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文尧  龙美名  胡玉斐  李攻科 《色谱》2020,38(3):307-316
真菌毒素是由真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一类具有毒性的小分子次级代谢产物。真菌毒素种类多,毒性强,污染范围广,可经食物链直接或间接进入人体,危及人体健康。食品基质形态多样,成分复杂,而实际样品中真菌毒素含量低,难以直接对目标物进行分析,故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能实现待测物的分离和富集,在实际样品的分析中尤为重要。该文主要综述了基于磁性纳米材料、石墨烯类材料、分子印迹材料、免疫亲和材料、适配体功能材料等新型分离介质的液相萃取技术、固相萃取技术、场辅助提取技术(磁性固相萃取、超声辅助提取、微波辅助提取)、免疫亲和柱法、QuEChERS法等前处理技术在食品中真菌毒素分析中的应用,并对其分析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石墨烯吸附材料及其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墨烯类纳米材料作为一种近十年来兴起的新型吸附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各种有毒有害物质的去除和检测研究。真菌毒素是污染粮油食品的主要危害因子之一,其检测技术研究常常受样品前处理方法的限制。该文介绍了目前作为吸附剂的石墨烯类纳米材料及其样品前处理技术,总结了其在真菌毒素检测中的最新应用进展。  相似文献   

3.
被真菌毒素污染的食品可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如癌症和畸形等,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关注的焦点.因此,精准检测食品中痕量真菌毒素对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真菌毒素在食品中的浓度水平较低且易与复杂的食品基质成分结合,基质干扰严重影响检测的灵敏度,需采用有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进行富集和净化.固相萃取作为一种高效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其...  相似文献   

4.
真菌毒素污染是中药外源性有害残留物污染的主要方面之一,其污染的广泛性、隐蔽性和危害性严重影响了中药的品质与安全。随着中药全产业链中真菌毒素安全控制要求的不断提高,现场快速检测需求不断增加,快速检测技术在真菌毒素分析领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应用,并逐渐成为大型仪器分析技术的有益补充。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快速检测技术在中药真菌毒素检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聚焦于应用较为广泛的酶联免疫吸附法、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以及基于生物传感器的快速检测技术,并介绍了新型纳米材料在相关技术中发挥的功能性作用。通过系统比较不同快速检测技术的优缺点、适用场景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中药中真菌毒素快检方法的开发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为日常消费品的化妆品产业发展迅猛,其安全性日益受到广泛关注。随之而来的化妆品检测量的大幅增长对检测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技术因有机试剂消耗量大,检测通量低、检测周期长已无法满足当前绿色化学发展和高通量检测的需求。对此,科研人员开发了一系列环境友好型前处理技术以及高通量现场快速检测方法,为化妆品质量安全保驾护航。该文综述了当前化妆品样品前处理及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以期为从事化妆品检测的科研和检验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6.
该文主要综述了油料油脂酚类化合物测定中的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进展,包括液液萃取、超声波辅助萃取、微波辅助萃取、超临界流体萃取、固相萃取以及磁固相萃取等。比较了不同前处理技术的优缺点,并对油料油脂酚类化合物测定中样品前处理技术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正>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全球每年有25%的农产品受到真菌毒素污染,每年粮食及食品损失达到10亿吨。据国家粮食局统计,中国每年有3 100万吨粮食在生产、储存、运输过程中被真菌毒素污染,约占粮食年总产量的6.2%,如果拥有科学的农产品真菌毒素防控措施,中国每年能减少约850亿元损失。"十二五"期间,国家863计划设立了"食品生物有害物精准检测与控制"项目。经过两年的研发,该项目在食品和粮食中真菌毒素的精准检测技术及控制技术方面获得了突  相似文献   

