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环糊精包络物的循环伏安法研究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本文采用玻碳电极以循环伏安法研究了水溶液体系中二茂铁衍生物及芳香族衍生物与环糊精(α-CD, α-CD)的包络行为. 当电活性客体分子被包络时, 在循环伏安图上表现为峰电流和峰电位的变化, 用电流和电位法测定了包络物的解离常数, 并根据解离常数的大小次序探讨了主体分子与客体分子之间的匹配情况同包络物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水溶液中几种苯衍生物与β-环糊精包合物的热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β 环糊精 (β Cyclodextrin ,β CD)是由 7个葡萄糖残基以α 1 ,4 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化合物 ,具有疏水的空腔和亲水的外表面。这种特殊的结构使它可以作为宿主 (主体 )而依疏水作用力、范德华力或氢键包合多种客体分子形成包合物[1~ 3] ,并可增强客体分子对光、热、氧化等的稳定性[4,5] 。有机物质与 β CD形成包合物后通常会发生光谱等特征的变化 ,因此可用光谱等方法研究包合物的稳定常数[4] ,并进而获得水溶液中包合体系的热力学参数[6 ] 。本文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 ,研究水溶液中几种苯衍生物与β CD包合物的稳定… 相似文献
4.
5.
β-环糊精与二茂铁包合物修饰碳糊电极上抗坏血酸的催化氧化波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二茂铁及其衍生物不能牢固吸附于电极表面, 特别是其氧化态(Fc+)溶于水, 影响了电极的稳定性[1].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采用循环伏安法(CV),由β-环糊精(β-CD)单体在玻碳电极(GCE)表面电聚合制得聚β-CD膜修饰电极(β-CD/GCE)。实验表明,β-CD/GCE对Cu2+具有明显的电催化作用,在pH=5.85的磷酸盐缓冲溶液(PBS)中,Cu2+浓度与其峰电流在4.01×10-4~1.05×10-7 mol·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方程为:ip=-1.975c-1.336×10-4(i:A,c:mol·L-1),相关系数R=0.9981,检出限(S/N=3)为5.03×10-8mol·L-1。方法应用于实际样品测定,回收率在98.0%~103%之间。 相似文献
11.
循环伏安法研究硝基药物的β—环糊精包含络合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用悬汞电极循环伏安法,研究了甲硝唑、氯霉素、对硝基苯酚和对硝基苯甲酸等药物的伏安性质,用“电流法“测定了药物与β-CD生成包络物的Kf值,并讨论其作用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金电极上β-环糊精单层膜的组装与表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分步组装法将合成的β-环糊精对甲苯磺酸基衍生物(oTs-β-CD)直接与组装在金电极上的半胱胺于80℃下反应24小时以上,成功地制得β-CD单层膜修饰电极(SAM-β-CD)。分别用循环伏安法(CV)、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该修饰电极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所制得的SAM-β-CD修饰电极对铁氰化钾(K3[Fe(CN)6],和氢醌(QH2)表现出有效的主客体响应,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制备方法简单、操作方便、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3.
利用β-环糊精包合富集莱克多巴胺,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猪肉组织样品中莱克多巴胺的含量进行测定.实验得到最佳富集条件为:超声时间60 min,包合温度30℃,包合体系pH=7.0.结果表明:在1.5~3.0 mg/L范围内,吸光度变化值△A与莱克多巴胺质量浓度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0.9998,检出限为0.05mg/L,日内(n=6)与日间(n=3)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0.87%~1.07%与0.80%~1.28%,回收率为91.91%~102.30%o.该方法操作简单、迅速、灵敏,结果可靠. 相似文献
14.
15.
β-环糊精包合物的结构研究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β 环糊精 (简称 β CD)是由 7个葡萄糖残基以α 1 ,4 糖苷键连接而成的环状化合物 ,具有亲水的外围及疏水的内腔 ,在溶液中可与多种有机物形成包合物[1,2 ].因 β CD对客体分子的形状、大小和极性等具有选择性[3],因而可能形成不同物质的量的比的结构模型包合物 .有关包合物制备及物质的量的比确定的文献报道很多[4 ,5 ],但研究包合物结构模型的文献却不多见 .本文用DSC确定了 β CD与胆固醇、癸二酸和香兰素包合物的最佳物质的量的比 ,用XRD分析包合物晶体的结构周期 ,得到较明显的 2倍于 β CD内腔高度的结构周期和“头头… 相似文献
16.
17.
19.
20.
β-环糊精/萘丁美酮/直链醇体系的超分子作用机理及其分析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稳态荧光法研究了β-环糊精(β-CD)与新型抗炎药物萘丁美酮(NAB) 间的超分子相互作用,探讨了直链醇(ROH)对该超分子体系的影响。研究表明无 论体系中是否含有直链醇,β-CD和萘丁美酮均形成1/1的超分子包合物其表观结合 常数K_(app)随醇碳链长度的增长而逐渐减小。将这一现象归因于醇对β-CD疏水性 空腔的竞争作用,而非β-CD/NAB/ROH三元包合物的形成所致。荧光猝灭实验表明 水相中β-CF增敏萘丁美酮荧光是源于其疏水性空腔对萘丁美酮激发单重态的屏蔽 效应。直链醇的加入抑制了该效应,从而进一步证实了醇对β-CD空腔的竞争作用 确实导致萘丁美酮被置换到水相中。利用β-CD对萘丁美酮的包结作用使其荧光显 著增大这一特性,建立了水相中高灵敏度测定萘丁美酮的荧光光度法,线性范围为 0~3.0μg·mL~(-1),检测下限1.05 ng·mL~(-1)。常用药物赋形剂对测定不产生 干扰。应用本法测定片剂中萘丁美酮含量,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