乙烯醇修饰电极的研制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用玻碳电极为基体制作聚乙烯醇(PVA)修饰电极。研究了铜在该电极上的阳极溶出伏安特性。探讨了电极修饰及其作用机理。电极可用于水中痕量铜的测定,灵敏度比未修饰玻碳电极提高一个数量级以上。 相似文献
14.
杂多酸/聚乙烯醇复合膜的制备及光催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合成了过渡金属取代的硅钨酸盐K6SiM(H2O)W11O39(M=Co、Ni、Cu,简称为SiMW11),利用硅钨酸(H4SiW12O40·nH2O,简称为SiW12)与SiMW11做母体,分别将它们负载于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上,制成一系列杂多酸/聚乙烯醇复合膜光催化剂,利用IR、SEM进行了表征.以高压汞灯为光源,分别研究了SiW12/PVA、SiCoW11/PVA、SiNiW11/PVA、SiCuW11/PVA复合膜对有机染料甲基橙的光催化脱色,它们都具有很高的催化活性,60 min内对甲基橙的脱色率均可达到90%以上,其中SiW12/PVA复合膜效果最好,12 min内脱色率达100%.提高SiW12负载量可有效提高膜的光催化活性,当SiW12与PVA质量比为1:1时催化活性最高. 相似文献
15.
皮肤作为人体最外层的器官,容易遭受损伤,构建能够为皮肤提供保护作用的屏障材料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基于皮肤屏障材料性能要求,将亲水改性的聚硅氧烷(PSI)和聚乙烯醇(PVA)相结合,通过原位Ca2+离子交联构建了一种复合多功能的皮肤屏障材料PSI-PVA。研究表明,该材料具有较好的干态和湿态力学性能,以及较好的皮肤相容性、可清洗性、亲水性、透气性、可修饰性和生物相容性。当PVA质量分数为20%时,溶胀率可达149%;随着PVA用量的增加,材料的清洗容易程度提高;紫外吸收剂羟基苯甲酮修饰后,材料的紫外光(200~400 nm)透过率在20%以下,在材料的保护下,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NIH 3T3)在UVB(311 nm)照射后具有较高的存活率(71%)。因此,PSI-PVA可以满足皮肤屏障材料多项性能需求,在皮肤保护和受损修复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通过循环冷冻-解冻法,制成了肝素钠/聚乙烯醇(HS/PVA)复合水凝胶材料。 探讨了不同质量分数肝素钠对复合水凝胶材料的可见光透过率、含水率、亲水性、力学性能以及肝素钠释放量的影响。 结果表明,复合水凝胶的可见光透过率为92%以上,溶胀平衡的含水率为72%~78%,亲水性较纯PVA水凝胶有所提升,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都稍有下降。 细胞粘附实验结果表明,适量的肝素钠的释放可以达到减少细胞粘附的效果。 这种HS/PVA复合水凝胶材料有望用作人工角膜中心区材料。 相似文献
17.
Sandeep S. Laxmeshwar S. Viveka D. J. Madhu Kumar Dinesha R. F. Bhajanthri G. K. Nagaraja 《高分子科学杂志,A辑:纯化学与应用化学》2013,50(8):639-647
In this work, cellulose was modified by using 2-(trifluromethyl)benzoylchloride by base catalyzed reaction. Modification of cellulose was confirmed by IR studies. The biodegradable composite films were developed by a film casting method using modified cellulose with poly(vinyl alcohol) and polypyrrolidone in different compositions. Film composites showed good biodegradability. Better barrier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showed by film composites as the percentage of modified cellulose increased. This indicates the importance of modified cellulose as a reinforcing agent. After analyzing these properties of film composites we came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se biocomposites can be used for membrane and packag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