8.
鸡肉中兽药残留检测是食品安全检测关注的热点,作为目前普遍发展的样品前处理技术,超临界流体萃取、加速溶剂萃取、毛细管固相微萃取及其与色谱质谱联用检测兽药残留受到广泛关注。以鸡肉为主要检测基质对这些新技术的基本原理、特点及在兽药残留分析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同时对兽药残留分析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角鲨烯是一种存在于动物、植物、微生物体内的小分子功能活性脂质,由于具有抗氧化、防癌抗癌、抗辐射、携氧、皮肤保湿和抑制微生物生长等多种生物活性功能,被广泛应用于功能食品、医药产品和化妆品的开发。因此,不同食品中角鲨烯含量的分析技术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与重点。该文综述了不同食品中角鲨烯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包括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法、固相萃取法、固相微萃取法、皂化法、有机溶剂提取法和分步结晶法等以及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等检测方法在角鲨烯分析中的应用,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食品中角鲨烯的分析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0.
杨吉双  张庆合  苏立强 《色谱》2020,38(12):1369-1380
有机磷酸酯(OPEs)是阻燃剂和塑化剂的主要原料,通常以添加形式存在于各种材料中,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伴随磨损和挥发易释放到环境中,现已成为新兴污染物。因为该类化合物的神经毒性、致癌性、破坏内分泌系统以及生殖系统等毒性,食品样品中OPEs的检测成为近年来关注的热点。该文重点围绕食品基质中OPEs检测存在的含量低、本底干扰严重、缺乏灵敏可靠分析方法等问题,对OPEs类化合物的性质、样品前处理、检测技术、质量控制等进行了全面评述。首先总结了30余种常见OPEs类化合物的类型、官能团、极性、沸点等理化性质,对可能的前处理和检测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其次梳理了加速溶剂萃取(ASE)、基质固相分散萃取(MSPD)、微波辅助萃取(MAE)、超声辅助萃取(UAE)、QuEChERS、固相萃取(SPE)、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散固相萃取(d-SPE)等前处理方法在食品中OPEs化合物分析中的特点,其中UAE和QuEChERS结合多步净化能够有效降低高脂类食品的基质效应,具有良好应用前景;此外比较了气相色谱和液相色谱在分离和检测方面的优缺点,比较已有文献的检出限、回收率等数据;概括了标准品和内标物来源、过程污染与基质效应的产生原因和预防措施;最后对高分辨质谱筛查和鉴别OPEs未知代谢物,以及相关分析方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吕敏  陈令新 《色谱》2020,38(1):95-103
抗生素在人和动物疾病防治方面的广泛及大量使用造成其源源不断地进入到环境中,并最终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到近海环境中。由于抗生素可在水生生物体内蓄积,特别是其可促进细菌耐药性的产生与传播,已经威胁到生态和人类健康。抗生素种类复杂、性质各异,且在环境中存在浓度低,因此,发展各种基质中抗生素分析的前处理方法至关重要。该文综述了近十几年来近海水体、沉积物和生物体中抗生素的前处理方法,主要包括固相萃取、固液萃取、基质固相分散萃取和QuEChERS等几种常用前处理技术,并对方法中可能影响萃取和净化效果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和发展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2.
张佳杰  孟子晖  薛敏  魏天晔 《色谱》2018,36(11):1081-1087
烟碱是评价烟草及其制品的感官品质及内在质量的重要指标,同时也是监测食品、环境及人体中尼古丁暴露程度的关键因素。烟碱所在基质复杂,样品多样,针对不同检测环境及要求选择合适高效的分析方法对成功测定烟碱含量至关重要。该文介绍了测定烟草及生物样品中烟碱含量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固相/液相微萃取技术和分子印迹法)和常用的检测方法(分光光度法、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毛细管电泳法、电化学法),评述了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应用实例和研究进展,并讨论了各种检测方法的灵敏度、准确性和检测效率等。  相似文献   

13.
李晓敏  王景  张庆合  李红梅 《色谱》2015,33(11):1147-1154
邻苯二甲酸酯是应用最广泛的增塑剂,具有生殖、发育毒性及致癌性,是近年来食品污染的一个重要来源。该类化合物种类多、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性质接近、在基体中含量范围宽,高效样品前处理、高选择性分离和高灵敏检测、降低本底干扰等技术是食品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准确测定面临的挑战。本文综述了液液萃取、液液微萃取、固相萃取、固相微萃取、基质固相萃取等传统及新型的提取与净化技术在食品样品分析中的应用,比较分析了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串联质谱、高分辨质谱以及酶联免疫、离子迁移谱等快速检测技术的特点,并展望了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The ability to fabricate microfluidic systems with complex structures and with compatible dimensions between the microfluidics and biological cells have attracted significant atten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microchips for analyzing the biophysical and biochemical functions of cells. Just as cell-based microfluidics have become a versatile tool for biosensing, diagnostics, drug screening and biological research, detector modules for cell-based microfluidics have also undergone major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decade. This review focuses on detection methods commonly used in cell-based microfluidic systems, and provides a general survey and an in-depth look at recent developments in optical and electrochemical detection methods for microfluidic applications for biological systems, particularly cell analysis. Selected examples are used to illustrate applications of these detection systems and their advantages and weaknesses.  相似文献   

15.
吴凤琪  岳振峰  张毅  黄远祥  温景岚 《色谱》2020,38(7):759-767
食品中霉菌毒素的检测面临基质复杂、污染浓度水平低的困扰,研发选择性高、富集能力强的样品前处理方法和高灵敏的分析方法对于提升食品中霉菌毒素的检测能力、保障食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综述了近年来食品中霉菌毒素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方向作总结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夏禹  郭项雨  孔玉明  马强 《分析测试学报》2021,40(11):1663-1671
塑料食品接触材料是食品接触材料类别中最常见的一种材料,其本身可能含有的潜在化学危害物质在与食品接触过程中发生吸收、溶解、扩散等迁移行为,进而造成食品污染,危害食品质量安全。采用适宜的样品前处理和检测技术对迁移物进行鉴别分析是塑料食品接触材料安全所面临的巨大挑战。该文就塑料食品接触材料的样品前处理技术和仪器分析技术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旨在为从事塑料食品接触材料质量安全研究和检测的技术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In this work, a variety of hyperbranched polymers (HBPs), such as hyperbranched polycarbonates, polyesters, polyurethanes and polyacetals, was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from castor oil and soybean oil based monomers via a A2 + B3 polycondensation. First, B3 monomer triols (TriOL), trialdehydes (TriAD), and tricarboxylic acids (TriAC) were obtained by ozonolysis of castor oil and soybean oil with following reductive or oxidative treatment. Their structur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1H NMR and ATR‐FTIR spectroscopy as well as electrospray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mass spectrometry. These trifunctional B3 monomers were applied in the preparation of HBPs. The resulting HBPs had number averaged molar mass (Mn) up to 9400 g/mol and weight averaged molar mass (Mw) up to 40,000 g/mol. Through adjusting the initial molar ratio of A2 to B3 monomers, hydroxyl terminated (from TriOL monomers) or carboxylic acid (from TriAC monomers) terminated HBPs could be obtained. All the HBPs were characterized by 1H NMR, size exclusion chromatography, and DSC. These HBPs are potential candidates for the synthesis of cross‐linked polymeric materials or in biomedical applications. © 2017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Polym. Sci., Part A: Polym. Chem. 2017 , 55, 2104–211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