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 毫秒
1.
基于线性驱动力(LDF)非平衡吸附模型,计算了不同吸附层厚度、不同循环周期沸石分子筛/泡沫铝复合吸附剂-水的基本循环吸附制冷性能.结果表明非平衡吸附对于循环性能有很大影响.同时通过和沸石分子筛-水系统比较,由于复合吸附材料的强化传热作用,在循环周期较短时,具有更高的COP、单位吸附剂质量制冷功率以及单位吸附床质量制冷功率.  相似文献   

2.
固体吸附式制冷中热波循环的分析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引言由Tehernev博士和S.V.Shelton教授提出的热波循环,是吸附式制冷中引起广泛兴趣的一种循环方式。其特点是高效回热,Shelton采用斜波法[‘]和方波法[‘]分析了热波循环,回热率达70%,热泵工况COP超过1.6。其它学者作了改进研究[‘并热波循环的模拟效果很好,但实验方面进展相当缓慢。采用螺旋板式换热器作吸附器,也发现热波循环的运行效果很不理想问。目前,相关的文献主要是系统模拟,而对其关键,热波的形成、特性研究较少。另外,研究侧重于系统性能(COP),对能量密度(SPD)考虑较少。本文将从传热的角度分析热…  相似文献   

3.
吸附式制冷循环质量迁移及回热型循环的热力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建立了吸附式制冷基本循环和连续回热循环的热力模型,研究和发展了有蒸汽质量迁移的新型回热循环。新型循环通过管道连通高低压床体,使蒸汽贯流直至双床压力达到平衡,之后系统开始回热,直至两床体温度达到平衡。通过对理论模型的计算,将其与基本循环进行了比较。文章的结论有益于加深对新型循环特性的认识,从而为优化实际循环系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非平衡吸附与固体吸附制冷循环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在固体吸附制冷循环中,实际的吸附(解吸)过程都是非平衡吸附过程,这使实际的吸附制冷循环与理论上的平衡吸附组成的制冷循环有差距。本文比较了不同表面扩散速度系数下吸附反应器在运行中的内部温度场和吸附率分布,并从热力学循环的角度进行了分析讨论,文中分析及结论有助于深入认识吸附反应器在制冷循环中工作特性。  相似文献   

5.
设计了一种新型平行流铝扁管吸附床结构,搭建了吸附式制冷实验台。通过实验研究不同运行参数下的吸附式制冷系统性能差异,比较不同热源和冷源温度、换热流体流量下吸附式制冷系统COP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冷、热源温度为10℃和60℃,换热流体流量为0.26 kg/s时,新型吸附式制冷系统COP达到最大值0.35。当冷源温度在20℃附近时,增大热源温度可有效提高吸附式制冷系统COP,并且换热流体流量越大,增加的幅度越明显;当换热流体流量在0.13~0.26 kg/s范围内时,系统COP随着冷源温度的增大剧烈下降,并且换热流体流量越小,下降趋势越显著;当热源温度在55~60℃范围内时,COP随着换热流体温度的增大明显增大,并且冷源温度越高,COP增大的趋势越明显。  相似文献   

6.
对于吸附式制冷系统而言,吸附材料的选择是系统的核心问题。对两种不同厂家的SAPO-34沸石分子筛进行了吸附特性测试。其共同特性是,温度一定时,SAPO-34分子筛的吸附量随相对湿度的增加而增大。相对湿度在40%~60%时,吸附量变化不大;而相对湿度在70%~80%时,吸附量增加较快。另一方面,由于两种SAPO-34样品的微观结构有一定差异,导致其吸附量和吸附速率也不一样。粒径较小、孔隙率较大的样品A,其吸附量比样品B大1~2倍,达到吸附饱和的时间也缩短近100分钟。此特性有利于改善吸附制冷系统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7.
基于多联式空调系统状态空间法模型,对一套四个室内机和一台室外机的多联机在制冷模式下的动态特性进行了仿真研究。分析了室内外温度、室内外机风量、压缩机频率和电子膨胀阀开度等参数的变化对系统运行状态参数(如蒸发温度、冷凝温度、压缩机排气温度、过冷度、过热度)的动态变化的影响规律。为制定和优化多联机控制系统的控制策略和控制算法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沸石分子筛/泡沫铝复合吸附剂及其吸附制冷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一种强化传热传质的沸石分子筛/泡沫铝复合吸附剂及其制备方法,用HotDisk热物性测量仪测量了其导热系数为2.89 W/mK。基于平衡吸附对其吸附制冷的性能进行了理论计算,并与沸石分子筛-水吸附制冷系统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虽然由于金属铝的热容影响,使系统COP下降,但制冷功率有大幅提高。  相似文献   

