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实体PDC钻头流场数值模拟与实验验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技术对聚晶金刚石(PDC)钻头(型号为BK432)的三维湍流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中考虑了钻头的切削齿和射流喷嘴对流场的影响。流场的网格划分采用局部加密的混合网格形式,保证了计算精度和运算速度。流场的三维模拟结果揭示了钻头流场存在低速区、回流区和滞流区域,为钻头水力结构优化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为了对数值模拟的结果进行检验,建立了PDC钻头流体测试实验台架,利用粒子成像测速技术对PDC钻头4个喷嘴的出口流场进行了测试。将测试的喷嘴轴向速度与数值模拟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两者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2.
中比转数离心泵内部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全三维不可压缩雷诺时均方程和RNGk-ε湍流模型,采用压力-速度隐式修正SIMPLEC算法,应用FLUENT软件中提供的多重参考系模型(MRF),对具有扭曲叶片的中比转数离心泵内三维不可压缩湍流流动进行数值模拟,探讨泵流道内的压力及速度分布规律,揭示泵内的回流、高速、高压流动现象.结果表明:扭曲形叶片汽蚀性能较好,但靠近隔舌流道内的回流、叶片流道内的局部高速和高压流场会影响离心泵效率,对隔舌和叶轮叶片结构进行优化是提高中比转数离心泵效率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3.
使用Fluent软件,结合MRF法模拟了离心泵内流体的二维流动情况,采用标准的湍流模型,得出了离心泵内的速度分布图、速度矢量图、静压力和总压力图,结果表明离心泵叶轮内各通道的流量、流速及压力分布有明显的差异,表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利用数值模拟方法能真实反映泵内部的复杂流动,为泵内流道的设计、改进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针对传统离心泵进行脱硫时,工作效率低、达不到节能环保的要求等问题,设计出一种脱硫除尘离心泵。采用速度系数法对脱硫除尘离心泵进行水力设计,并对叶轮和涡室的主要结构参数进行计算。采用CFturbo软件对脱硫除尘离心泵进行三维建模设计,利用Pumplinx软件分别对离心泵内部压力、速度、汽蚀进行数值模拟与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脱硫除尘离心泵结构合理,符合实际,满足使用要求,为后面离心泵结构改进和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5.
无过载离心泵内部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标准k-ε湍流模型和SIMPLEC算法,对最大轴功率值小于1.1倍的额定功率值的无过载离心泵进行数值模拟,得出叶轮内流道的压力和速度分布规律,为无过载离心泵的性能预测、水力设计及优化设计提供依据.根据泵进出口速度、压力分布规律,预测泵的能量特性曲线.结果表明,叶轮内工作面相对速度较小,背面相对速度较大;从工作面到背面,相对速度大小变化较大;从进口到出口,沿相对运动流线方向上相对速度变化不明显;叶轮内没有出现边界层分离;蜗壳几何结构的非对称性以及蜗壳与叶轮的相互作用是导致泵内流场不对称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模拟超音速粘性流场的算法研究薛具奎,赵金保(物理系)第一作者简介:薛具奎,男,30岁。1989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硕士学位,现为西北师范大学物理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流体力学,已发表有关研究论文8篇。中图分类号:O351模拟超音速粘...  相似文献   

7.
基于动网格的火炮制退机内部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火炮制退机流场一维计算模型无法全面、准确反映其内部流场特征的局限,建立了基于动网格的制退机实际结构二维计算模型。利用流体计算软件Fluent,对火炮后坐过程制退机内二维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动态层变方法结合Profile运动边界驱动机制实现网格区域运动,确保模型符合实际运动规律。对比计算压力与实际压力,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精度,模拟结果显示了制退机内压力、速度分布,并清晰地捕捉到其内部流场的瞬时变化,揭示了典型机构处漩涡的生成、运动、合并与分裂规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完善制退机结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8.
喷射器流场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流体动力学计算软件FLUENT对大气喷射真空泵的超音速混合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进口压力、引射压力和出口压力的变化对引射流量的影响,及面积比、喉嘴距和扩压器出口直径等几何尺寸对工作性能的影响.结 果表明,工作气体的变化对引射流量的影响较小,当工作压力波动时不会引起性能急剧下降,操作参数与几何参数对喷射器的波系结构影响很大.在一定的设计工况下,对应于最大引射流量存在一个最优面积比和喉嘴距.  相似文献   

9.
车用四气门汽油机气道及缸内流场的瞬态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指导结构设计,缩短开发周期,在486QE车用四气门汽油机研发过程中,利用计算流体力学软件Star-CD对其气道及缸内流场进行了瞬态模拟.采用基于模板的动网格生成技术,快速生成计算网格,计算并给出了速度场和湍动能场.模拟结果表明,气道内流场未出现死区和逆向流动,气道结构设计合理;缸内流场中出现明显的滚流,在压缩上止点以大尺度滚流的状态存在,高湍动能区位于火花塞附近,有利于火焰传播.样机的台架试验数据表明,功率、油耗、扭矩和排放指标都达到了预期目标值.  相似文献   

