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考察研究了丹参主要有效成分隐丹参酮和丹参酮 A在不同酸性介质中的荧光特性。结果表明隐丹参酮和丹参酮 A均有很宽的 p H发光范围 ( p H=1- 11)。在 p H=2 - 3时 ,隐丹参酮和丹参酮 A荧光发射最强。在强酸 ( 5mol/L HCl)和强碱 ( 2 mol/L Na OH)介质中隐丹参酮和丹参酮 A的荧光均被显著猝灭 ,同时荧光光谱发生明显蓝移。表明隐丹参酮和丹参酮 A在强酸强碱下分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为它们的药理及其理化性质等的研究提供了分子结构信息等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pH对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荧光特性及分子结构影响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董川  乔锦丽  杨频 《光谱实验室》2000,17(4):369-372
考察研究了丹参主要有效成分隐丹参酮和丹酮ⅡA在不同酸性介质中的荧光特性,结果表明,隐丹酮和丹参酮ⅡA均有很宽的PH发光范围。在PH=2-3时,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荧光发射最强。在强酸(5mol/LHCl)和强碱(2mol/LNaOH)介质中庆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荧光均被显著猝灭,同时荧光光谱发生明显蓝移。表明隐丹参酮和参酮ⅡA在强酸强碱下分子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从而为它们的药理及其理化性质等的提供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测定丹参酮ⅡA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方法采用Eclipse Plus C18柱(250mm×4.6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70%的乙腈水溶液,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268nm,柱温为室温,进样量为20μL.丹参酮ⅡA在1.65×10-4-1.0g·L-1范围内与峰面积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4),检出限为5.7×10-5g· L-1.所建立的方法简单、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用于制剂中丹参酮ⅡA含量的测定.  相似文献   

4.
微乳介质中丹参酮ⅡA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微乳液为共溶介质的缓冲体系中,用紫外光谱法研究了丹参酮ⅡA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在中性条件下与牛血清白蛋白(BSA)结合,结合后吸光强度增加,用Scatchard方程求得二者在微乳体系中的结合常数,推测丹参酮ⅡA与牛血清白蛋白的作用机制可能为疏水力作用。  相似文献   

5.
在β-环糊精存在的缓冲体系中,利用光谱法研究了丹参酮ⅡA等有效成分与人血清蛋白(HSA)折结合反应。结果表明:丹参酮ⅡA等与HSA结合后,紫外吸收有红移现象,且吸收强度增加;它们对HSA的荧光有较强的猝灭作用。根据Lineweaver-Burk双倒数图,求得了它们与HSA的解离常数,基于Foerster无辐射能量转移机理,确定了它们的第一结合部位与HSA中214位色氨酸残基的距离。  相似文献   

6.
采用二维相关光谱(2D-COS)技术,以氘代氯仿为溶剂,解析了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标准品的近红外光谱(NIR)。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二维相关切片谱在1 600~1 800,1 900~2 230和2 300~2 400 nm处有特征吸收,其中丹参酮ⅡA在1 640和2 140 nm处有不同于隐丹参酮的呋喃环双键一级倍频和组合频吸收,1 696 nm为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分子中甲基伸缩振动二级倍频,1 726和1 740 nm处吸收为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环己烯亚甲基伸缩振动二级倍频,2 146和2 220 nm为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苯环C—C伸缩振动与C—H伸缩振动的组合频,2 300~2 400 nm处一系列峰为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甲基伸缩振动与弯曲振动组合频吸收。以丹参酮提取物为载体,以丹参酮ⅡA和隐丹参酮光谱解析特征波段及组合间隔偏最小二乘(SiPLS)筛选特征波段分别建立偏最小二乘(PLS)定量模型,模型的决定系数R2均大于0.9,校正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of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 RMSEC)和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MSECV),预测均方根误差(RMSEP)均较小。结果表明,2D-COS技术解析特征波段与SiPLS波段筛选所建PLS模型均稳定。2D-COS技术使近红外定量模型更具解释性,可解析出结构差异特征吸收,同一波段可实现结构类似物的同时定量测定。  相似文献   

7.
张海英  赵泳波 《光谱实验室》2013,30(5):2335-2338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丹参超微粉体和常规粉体中丹参酮ⅡA体外溶出量和溶出速率.丹参超微粉体和常规粉体中丹参酮ⅡA体外溶出量无显著性差异,超微粉体的溶出速率较常规粉体明显增加.实验表明超微粉碎可明显提高丹参酮ⅡA溶出速率.  相似文献   