9.
连续回热型吸附式热泵的动态仿真与实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连续回热型吸附式制冷系统为研究对象,对吸附床及其相关部件进行了动态仿真,从动态分析中,获得了系统循环周期、热源温度对系统运行性能的影响,同时将计算数据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为今后系统的设计计算提供了可参考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回热型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实际循环与循环周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前言在吸附式制冷系统中,许多因素影响着系统的实际运行,包括运行工况、实际循环与理想循环的偏离程度、循环周期以及工质对的匹配等。要进行系统的设计,并最大限度地利用所设计的机组,就必须首先考虑这些因素。本文以连续回热型吸附式制冷系统为例,分析了系统运行的循环周期,以及实际循环偏高理想循环这两个主要因素,得出了相应的结论。2连续回热型吸附式制冷系统的实际循环和理想循环基本的回热型吸附式制冷循环包括两个吸附器,它的流程图见图1。在这个系统中,阀A、B、C、D交替开启关闭,吸附器1和吸附器2分别加热和冷却,使…  相似文献   

11.
对传统的化学吸附动力学模型不能够反映络合物分子之间化学反应动力学这一问题,文中对不同的络合物分子间距的CaCl2-NH3的吸附与解吸过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络合物分子之间的化学反应动力学对吸附过程影响较大.通过增加能够反映络合物分子反应动力学以及络合物分子间传质过程的项,对传统的化学吸附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改进,试验表明,改进的化学吸附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试验现象.对解吸过程的研究则表明,解吸过程主要受络合物分子内部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络合物分子之间的反应动力学对解吸过程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2.
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的吸附热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本文推导出由一条吸附等温线和同一吸附质的汽化潜热,计算吸附热的简化模型。对水和乙醇在自制复合吸附剂、13X分子筛、硅胶和活性炭上的吸附热进行了计算;对吸附热与吸附量的关系进行了关联,给出了拟合方程。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吸附量条件下,水在复合吸附剂上的积分吸附热比在13X分子筛上低11%~17%;乙醇在复合吸附剂上的积分吸附热较在活性炭上低23%~27%。该研究为吸附制冷系统结构设计提供了计算吸附热的简便算法。  相似文献   

13.
评价吸附式制冷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包括COP与SCP等参数,其中SCP是单位吸附剂质量的制冷功率。SCP的计算包括按照单床运行进行计算以及按照多床循环进行计算等方式,这些计算值所代表的物理意义并不相同,本文通过对吸附式制冷不同循环方式中SCP物理意义的分析,更加明确了SCP不同计算方式所适用的场合及所代表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热管式吸附床制冷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热管作为吸附床的传热部件,有效地提高了船用柴油机废气的热量回收。本文将热管式吸附床与传统的壳管式吸附床进行了性能对比。同时,选择氯化钙-氨作为吸附工质对,通过实验测定解吸、吸附过程的变化情况。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热管式吸附床使得初始解吸和吸附速率有明显提高,从而有效缩短解吸和吸附周期,并能有效提高系统的SCP和COP。  相似文献   

15.
本文建立了房间空调系统的动态模型及其末端空气处理单元的各个模型.模型精确地预测了在外界气候条件改变和送风参数变化了的情况下的送风温度、冷冻水流量、冷冻水出水温度、房间温度和相对湿度.整个过程采用闭环控制,冷冻水流量和蒸汽量作为两个被控参数.为了抑制震荡,模糊参数经过了仔细的调试.模拟结果表明,相对于传统的PID控制,基于模糊自适应PI控制的系统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有效地抑制扰动,并凡偏差更小.  相似文献   

16.
文中通过对活性炭-氨以及氯化钙-氨的对比试验,对氯化钙-氨化学吸附的滞后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化学吸附的滞后现象非常严重,已经超出了气-固吸附的Zigmondy、McBain以及Cohan模型所能解释的范围。对化学吸附的Claperon图进行研究,发现吸附床冷却及加热过程中存在着一段等压冷却以及加热过程,这两个过程与吸附滞后圈相对应。对此现象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化学吸附的滞后圈形成原因主要与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以及吸附特性相关。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吸附制冷系统中吸附器内的非均匀的温度场和非均匀的吸附浓度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吸附器在工作暂停时段以及重新启动后吸附器内的工作状况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分析了在不同时刻系统暂停对系统运行循环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正常运行时,吸附剂内温度场和浓度场都存在很大的梯度,因此,停机过程中,吸附剂内仍然持续着温度和浓度的迁移过程,再重新启动后,其循环的特征参数已与停机时有一定区别,区别大小与循环中的停机时刻以及停机时间长短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