10.
离心泵变工况流场分析及数值模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针对一离心泵内部流场进行数值计算,计算采用雷诺时均方程和RNGk-ε湍流模型,压力和速度耦合采用SIMPLEC算法.在分析变工况离心泵内部流场的基础上,提出离心泵径向力数值预测的数学模型.分析结果表明,小流量工况时离心泵径向力最大,设计工况时径向力最小;小流量工况时径向力矢量方向在蜗壳第Ⅲ断面和第Ⅴ断面之间,大流量工况时径向力矢量方向在蜗壳第Ⅶ断面和隔舌之间,设计工况时总径向力在蜗壳第Ⅴ断面和第Ⅶ断面之间.对比径向力数值预测值和"Stepanoff"公式值的差异,设计工况时误差在2%之内,非设计工况时误差在5%之内.  相似文献   

11.
用有限差分法对旋流器内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各向异性的湍流模型能够正确模拟旋流湍流流场。通过对速度场、压力场的分析发现,径向压力梯度是由切向速度的作用产生的,而径向压力梯度正是驱使油滴向轴心方向运移的动力。提出了根据管中心的压力和轴向速度的变化决定旋流器长度的方法。旋流器小锥角的角度越大,分离段越长,越有利于提高分离效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一元两相流设计的离心泵分析计算叶轮回转面液体速度场和固体颗粒运动轨迹,在此基础上分析迭代计算液固两相耦合速度场,并将其分析计算结果应用于两相流泵的改进设计。  相似文献   

13.
理论研究、台架实验和现场经验表明:井底流场的特性与钻井效率、钻井安全、钻头寿命等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喷嘴几何形状、喷嘴布置方式是决定井底漫流场是否合理的关键因素。为了发展有预见性的定量化井底流场研究技术,应用势流理论对井底漫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结果与台架实验对比表明,井底漫流场数值,模拟能比较客观的反映不同喷嘴组合、不同侧倾角、不同后倾角条件下几股射流的相互作用情况,可为评价井底流场的优劣、钻井效率的高低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旋转水射流代替机械钻头破岩钻径向水平井的实际要求,运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旋转射流在井底的流动规律。结果表明,旋转射流的流动不同于普通圆射流,它的每一个质点都具有三维速度,射流能量不是集中在射流中心部位,而是集中在一定半径的圆环上,同时具有明显的扩散性,并在中心形成回流区。随着旋流强度的增大,射流扩散能力增强。数值模拟得到的流动规律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  相似文献   

15.
利用五孔探针对转鼓式分级器内的流场作了系统测试,分析了主要操作参数转鼓转速和一次风量对流场的影响规律,通过数据分析和回归得到了分级区和沉降区各个方向的速度计算公式。实际计算表明,得到的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根据转鼓转速和一次风量计算公式,可以研究现有分离器的流场分布。经过无量纲化处理的变量适用于同类各种规格的分离器。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三维边界无法数值模拟了新夏港泵站的进水流道,并通过对该30°斜轴泵模型装置的试验研究和模型换算,得出了模型及原型装置的综合特性曲线,该成果可作为新夏港和其它相同类型泵站设计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对设计工况下离心压缩叶轮内三维紊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数值计算使用加罚有限元方法求解三维、定常、不可压缩,时均Navier-Stokes方程和K-ε紊流模型方程。数值计算结果揭示了离心压缩机叶轮出口的射流-尾迹特性和二次流分布规律。本文的研究表明:加罚有限元方法具有预元复杂流场的能力,并且可以大大减小有限元方法的计算工作量。  相似文献   

18.
应用粒子成像测速(PIV)技术对深井泵泵内流场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流场对泵阀运动规律的影响以及泵内结构对流场的影响。根据实验结果,建议对混相流深井泵采用偏心球形阀球;对于流道狭小的深井泵采用滴形球阀;对含砂的抽油井所用深井泵,则采用嵌有密封胶皮的锥形阀球。在保证最大过流面积的条件下,阀球罩的断面形状应该尽量采用流线型,以减小过流阻力。应考虑将柱塞的吸入口设计成流线型或喇叭口型,以降低其吸入阻力。在保证柱塞出口有最大过流断面的同时,也应将柱塞出口流道设计成流线型,以此降低柱塞出口处的过流阻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用五孔探针对离心通风机矩形蜗壳流场进行测试的结果,得出的结论对离心通风机蜗壳的研究与改进及优化设计计算提供了试验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