8.
Shi J  Song Y  Zhang CH  Peng JF  Li P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2011,31(10):2668-2671
用ICCD瞬态光谱探测系统,检测了乙醇溶剂中丹参酮ⅡA及其与Cu(Ⅱ)形成的配合物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采取密度泛函(DFT)方法优化几何构型,获得了丹参酮ⅡA及丹参酮ⅡA-Cu(Ⅱ)配合物的稳定几何结构。在此基础上,运用含时密度泛函(TD-DFT)方法,计算了丹参酮ⅡA及丹参酮ⅡA-Cu(Ⅱ)配合物的气相和乙醇溶剂(PCM)中的电子吸收光谱。结果表明,乙醇溶剂效应使丹参酮ⅡA的吸收光谱红移,配合物的吸收光谱蓝移。计算得到的溶液相丹参酮ⅡA及丹参酮ⅡA-Cu(Ⅱ)配合物电子吸收光谱与实验测量光谱符合较好。本文首次测量和计算得到了丹参酮ⅡA与Cu(Ⅱ)形成的配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丹参酮Ⅰ(TanⅠ)分子的紫外吸收、荧光光谱,液氮低温下的荧光、磷光光谱等光谱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考察了酸度对各种光谱的发光强度及波长位置影响的规律,计算了磷光寿命、荧光量子产率、偏振等重要参数.pH对TanⅠ的荧光光谱特性有影响.在强酸或强碱介质中TanⅠ的荧光被显著猝灭,发射光谱蓝移,并有分子结构的变化,在强碱性介质中TanⅠ发生了不可逆的开环反应.  相似文献   

10.
镍(Ⅱ)、锰(Ⅱ)、钴(Ⅱ)与诺氟沙星配合物的荧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荧光分光光度法研究了镍(Ⅱ)、锰(Ⅱ)、钴(Ⅱ)与诺氟沙星配合物的荧光光谱特性.发现镍(Ⅱ)、锰(Ⅱ)、钴(Ⅱ)与诺氟沙星产生的配合物在pH 6.0的KH2PO4-K2HPO4的缓冲溶液中均使诺氟沙星的荧光猝灭.确认镍(Ⅱ)、锰(Ⅱ)、钴(Ⅱ)与诺氟沙星产生的配合物的组成分别为2 : 1、1:1、1:1.用锰与诺氟沙星配合物体系测定诺氟沙星滴眼液的含量,相对标准偏差为0.60%-1.1%,回收率为98.87%-102.7%,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丹参酮I的光谱特性及pH对其分子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丹参酮I(TanI)分子的紫外吸收、荧光光谱,液氮低温下的荧光、磷光光谱等光谱行为进行了详细的对比研究,考察了酸度对各种光谱的发光强度及波长位置影响的规律,计算了磷光寿命、荧光量子产率、偏振等重要参数。pH对TanI的荧光光谱特性有影响。在强酸或强碱介质中TanI的荧光被显著狞灭,发射光谱蓝移,并有分子结构的变化,在强碱性介质中TanI发生了不可逆的开环反应。  相似文献   

12.
丹参酮Ⅱ-A与稀土离子形成配合物配位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NMR与光谱分析方法对丹参酮Ⅱ-A与Eu3+、Tb3+的配位机理进行了研究,确定了配合物的组成及配合物的结构.  相似文献   

13.
测试了不同掺杂浓度和不同厚度下Yb3+ 磷酸盐玻璃的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荧光寿命 ,计算了积分吸收截面、吸收截面、受激发射截面、自发辐射寿命以及荧光有效线宽等光谱参数 ,讨论了荧光俘获效应对Yb3+ 磷酸盐玻璃光谱性质的影响 .结果表明荧光俘获效应随样品厚度和掺杂浓度的增加而增大 .由于荧光俘获效应的存在使得测量的Yb3+ 磷酸盐玻璃荧光寿命明显长于计算的荧光寿命 ,在 0 2mol%Yb2 O3低掺杂浓度下采用不同厚度 ( <4mm)的样品测量的荧光寿命之间误差为 3 0 %左右 ,高浓度 ( 6mol%Yb2 O3)掺杂下误差可达 43 % .荧光俘获还造成荧光谱线加宽 ,导致荧光有效线宽在低浓度 ( 0 2mol%Yb2 O3)时增加 14% ,在高掺杂浓度 ( 6mol%Yb2 O3)下增加 3 0 %以上  相似文献   

14.
采用激光光解 激光诱导荧光 (LP LIF)的方法 ,用 2 6 6nm激光光解CHBr3 分子产生CH自由基 ,再与N2 O继续反应作为NCO自由基的产生源 ,用 4 38.6nm激光将电子基态X 2 Πi(0 0 10 )的NCO激励到激发态A2 Σ+ (0 0 0 0 )上 ,通过检测激发态NCO时间分辨荧光信号 ,测得室温 (2 98K)下NCO(A2Σ+ )被烷烃类分子猝灭的实验结果 ,获得了A 2Σ+ (0 0 0 0 )态猝灭速率常数 .实验发现 ,随着烷烃分子中C -H键数增加 ,其猝灭截面也近线性增加 ,但随着分子体积增大 ,这种增加趋缓 .  相似文献   

15.
李国章  李光锋 《光谱实验室》2012,29(4):2140-2143
使用不同夹带剂,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中3种丹参酮,研究不同夹带剂的萃取效果。在优化操作条件下萃取丹参中3种丹参酮,HPLC测定萃取物中3种丹参酮的质量分数。3种夹带剂中,95%(V/V)极性物质乙醇效果最好,其次为丙酮、正辛烷。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丹参中3种丹参酮,为了提高萃取率,须使用极性溶剂乙醇作为夹带剂。  相似文献   

16.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测定小鼠组织中的双酚A的分析方法。小鼠组织样品经甲醇-乙酸铵缓冲液匀浆、正己烷-乙醚混合溶剂提取、40℃水浴蒸干后用流动相溶解,以乙腈-0.01mol/L乙酸铵缓冲液(pH=4.5)(体积比为75∶25)为流动相,经C18色谱柱分离,在激发波长230nm、发射波长315nm下进行荧光检测。该方法线性范围是0—20mg/L,精密度是1.46%—6.69%,回收率是80.0%—88.2%,可以满足化学品的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17.
应用自组装方式,构建了金纳米粒子/核酸适体/氨基碳量子点荧光传感赭曲霉毒素A高灵敏检测方法。在pH 3.0酒石酸-HCl缓冲溶液中,巯基修饰的赭曲霉毒素A核酸适体在金纳米粒子表面自组装,形成金纳米粒子/核酸适体复合物,再在pH 7.0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氨基碳量子点在金纳米粒子/核酸适体复合物上自组装,形成金纳米粒子/核酸适体/氨基碳量子点复合物荧光传感检测体系。金纳米粒子的摩尔吸光系数大、能带宽使其具有强烈的荧光猝灭功能,氨基碳量子点形成金纳米粒子/核酸适体/氨基碳量子点后发生荧光猝灭, 此时体系的荧光为背景荧光,其强度记为F0;由于金纳米粒子/核酸适体/氨基碳量子点复合物荧光传感检测体系中核酸适体对赭曲霉毒素A具有特异性识别与结合功能,向金纳米粒子/核酸适体/氨基碳量子点复合物荧光传感检测体系溶液中加入赭曲霉毒素A后,赭曲霉毒素A则与复合物中核酸适体立即发生特异性结合并释放出氨基碳量子点,体系荧光恢复,其荧光强度记为F。依据体系荧光强度的变化(F-F0)与赭曲霉毒素A浓度之间的关系,建立赭曲霉毒素A核酸适体荧光传感检测方法。研究了金纳米粒子和核酸适体摩尔比、孵化时间、pH等因素对传感器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优条件为金纳米粒子∶核酸适体t为1∶190、孵化时间为6 min、pH 7.0时;在最优条件下,赭曲霉毒素A浓度在0.005~1.00 ng·mL-1范围与体系荧光强度变化呈良好线性关系,线性回归方程为:F-F0=6.499+211.6c(c为赭曲霉毒素A的浓度,单位:ng·mL-1),相关系数r为0.995 5,按3倍标准差与工作曲线的斜率的比值(3σ/k)计算,得检测限为3 pg·mL-1。在实际样品中的回收率在93.3%~108.9%,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能满足啤酒样品中赭曲霉毒素A快速检测要求。对13个市售啤酒样品进行检测,其中6个样品检出赭曲霉毒素A,污染率为46.15%。受污染样品的赭曲霉毒素A含量在0.008~0.63 ng·mL-1范围。该荧光传感法检测赭曲霉毒素A具有灵敏性好、特异性高、常见真菌毒素无干扰、方法简单、快速,便于大众化推广应用的优点。  相似文献   

18.
采用HPLC法对陕西省安康丹参种植基地12种不同形态丹参的丹参酮A、隐丹参酮含量和丹参酮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安丹号脂溶性成分含量最高,其中丹参酮A含量为0.7085%、隐丹参酮含量为0.1951%、丹参酮含量为0.0076%。这为选育优良的丹参栽培品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钙 ( ) -秦皮乙素 - CTMAB体系的荧光性质 ,发现 Ca2 +对秦皮乙素 - CTMAB有较强的增敏作用 ,建立了荧光光谱法测定痕量秦皮乙素的新方法。其线性范围为 2 .38× 10 -8— 2 .38× 10 -6mol· L-1;检出限为 1.2× 10 -8mol·L-1;回收率为 91.39%— 10 2 .31% ;相对标准偏差为 3.6 %。  相似文献   

20.
陈连春  徐叙rong 《发光学报》1991,12(2):173-180
采用激发样品表层和样品中心两种激发方式,在300K和77K温度下研究叶绿素A(Chla)的较高激发行为,观测到峰值位于493、520和580nm三条新的荧光发射带.分别测量它们的荧光激发光谱,证明这三条新的荧光带属于Chla的第二激发单线态向基态的不同振动能级的辐射跃迁发光.最后提出电子跃迁模型,同时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